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729.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火力发电锅炉与汽轮机发展历史中国火力发电锅炉与汽轮机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其主要发展历程:1. 1920年代-194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和建设火力发电厂,其中大部分采用燃煤锅炉和蒸汽机。
这些设备往往是从国外引进,如英国、美国、德国等,以满足当时对电力的需求。
2. 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火力发电设备。
中国成功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燃煤锅炉和汽轮机,如C-75型和T-100型等。
这些设备主要被应用于国内的电力工业,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 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火力发电厂,并引进了一批新型的火力发电设备。
其中,最突出的是引进和消化吸收西德甲醇锅炉技术,成功生产出了冷加热面C型锅炉,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和烟尘排放水平。
4. 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火力发电设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中国开始引进和采用更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如超临界锅炉和超临界汽轮机。
这些设备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更低的燃煤排放,大大改善了火力发电的环境影响。
5. 2010年以后: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中国的火力发电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中国开始加大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力度,推动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和深度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的应用。
同时,逐渐引进和推广更清洁的能源替代品,如燃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为火力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上是中国火力发电锅炉与汽轮机发展的主要历史。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火力发电行业将继续迎来更先进、更清洁的设备和技术。
第一章 火 力 发 电第一节 火力发电沿革 一、建国前火力发电安徽靠近沿海地区,有江淮水运之利。
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辟芜湖为通商口岸,大通(属铜陵县)、安庆为外轮停泊点。
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成为交通要冲。
这些城镇率先兴办电灯公司,有:芜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50千瓦(清光绪三十四年投产);安庆清光绪三十三年,100千瓦(当年投产);蚌埠民国4年(1915年),48千瓦;大通民国8年,108千瓦。
安庆为官办,其余为民营。
当时,日本商人曾欲在合肥办电厂,因当地人民反对而告吹。
30年代,电灯公司(厂)发展至40多个,另有工业自备电厂数个,设备均小而简陋,参数各异,且有几个公司不景气而处于停闭状态。
同时,亳县荣记电灯公司被军阀孙殿英毁坏;屯溪永明电灯公司,在贵池地方武装攻入徽州时,遭火烧停办。
省内最早采用汽轮发电机,是民国6年芜湖明远电灯公司200千瓦机组,但因构造欠佳,不久报废。
民国13年后,蚌埠、芜湖等地才正式使用汽轮发电机。
安庆、芜湖、蚌埠等厂(公司)的王和懋(举人出身,曾在日本东京电灯电车株式会社实习)、郑炳发、朱治修等人,是省内较早的中国籍电机工程技术人员。
“五四”运动后,芜湖明远电灯公司工人,为了抵制日货,于民国8年5月20日,将电灯杆上日商广告全行拆除。
民国13年春节前,安庆电灯厂工人因生活困难,要求厂方增发1个月工资。
厂方非法将工人代表金云亭、韩传贵押往公安局,激起全厂工人罢工,安庆全城一片漆黑,迫使当局释放工人代表,答应工人要求。
民国19年,蚌埠耀淮电灯公司协理程奉卿借口营业亏损,不按时发工资,职工组织维持会,自管厂务,迫使经理陆子冬、协理程奉卿下台。
民国18~24年间,安徽省10家电灯公司加入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芜湖明远电灯公司总经理沈嗣芳任该会总干事长,芜湖、蚌埠两公司代表,分别被选为该会第二、三两届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铜陵大通振通电灯公司创办入祝大椿也是该会成员。
火电产业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火电火电产业的发展轨迹初步建设阶段(1882—1949年)1879年,上海的黄浦江畔亮起了我国第一盏电灯。
1882年,英国商人在中国招股成立了第一座火电厂,它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的开端。
随后,外商、华商纷纷在沿海地区及通商口岸修建火电厂。
1890年,华侨商人集资创办广州电灯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电力公司。
至1911年,华商经营电厂的设备总容量为1.2万kW,外商经营的总容量为2.7万kW。
1927年,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达40万kW 以上,1937年以后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发电设备受损严重。
1949年,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为184.86万kW,其中火电168.56万kW,占91%。
探索发展阶段(1949—1978年)1950年,苏联投建我国丰满水电厂和抚顺电厂等23项火电厂项目,总容量136.5万kW,我国也因此培训了一批电力设计、施工、调试、运行方面的专业人才,奠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
1960年,我国电力行业开始自主创新,依靠培养的人才及积累的经验,自行研制了10万kW、12.5万kW、20万kw的火电机组。
1970年,全国“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到1975年全国发电量达到了2000~2200亿kwh的目标,比1970年增长73.9%,年均增长12%~13.7%。
但是,为达到发电量目标,很多电厂超出铭牌出力,违反科学规律,因而发生了很多设备损坏事故。
据不完全统计,1971—1974年,由于提高出力而受损的发电机有37台,装机总容量达111.9万kW。
197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通知》并提出,“五五”期间必须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使电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做到电力先行。
改革创新阶段(1978—2000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着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实施,我国的火电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六五”规划中,中央提出要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火电厂,形成火电基地。
