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史共1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2.38 MB
- 文档页数:126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万明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因此,研究明朝白银本身,已经构成了货币史上的重大意义。
然而,其意义却又绝不仅此而已。
长期以来,晚明社会出现的令人瞩目变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对此变化,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或称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研究则主要是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加以论证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对于以往形成的“规范”认识,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层反思和质疑,说明研究正走向深化。
但是,以上解释模式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发展不是停滞的,要进一步表明明代社会已经处于向近代的转型,显然不够充分;难题还在于就是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宋代的“经济革命论”,也还存在距离。
因此,在切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研究范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商品经济发展论使学术界长期没有足够注意到货币经济发展的存在,很少留意白银在明代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更极少注意到白银货币化的重大影响。
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此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归纳认识,具体探讨和重新诠释明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
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
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
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有”废银论”。
为之制定了严厉的刑罚。
但金银的流通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断,甚至明朝政府官方制定的部分税收还要直接征收金银或者以实物折征金银。
史载“太祖洪武间令各处官田粮折收纱、绢、金、银、绵、苎布及夏税农丝折绢俱解京库收支”24。
又载洪武十八年“令各处鱼课,皆折收金银钱钞”25,洪武十九年三月“诏岁解税课钱钞,有道里险远难致者,许易金银以进”。
同年五月,“诏户部以今年秋粮及在仓所储,通会其数,除存留外,悉折收金银、布、绢、纱、定输京师”26。
洪武三十年,曾定“自二十八年以前,天下逋租,咸许任土所产,折收布、绢、棉花及金银等物”27。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白银等贵金属仍在一定范围内充当税收,那么所谓“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的禁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具文,无法贯彻执行。
白银作为民间真正使用的可靠货币,正渐渐地在商品流通交易的渠道中崭露头角。
到了后世永宣年间,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正常流通,又一次次颁布禁银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广泛用银的社会现实。
洪武末年,“时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由是钞法阻滞,公私病之”28。
成祖即位之后,为了阻止宝钞贬值,一方面采取货币回笼政策,如税粮课程赃罚均折收宝钞等,一方面重申“禁用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29。
至仁宗时,又下令增门摊课程,以通钞法,同时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货物。
民间交易所使用的白银,最初是以首饰形式出现的。
据宣德三年十二月徽州的一件契约文件记载:“三大房议定每年共备籼谷一百七十五秤,其谷不拘贵贱,每二十五秤作花银首饰一两”30。
明初虽禁金银流通,成祖却规定,“惟置造首饰器皿,不在禁例”31,这无意中为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交易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宣宗朝也屡次颁布禁银令。
宣德初,定“凡以金银交易者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后来,“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乃益严其禁,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赃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一万贯”32。
但在税课方面,仍在使用白银。
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谓:“近虽禁使银,而商税课仍征银,巡拦网户,陪纳甚艰”33。
白银货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摘要:白银作为一种金属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被大量使用实现货币化,至民国成为法定的本位货币,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的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白银;银本位;货币化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白银作为一种金属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两朝及民国的主要通货,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的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明朝之前的白银货币据《史记》记载,夏朝把金分为三品,有黄(金)、白(银)、赤(铜),春秋战国时期也有银质的铲形、版形、饼形及贝形货币文物出土,可见这时白银已经开始作为货币存在。
秦朝时期,国家规定以黄金为上币,铜(秦半两)为下币,白银主要被用来制作装饰品及餐具等,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汉武帝以资源相对丰富的贱金属铜为币材铸“五铢钱”,是两汉主要的通行货币。
此外汉武帝元狩四年为增加财政收入,曾铸造一种以银锡合金为币材的“白金币”,后因数额巨大且不足值、盗铸猖獗而被废止,“白金币”被认为是我国最早获得法定地位的白银货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货币混乱,币值稳定且价值较低的银较金相比货币作用有所发挥。
在广州、河西走廊等海外贸易中心地区,金银甚至是唯一通货。
这一时期白银价值呈上涨趋势,计量单位开始由过去的斤缩小为两。
隋唐时期,钱帛是主要的货币,除岭南、西州(今新疆的吐鲁番)之外的地区,金银一般不作为流通的货币,多被制成首饰、器物用于赏赐、贮藏、馈赠等用途,到唐朝末期,白银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上使用白银用于交易的现象增多。
两宋时期,以铜钱、铁钱、纸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邻近民族的影响,白银的使用开始逐渐增多,赏赐、纳贡、军费、税负等大量使用或折成白银,白银初步实现货币化。
这期间采银量虽有所扩大,但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钱荒问题依旧存在。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
