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x
- 大小:57.97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看法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驾驭“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ppt①)《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
盼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一)交友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挚友,请问你最好的挚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此时此刻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挚友的目的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话答复。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
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挚友来协助仁德的造就”。
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ppt②) (二)交友对象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行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意思是说挚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挚友要慎重。
那么交怎样的挚友才能协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明确:“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
“直”指“正直”,“谅”指“诚信”。
孔子认为交挚友应当有必须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挚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蔼)者、便佞(巧言善辩)者。
整句话可理解为:“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看法伪善的人交友。
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
《周而不比》学案黄岩中学林福华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2.14、16.4、15.23、12.24章。
2、掌握“周”、“比”、“矜”、“责”、“斯”、“举”、“道”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孔子关于择友、察人、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4、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二、几个主要观点1、关于“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的含义:周而不比是“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2)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惟利是图。
2、关于“矜而不争”(1)矜而不争的意思是: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
(2)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3、关于君子“择友”(1)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即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2)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给朋友提意见和建议,适可而止。
4、关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这是孔子的恩仇观。
(2)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无原则,太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三、知识积累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2、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3、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四、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A.矜(jīn)而不争人焉廋(sòu)哉B.友便辟(piánpì)仁者能好(hǎo)人C.友便侫(piánnìng)事君数(shuò)D.善道(dǎo)之毋(wù)自辱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小人比而不周(团结)君子矜而不争(庄重自持)B.观其所由(经历)人焉廋哉(隐藏)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到)友直,友谅(谅解)D.友便辟,友善柔(谄媚逢迎)友便辟,友善柔(和善温顺)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友便侫,损矣(巧言善辩)君子矜而不争(夸耀)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任)君子不以言举人(选用)C.不以人废言(拒绝)事君数,斯辱矣(频繁无度)D.忠告而善道之(传道)君子以文会友(结交)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君子不以言举人/ 君子以文会友B.观过,斯知仁矣/ 朋友数,斯疏矣C.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久而敬之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人焉廋哉②毋自辱焉③朋友数,斯疏矣④观过,斯知仁矣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加点的“而”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君子周而不比B.君子矜而不争C.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D.忠告而善道之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C.忠告而善道之D.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视其所以,观其所由B.群居终日,言不及义C.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D.行有余力,则以学文9.掌握下列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周而不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绍兴鉴湖中学李先慧(90课时培训作业)一情境式导入没有真正的朋友实在是凄凉孤独。
如果没有朋友,这世界只是荒野一片。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一种真诚互动,是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人真正朋友?——什么人才是有益的朋友?——如何辨别朋友?如何与朋友交往?《周而不比》就是教我们如何交友的经典。
二感知文本,反复诵读A结合注解和翻译,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断准句子B指名诵读纠正“人焉廋哉?”的断句——怎么断?为什么“人/焉廋哉?”(启发学生依意依句式断句) C教师领读D学生齐读E学生自读,背诵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F检查背诵三结合注释和翻译,解决重点词语,教授“对文法”解词释句A生成对“对文法”的感性认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解词“周与比”“矜与不争”“群与党”,观察这几个词义有什么特点?几个词在句中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词义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相同或相反,位置相对小结:文言中许多句子都有“对”的特点,如对比、对偶、对仗、排比、互文等,其特点是位置相同,语义相同或相反,这就叫“对文”,我们用这一特点来解词释句,就叫对文法。
验证性训练:用“和”“君子”“不同”造句——君子和而不同,哪位同学还可以用对文法,仿照“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造成下句?——小人同而不和。
B实战演练:用对方法解“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的两组动词?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先解哪个字?“观、察”然后解“视”,先解“安”,再解“由和以”。
C提升能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为什么说“直”“谅”“多闻”“便辟”“善柔”“便侫”是名词?除了对法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个字判断这些词是名词?“友”是个意动用法,请举意动用法一例,“亲其亲,子其子”,意动用法后面的宾语都是什么词性?——名词。
八 周而不比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怎么样选择朋友呢?怎样与朋友交往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一、字音人焉廋.(sōu) 便辟..(pián bì) 便佞.(nìnɡ) 事君数.(shuò) 善道.之(dǎo) 毋.自辱(wú) 二、通假字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道,通“导”,劝导 三、一词多义1.比⎩⎪⎨⎪⎧①君子周而不比. 指以利合②比.比皆是 到处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比较 2.薄⎩⎪⎨⎪⎧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少②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迫近③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浅薄 3.善⎩⎪⎨⎪⎧①晏平仲善.与人交 善于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 4.以⎩⎪⎨⎪⎧①视其所以. 动词,为②以.德报怨 介词,用③君子不以.言举人 介词,因为 5.而⎩⎪⎨⎪⎧①小人比而.不周 连词,表转折,但是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并③久而.敬之 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词类活用1.君子周.而不比形容词作动词,以义合2.群而不党.名词作动词,结党3.友直.,友谅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4.事.君数名词作动词,侍奉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五、古今异义1.视其所以..古义:做的事,行为。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群居..终日。
古义:一帮人待在一起。
今义:成群聚居。
3.君子不以言举人..古义:选用一个人。
今义: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古义:厌恶人。
今义:坏人。