发电企业历史
发电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电力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开始探索各种发电方式。
最初的发电企业主要使用煤炭作为燃料,通过蒸汽轮机发电。
1882 年,托马斯·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发电站,使用蒸汽轮机为城市供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电企业逐渐采用了更高效的火力发电技术,如燃煤、燃油和天然气发电。
20 世纪初,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建设核电站。
1954 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核能发电的开端。
此后,核电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 20 世纪后期,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渐受到重视。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发电领域。
如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
发电企业的发展也与电力市场的改革密切相关。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国家进行了电力市场改革,打破了垄断,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电力供应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发电企业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从早期的火力发电到现代的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发电企业一直在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2009.11 第 11 期 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发展进程■ 000千瓦1956年2月19日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在安徽淮南市田家庵电厂投运。
■ 1.2万千瓦1958年12月我国首创的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南市电厂开始发电。
■ 2. 万千瓦1956年投入运行的黑龙江富拉尔基电厂2台2.5万千瓦机组,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高温高压机组。
■ 万千瓦1960年9月第一台国产5万千瓦双水冷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闸北发电厂投运。
■ 10万千瓦1967年国产1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北京高井电厂投入运行。
■ 12. 万千瓦1969年9月21日上海电机厂制造的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超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在吴泾电厂投运。
■ 20万千瓦1972年中国首台2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在辽宁朝阳电厂投入运行。
■ 0万千瓦1975年中国首台30万千瓦亚临界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在河南姚孟电厂投入运行。
■ 0万千瓦1992年中国首台从捷克引进的5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山西神头二厂投入运行。
■ 0万千瓦亚临界1989年10月安徽省平圩发电厂第一台国产60万千瓦机组投产,成为我国电力工业更新换代的重要标志。
■ 0万千瓦超临界1992年6月10日我国第一台从国外引进的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正式投产发电。
■ 0万千瓦2000年从俄罗斯引进全套设备的8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辽宁绥中发电厂投入运行。
■ 90万千瓦2004年从国外引进的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上海外高桥电厂正式投产发电。
■ 100万千瓦2006年11月28日,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投入运行。
中国近代煤矿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中国近代煤矿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是开滦所建的两座发电厂。
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后,陆续在唐山、林西等地凿井建矿。
由于采用西法开采,矿井提升、通风、排水都开始使用机器,这些机械设备均使用锅炉蒸汽为动力。
当时,世界电力发展才刚刚开始起步,发电机多为直流发电,以照明用电为主。
1879年,在世界上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建成四年后,上海电气公司一台12千瓦的蒸汽发电机组建成发电,是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端。
此后数年间,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开始办电,电力开始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
开滦发电厂建成之前,中国各地已有数家企业安装了发电设备。
据《中国电力史》一书记载,1879至1906年间中国大陆安装发电设备的企业30余家,其中设备容量超过100千瓦的有14家(见附表),最大设备容量1000马力,736千瓦。
开滦电厂建厂伊始安装的发电机单机容量已达1500马力,1040千瓦,因此从规模上看,开滦发电厂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也是中国近代煤矿最早的火力发电厂。
二十世纪初,开平矿务局被英国人骗占,在伦敦注册成立开平矿务有限公司。
1903年,开始在唐山、林西两矿建设电厂,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从比利时购进五台往复式发电机及配套设备,原动机为比利时“万达”牌并列复式蒸汽引擎,1500马力;发电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三相交流电机,单机容量1040千瓦,25赫兹:设备运至开滦后,由供应商派专人安装调试。
1906年,唐山矿发电厂建成发电,共安装3台发电机。
林西矿发电厂在原林西矿锅炉房的基础上动工修建,1907年竣工投入运行。
建成之初,林西矿发电厂有2台发电机,年发电能力700万千瓦时,可提供林西矿通风、排水及照明用电。
1912年,开滦矿务总局成立后,在赵各庄矿建立变电所,林西电厂开始向赵各庄矿供电。
随着开滦矿井电力设备使用增多,电力需求增加,1916年起,开滦矿务总局投资扩建林西发电厂,购进英国西屋电气制造公司(BritishWestinghouseElectricManufacturingCo.Ltd.)制造的2台3000千瓦透平式汽轮发电机组(1号、2号机),增加蒸汽锅炉4台,1917年12月1日1号机启用,1918年10月2号机启用。