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日期】2004-02-18【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目 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 言 (1)第一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3)一、 大明宝钞的盛衰 (3)二、 宝钞退出市场,白银货币化兴起的过渡时期 (6)三、 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 (8)第二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动因 (11)一、唐宋元时期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与流通状况 (11)二、国内白银开采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12)三、明代货币思想的变化 (13)第三章、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 (16)结 语 (18)参考文献 (19)后 记 (22)引 言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产生,城镇市民阶层的出现,无不昭示着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在一潭死水的表象之下其内部发生的巨变。
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即是白银的货币化和白银货币在中国市场上的广泛流通。
白银冲破政府的禁令,由民间的小范围使用扩大到绝大多数交易领域,并逐步取代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
另一方面,白银的使用也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国内、国际贸易的繁荣。
可以说,白银问题已经涉及了经济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十分具有学术价值的。
早在明清之际,白银问题就已经引起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极大关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提出了关于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近代以来,“明代白银货币化”这一命题逐渐为史学界所重视。
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者在对明代白银的研究方面,梁方仲先生于193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1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明代银矿考》中,作者考察了有明一代开采银矿的历史及经营的方式,指出中国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但在海外白银流入之前,国内工商业不甚发达,市场对于银的需要无论在货币上或制造上都比较薄弱,因此本国银的生产在整个供给上也显得比较重要。
同时作者依据详细的数据研究了整个明代的银课收入,痛陈明代官办矿业尤其是万历时期肆虐民间的矿监税使对老百姓的盘剥之重。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二零零四年第二辑----------------------------------------------------------------------------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或许在明朝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的成功。
事实上,白银在明朝后期成为合法的货币,摆脱了明朝早期的不合法的地位。
但是,白银货币化不是从皇帝制定法令开始的,它出现的趋势是自下向上的过程,而官方的接受和推动则是随后才自上向下的。
由于白银货币化,在成化和弘治统治之后,金融和征税几乎从实物转化为白银,它显现明初到晚明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
一系列变化在整个社会方面起因于白银。
白银经济表明市场经济的萌芽。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货币经济。
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商品经济的角色去研究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这篇文章强调白银货币的发展是社会转变的关键。
它是研究晚明社会演变过程中白银经济发展的功能,以求在一个货币经济的新视野下去解释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白银的货币化,即它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从非正规的交换手段到成为合法的通货,是在明代完成的。
白银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自发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在民间社会,随后得到了明朝事实上的认可,遂向全国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并非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
1发展至晚明,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白银的货币化,一方面促成了一系列改革的发生和发展,引发了明朝初年制定的各项制度的崩坏与演变;2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不是东西,是一种社会关系”。
3随着贵金属白银成为社会上流通的主币,白银货币体系将社会各阶层无一例外地全部包容了进去,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对人的依附关系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晚明社会出现了重要的变迁迹象。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_21_25之议钱法者,皆曰铸钱之费与银相当,朝廷何利焉。
臣以为岁铸钱一万金,则国家增一万金之钱流布海外;铸钱愈多,则增银也愈多,是藏富之术也。
”98他还提出了“轻银”的主张:“言国足必先富民,欲富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贱银。
欲贱银,必制为钱法,增多其数以济夫银之不足而后可。
”99另一位号称“经济名臣”的右副都御史靳学颜呈上一篇《讲求财用疏》,同样鼓吹铜钱的重要性:“钱者,泉也,如水之行地中,不得一日废也。
……用钱则民生日裕,用钱则国用日饶。
”100他还是坚定的“轻银”论者,他说;“夫银者,寒不可衣,饥不可食,又非衣食所百出也,不过贸迁以通衣食之用耳”,“银独行则豪右之藏益深,银贵则货益贱而折色之办益难。
”101在此之后,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分析明亡原因时,也不约而同认为以银为货币是“天下之大害”,在此暂不赘述了。
明中叶以后“重钱轻银”论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程度之深,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权力”和以铜钱等传统货币为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
靳学颜认为,白银取代铜钱将使中央政府失去发行货币的特权,相当于失去对国家财政的根本控制,其后果不堪设想。
他曾忧心忡忡的说:“臣闻江南有富室积银至数十万两者。
今皇上天府之积亦不过百万两以上。
若使银独行,而钱遂废焉,是不过数十里富之积,足相拟矣。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现在皇帝的财富却只相当于几家富豪的家产总和,权威性自然受到打击。
中央政府必须要牢牢控制铸造和发行钱币的特权。
“钱者,权也。
人主操富贵之权,以役使奔走乎天下,故一代之兴则制之,一主之立则制之,改元则制之,军国不足则制之,此经国足用之一大政也,奈何废而不举!”102白银货币化的潮流是自下而上从民间发展起来的,明代中央政府应对白银货币化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的、与现实脱节的,自然就丧失了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自明中叶之后,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都非常严重。
