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38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
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
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3.0%和1.5%,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
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南北分布及其不均,北方缺水局面严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并进一步。
但是,人为改变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会直接改变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受水区、输水干渠沿线和水源区水文情况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因此,需要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水量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影响正文: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
在东部地区是南方多北方少,其中华北又比东北少。
在我国东部9个流域中,北方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8%,但水资源仅占14·4%,其中黄河与海河、滦河流域水资源与人均水资源更少,水资源十分紧缺。
南方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9%,水资源充足。
而在地下水占区域水资源结构上,地下水所占的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
这种状况使水资源的潜力不能被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据估算,西北、华北地区年缺水量至少500~1000亿m3,其中华北平均原占400~800亿m3。
建国初期,黄河流域需水量约60~80亿m3,80年代约250~280亿m3,2000年可达600亿m3,但黄河目前的最大可能供水量为370亿m3,而且为了防洪每年要留出一定的冲沙入海水量。
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矛盾将更加尖锐,即使将黄河泾流全部拦蓄利用,也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
北方地区其他流域的缺水状况同样严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主要是把长江的余水调到干旱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内蒙古地区和黄河、海河流域。
据估算,到下世纪初,尽管长江流域的用水量会骤增,但余水量仍然很大,因此,实行跨流域调水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南水北调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研究一、绪论南水北调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覆盖区域最广、投资总额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华北地区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均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二、南水北调对环境的影响1.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流域面积较大,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尤其是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更加严重。
2. 水资源利用及调配出现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导致水资源向华北地区调配,长时间的水资源移动及紫外线照射和涂层人工射线消除增强故出现水质变差,周边地区户外休闲活动的人群会不自觉地受到污染。
3. 影响其它生态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会造成水质变差,可能会导致一些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三、南水北调对经济的影响1. 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显著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得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
2. 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区域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促进区域统一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其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的统一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四、结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环境与经济都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虽然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及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显著的。
因此,在实施该工程的同时,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政策,以减少负面影响。
在经济及社会尤其是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力。
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南水北调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09级地理科学专业田鑫023一、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总体上说南水北调工程将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开采量程度,确保当地60%的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不受挤占,从而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南水北调是解决华北和西北缺水状况,满足生态环境保证用水量,解决和改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影响有:1、水体生态环境将得到迅速有效的恢复2、有利于无植被陆地生态环境的改造3、有利于改善自然植被生长的条件和人工植被的健康发展4、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5、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6、南水北调工程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影响①增加上游用水量,改善上流生态环境②提高黄河输沙能力,缓解下游悬河危害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
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
(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2.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南水北调概况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目的是通过调水方式解决中国南方水资源过剩和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一工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实施,于2014年正式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主要通道。
东线起自江苏扬州,经过华东地区,最终输送至北京。
中线起自湖北襄阳,经过中部地区,最终输送至北方平原。
西线起自四川省宜宾,经过西部地区,最终输送至西北地区。
这三条通道相互衔接,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整体。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中国南北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展开的一项重大举措。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大量水资源流失进入海洋,造成了浪费;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南水北调通过水资源的调剂,使水资源在我国境内实现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水资源状况、推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巨大意义。