世界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论证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将是新世纪初火力发电厂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近而说明我厂三期建成一台超临界机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火力发电机组;超临界1 前言对我厂三期工程建设一台亚临界机组还是超监界机组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并最终得出结论。
2 超临界化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超临界火电机组是常规蒸汽动力火电机组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提高蒸汽初参数一直是提高这类火电厂效率的主要措施。
当蒸汽压力提到高于22.1MPa时就称为超临界机组,如果蒸汽初压力超过27MPa,则称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巳是火电结构中的主导机组或是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比例,也就是说火电结构巳经"超临界化"了。
以超临界化为特点的对火电结构的更新换代早在20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
超临界化可以说是火电发展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是被多国实践证明的成功模式。
美国于1957年投运的第一台125MW超临界机组的参数为31MPa/621℃/566℃/560℃,1958年投运的325MW机组的参数为34.4MPa/649℃/566℃/566℃,实质上它们已是迄今最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
到60年代中期,新增机组中有一半采用超临界参数,但到70年代订货台数急剧下降。
根据EPRI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这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缺乏超临界机组调峰运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核电站担负起了基本负荷,因而对带基荷的超临界机组的需求量出现了下降,在采用超临界参数方面出现了反复。
在日本和欧洲则情况则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从宏观上看美国在1967年-1976年的10年期间,共安装118台超临界机组,单机最大容量为1300MW,到80年代初,超临界机组仍增至170余台,占燃煤机组的70%以上,占总装机容量的25.22%,其中单机容量介于500-800MW者占60%-70%,至1994年共安装和投运了9台1300MW的超临界机组。
2024各省最大火电排名最早的火力发电是1875年在巴黎北火车站的火电厂实现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火力发电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50年代中期火力发电机组的容量由200兆瓦级提高到300~600兆瓦级。
1973年,最大的火电机组达1300兆瓦。
80年代后期,世界最大火电厂是日本的鹿儿岛火电厂,容量为4400兆瓦。
90年代初,火力发电单机容量稳定在300~700兆瓦,其所占中国总装机容量约在70%以上。
1、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672万千瓦隶属:大唐集团成立时间:1995年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托电工业园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1829万千瓦2、嘉兴电厂装机容量:530万千瓦隶属:浙能集团成立时间:1992年地理位置:浙江嘉兴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6794万千瓦3、台山发电厂装机容量:509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集团成立时间:2001年地理位置: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铜鼓海滨旅游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1629万千瓦4、东方希望新疆希铝自备电厂装机容量:491万千瓦隶属:东方希望集团成立时间:2001年地理位置: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五彩湾工业园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7199万千瓦5、丰城发电厂装机容量:476万千瓦隶属:赣能集团成立时间:1994年地理位置:江西省丰城市石上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994万千瓦6、莱芜发电厂装机容量:470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1972年地理位置:山东省莱芜市南冶对仙门村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1798万千瓦7、平玗电厂装机容量:454万千瓦隶属:国家电投成立时间:1984年地理位置:安徽省淮南市平圩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6071万千瓦8、外高桥电厂装机容量:444万千瓦隶属:国家电投成立时间:1990年地理位置:上海市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557万千瓦9、沁北电厂装机容量:440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2001年地理位置: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7402万千瓦10、后石电厂装机容量:420万千瓦隶属:华阳电业成立时间:1996年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镇后石村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717万千瓦11、句容电厂装机容量:400万千瓦隶属:华电集团成立时间:2015年地理位置:江苏省句容市下蜀镇临港工业集中区华电路1号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0748万千瓦12、常乐电厂装机容量:400万千瓦隶属:国家电投成立时间:2017年地理位置: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525万千瓦13、北疆电厂装机容量:400万千瓦隶属:国投集团成立时间:2004年地理位置:天津市汉沽营城镇大神堂村与双桥子村之间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907万千瓦14、鄂州电厂装机容量:395万千瓦隶属:湖北能源成立时间:1997年地理位置: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电厂路1号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998万千瓦15、锦界电厂装机容量:372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成立时间:2004年地理位置: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锦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本省火电装机容量:5676万千瓦16、鸳鸯湖电厂装机容量:352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成立时间:2008年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马家滩