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以下是本人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从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财政的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留了会计记录,方便了我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
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腊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状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朝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还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银流入,对于这个现象,外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
其实,为什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
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早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者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
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梁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一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威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的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角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入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应该从中国本身找起。
从经济和货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的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只能看到钞法、钱法,没有银法。
这说明,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的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那么,白银是怎么在明朝货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上的主币?明朝的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被禁止使用。
那么,禁例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这应该从民间开始。
最早注意明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况的,是傅衣凌先生。
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的通货是很复杂的。
洪武、永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统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治年间开始以银为主。
明朝钱币的那些事儿+明清货币发展:明朝白银地位上涨,纸币泛滥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
但是钞在明代属于非主流货币,主流货币仍然是白银和铜钱。
白银在明代已经作为法定流通货币。
白银和铜钱是黄金搭档,一般交易大数用白银,小数用铜钱,称为明代的主流货币。
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
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昙花一现的大明宝钞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陆。
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并且铜资源稀少,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
并于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这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
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
可见,这项钱币改革以失败告终。
明朝其他货币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少见。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
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明清两代的货币发展史。
明朝白银地位高涨,铜钱混乱,纸钞并行明朝的货币主要有纸币、铜钱以及白银,我们在这里分开介绍。
米,以供京师漕粮四百万石外,全国各行省所属各府州县之田赋全部由征粮变为征银69。
举凡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民间贸易借贷等无不用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赋税的征收全面货币化,一条鞭法的实行大幅削减了以往征税时的繁复税种与漫长过程,体现了货币税的优越性。
史载:“往时夏税秋粮,及丁银、兵银、役银、贴役银,种种名色不一,或分时而征,或分额而征,上不胜其头绪之碎琐,下不胜其追呼之杂沓。
自嘉靖四十年,侍御庞公尚鹏按浙,改作一条鞭法,最称简便直捷”70。
又载:“工科右给事中曲迁乔议行条鞭之法,以差银必兼丁地,定地必较肥瘠,觅役必厚工食。
我国家因田以制赋,按丁以审差。
即古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之意。
但法久弊滋,于是不得已立为条鞭之法。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虽非祖宗之旧制,亦革弊之良法也”71。
一条鞭法的全面推行,表明明朝中央政府正式承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
货币财政制度本身是在已相当发展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而一切税课、力役折银缴纳,又直接扩大了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同时大大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多的农民得以摆脱土地的束缚去从事工商业,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间接扩大了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
凡此种种,都使白银本位货币的地位更加巩固。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至此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
69《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2页7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6册《苏松》71《神宗实录》卷220,万历十八年二月戊子第二章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动因一、唐宋元时期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与流通状况作为贵金属,白银的珍贵性很早就为人所了解了。
但是,唐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中,由于数量的稀少,白银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
唐中叶以后,伴随着白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获得了重要突破。
从中唐时期的考古成果上来看,白银在民间也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