通过水源的调剂,南水北调保证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解决了年均缺水千亿立方米的严重问题。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改善了北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也有助于推动区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环境影响问题,大规模的调水和工程建设对于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补偿。
其次是工程投资和运维费用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对国家财政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需要克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保证水资源调剂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南北方水资源矛盾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南水北调,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随着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南水北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这中国南水北调报: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治污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调研报告“不仅建设一流工程,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山东省加快南水北调调水沿线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日益显著。
5月监测的28个控制断面中,综合评价超Ⅲ类水断面有22个,占78.6%。
从2000年到2008年间,调水沿线GDP保持快速增长,调水沿线水质CODMn平均浓度下降了82.7%,氨氮平均浓度下降了90.8%,水质持续改善。
6月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考察滕州截污导流和湿地建设项目后饱含深情地说:“我深深被山东同志们在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科学思路和有力措施而震撼。
截污导流实际上已经跳出了截污本身的含义,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治、防、截、蓄、导、用、保’相结合这个思路,使得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得到进一步深化。
”壮士断腕抓治理6月17日,记者来到南四湖畔的微山县两城乡独山东村,发现几年前杳无踪影的长江毛刀鱼、白鳝和银鱼又显身了,感到特别惊喜。
身旁渔民张老汉高兴地说,这几年湖里水质一年比一年好,湖边野生植物、珍稀鸟类也增多了。
今年3月15日南四湖进入百日禁渔期后,南四湖上下级湖敞水水面出现了毛刀鱼等珍稀鱼类。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涉及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小清河、省辖海河五大流域,10个地级市,输水干线487公里,流域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
要达到调水水质Ⅲ类标准,需要削减污染物80%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山东省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把区域内断面水质情况和排污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超标排污企业、完不成总量指标、水质长期超标地区,坚决停批辖区内除节能减排项目外的一切新建项目。
目标是使流域内一切排污单位按照山东省发布的地方标准稳定达标排放。
调水沿线重点保护区(距调水干线15公里以内)的排污单位达到COD≤60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一般保护区(距调水干线15公里以外)的排污单位达到COD排放浓度≤100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南水北调是中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报告将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意义、影响及局限性。
2.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3. 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水调湿、引水供水等手段,将长江、汉江等南方的富余水资源调运到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
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分部,总规模庞大,涉及多个省份。
- 中线工程:自汉江出发,穿越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北京及附近地区。
- 东线工程:自江苏扬州揭堰开始,穿越山东、河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天津及附近地区。
- 西线工程:自四川岷江出发,穿越宁夏、陕西等省份,最终输送至甘肃酒泉及附近地区。
4. 意义和影响4.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地区的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4.2 助力经济发展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增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3 水生态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恢复。
通过引水补湿、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局限性和问题5.1 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高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都非常高昂。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来说,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5.2 环境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过程中,会对水源地、水生态系统和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引发土地沉降、地质灾害等问题。
南水北调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但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工程前期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阶段就进行了全面的环境评估,包括水源区保护、河流生态修复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
通过这些评估报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后续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为工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源区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水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源头,为了保护这些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首先,严禁在水源地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保留水源地的自然状态。
同时,加强管理和监测,定期对水源地的水质和生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确保了水源的安全可靠。
河道生态修复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河道是中国重要的水生态系统之一。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河道的生态系统,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修复工作。
首先,对于原有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恢复,包括河道水质净化、河床生态修复等。
其次,加强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禁止乱倒垃圾和污水,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河道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水库周边生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中建设了许多水库,为了保护这些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措施。
首先,在水库周边建设了水源地保护区,禁止砍伐乱拉,保护水库周边的植被。
其次,进行了水库下游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升了水库的生态功能,增强了水资源的蓄积和净化能力。
这些措施为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生机。
灌溉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解决华北地区的灌溉需求,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水资源,政府积极推行了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