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313万千瓦17、钦州发电厂装机容量:336万千瓦隶属:国投集团成立时间:2004年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港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819万千瓦18、神头电厂装机容量:320万千瓦隶属:国家电投成立时间:1994年地理位置:山西省朔州市神头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8011万千瓦19、曹甸妃电厂装机容量:320万千瓦隶属:华润集团成立时间:1994年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5571万千瓦20、广安发电厂装机容量:300万千瓦隶属:华电集团成立时间:1999年地理位置:四川省广安市代市镇工业园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845万千瓦21、王四营电厂装机容量:297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1999年地理位置:北京朝阳区王四营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143万千瓦22、珞璜电厂装机容量:264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1988年地理位置: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765万千瓦23、岳阳电厂装机容量:252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成立时间:2017年地理位置: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东山镇岳电路1号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895万千瓦24、发耳电厂装机容量:246万千瓦隶属:大唐能源成立时间:2016年地理位置: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乡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818万千瓦25、滇东二电厂装机容量:240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2009年地理位置:云南罗平县十八连山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416万千瓦26、营口电厂装机容量:200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2008年地理位置: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856万千瓦27、双辽电厂装机容量:200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集团成立时间:1994年地理位置:吉林省双辽市郑家屯城的西北部本省火电装机容量:1890万千瓦28、七台河电厂装机容量:190万千瓦隶属:大唐集团成立时间:1995年地理位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东进路本省火电装机容量:2557万千瓦29、桥头电厂装机容量:150万千瓦隶属:大唐集团成立时间:2017年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397万千瓦30、东方电厂装机容量:140万千瓦隶属:华能集团成立时间:2008年地理位置:海南省东方市滨海南路本省火电装机容量:852万千瓦31、拉萨过渡电源项目装机容量:10万千瓦隶属:国家能源成立时间:2009年地理位置:西藏藏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本省火电装机容量:42万千瓦。
火力发电发展历史火力发电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火力发电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发电方式应运而生。
下面将从发展历史、技术进展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火力发电进行介绍。
火力发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进行蒸汽机驱动的发电。
1814年,英国工程师乔治·斯蒂芬逊设计了一座烟囱高约60英尺(约合18米)的燃煤火力发电厂,不仅供给照明,还供应了公共设施和工厂机器。
这座发电厂开创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运营的火力发电厂。
随着20世纪的到来,火力发电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蒸汽动力系统的引入。
通过锅炉加热水,产生高压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运转,从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火力发电厂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发电方式之一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火力发电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的进步,如燃料多样化、焚烧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钢铁、化肥厂等工业副产品中含有大量废热,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就可以通过收集处理这些废热,从而提高发电厂的燃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而在环境影响方面,火力发电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燃煤火力发电是主要的火力发电方式之一,但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威胁。
而且,火力发电还会排放大量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火力发电技术。
其中,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汽轮机技术被广泛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蒸汽发电厂的效率,减少对煤炭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通过研发开发新型低排放燃烧器和煤粉预处理技术,可以减少火力发电厂的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的排放。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和分享我国热电厂的发展历程。
站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热电厂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柱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电厂的发展历程,感受那份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一、热电厂的诞生我国热电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建设热电厂。
1910年,我国第一座热电厂——上海吴淞热电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热电事业正式起步。
