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骨科无菌手术感染率PDCA
- 格式:pdf
- 大小:539.64 KB
- 文档页数:18
探究focus-pdca提高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记执行率的价值【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通过focus-pdca对手术部位标记执行率的提升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接诊的骨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入院时间分组,先入院患者采取手术标记方法(对照组),后入院的患者采取focus-pdca手术部位标记方法(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标记执行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部位标记执行率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骨科手术患者采取focus-pdca 方法干预后,手术标记执行率大幅提升,该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focus-pdca;骨科手术;标记执行率手术标记是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周围进行标记,避免手术错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但目前的手术部位标记并无统一的标准,使实际操作依旧有较多的困难,受到标记部位及标记时间等因素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实际操作与标记存在差异,导致手术的风险性增高[1]。
医务人员应确保手术位置标记无误,并保持标记位置的清晰完整。
有研究中指出,影响手术部位标记的因素较多,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职责范围、科室类别等。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精准手术部位的理念,并形成了连续质量管理改进的focus-pdca循环,对PDCA 循环进一步拓展,其中含有发现、组织、澄清、理解、选择、计划、实施、检查及标准化各项内容,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实施focus-pdca具有必要性。
为此,本研究将骨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究focus-pdca的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接诊的骨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据患者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有30例。
对照组:男女依次为18例、12例,骨科手术类型为:下肢骨折手术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8例;观察组:男女依次为19例、11例,骨科手术类型为:下肢骨折手术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5例。
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接收的108例骨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管理方案的不同分为PDCA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PDCA组在此基础上融入PDCA循环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以及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PDCA组手术护理质量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3,P=0.001)。
PDC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85%)要明显低于对照组(13.21%)(χ2=4.986,P=0.026)。
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通过融入PDCA循环法,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PDCA循环法;手术室护理;护理质量;不良事件骨外科患者通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实施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可能会对手术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在骨外科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注重细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尽可能避免不良事件,为手术顺利实施提供保障[1]。
为进一步提升骨外科手术室护理质量,我院骨外科将PDCA循环法融入到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当中,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上患者符合手术指征,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可正常交流,同意加入本次研究,已经得到伦理委员会允许。
排除手术禁忌症;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者;资料不全者。
根据护理管理方案的不同分为PDCA组(n=54)以及对照组(n=54)。
PDCA组当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52.44±5.21)岁;对照组当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54.11±5.66)岁。
PDCA循环管理降低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率的运用体会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率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取PDCA循环管理的4个阶段,建立急诊换药室质量改进领导小组,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急诊换药室医疗护理质量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作出修改。
结果(1)实行PDCA循环管理后,急诊换药室医疗感染护理质控分由2015年平均94.1分升高至2016年平均95.4分,感控分由2015年平均95.6分提高到98.1分;(2)实行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平均分由2015年平均97.2分提升到98.2分。
结论利用 PDCA管理循环进行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管理的质量控制,不仅可以提高伤口愈合率、以及手卫生规范率、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患者投诉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推动伤口治疗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治疗水平。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质量控制有效的控制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是目前急诊换药室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是有效的控制急诊换药室伤口感染的重要环节[1],同时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也是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安全的保证[2]。
通常,在医疗护理中,因感染控制工作纰漏,而经常引发医院中感染暴发事件,因此能够及时找出急诊换药室感染质量控制中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作出整改显得尤其重要[3]。
近几年,国家也开始出台一些政策法规,以规范医院感染控制质量[4]。
我院急诊科换药室应用PDCA循环对影响急诊换药室医疗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总结,并且对影响急诊换药室医疗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计划持续改进,实践中注意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则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周而复始的进行,达到提高急诊换药室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PDCA循环管理方法1.1计划阶段(1)为提高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效果,在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基础上,实施行政管理方法,具体如下:①完善组织建设,由急诊科主任任质控组长、护士长、医师、护士组成质控小组,建立急诊换药室质量改进领导小组;②完善相关急诊换药室管理及管理制度;③制定建立修订急诊换药室管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护理服务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④完善有关医院感染、健康教育、病人满意度评价标准等。
PDCA循环在降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感染发生率的分析[摘要] 目的消毒供应室应用PDCA循环法,分析其对降低手术器械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时间段2020-2022年期间,2020-2021年6月期间给予常规管理,选取51件手术器械,4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给予PDCA循环法,选取51件手术器械,5例患者标记为观察组。
观察两组效果。
