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资源环境地理研究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
南海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南海的资源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海鸟资源:在西南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岛类在这里繁衍生长。
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
植物资源:西南中沙群岛岛礁陆地总面积不过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种。
海底资源: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
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南海的渔业资源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归我国管辖的约200多万平方公里。
南海海洋鱼类品种多样化,南海北部大陆架已有记录的鱼类106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
本海区海洋捕捞渔获量80%来自南海北部沿岸近海水域。
据专家估算,南海区的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大体分布如下:1、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47.76万平方公里)约121万吨;2、北部湾渔场(16.4万平方公里)60—70万吨;3、西、中沙渔场(21万平方公里)23—34万吨;4、南沙渔场(71万平方公里)42—56万吨。
2014年1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6第34卷第6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Dec.,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6083南海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陈泓君,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黄永健,孙桂华,王立飞,郭丽华(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要: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
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海;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图;成果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6-0083-14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陆地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域部分的自然延伸,是海域其他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南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及工程特征江飞一、区域地质背景南海海盆面积约350 x 104km 2,由于它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控于NE 向的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同时它也受控于NW 和EW 向的古特提斯海的封闭作用的影响。
所以,南海构造和海底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既有水深较浅的平坦的南海北部陆架区,也有海底地形、地貌复杂的南海陆坡区和平坦的深海平原区。
在不同的地形地貌背景上,它又沉积了厚度不一,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Q 4)海洋沉积物。
由于海洋细粒土是一种分布较广,具有其固有特性而且对海底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有重要影响的一种软弱地基土。
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一)基本特点南海北部陆架浅海相淤泥质细粒土,主要分布在水深小于30m 的内陆架现代沉积区,水深大于30m 的中陆架混合残留沉积区的部分地段也有分布。
它们主要是华南大陆水系将陆源物质搬运入海沉积而成,主要由淤泥质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等类型构成。
沉积物颗粒较细,中值粒径介于0.1-0.005mm ,分选差,沉积韵律明显,一般多呈深灰色,含有机质、铁质高,频率曲线都呈双峰或多峰状。
碎屑矿物、重矿物含量远比南海陆坡半深海相细粒土为高。
它们和一般淤泥质细粒土相似,其工程特性具含水量高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压缩性大、强度小、处于汗流状态的特点。
据C 14、Pb 210测年,其沉积速率大,一般为0.1-0.25cm/a 。
(二)物质组成1.颗粒成分与团粒成分根据风干土样颗粒成分(加分散剂)及团粒成分(不加分散剂)分析结果,该土主要由粘土颗粒、粉砂颗粒、细砂颗粒组成。
天然状态下,大部分粘粒呈0.01-0.005mm 的微集聚体形式存在(表1)。
2.矿物成分砂粒、粉砂粒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钦铁矿、黄铁矿、电气石等组成。
在一些样品中也常见生物贝壳碎片夹杂其中。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者:崔鹏伟戴好富朱安红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09期关键词:南海岛礁;生态安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其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 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资源基地,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通道。
南海海域珊瑚礁面积约为30.0×103 km2[1],占世界珊瑚面积的5%[2-3],已定名岛礁达310 个[4],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更是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4-5]。
南海珊瑚岛礁所在的东南亚珊瑚礁区是世界主要的珊瑚分布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极高,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6-10],对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维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国家安全等价值。
南海岛礁均属形成年代较近的热带海洋珊瑚岛[11-13],基本为远岸、小型或微型的无人珊瑚岛,海岛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低、脆弱易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的基本性质[12, 14-15]。
我国依托原有岛礁自然条件,立足于发挥岛礁面向国际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功能的实践,進行了具有广泛国家实践属性的岛礁建设活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权益维护的显著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成为南海维权的创新模式[16-17]。
岛礁建设对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陆海统筹、陆海经济一体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军事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海岛礁主要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岛礁建设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岛礁自然发育转变。
因此,在研究岛礁自然演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岛礁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于保障岛礁生物栖息地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等具有基础性作用[18]。
岛礁建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监测、修复,实施了全球最大、以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对于保障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乃至南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空间拓展、改善交通条件[16]。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地理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很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地理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数字地图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它提供了一种具有空间分析能力的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球表面的地貌分析、气候模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Smith等人(2018)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和数据来进行地理研究的方法。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广覆盖能力,遥感技术在地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Huang等人(2017)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研究了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三、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日益严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挑战。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策略。