通过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降低了灌溉水的损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简本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东平湖蓄水影响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简述1.1 项目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基础设施。
经过半个世纪的前期工作,对东线、中线、西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2]117号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
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调蓄江水,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自流经胶东半岛输水干线向山东半岛供水。
东线工程规划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向山东省鲁北和胶东地区供水,抽江500m3/s、过黄河50m3/s、送胶东50m3/s;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大北调规模,供水范围扩展到河北省和天津市,抽江600m3/s、过黄河100m3/s、到天津50m3/s、送胶东50m3/s;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抽江800m3/s、过黄河200m3/s、到天津100m3/s、送胶东90m3/s的最终规模。
2002年12月27日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及山东济平干渠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已历史性地由规划研究阶段转为实施阶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拟利用东平湖蓄水,从而实现向胶东和鲁北供水的目标。
按照总体设计方案和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东线第一期工程利用东平湖蓄水位为39.3m。
南水北调调研报告南水北调调研报告南水北调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进展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调研范围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两个主要通道。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自然资源枯竭、人口密集的北方地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调水输送,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南水北调中线于2002年开工建设,全长约1300公里,其中穿越开发的节点城市将近10个。
东线工程于2013年开工,全长约1400公里,跨越5个省份。
这两条主线工程共可以供应约36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巨大的水量支持。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工程的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次,水资源的供应改善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和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水资源的供应也为北方地区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当地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工程的建设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需要水源地调水,可能对原本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破坏。
其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能会对用水区域和水资源地区产生冲突。
此外,长期调水可能会导致一些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干旱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确保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能够得到达成。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支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殷都区西郊乡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调查报告殷都区西郊乡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调查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我乡10个村,对各村的交通灌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按照“三原”恢复原则,在我乡需增设桥梁1座,加宽桥面9座,移民桥改为公路桥3座。
需在干渠两侧修建连接道路,路面宽8米,全长13公里,所有连接道路均按混凝土20公分厚标准修建,配套修建桥涵18座。
新打机井82眼,每眼机井动力配套预计平均10万元/眼(电机、水泵、变压器、线路等)。
因干渠修建后,土地需重新调整,所以需新修灌溉渠道22210米。
新修提灌站3个,修暗渠1900米,排涝涵洞200米,6寸钢制引水管道1500米。
一、交通方面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后,我乡10个村庄生产道路不能正常畅通。
有9个村的耕地被分为东西两块,9个村庄在干渠东侧,干渠西有4230亩地,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桥梁设计标准和宽度应满足人们现有生产和生活需要并能适应发展要求。
在桥梁设计时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尽量降低两边坡度,以便于群众出行和生产。
新增桥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建造1座桥梁,解决生产所需。
所处位置:北流寺与南流寺交界处的老安林路是连接西郊乡与安阳县曲沟镇的重要交通干线,河西有南流寺、北流寺近1500亩地,两村需过桥到渠西作业生产,此处需新增建一座公路桥,桥面宽不低于6米。
桥面加宽:1、东风乡西盖村西通安阳县曲沟镇处的L14桥,是连接西郊乡、东风乡与安阳县曲沟镇的重要交通干线,河西有南流寺砖厂、养牛场、炼铁厂、郭流寺四个养殖场无法通行,必须将L14桥建成桥面宽不低于8米的公路桥。
2、南流寺村西的L桥,桥面宽不能低于6米,4米桥不能过大型农用机械(联合收割机)。
3、安林公路与史车村路口处建一座公路桥,桥面宽不能低于8米,因为该村与安阳县交界,是一条交通要道,并有公交车通行至安阳县村庄。
此外该村有大小车辆300余辆,多数为10多米长的半挂车,因此桥梁设计标准和宽度应满足实际需要。
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 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项目由来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东线工程作为调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取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同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这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 东线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等有关单位组成南水北调研究组,曾提出从长江下游引水的大运河提水线路。60年代初经水电部批准,江苏省开始建设江都泵站。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83年1月由治淮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1993年9 月水利部审查了这两份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采取多种方式缓解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部署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根据水利部安排,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于2001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004年6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审查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2005年 3 月由淮委牵头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1987年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编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可研报告的修订,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环境影响报告书》。