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1
比较项目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1)(泰能)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1∶1)(克倍宁)药理作用上市时间美国Merck 公司1979研制,1985年首次在德国上市日本三共制药公司1983开发,1993 年首先在日本上市结构区别C4,C2无取代基团。
对DHP-1不稳定。
1、C2 位有(乙酰亚胺吡咯—3—基) 硫健取代,对DHP-1稳定。
2、单独使用时会在肾皮质蓄积,并导致肾小管坏死。
脱氢肽酶DHP-1西司他丁阻止其在肾内代谢而提高疗效,并降低降解产物肾毒性。
倍他米隆为有机离子转运抑制剂,减少帕尼培南在肾皮质中的蓄积。
中枢毒性反应率1、发生率较高(0.3-1.0%),不适用于脑膜炎的治疗,且不得与阿昔洛韦联用。
2、机制:抑制脑内GABA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肌颤、肢体抽动、惊厥、癫痫等中枢毒性反应。
3、发生率与剂量和速度相关,用量大(>4 g/d),滴速快,特别是老年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基础、肾功能不全或有癫痫史者更易发生。
发生率较少(<0.1%),用于中枢感染。
神经和肾毒性比较抗菌谱共性G++++++++G+球菌(MSSA)+++++++四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结构特点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的细菌均具非典型无效,碳青霉烯类最突出的抗菌与药理特点在于耐酶,对产ESBL稳定,可作为首选。
4,亲脂性基团--抑制革兰阳性菌的活性 碱性基团—抗革兰阴性菌活性。
(G-,G+菌的平衡)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结合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MIC与 MBC 非赖性且具有PAE,当超过一定血药浓度时PAE则不再延长。
与β-内酰胺类的区别:在青霉素类化合物的母核骨架上4 位硫原子以碳代替,2 ,3 位以双键结合(酰胺酶),6 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空间位阻增大,耐β-内酰胺酶)1,C-3: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重要的化学结构修饰部位,其氨基强弱正相关。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美罗培南比较
1,适应症比较:美罗培南适应症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基本相同,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说明书明确指出本品不适于脑膜炎的治疗,因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差,而美罗培南可用于脑膜炎的治疗,其在脑膜炎症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摘自药品说明书)
2,抗菌谱比较:两者抗菌谱都极为广泛,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耐药,而美罗培南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抗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无抗菌活性(对万古霉素敏感)。
神经外科感染常见细菌为金葡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因此选用美罗培南较好。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
3,产生耐药机制比较: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相比,进入细菌除通过膜孔蛋白-D通道外,还可通过其他膜孔蛋白通道进入细菌,因此,细菌对美罗培南产生耐药几率远远低于亚胺培南(摘自《美罗培南体外抗菌监测》北京协和医院)。
4,不良反应比较:亚胺培南可致抽搐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而美罗培南与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受体亲和力远低于亚胺培南,故抽搐、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同时所致肾功能损害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亦少。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系统感染选用美罗培南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