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5
社交媒体依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者:雷祺王礼燕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05期[摘要]社交媒体依恋是社交媒体依赖之后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值得大家深思。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探索在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下,社交媒体依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分析表明,总体上看,社交媒体依恋对自我呈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社交媒体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自我呈现承担部分中介作用;从构成维度上看,社交媒体依恋的不同维度对自我呈现的各个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均不同,其中社交媒体偏好对自我呈現的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原因所在,也有助于高校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社交媒体依恋;主观幸福感;自我呈现;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5-0064-08[DOI]10.13980/ki.xdjykx.2022.05.0112021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 26.9 个小时,在网民群体中,6~19岁网民和20~29岁网民分别占比为15.7%和17.4%。
凯度公司2019年1月发布的《2018—2019中国社交媒体影响研究报告》指出,在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担心社交媒体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健康影响、时间占用和个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特别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和消极影响方面顾虑不断加大。
从调查情况来看,“00后”大学生一方面强烈依恋社交媒体,甚至出现了网络成瘾状态,另一方面又担心社交媒体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自己的生活满意度降低。
173科协论坛·2009年第2期(下)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近年来,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也是社会进步的深层尺度。
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持续而长久的情感联系,以往研究中指出成人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和恋人,也可以是其它情景性的依恋对象。
研究发现,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而且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心理中介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希望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1 对象与方法1.1 被试对系由于本研究发放问卷在九月中旬,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久,他们面对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容易出现情绪困扰现象,而大四学生毕业在即,开始为前途担忧,也容易出现情绪焦虑。
又因为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相对稳定的相关关系,所以研究选取的被试锁定在大二、大三的学生,具体被试为随机抽取的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的34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
其中男生106名,女生234名,大二学152名,大三学生188名,城市来源学生24人,县城来源学生34人,农村来源学生111人。
被试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6周岁。
1.2 测量工具1.2.1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采用Brennan 等编制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revised ,ECR-R),包含36个项目,分为两个分量表,各18个项目,分别用于测量成人依恋的焦虑和回避两个独立维度,再分别以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为坐标轴,根据被试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将他们置于相应的象限内,即对应于Bartholomew 和Horowitz 提出的成人依恋四类型:安全型、忽视型、专注型和惧怕型,如:低焦虑和低回避为安全型。
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_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引言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时,寻求安全感、依赖性和亲密性的内在需求。
这种依恋模式影响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及对幸福感的感受。
情绪调节作为心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也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
本文旨在重新评价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抑制的中介作用。
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与父母或照顾者的关系模式对个体的依恋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并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可能面临与他人关系的困扰和情感不稳定,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因此,成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是人们应对情绪的一种心理策略,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人们更能面对挫折、困境和压力,更容易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相反,情绪调节困难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积累,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抑制的中介作用近年来的新研究提出了抑制在成人依恋、情绪调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抑制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过程,涉及对情感、欲望和冲动的抑制。
通过抑制自身的情绪和冲动,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情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并间接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具体而言,抑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中介作用:成人依恋风格、情绪调节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首先,抑制调节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抑制在不同依恋风格下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在安全依恋型个体中,良好的抑制能力有助于维持亲密关系和积极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而不安全依恋型个体中,过度的抑制可能导致情感压抑和社交障碍,进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其次,抑制调节情绪调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高焦虑依恋大学生自我同情特点及其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
在大学生群体中,高焦虑依恋人群占比较大。
高焦虑依恋大学生通常表现出自我同情的特点,这种特点会对他们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自我同情特点进行探讨,并探究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自我同情特点高焦虑依恋大学生通常表现出以下自我同情特点:1. 多虑: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经常会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中,担心自己的未来和现在的生活。
2. 焦虑:他们经常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害怕失去周围人的信任和重视。
3. 自责:高焦虑依恋大学生常常会将自己的不顺利或错误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陷入自我否定中。
4. 抑郁:由于心理的负面情绪持续积累,高焦虑依恋大学生容易陷入抑郁的状态,甚至有自杀倾向。
5.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高焦虑依恋大学生对于周围人的评价非常在意,经常会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行为来取悦周围人,从而获得认可和赞美。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高焦虑依恋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二、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自尊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感觉。
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自我同情特点与他们的自尊密不可分。
由于他们极度缺乏自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他们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比如抑郁和自责。
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甚至出现自卑、自闭的情况。
三、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内心感受的幸福感受。
高焦虑依恋大学生的自我同情特点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他们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缺乏自信,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感。
当他们感到孤独和不满足时,他们往往会变得愤怒、消极或敏感。
这些消极的情绪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甚至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卢莎;赵富才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20)11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
结论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总页数】3页(P1750-1752)
【作者】卢莎;赵富才
【作者单位】中国.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6
【相关文献】
1.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成人依恋风格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3.山东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感戴成人依恋的关
系:归因方式的作用4.90后成人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5.农村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省大学生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摘要】为了考察湖南省大学生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选取来自衡阳和长沙地区的大学生,共300名,通过施测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做出统计与分析。
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状况为恐惧型85(34.6%)、安全型79(32.1%)、冷漠型44(18.6%)和专注型38(17.9%)。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性相关。
安全型依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要高于其他类型。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风格;主观幸福感一、问题的提出依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无论是从艺术作品,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观察到,有的人喜欢与人依恋,有的却相反。
人们关注依恋这个话题已久,但真正将其进行科学化研究是在1969年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创造依恋理论之后开始的。
鲍尔比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最初,依恋理论是针对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而提出的,但是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成人,开始将成年人作为依恋风格的研究对象。
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进展,也发展了一批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
近年来,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开展,主观幸福感一直是至今都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由于主观幸福感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非常之多,而婚恋状况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究竟什么样的依恋风格者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呢?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大学生的依恋风格极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进行研究,希望为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被试本研究选取衡阳、长沙两地本科生共300人作为被试,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回收272分,剔除无效问卷26分,最终获得246分有效问卷。
1802011年第14期依恋最初本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专指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
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出现,依恋的研究范围从婴儿延伸到了成人,依恋理论也逐渐地扩展到了成人。
[1]对成人依恋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其定义为“成人关于儿童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及心理表征”,即依恋的一般表征;另一种将其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长久和持续的情感联系,即依恋的婚恋表征”。
依恋的一般表征和依恋的婚恋表征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成人,它们分别探讨过去和当前的依恋情感联结对于成人的影响和作用。
本研究采用第二种解释。