随着本次可研工作的进行,考虑到1990年以来,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委托,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接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02年6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2002年8 月编制完成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2002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国环评估纲[2002]222号文明确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的评估意见》。 根据环评大纲批复中的内容要求和专题设置,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会同海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科研院校共19个单位开展了本工程沿线及影响区的现状调查、工程分析、问题研究和影响预测评价等工作,在完成15个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管理体系研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血吸虫病扩散北移及对策研究》、《江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7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山东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个专项报告。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况 2.1 工程基本任务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范围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部、山东半岛及淮河以南的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工程区域在东经115°~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122°、北纬32°~40°之间;第一期工程供水区南起长江、北至山东省德州市,供水范围涉及苏、鲁、皖3省21地市89个县级市,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线工程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南水北调中线、西线工程一起,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山东半岛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部分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农业和部分生态环境用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供水范围是苏北、皖东北、鲁西南、鲁北和山东半岛。规划工程规模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送山东半岛50m3/s。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调入下级湖29.73亿m3,过黄河4.42亿m3,送到胶东8.83亿m3。 调水线路总长1466.50km,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km,黄河以北173.49km,胶东输水干线239.78km,穿黄河段7.87km。 调水线路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输水和调蓄。为进一步加大调蓄能力,拟抬高洪泽湖、南四湖下级湖非汛期蓄水位,治理利用东平湖蓄水,并在黄河以北建大屯水库,在胶东输水干线建东湖、双王城等平原水库。 东线工程供水区以黄河为脊背,分别向南北两侧倾斜。东平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湖是东线工程最高点,与长江引水口水位差约40m。第一期工程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调水梯级,22处泵站枢纽(一条河上的每一梯级泵站,不论其座数多少均作为一处),34座泵站,其中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现有6处13座泵站,新建21座泵站。 为满足工程正常运行和调度管理要求,还需建设里下河水源调整补偿工程,截污导流工程,骆马湖、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和水质监测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工程等。 2.2 工程规模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供水范围大体分为三片:①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以外的苏北地区和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以东沿淮、沿新汴河地区、山东省南四湖、东平湖地区;②山东半岛;③黄河以北山东省徒骇马颊河平原(简称为黄河以南片、山东半岛片和黄河以北片)。 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21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其辖内的89个县市区。这些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多数以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挤占农业水源补充城市供水。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实施后,这些城市的供水不足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按预测当地来水、需水和工程规模计算,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21.82~37.88亿m3,多年平均29.73亿m3,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14.48~21.39亿m3,多年平均17.56亿m3; 调过黄河的水量为4.42亿m3;到山东半岛水量为8.83亿m3。 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预测2010年水平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需向供水区干渠分水口补充的水量为41.41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城市环境用水22.34亿m3,占53.9%;航运用水1.02亿m3,占2.5%;农业灌溉用水18.05亿m3,占43.6%。 2.3 工程运行方式 (1)江水、淮水并用,淮水在优先满足当地发展用水的条件下,余水可用于北调。在淮河枯水年多抽江水,淮河丰水年多用淮水。 (2)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供水仍不足时,逐级从上一级湖泊调水补充;当地径流不能满足整个系统供水时,调江水补充。 (3)黄河以南各调蓄湖泊,为了保证各区现有的用水利益不受破坏,参照现有江水北调工程的调度运用原则,经过调算拟定了各调蓄湖泊北调控制水位,一般情况下,低于此水位时,停止从湖泊向北调水。 (4)为保证城市用水,在湖泊停止向北供水时,新增装机抽江水量优先北调出省向城市供水,然后再向农业供水。 (5)根据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输水河道的防洪除涝要求,第一期工程向胶东和鲁北的输水时间为10月至翌年5月。 (6)东平湖抽江水补充湖泊蓄水,蓄水位上线按39.3m控制。湖水位低于39.3m时抽江水补湖,湖水位高于39.3m时根据穿黄和到山东半岛水量确定抽水入湖流量。 更多环评报告书、工程师考试资料来自中国环评网:http://www.eiacn.com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1 主要有利影响 (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势必进一步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能减轻受水区对来量减少的黄河水和日益枯竭的地下水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维系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良好局面。对于保障供水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增加了水环境容量 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维持断流或干枯的状态,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地区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环境恶化严重,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即使是南水北调东线范围内最大的洪泽湖,在2001年淮河流域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也曾出现水位降至10.52m(死水位以下),湖面萎缩至381km2,蓄水量不足1.4亿m3,比正常蓄水量减少九成以上,大部分湖底裸露,湿地生态严重破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将长江优质水源源不断地经输水干线进入各用水区,可长时间保持输水干线河湖及用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3)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黄河以北以及胶东半岛地区河流干枯现象较为普遍,可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