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9
陀思妥耶夫斯基1845年4月的一个清晨,俄国著名的诗人涅克拉索夫手捧一大叠书稿来到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门前。
他急促地敲着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别林斯基问道:“亲爱的尼克拉·阿历克塞耶维奇,您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是有什么急事吗?”“新的果戈理出现了!”诗人兴奋地喊道。
“您在开玩笑吧!您以为果戈理会象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别林斯基不以为然地说。
“我一点也不开玩笑,您看完这些就会相信我说的话了。
”涅克拉索夫一边说一边把手里的书稿递给别林斯基。
“那好吧,我先看看,下午1点钟您再来。
”别林斯基接过书稿,心中还是不信。
当天下午,涅克拉索夫又来了。
他一进门,别林斯基就激动地说:“尼克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我承认您是对的,是新的果戈理出现了。
他叫什么?这上面没有写名字。
”“他叫费道尔·米哈伊诺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工程部制图局的准尉。
”“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您去找他来,我真想马上见到他。
”“这很容易,他现在就在您门外。
他和我一起来的。
”“啊!他怎么不一起进来呢?”“他有点胆怯,自己心里没底,唯恐您把他的小说否定了。
”“年轻人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对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总是没把握,就像您和我当初一样。
他们需要鼓励和引导。
快请他进来。
”一个苍白瘦弱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拘谨而羞怯地站在别林斯基面前。
“请坐,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
”别林斯基热情地说。
“谢谢。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别林斯基的表情上看出自己的小说有希望在他主持的《祖国纪事》上发表,心里稍觉得轻松,不像刚进门时那么紧张了。
“您的小说我整整看了一个上午,坦白地说,我完全被它打动了。
您是位艺术家,真理已对您展现和忠告,象天赋一般落在您的身上,您要珍视您的天赋,对它忠诚不渝,您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告别了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走了。
他觉得自己像在做梦一样。
他长久地伫在街头,陶醉在这幸福而庄严的感觉之中,新的生活开始了。
俄国文学的巅峰时刻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俄国文学的巅峰时刻: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俄国文学自十九世纪开始兴起,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位杰出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心灵写作风格,将俄国文学推向了巅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以及这种风格对他们作品的影响。
一、托尔斯泰的心灵写作风格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道德思考。
而这种独特的心灵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感情性。
首先,托尔斯泰的心灵写作强调以人的内心为切入点。
他关注人们内心的挣扎、痛苦以及道德选择,他通过塑造真实而复杂的角色,将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战争与和平》中,他以主人公尼古拉为代表,通过描述他在战争中的种种心理冲突和道德考量,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其次,托尔斯泰的心灵写作追求真实和自省。
他不仅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更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追寻个人的真实自我。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以及《复活》中的尼凡诺夫等角色,深入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矛盾,通过对自我反思和问题思考,呈现了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最后,托尔斯泰的心灵写作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宽容。
他通过对内心的探索,试图找到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宗教哲学的普世价值。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贵族还是底层人民,都被赋予了人性的尊严和复杂性,无论是天才还是平凡人,都在追求内心自由与真实。
这种人性的普遍性和关怀,使托尔斯泰的作品备受推崇。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另一位备受赞誉的俄国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而著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风格具有戏剧性和哲学性的特点。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写作探讨了人性的极限和痛苦。
他以主人公罪犯、犯罪者等边缘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展现他们的内心挣扎与精神斗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偏执性。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全书共分三部,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道德和人性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也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主人公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因为一场意外,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阴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的神秘人物。
彼得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对尼古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使他开始对信仰、道德和人性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彼得的影响下,尼古拉开始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是虚伪和堕落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已经丧失。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尼古拉决定投身于一场政治革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革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灾难。
在这个过程中,尼古拉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有贵族、农民、知识分子、政治家等。
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选择让尼古拉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他开始意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使得任何简单的解决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
最终,尼古拉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去了一切,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而彼得则在尼古拉死后,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爱有多深。
他决定放弃一切,与尼古拉的灵魂共度余生。
在这个过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信仰、理性和疯狂之间的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思考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总的来说,《群魔》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文教科书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
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
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
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