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手术器械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消毒供应室中行PDCA循环法,管理效果显著,可降低手术器械的感染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PDCA循环;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感染率前言:近年来,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中,临床中也广泛应用并开展各种微创手术。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主要就是供应无菌物品,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消毒以及清洁工作,也是手术器械存放的主要场所。
由于外在因素较多,极易影响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在降低的同时也直接对医疗安全与卫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如消毒不到位,则会导致临床感染率增加,疾病传播较快。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需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案。
PDCA循环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案,不仅可提升护理管理质量,还可预防感染现象的发生。
PDCA循环主要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组成[1]。
为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20-2022年期间,选取9例患者。
将9例患者根据实施前与实施后分为对照组(4例)和观察组(5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1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44岁,平均年龄(48.50±1.50)岁。
对照组男性1例,女3例,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48.50±1.17)岁。
二者数据对比,P>0.05,可比较。
PDCA循环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前后对骨科126例患者及15名护士进行运用综合控制管理方案和质量改进,并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多方面的调查。
对患者PDCA循环前后疼痛程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情况进行记录。
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的疼痛度有所下降,对医院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明显提高。
结论:骨科病房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工作广泛运用。
【关键词】PDCA,骨科,无痛病房,满意度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个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1]。
为了使骨科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的减轻,要求护理人员的镇痛技术和镇痛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对骨科患者术后痛苦缓解和对护理工作的合格化。
我科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运用PDCA循环建立了无痛病房。
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可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是一个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
实施PDCA法,使骨科患者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有序进行有章可循,方案实施后,患者疼痛度有所下降,对医护人员工作和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126例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PDCA循环法前后各63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32~75岁,平均53.9岁。
所有患者中上肢骨折19例,下肢骨折21例,颈、腰椎间盘突出34例,骨盆骨折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30例,脊柱骨折20例,骨肿瘤1例,护理人员15人,年龄22~45岁,平均27.22岁。
1.2 方法1.2.1 PDCA循环程序的运用:计划阶段(P):①成立无痛病房团队,由科主任、护士长、骨科医师、护士、患者以及家属共同组成。
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2-05-26T06:00:43.29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期作者:廖钢林周欣*通讯作者[导读] 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
廖钢林周欣*通讯作者新余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0.7-2020.12月在我院收治的358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选择2021.7-2021.12月在我院收治的382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病原菌检出率以及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研究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科手术感染防控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切口感染风险,同时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PDCA循环管理骨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骨科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但是骨科手术属于开放性手术,治疗阶段存在一定的感染发生风险。
PDCA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质量管理模式,效果确切。
PDCA循环管理方法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计划环节(P)、执行环节(D)、检查环节(C)和处理环节(A),通过开展PDCA循环管理,总结有效工作方法以及失败教训,周而复始有效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工作质量[1]。
目前关于PDCA循环管理对骨科住院患者Ⅰ类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影响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对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进行分析。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术后感染预防中的应用童晓红; 吴喜荣; 韩美洁【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19(025)022【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骨科手术; PDCA循环; 护理模式; 术后感染【作者】童晓红; 吴喜荣; 韩美洁【作者单位】深圳恒生医院广东深圳518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术后感染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类型,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还会加重家庭负担,甚至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和全身性的感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1]。
由于骨科患者大多为年老体弱或受到外伤的患者,大部分需要进行急诊手术,其造成的开放性伤口较多,手术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极易造成切口感染。
近年来骨科患者术后感染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2-3]。
PDCA循环护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模式,主要由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共4个环节构成,护理要求较为严格,且针对性强[4-5]。
本研究将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中,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本院骨科手术患者90例。
纳入标准:患骨科疾病,于本院择期进行四肢或脊柱手术;年龄18~80岁;具备正常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能够进行术后康复活动;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器官功能器质性病变;合并心脑血管或免疫系疾病;合并精神障碍患者;无自主意识患者;对抗菌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存在感染灶;术前3 d内服用过抗菌药物;临床资料不全。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0~78(55.67±3.76)岁;手术部位:股骨粗隆13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9例,胫腓骨5例;术前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8例。
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9(55.83±3.54)岁;手术部位:股骨粗隆12例,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10例,胫腓骨6例;术前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6例。
