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超分子分离)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三章晶体结构和性质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配位键1.定义:成键原子或离子一方提供________,另一方提供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_键,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键被称为配位键。
提供空轨道的________或________称为中心原子或中心离子,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对应的_______或_______称为配体或配位体。
例如:[Cu(H 2O)4]2+,Cu 2+是中心离子,H 2O 是配体。
2.形成条件:(1)成键原子一方能提供________________。
(2)成键原子另一方能提供________________。
如反应NH 3+H +=NH 4+,NH 3中的N 上有1对孤电子对,H +中有空轨道,二者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NH 4+, NH 4+的形成可表示如下:【名师拓展】(1)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就是孤电子对。
如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有1、2、3个孤电子对。
含有孤电子对的微粒:分子如CO 、NH 3、H 2O 、有机胺等分子,离子如SCN —、Cl —、CN —、NO 2—等。
(2)含有空轨道的微粒: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
一般是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如:Fe 3+、Cu 2+、Zn 2+、Ni 2+、Co 3+、Ni ; 还有H +、Al 3+、B 、Mg 2+等主族元素原子或离子。
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Ag +形成2个配位键,Cu 2+形成4个配位键等。
二、配位化合物1.配合物的概念: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1.举例说明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解释和阐明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化学和生物化学关系密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
一方面,生物化学的发展依赖于化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生物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化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举例:略。
2.试解释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生物大分子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即结构单元分子组合而成,通常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相同之处在丁:1)共价键是维系它们结构的最主要的键;2)有一定的立休形象和空间大小;3)化学和|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分子中存在的官能团。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之处在于:(1)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要比小分子化合物大得多,分子的粒径大小差异很大;(2)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婴复杂得多,维系空间结构的力主要是各种非共价作用力;(3)生物大分子特征的空间结构使其具有小分子化合物所不具有的专性识别和结合位点,这些位点通过与相应的配体特异性结合,能形成超分子,这种特性是许多重要生理现象的分子基础。
3.生物大分子的手性特征有何意义?提示: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分子,这种结构特点在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识别及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方面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1)分子识别是产生生理现象的重要基础,特异性识别对于产生特定生物效应出关重要;(2)生物大分了通过特征的三维手性空间环境能特异性识别前手性的小分子配体,产生专一性的相互作用。
4.指出取代物的构型:6.举例说明分子识别的概念及其意义。
提示::分子识别是指分子间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相互作用,如tRNA分子与氨酰tRNA合成醉的相互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分子识别是生命体产生各种生理现象的化学本质,是保证生命活动有序地进行的分子基础。
7.什么是超分子?说明拆分超分子的方法和原理。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第2课时超分子一、选择题1.(2023·吉林高二吉林一中校考期末)下列物质不属于超分子的是A.“杯酚”B.C60C.(Al13K3O)6D.21-冠-72.(2022·山东聊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如图1表示某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能识别某些离子或分子而形成超分子。
该分子内4个氮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见图2)。
分子内存在空腔,能嵌入某种离子或分子而形成4个氢键并予以识别。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被该含氮有机化合物识别的是A.CF4B.NH+4C.CH4D.H2O3.(2022·黑龙江哈尔滨高二哈尔滨三中校考期中)下列关于超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超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必须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B.将C60加入一种空腔大小适配C60的“杯酚”中会形成超分子C.碱金属离子虽然不是分子,但冠醚在识别碱金属离子时,形成的也是超分子D.超分子的重要特征是自组装和分子识别4.(2022·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中)超分子化学已逐渐扩展到化学的各个分支,还扩展到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等领域。
由Mo将2个C60分子、2个p-甲酸丁酯吡啶及2个CO分子利用配位键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该超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A.σ键、π键、离子键B.σ键、π键、氢键C.σ键、π键D.σ键、π键、离子键、氢键5.(2022·天津和平高二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校考期中)下列关于超分子和配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超分子的分子识别特征,可以分离C60和C70B.配合物中只含配位键C.[Cu(H2O)4] 2+中Cu2+提供空轨道,H2O中氧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从而形成配位键D.配合物在半导体等尖端技术、医学科学、催化反应和材料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6.(2023·山东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C2和CaCl2均为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B.XeF4是共价化合物,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C.冠醚可“夹带”Na+等碱金属阳离子,两者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也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7.(2022·山东济南)利用超分子可分离C60和C70。
―超分子‖(supramolecular)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 超分子化学的发展特别要提到三个人,Pederson C,Cram D J和Lehn J M,他们分享了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 年Pederson 等第一次发现了冠醚。
他原先想合成的是一个非环聚醚(多元醚),但在纯化过程中分离出极少量产率仅0.4%的丝状有纤维结构并不溶于羟基溶剂的白色晶体。
受好奇心驱使,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大环聚醚,即命名为冠醚,它是由于非环聚醚前体与碱金属离子配位结合,阳离子使配体预组织后更有利于环化而形成的。
这可以说是第一个在人工合成中的自组装作用。
Pederson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就是―冠醚的发现‖,他提到要是当年忽略了这种并非期待的杂质,他可能就与冠醚失之交臂。
Cram 诺贝尔演说的题目是―分子主客体以及它们的配合物的设计‖。
他受到酶和核酸的晶体结构以及免疫系统专一性的启发,从1950 年代起就想设计和合成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来模仿自然界存在的一些化合物的功能,他认识到高度结构化的配合物是中心,Pederson 的工作一发表,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入口,由此开展了系列的主客体化学的研究。
主客体也就是生物学中常采用的受体与基质,它们间的作用是典型的自组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