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1864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濒临破产,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两年后,他完成了小说《白痴》。
1872年完成了《群魔》,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同年2月9日,他在写作时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葬于圣彼得堡。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1. "To live without hope is to cease to live." - Crime and Punishment(“没有希望地活着,等于停止了生命。
”-《罪与罚》)2. "Man is a mystery. It needs to be unravelled, and if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unravelling it, don't say that you've wasted time. I am studying that mystery because 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 - The Brothers Karamazov(“人是一个谜,需要揭开,如果你花了整个人生来揭开它,就不要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3. "The soul is healed by being with children." - The Idiot(“与孩子在一起,灵魂得以疗愈。
”-《白痴》)4.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s to know the source of unhappiness." - The Idiot (“最大的幸福就是知道不幸的根源。
”-《白痴》)5. "Pain and suffering are always inevitable for a large intelligence and a deep heart." - Crime and Punishment(“对于有着高度智慧和深刻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和折磨总是不可避免的。
”-《罪与罚》)6. "The darker the night, the brighter the stars, The deeper the grief, the closer is God!" - The Brothers Karamazov(“夜越黑,星光越亮;愁越深,神越近!”-《卡拉马佐夫兄弟》)7. "The world says: "You have needs -- satisfy them. You have as much right as the rich and the mighty. Don't hesitate to satisfy your needs; indeed, expand your needs and demand more." This is the worldly doctrine of today. And theybelieve that this is freedom. The result for the rich is isolation and suicide, for the poor, envy and murder." - The Brothers Karamazov(“世界说:‘你有需求-满足它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为,并在一年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
1843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可惜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
于是在1844年他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
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
据说任杂志社主编的涅克拉索夫在读完小说后兴奋地冲进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大叫:“又一个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和他的追随者看后都有一样的感觉,别林斯基更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
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1847年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
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
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
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
1858年他升为,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
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主要的转折,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和托尔斯泰并称的伟大作家。
就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无与伦比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洞察力和表现力,对世界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言,他在整个俄罗斯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一个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
贫困不幸、犯罪、上帝是他作品内容的核心。
他把战场设在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人的道德感的交战。
因为他要解决的是人的道德问题。
其作品有《穷人》、《同貌人》、《群魔》、《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现代主义是一种同传统的创作方法相对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始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各种流派,文学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是表现“现代意识”,即危机感和荒诞感。
第二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反映,表现异化的主题。
第三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其艺术特征是: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
按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说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一是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二是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三是小说的全面对话性。
后两个方面是巴赫金所论述的“复调结构”。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由此可见,无论是思想观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还是他的“复调小说”结构,都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利用现代主义文学手法,即意识流手法,大量地创作了意识流小说。
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如《同貌人》通过同貌人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人的性格的两重性,并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
小说注重对人的复杂精神世界的表现,并对许多病态的心理、人格分裂、幻觉等作了深刻的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录1. "To live without hope is to cease to live." - Crime and Punishment(没有希望地活着,等于死了一样。
——《罪与罚》)2. "The soul is healed by being with children." - The Idiot(陪伴孩子可以治愈灵魂。
——《白痴》)3.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s to know the source of unhappiness." - The Idiot (最大的幸福是知道不幸的根源。
——《白痴》)4. "Man is a mystery. It needs to be unravelled, and if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unravelling it, don't say that you've wasted time. I am studying that mystery because 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 - The Brothers Karamazov(人是一个谜,需要被解开。
如果你花了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它,不要说你浪费了时间。