Li等人(2019)通过对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城市化与区域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与区域规划成为了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例如,Jackson等人(2016)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建议,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等多个研究领域。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全文)胡经国一、南海概述南海(South China Sea),为南中国海(地理水域)、中国南海(中国领海)的简称,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九段线内海域为中国领海。
南海的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马尼拉海沟水深4577米;海水温度为25~28 ℃;平均盐度为34‰;最大海湾泰国湾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
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20世纪70年代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岛礁,引发南海争端。
二、南海自然地理㈠、位置境域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和加里曼丹之间。
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并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相互关系。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的综述,旨在介绍地理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系统等内容。
在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1.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地貌类型。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关于不同地貌类型的研究较为丰富,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2. 水文学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和水文地理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对于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研究和评估成果较多,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气候学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关于气候变化、气候模拟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这些成果对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学生态学研究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替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生态学研究成果涵盖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地理区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和空间组织,主要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内容。
在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备受关注。
1.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关系,包括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乡发展等内容。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一、引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地理学研究现状
1.环境与资源研究
环境与资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学者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
2.人口与城市化研究
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研究的另-重要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理学者在人口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人口变化、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3.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
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地理学者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与机制、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等。
同时,随著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也成为了地理学者研究的重点。
南海地缘环境分析及对策南海是亚洲大陆的大型边缘海,海域总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属我国领海,归属海南省管辖的面积就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南海问题十分复杂,成为中国地缘安全中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一、南海丰富的资源1.南海丰富的生物资源南海有着充足的光、热资源,为众多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充足的热量.南海拥有众多的岛礁,为生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场所,岛礁上众多鸟类粪便为水体中的动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1)南海海洋动物资源。
现全球人口消费的动物蛋白质中,有15%是来自海洋的,是人类食用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以及为化工和一些特殊工艺品提供原料。
南海海洋动物资源有棘皮类、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等脊椎动物,是中国海洋鱼类最大的热带渔场,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2)南海海洋植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以藻类为主,具有食用、药用价值,同时还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南海有着丰富的藻类资源,并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产量高等特点。
(3)南海海岛动植物资源。
南海中有数百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海岛上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其中动物资源以鸟类为主,共有60多种;植物种类成分复杂,层次杂乱,乔木高大,板根和茎花现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植物花期很长,具有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嗜肥的特征。
此外,南海诸岛还存有大量鸟粪,是一种珍贵、优质的天然有机肥.2.南海的能源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1)南海主要的能源资源有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及在未来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前景的新能源——可燃冰,它们是造成南海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南海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构造,具有关方面的报道,南海探明石油储量为6。
8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某些国外专家则认为南海石油储量可达418亿吨,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南海问题解决方案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断通过宣誓主权、军事占领、实际控制等方式,强占我国南海岛礁和海域。
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加之区域外大国力量的介入,使这一争端日益复杂化、国际化。
对此,国内学者大量著述,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许多的建议和参考方案。
本文通过对这些建议和参考方案进行总结,以期使现阶段南海问题可能的解决途径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呈现,并为最终解决争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南海问题解决方案国际法综述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1—0089—02一、南海问题研究南海,国际上一般称为南中国海,北靠中国大陆,东临菲律宾群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接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周边共有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和泰国9个国家。
南海诸岛由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大群岛组成。
南海海域的生物、油气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南海在海上交通和战略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南海巨大油气资源的探明以及在国际海运中战略地位的日益重要,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强占我国南海岛屿,域外势力出于各种意图,也急于插手南海事务。
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南海问题持续升温。
根据国际法的原则以及相关规定,发现和占领是取得领土的有效方式之一。
南海诸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管辖的海岛,这构成了法理上的有效占有,因而中国当然地拥有南海诸岛及其特定海域的主权。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有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可资佐证的,已故的南海问题专家韩振华先生的著作《南海诸岛史地研究》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国强等编辑的《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收录了从清朝末年到1991年国内(包括台港澳地区)报刊、论文集中的有关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方面的论文、资料和译文的索引,并收录了少量日文、英文等外文论著篇目目录,为南海历史地理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资料整理。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这些重要进展,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自然地理学的核心领域研究、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影响、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前景。