第一张:感谢远道而来的X主任,感谢诸位院领导和同事,让我有此次机会,来展示我们病区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果.我是张强华,本圈圈长,我们汇报的主题是“降低骨科住院药品比例"。
(单击)第二张:这是当年3月9日新华社的一张名为“大手笔"的漫画,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医药费用高的问题,文中,矛头直指这两座大山。
(单击)。
从小的来说,我们从医十数载,相信听到患者此类的抱怨不在少数。
这种状态很可能会在当前以及未来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阶段,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在生活压力和个人素质的影响下,也会有个别另类,(单击),但这并不影响医药费高居不下的实际。
(单击)第三张:对于我们的point,(单击),国家政策将其列为十大民生问题之一,各项卫生政策纷纷落实。
而从百姓角度,不论其资本高度如何,钱,(单击),都是物质生活的根本,是精神生活的保障,“消费”二字都应有充足的信服力。
而医药费中,超越其认知水平的部分,往往难以被接受,尤其是相对灵活的药品部分,关系就变得非常奇妙。
那么在我们的科室,药品所占比例是如何的呢?(单击)第四张:根据我院财务科的数据,我们发现,13年平均水平,刚好卡在27%的指标线上。
但,二三季度1%的实际差额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我检查后发现,问题出在这里。
(单击)第五张:这是当时一个个案,很多人可能发现了,这个圈儿的比例很恐怖,一个什么样的住院患者药品费用达到了其他部分的近两倍。
(增加内容)(单击)第六张:为了探究原因,并设法降低药品比例,我们病区一部分医护人员成立了我们自己的QCC。
(单击)第七张:小组讨论决议由我担任圈长,闵继康主任担任本圈辅导员。
第八张:高药比在我国根深蒂固,为此我们各自查阅文献,发现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主要是九大因素。
(适当介绍)。
这其中包括绝对不可控和相对可控的部分,且彼此环环相扣.然而,这对我们而言,哪怕是可控因素,都完胜本圈的干涉力,故此将其定义为宏观因素。
那么在微观领域,有哪些因素是值得留意的呢,我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构建了这么一个框架。
2020年8月第27卷第16期手术室应用PDCA循环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陈 波 徐爱君手术时患者身体处于暴露状态,加之手术室患者流动量大,易引发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提升治疗难度,影响患者后续康复治疗,甚至致残、死亡。
因此,为提高我院手术室工作质量和效益,降低感染率,现将PDCA循环体系应用于手术室的感染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手术室实施PDCA循环前(2018年5—10月)的患者350例,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25~75岁,平均(42.8±10.5)岁。
实施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的患者350例,其中男187例,女163例;年龄26~74岁,平均(43.7±10.9)岁。
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PDCA的原则分为四点: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
运用到手术室的感染管理具体方法为:① 计划:结合国家相关感染管理标准及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根据手术室实际情况,修改并完善各项感染管理体系及质量检测规范。
定期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学习相关感染知识,提高危害认知。
制定手术室相关卫生管理制度、手术器械管理制度及消毒标准。
对手术室目前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初步整改计划。
成立监管小组,对工作中出现的灭菌不规范、缺少安全防范意识等问题进行整治。
② 执行:将相关制度以标语形式张贴在手术室内,以提醒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消毒。
患者治疗完后,及时消毒相关设备,医疗垃圾采取正确收集、分类、存放,以降低感染情况发生。
根据手术类型划分不同的手术室,如一般手术室、无菌手术作者单位:315010 宁波市第六医院手术室通信作者:陈波,Email:***************室、感染手术室。
对手术室内进行合理规划,分为污染区、无菌区、感染区、清洁区并明确标识,从根本上降低手术感染率。
限制手术室人员数量,进出手术室凭相关证件或手术申请表,以提高手术室安全性。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2月第28卷第6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6February 2021·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为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在早期会出现切口疼痛、红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且预后效果差,提高了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1]。
骨科手术侵入性的操作比较多,创伤比较大等,一旦手术位置出现感染,就影响手术后的康复,延长了住院时间,并且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根据研究可知[2],围术期做好医院感染质控管理能够预防和降低院内感染的情况,对于患者的康复、满意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PDCA 循环作为新型有效的管理方式,从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方面开展质量管理,做好细节的管理,降低患者出现感染,使其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
本研究探讨在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管理中应用PDCA 循环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PDCA 循环管理在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吴有香华怡然李海华江西省乐平市中医医院外科,江西乐平333300[摘要]目的分析在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管理中采用PDCA 循环管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乐平市中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及120例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及医护人员各60例。
参照组患者行常规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行PDCA 循环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感染情况、满意率。
比较两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指标。
结果研究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管理中应用PDCA 循环管理,能够降低医院的感染率以及患者的手术感染率,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及手卫生合格率,进而提高患者满意率。
[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PDCA持续改进项目]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PDCA持续改进项目质量改进项目名称: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持续改进项目小组负责人:XXX、XXX、XXX、XXX 项目开始日期:20__.12.1 项目结束日期:20__.6.30 参与人员:院感科XXX、XX ;外科成员:;供应室护士长;手术室护士。
计划P(plan)现状调查:20__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汇总,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1例,手术部位感染率达0.71_%,占感染部位第一位,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83%, II \III类手术切口感染18例,高于20__年同期(20__年发生9例,外一科手术部位感染上升显著,20__年手术部位感染18例,,,因此,将外一科手术部位作为感控重点,列为持续改进项目。
预期目标:20__年上半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0.5_% 制定书面改进计划,下发科室执行步骤时间 20__-12 第一\第二周 20__-12 第三\第四周 20__-1至20__-2 20__-3至20__-5 20__-5- 20__-6 20__-7 第一\第二周参与者主题选定外一科/院感科成立小组外一科/院感科设定目标外一科/院感科分析原因外一科/院感科制定措施外科系/院感科执行与反馈外科系/院感科效果确认外科系/院感科效果追踪外科系/院感科标准化外科系/院感科检讨与改进外科系/院感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高原因分析:(从人员、设备、方法、环境等四大方面分析)要因确认:1.医务人员对SSI预防与控制知识水平不足。
2.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未纠正。
3.术前皮肤准备不规范。
4.医生未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
5.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不合理。
6.皮肤消毒不规范。
7.手术技巧:未能做到有效止血最小的组织损伤减小死腔。
8.骨科手术手套破损。
9.手术室内人员过多,巡回护士及护生术中常出入取物品。
10术中保温措施不完善。
11.换药时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生未能及时观察术口情况,,及时换药,有分泌物时未能及时行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