我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5. "The darker the night, the brighter the stars, the deeper the grief, the closer is God!" - Crime and Punishment(夜越黑,星光越亮;悲伤越深,神越近!——《罪与罚》)6. "Pain and suffering are always inevitable for a large intelligence and a deep heart." - Crime and Punishment(对于一个有着深刻心灵和高度智慧的人来说,痛苦和苦难总是不可避免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句1.一个正直而富于感情的人总是诚实坦率的,但精明的人把你的话记在心里,然后把你吃掉。
《罪与罚》2.权力只给于那种敢于弯下腰去把它拾起来的人。
《罪与罚》3.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4.“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因为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
”《罪与罚》5.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6.旧的悲伤就像人生的一大奥秘,会逐渐转化成平静的,令人悠然神往的欢乐,代替少年气盛,血气方刚的将会是心平气和,乐天而又达观的老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7.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卡拉马佐夫兄弟》8.我早就决定什么也不去弄明白。
要是我想弄明白什么,马上就会背离事实,所以我决定站在事实一边……《卡拉马佐夫兄弟》9.卑鄙的灵魂摆脱压迫后便要压迫别人。
《庄园风波》10.人就是个总想说自己痛苦的东西。
《卡拉玛佐夫兄弟》11.有时,一个人遇上强盗,整整半小时感到死亡的恐惧,最后,刀架到脖子上,反倒什么都不怕了。
《罪与罚》12.一个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是傻瓜,他就不再是傻瓜了。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3.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
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群魔》14.人穷,您还能保持与生俱来的高尚的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办不到了。
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从人类社会中赶出去,而是应该用扫帚把他扫出去,从而使他斯文扫地,无地自容。
《罪与罚》15.上帝与魔鬼在哪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的心中。
《卡拉马佐夫兄弟》16.犯罪是对社会组织的不正常现象的抗议。
《罪与罚》17.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
评价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非常独特,在对其小说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将其小说称为“复调小说”。
①“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旧框框,创作了有别于“独白小说”的“复调小说”,作家主观意志和观念不再占据着中心位置,这种特征如同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即乐曲的若干组成旋律同时进行,不分主次,每个声部相对独立又彼此合作。
②复调性的具体表现具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这种复调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a.从描写的对象来看,人物性格、故事不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思想的论辩、不同观念的较量成为其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之一,不同观念在小说中形成了互相对活的关系。
b.从小说的人物描写来看,人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其历史遭遇和命运归宿,而在于他们所坚持、表达的观念意识,人物的思想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受作家思想的支配,不是表达作家世界观的工具。
c.从人物形象的主体性来看,人物形象之间关系平等,人物形象跟作家也处于平等地位。
d.从叙述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颠覆了作家对作品叙述的权威掌控,而让主人公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和空间,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
这就使一般小说中由作者进行的主观叙述更多地转入到主人公叙述视线,使通常的作者叙述变成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内容相对独立的展示,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其意识相对变成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③“复调小说”理论的局限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提出,不仅提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创作价值,而且也是其在理论方面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贡献,崭新地阐述了文学、艺术和世界中难以统一的矛盾与现象。
但是,作为理论家的巴赫金在对文学文本展开研究并深化为理论的过程中,也疏漏了文本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阐释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本中复调如何与作家的创作思想、价值观统一的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句
以下是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名句:
1. "热情是人的电池,这便是不可取缔的人类近义词。
"
2. "我们的救星曾造化我们而为我们的仄友,但我们却将他钉于十字架上。
"
3. "人类不是理性动物,而是必然犯错误的动物。
"
4. "真正的爱使生活值得一过,它是生命的最高目标。
"
5. "没有软弱、疾病和犯错误的自由将无法存在。
"
6. "只有通过对他人的爱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
7. "没有苦难,人是无法成长的。
"
8. "人的尊严在于接受自己的罪行并努力弥补。
"
9. "没有上帝,一切皆可许可。
"
10. "信念是经受住苦难考验的力量。
"。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1.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也是在思想和创作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矛盾的作家。
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人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的人物并列,但他们对于自己黑暗、不幸的祖国却有过不好的影响。
”2.创作(1)《穷人》等前期描写“小人物”的作品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穷人》,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写“小人物”的传统,杰符什金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一发表,就成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表明他是师承果戈理的,他说:“我们都是从‘外套’里出来的。
”但是《穷人》比以往写“小人物”的作品有新的突破,它不但把19世纪40年代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开始演变时期深受双重压迫的平民阶层的苦难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得更加丰富,心理更复杂,表现了其对旧制度瓦解的畏惧心情和模糊的反*抗情绪,尤其是有他自己的人格尊严感。
③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写了《两种人格》、《女房东》和《白夜》等小说。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已表现出刻画心理的卓越才能。
不过,他描写“小人物”的病*态心理有时失之过细,往往使人物带有神经质和悲*观绝*望情绪,所以调子显得低沉。
(2)流放期间这一时期他逐渐形成一种反动的“土壤派”理论。
他认为有文化的上层已经脱离了人民(即“土壤”),人民也不接受贵族革命家的理想,所以俄国不具有接受革命宣传的“土壤”,人民只能忍耐、顺从和笃信宗J。
随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皈依了宗J。
这些思想在他动手于流放期间、完成于流放之后的小说《死屋手记》里已有所表现。
(3)后期创作①《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这仍是作者继续描写“小人物”的作品。
作者满怀同情地写出了一群被凌辱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具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却又强调了他们的驯良,甚至通过娜塔莎和涅莉等形象宣扬基D教的受苦受难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