六、特殊句式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状语后置句2.何以报德宾语前置句1.如何理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点拨] 这句话是讲君子、知识分子的学问标准。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 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而不比》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2.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孔子强调礼仪的意义和重要性。
3.能够理解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看法,并且得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周而不比》中的文化内涵。
2.理解孔子对待比赛的态度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探究比赛的深层次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的概念,形成自己的礼仪观。
四、教学内容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孔子的重要性。
2.教师介绍《周而不比》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3.学生阅读《周而不比》的原文,学习其语汇和词义。
4.学生分成小组,探究比赛的内涵,比赛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5.引导学生分析“礼乐”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探究其意义和价值。
6.学生就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7.学生根据探究和讨论的结果,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战略眼光。
五、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
2.小组讨论式教学。
3.多媒体教学法,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考察学生对于《周而不比》的理解和掌握,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和思想。
3.口头评估:通过小组和个人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多媒体,介绍《论语》,进行流传和影响的简单介绍。
2.关于《周而不比》的讲授:讲解基本内涵和思想,并且进行学生问题的解答。
3.学生阅读原文。
4.小组讨论探究比赛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再分组进行展示。
5.引导学生分析“礼乐”的概念,形成自己的礼仪形象。
6.学生探究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思想,展开讨论和解答问题。
7.学生总结和领悟,形成自己的战略眼光。
八、教学资料1.多媒体课件。
2.《论语》原文。
3.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通过对《周而不比》的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到比赛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学习“礼乐”的概念,探究孔子对比赛的态度和思想,形成自己的战略眼光。
《论语》第八讲《周而不比》教学设计玉环中学语文组张爱琴1周而不比——用“文言”的线连缀“文化”的珍珠【设计意图】《周而不比》是《<论语>选读》上的文章。
作为一篇课文,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它相应的“课”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周”“比”等文言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孔子的交友观,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周而不比”的现象;它承载的“文”的基本内容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关于交友的十四条名言。
将“课”贯穿于“文”的解读中,是一种看上去朴素本色的教学本质但实际操作上难分难合的教学困境。
体现在:《<论语>选读》的教学着眼于的儒家文化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的探究。
那么,我们必须面对及解决三种情况:第一种,《论语》在两千多年前的本义如何理解,这是语言层面;第二种,历代学者对《论语》的注解如何参照,这是文章层面;第三种,通过学习,当下的我们对《论语》的意蕴如何领会,这是文化层面。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第一种情况就对师生提出了挑战,走近真实的两千多年前的只言片语,梳理成通顺的现代汉语不算易事。
再加上在疏通的过程中势必参考后世学者基于各自立场对《论语》做出的注解,这种注解在带来疏通文意的便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真实的孔子和儒家,若一味的跟着注解走,就没有办法产生自己对于《论语》的切身的体会,也就没有办法达到第三种情况的学习要求,知识的学习停留于文本的表面,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无法深刻感受,更别说文化的批判继承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必须从“文言”着手,紧扣文本,逐步读出一个真实的也是自己的孔子形象和儒家思想。
简言之,从《周而不比》的重点字词出发,深挖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一方面注意语言层面的学习,一方面兼顾思想文化的把握,以文言为底,让学生联系自身着上不同的文化色彩。
【教学目标】一、掌握“周”、“比”、“群”、“党”、“友”、“直”、“谅”等重点文言现象,把握文意。
二、能联系实际,理解孔子关于择友、察人、处事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周而不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朋友》)(一)导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造化只是借了同样是偶然产物的我们父母的身躯,把我们从虚无中产生了出来。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
——周国平《爱与孤独》1、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好的朋友就像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生活缺少不了朋友,所以我们要交友,你喜欢跟什么人交朋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投影2)2、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研习这几章,希望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借鉴。
(投影3)(二)择友——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1、朋友有诤友,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交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板书:择友)2、探究第7、1、2、3、6章(投影)(1)齐读。
(2)晓其文意,强调“友”、“直”、“谅”、“多闻”、“便辟”、“善柔”、“便佞”的语义。
(3)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巧言令色,鲜矣仁,故友必择而后交,不可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没有标准地选择。
1、怎样解释“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友”?2、“谅”在哪一段文字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3、结合“群居终日”一则,孔子反对和怎样的人交朋友?为什么不要和这样的人交朋友?4、你结交的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如果有,就赶快和他(她)断交,这样的朋友不值得留恋。
•[阅读次数:909]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理科课前背诵周而不比中第四则,第六则。
(出示投影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阅读次数:726]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理科班记录:余珍课前背诵《君子之风》中相关语段,翻译。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孤陋寡闻”这个成语。
...•[阅读次数:2099]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阅读次数:1716]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 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阅读次数:2915]《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阅读次数:1139]《〈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一、课文总结本章重在论述如何对待他人,与上一章如何对待个人,都是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在与人交往中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
二、联系现实——-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三、详解词语。
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
”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
引申为“亲属”、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
所以,“群而不党”(偏私偏袒),“各于其党”(类别),“党同伐异”(同类、朋党),“乡党”(乡里),“党派”(政党)。
比:《说文解字》:“比,密也。
”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
所以,“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比肩而立”(并列),“鳞次栉比”(相连),“比及”(相接)。
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
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
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所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前一与作连词,后一与参与,这里作事君),“岁不我与”(等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两个与均作亲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
”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时建议】
三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文
、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
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如:•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
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
如:1•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