二、热电厂的发展1.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热电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3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厂——长春第一热电厂建成投产,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2. “文革”时期:在“文革”期间,我国热电事业虽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热电厂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热电厂在技术、管理、规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技术进步:我国热电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如:超临界发电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
(2)管理创新:热电厂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了电力生产的稳定运行。
(3)规模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热电厂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大型热电厂相继建成投产,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热电厂的未来面对未来,我国热电事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以下是我对热电厂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1. 绿色发展: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热电厂将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 智能化升级:热电厂将加大智能化技术投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介绍中国最早应用电能是作为照明电源。
1879年4月11日,上海市虹口一家英商公司的一台7.46千瓦10英制马力柴油发电机组试运转成功。
5月17~18日,由这台机组供电的弧光灯在外滩照亮。
中国首座商用火电厂是上海电光公司的乍浦路火电厂。
该厂于1882年 7月26日正式发电,发电机组容量为12千瓦,可供19盏弧光灯的照明用电。
它比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厂伦敦,1882年1月12日仅晚6个月。
中国水力发电始于1912年,在云南昆明附近的螳螂川上建成石龙坝水电站,投产初期装有2台2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1949~1988年,中国电力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3.2%。
1953~1957年,在恢复原有发供电设备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新电厂,每年平均装机50万千瓦。
1958~1965年,每年平均装机达150万千瓦以上。
在此期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7%和18%,电力工业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弹性系数达到2.0以上,保证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1966~1975年,电力工业未能以应有的速度发展,电力弹性系数下降到 1.3以下,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70年起出现缺电的局面。
1978年以来,电力工业重新得到持续发展,每年平均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以上。
1990年,全国总计发电装机容量为1.3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 6105亿千瓦时。
其中水力发电装机容量3458.33万千瓦,占25.6%。
全国总计发电装机容量和总发电量分别由1949年占世界第21位和25位上升到1990年均列于世界第 4位。
1949~中国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和年总发电量见表1。
1949年中国的输电线路主要是 110千伏及其以下的电压等级,仅东北有1条220千伏级线路。
到,中国电网除已有220千伏骨干线路外,还建成了330千伏输电线路3097公里、500千伏输电线路7114公里,构成输电干线。
,中国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上海,1080公里建成投入运行,实现华中电力系统与华东电力系统互联,形成中国第一个跨大区的联合电力系统。
中国电力发展史4页中国的电力发展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可追溯至1882年,在上海第一次使用电力;1885年,上海第一座电站投入使用;1894年,北京电力公司建立;1898年,电力发电设备和线路建成;1903年,中国第一条380千伏电网建成;1909年,中国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上海朱家角火力发电厂正式投入运行;1913年,中国第一家水力发电厂——高渊水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达1500千瓦;1917年,中国第一家国营老虎滩水电站试运行;1927年,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济南水电站建成;1951年,解放区全区总装机容量1600千瓦,电力发展快速;1988年,国家把水电、火力等电力工程作为重大科技和经济发展项目,全面推动电力化进程;1999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以及电力分布式发电和能源节约技术的发展;2006年,中国的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达到历史新高。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电力建设时期,主要以抗美援朝时期的大型水电站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中国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增长到约5170万千瓦。
1978年至1995年,中国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快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国就建成了90座大型水电站,其中包括三峡、黄河和寒江大型水电站以及河南省的全国最大的能源工程“蒙三”。
另外,五中同盟、八建电站等较小型的水电站也逐步建成;同时,发展了多座火力发电厂,均以燃煤发电为主,包括陕西兰州火电厂和河北石家庄火电厂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力发展迅猛。
从2001年开始,国家发动电力十字路口三大运动,即电网改革、电价改革和电力技术改革;2003年,我国也推出了新能源规划,摆脱对煤电的过度依赖。
到2006年,电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2亿千瓦,发电量达到8518亿千瓦时,已经形成以水电优势、火电为主的“大水电与大火电”双柱支撑的电力结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电力系统。
2006年以来,中国加快了风电、太阳能及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大规模发电设备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