“幸福”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的追求。
然而,又因人们对幸福的主观理解各不相同,“幸福”又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2]基本特点是:其一,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其二,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以及生活满意度,这两个因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其三,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依恋类型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运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依恋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重要性,从而更为积极、健康、快乐地实现自我理想。
一、方法1.被试被试选取226名本科生,回收问卷215份,回收率为95.1%,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计203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109人,占53.7%。
女生94人,占46.3%,男女比例适当。
2.工具(1)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包含36个项目,测量与依恋相关的焦虑和回避。
本研究采用由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修订的中文版ECR,对ECR中文版的信度进行分析表明,它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
效度检验表明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主观幸福感问卷。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引言: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发现。
一、成人依恋的特点和分类: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依赖和安全感。
根据不同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成人依恋可以被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积极的信任和依赖,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者则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焦虑。
二、社会支持的类型和作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群体中获得的心理和实质上的支持。
根据支持来源的不同,社会支持可以被划分为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
情感性支持通过关怀、安慰和理解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信息性支持提供有关问题的建议和信息;实质性支持指的是对实质需求的帮助,如经济支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压力,促进情感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更好地寻求和接受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拒绝或避免寻求他人的支持,因此可能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而焦虑型依恋者则表现出对社会支持有较高的需求,但常常怀疑他人的真诚性,难以从社会支持中获得满足,从而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作为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变量。
研究发现,在情感性支持较高的环境下,安全型依恋者的主观幸福感更高;而在社会支持较低的环境下,焦虑型依恋者的主观幸福感更低。
结论: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亲子依恋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亲子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分析师生关系和自尊在这一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本文将揭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文献综述亲子依恋的定义与类型:介绍亲子依恋的理论基础,包括安全、回避和焦虑依恋类型。
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回顾以往研究,探讨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阐述师生关系在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师生关系如何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探讨师生关系如何调节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尊的定义与测量:介绍自尊的概念及其在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自尊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探讨自尊如何调节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整合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和自尊:提出一个综合模型,解释三者如何共同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这一部分的文献综述,我们将为后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明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我们将进入研究方法部分的撰写。
3. 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亲子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师生关系和自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我国某城市三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6份,有效回收率为88。
研究对象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岁。
(1) 亲子依恋量表(Parental Attachment Scale, PAS):该量表共1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亲子依恋程度越高。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依恋(attachment )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情感联结,包括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个维度,Bartholomew等依据内部工作模型区分出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恐惧型(fearful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专注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和回避型(dismissing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按照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包括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绪和缺乏消极情绪三个维度。
人格因素是预测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而依恋与人格紧密相关,本文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
Torquati等以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了成年早期个体的日常情绪和社会背景,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精力充沛,擅于建立关系。
La Guardi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依恋与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更高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依恋对象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依恋类型。
相反地,Van Bure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
这些研究者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归因为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模式能够预测更高的
幸福感,而他人模式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
Bartholomew等的研究也显示出安全型与回避型(焦虑维度得分均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
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建构较好的个体,在社交中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水平。
对依恋焦虑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型相对消极,对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使其在交往中左右为难。
一方面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不同依恋对象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体现在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恋人依恋等领域分别做了探讨。
虽然学者均认同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还没有定论。
ACOCri等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相关程度更大;而venezian Veneziano则认为父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作用更加突出,超过了母亲;另外一些研究提出,未成年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联结对其幸福感同等重要。
良好的父母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同伴依恋。
但是,Schwar发现,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大,同伴接纳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就越小。
Dush等提出,愉悦而稳定的恋人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最有
可能的原因是,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而处于支持与助人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同时,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带来幸福感,还能对个体的消极情绪起到缓冲作用。
3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的中介变量
随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它们之间可能的中介因素。
Wei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自我同情和同理心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用社会成人样本对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
结果表明,依恋通过自我同情的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
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支持在依恋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
Kafetsio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依恋焦虑越高的个体,幸福感越低;这种负相关在青年人中的强度高于在老年人中的强度。
同时,依恋回避只在老年人中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以及孤独感的关系中扮演中介的角色。
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更多地具备特质焦虑、易怒和依恋焦虑等特征,这些特征指向了某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随着个体逐渐成熟,更容易调节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些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减小。
另外,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Karreman发现,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与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有着独特的关系,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依恋和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起完全中介作用;专注型依恋的
个体有着较低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二者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通过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表达抑制对依恋和幸福感没有中介效应。
4思考
4. 1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依恋存在跨代传递,也即依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婴儿期开始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难或较少发生改变。
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修改,从而影响着依恋的过程,使其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强调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其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
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纵向研究是必要的,以便从某一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多元关系。
4. 2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己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
一方面,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没有达成一致结论。
另一方面,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然不确定。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内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含了多种层面和关系,因此,需要在具体情境的框架下探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 3建议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现象,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连续抚养或者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收养儿童等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体逐渐增多,对这些儿童依恋特点的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时代背景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