通过梳理这些内容,我们将展示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辉煌成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自然地理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地表、大气、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我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地表研究方面,我国成功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对地壳结构、岩石圈演化、板块运动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
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大气研究方面,我国在大气探测技术、气候系统研究、空气污染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建设全球最大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成功监测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关键要素的时空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针对我国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机理、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有效推动了空气质量改善。
在水文研究方面,我国在水资源评价、水文循环、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实施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掌握了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水文循环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成功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机制,为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生态研究方面,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2)胡经国五、南海矿产资源㈠、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据报道(20120529),南海蕴藏有5万亿吨以上的锰结核,大约3100亿吨镁,17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万吨金,60亿吨铀,250亿吨重水等比陆地丰富得多的矿产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蕴藏着大量包括铁、锰、铜、镍、钴、铅、锌等数十种金属元素和沸石、珊瑚贝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及热液矿床。
1986年和1988年南海调查资料显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宪北海山、珍贝海山和双峰海山地区发现钴结核资源。
钴结壳厚度一般为1~3厘米,最厚达4~5厘米。
1984-1987年间的海底矿产资源详查,确定北纬14°~21°31ˊ,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为锰结核富集区,集中分布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至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地带,锰结核直径一般为5~14厘米,是锰结核富集区。
南海诸岛磷矿厚度为10~100厘米,总储量约为200万吨。
除了东沙群岛储量60万吨以外,西、南、中沙群岛储量约为140万吨;其中西沙群岛储量高达100万吨,南沙群岛储量为30多万吨,其他各岛屿储量约在10万吨左右。
㈡、石油天然气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具有聚油气的地质条件;总面积约为5000万公顷,约为西欧北海产油区面积的6倍,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储存区;已探明石油储量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
根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
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
其中有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总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20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陆架油气聚集区和南部巽他陆架油气聚集区,以及中沙群岛海区一带。
南海海底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其资源量约为194亿吨油当量。
史学视域下的国内南海主权问题研究综述袁航*陈梁芊〃提要基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南海主权问题自近世以来一直存在,近年来则呈现复杂化、扩大化、国际化的趋势。
史学视域下的南海主权问题研究自民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当下南海问题研究的“显学”。
本文从地名与图籍考证、主权交涉、开发管理、条约体系构建、断续线划定、南海诸岛收复以及《更路簿》主权价值等角度桄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并 指出现存问题,为今后南海主权的历史研究提供改进思路。
关键词南海主权问题南海诸岛南海图籍南海研究南海作为典型的边缘海、半闭海,®几乎全部是由周边6个国家的领 海和专属经济区构成的海域。
受此自然条件所限,南海周边国家自然会出 现因主张的管辖海域重叠而产生的主权问题。
追溯历史,南海主权问题早 已有之。
20世纪上半叶,日、法等国曾侵占我南海岛礁及附近海域;1960 年代以来,随着南海海域内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储量的探明,南海周 边国家抢占岛礁、争夺资源的情形愈演愈烈;近年来,美国强化在南海区 域的前沿存在和军事活动、南海周边各国大力开展的岛礁建设、菲律宾提 请的南海仲裁都使南海地区的局势瞬息万变,呈现复杂化、扩大化、国际 化的趋势。
因此,维护南海主权、妥善处理争端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面临的重大难题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关于南海主权的研究越来越受 到学界的重视,已逐渐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学界试图从不同视域来研*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①边缘海即位于大陆和大洋边缘的海洋,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以海峡与大洋沟通;半闭海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环绕并由一个狭窄的 出口连接到另一个海或洋,或全部或主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构成的海湾、海盆或海域。
254民国研究(2018年春季号总第33辑)究,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提供有力的证据,为争端的解决建言献策。
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李荔;马永驰【摘要】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为优化配置海岛资源,促进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文章对国内外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概念化过程、研究框架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脆弱性的概念已由单一维度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向2个维度的社会-生态交互系统拓展,海岛生态脆弱性的概念化过程具有同样的演进轨迹,但尚未清晰地揭示2个维度之间的多因素耦合关系;目前海岛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框架多是已有脆弱性研究框架的延伸和拓展,尚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框架;已有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图层叠置法、情景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等,但缺乏适用于评价海岛生态脆弱性时空动态特征的方法;针对上述不足,未来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应着重统一基本概念并构建专门的研究框架,在理清海岛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机制的基础上,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加强管理调控研究.【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10【总页数】8页(P60-67)【关键词】脆弱性;社会-生态系统;生态评价;评价方法;海岛【作者】李荔;马永驰【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大连 116024;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大连 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X826;P7410 引言海岛生态系统是具有极高经济、生态和安全价值的公共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资源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到海岛的重要价值,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海岛经济的发展,如建设陆岛交通设施、完善海岛公共服务设施和加强海岛旅游开发等[1]。
但海岛普遍具有面积较小、生态系统较封闭和生物多样性较低等特点,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较差,一旦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减少和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严重制约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