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随笔:教师磨课的感想

教育随笔:教师磨的感想

“磨”字本取意于二物相擦,此消彼长之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常以“磨”称道教师为上好一堂而付诸心血的过程,实在是妙。

其妙有二:其一是这一隐喻形象地描述了教师个体或群体打磨的真实情景。其二是“磨”一说,其实隐藏了其中诸多难得一见的细节付出功夫。

因为这样的磨过程关涉到教学构想和教案预设,也关涉到行,还关涉到后反思等过程。而无论哪一个过程的磨都包涵着教师个体或群体堂背后付出的点点滴滴,且与见诸行活动的情形不尽相同。因此,这就潜藏着堂里看不到的诸多磨故事。

它可能是教学构想的苦思冥想与辗转反侧,也可能是书写教案的割舍取决与几番易稿,还可能是后反思的彻悟与困惑。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终究还是磨者本人,更因为那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身心倍受煎熬的斑斑行迹仅刻写在磨者的脑际。故其间的故事又多是外人鲜知的。就其语的教学构想说,因为一篇的学习点可以围绕字词、本解读、读写应用等多个视角确立,其学习方略也会因人而千姿百态,再加上班级学况的千差万别。所以,构之先必须对堂的学习事、学习程序、学习方略等作出甄别,并根据学况取决,从而构成一个大体的教学构想。

而这一切的细节都是教者在付诸笔端之前,脑子里反复琢磨的东西,外人当然看不见。

教案预设是把教学构想付诸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必须分多个学块谋划。其“入”自然是要找寻到进入堂的切入点。虽然可取的范例不胜枚举,但怎样找到适合教者自己和其学生口味的东西,是要经历筛选的。其“教学过程”是学习事、学习程序、学习方略、辅助手段等巧妙的编排。这里不但关涉到次序的确定,也关涉到诸多细节操行方式的取决,还关涉到学情的预想等问题。且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其“结”是学习活动的终止。当然恰到好处是其上乘之作。由此可以看出,教案预设的过程虽然能见诸笔端,但看不到的东西却远远大于斯矣。

同时,这些预设性的东西,也并不是行打磨的全部,它还要在行的过程中,根据堂学况及时机动处理。这便是构预设与真实学习活动之间恒常存在着一些间隙。因此,堂中及时处理突发事,及时调节预设教案是老师教学智慧的应对。虽然这一堂实施的过程是磨前期构想与预设的检验过程,也是后反思的凭借,但其间能为外人所见的东西,即使精妙,也是无法看到精妙诞生过程的。

后反思是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特别是对实施过程得失的解析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常在观教师的辩中,但对于授者自己而言,却是构想预设与堂实施的比照。且这样的比照,是他自己从中积累经验,获取更为丰赡教育智慧的最为清亮的泉。故收获最大的只能是授者自己。

以上便是教师为磨一的过程。显然,这样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匠心独运后显露水的过程,也是教师为之呕心沥血艰辛付出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自我提升的一次绝佳机缘。

但是,倘若以为这些就是磨的全部,那是极其偏狭的一种见解。因为磨之事,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不论是公开,还是常态,也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要还在教书,磨都会时常与教师相伴。苏霍姆林斯基曾听过一个历史老师的。因为这个老师的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听者在笔记本上只字未写。后,当苏霍姆林斯基询问该教师的备时间时,这个老师却说出了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震撼的话:“我写备用时大约1分钟,但我实际用了一生的时间。”你看,这“一生时间的备”不也是一种持久的磨吗?

我国著名语特级教师王xx成名以后,曾透露过自己磨之事的四招:①实录还原法。②情境填空法。③微格解剖法。④感积淀法。很明显,王老师的四招,绝不仅仅是为某一堂而磨,而是在群相博观中,琢磨堂驾驭之道。因此,王老师最终走出众相,在中国小语界独树一帜,是他博观磨水到渠成的善果。

是的,谈到磨,公开的一一磨是必须的,但千万别忽略了日常之磨。这里的“日常之磨”自然包括“用一生的时间”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也包括像王xx老师那样走出他人范式的窠臼,从而形成自我堂的博磨储备。

但是,一以贯之也好,自我博磨也罢,毕竟只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鼓励性的口号。其问题的关键是每个想磨的教师要找寻到实施

“一以贯之”或“博磨”的路径。因此,我想在上述言说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建议:

1、注重公开的打磨。因为这样的毕竟机会难得,所以那种草率敷衍之为,是不可取的。而要从“构-写-上-反思-整理”等程序中,仔细梳理,反复追问,多方设计,及时调解。舍得花时间,舍得不断修补。

2、切不可忽略常态。一般而言,我们老师所教之,大都是常态,倘若也能像上公开那样,去付诸一些精心打磨的心血,自然有利于“功”的日渐提升。

3、功夫在外。因为一堂的设计与操行,并不只是的功夫,它还关涉到教师心性的修炼,知识的储备,教育经验的积淀等。比如,那位苏霍姆林斯基身边的历史老师,以及王xx老师,都绝对不是只止于功的人。因此,一个教师,若真想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就必须在诸多层面着力,从而有意锻造自我。

虽然一堂好是一个老师反复磨的结果,也能让人享受到堂教学的佳肴,但若仅从上好这一点入手,而缺失自我心性、学识与教育识见的外修炼功夫,那这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究会受到局限,甚至其专业境界也必定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