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文言文阅读易错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3 KB
- 文档页数:12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察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扰蜃②叭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腿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量生④垂帷二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饰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咧,古人认为其性含水。
月光出现时品宝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①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伤:整理。
⑥泌:美好。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苏秦刺股_______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2.下面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隧动而焰发有地隐然而高D.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伤情,以成其性。
4.唐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喧:通“谖”,遗忘,忘记。
裂:割断。
戒:告诫。
5.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母引刀裂其织B.其母引刀/裂其织C.其母引刀裂/其织D.其母/引刀裂其织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 ) (2)引(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2022高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历年常考易错点汇总2022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历年常考易错点汇总(一)1.忽略语法结构,文言断句思路阻塞高考文言文中,断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统一的,考生需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句子结构,做出精准判断。
设错点一:在句子独立性上设错。
一般来说,动词性词语或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可以独立断开,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断开。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Ⅱ T10]中“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民讼诸府不胜” 语意似乎说得通,但是“考掠之惨”为名词性短语,独立后语意不通,故不可断开,应为“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设错点二:在省略句式上设错。
文言文省略句极多,且容易被忽视。
所以考生要先补足省略的成分,以观察句子的语法结构。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Ⅰ T10]中“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补出“于”得到“士坐(于)庭中”,便可知断句错误。
知识回扣不明断句标志和语法误点1:虚词功能,模糊不清诊治(方法指导):积累并掌握有规律性的文言虚词:句首语气词可在其前断句;句末语气词可在其后断句;关联词,多可在其前断句。
熟悉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可避免误断失分。
误点2:语法结构,剖析不准诊治(方法指导):①分析谓语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谓语前是主语,谓语后是宾语;主、宾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②理清句子的表述结构。
有些句子,表述时常常有一些明显的形式结构,如总分、分总等,由此切入,可以有效断句。
误点3:固定句式,割裂拆散诊治(方法指导):牢记文言文固定句式并加以充分利用。
比如“何……之有”“不亦……乎”“孰与……乎”“无乃……乎”“得无……乎”等。
误点4:修辞手法,不懂利用诊治(方法指导):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贤主所贵莫如士。
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
言直则枉者见矣。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
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回:“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
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è)直言。
B.人之所憎恶(wù)莫甚于生。
C.寡人闻子喜好(hào)直。
D.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2.下列语句与上文文意不符的是:()A.做人要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B.人贵直,文贵曲。
C.在当权者面前,不低三下四,不唯唯诺诺。
D.说话要讲究技巧,不能说直言。
3.清朝诗人袁子才说过:“凡作人贵直。
”“直”,就是正直的意思,所谓正直,即光明正大,就是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处事要出以公心,主持正道。
这是做人应该有的品德。
请结合上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正直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连贯,不少于120字)【答案】1.A201.D3.请结合上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正直的看法。
【解析】1.A.有误。
“恶”应读wù,意为“厌恶”。
2.D. 由“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可知,本文意在告诉人们:说话应“直言”,即言谈要诚挚、直率,正直。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要结合题目中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回答。
针对“正直”,先表明观点:做人要堂堂正正,处事要出以公心,主持正道。
然后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正直,尤其是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如何做到出以公心,公平公正。
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简明、连贯。
参考译文:贤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
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
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
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这就等于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能意见齐宣王。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犯下一些常见错误。
这些错误不仅影响到了文言文的准确理解,也影响了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1. 词义误解在阅读文言文时,词义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学生会遇到对某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不清楚的情况。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词义的准确理解:- 增加生僻词汇的积累,不断扩大词汇量。
- 学习相关的古代典籍和古代文化知识,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的使用背景和语境。
- 通过查阅词典等工具,准确地理解词义。
2. 句式理解困难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也是学习者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多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亲自感受其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特别是熟悉不同句式的用法和变化。
-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和动词的位置来理解句子结构。
3. 文字错误文字错误包括错写字、字形错误等。
为了避免并纠正这些错误,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注意认真书写,特别是练习独立写作时。
- 检查自己写的字是否正确、整齐。
- 多参考正确的范本,模仿书写。
4. 虚词使用不当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们常常在虚词的使用上出错。
以下方法可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 系统地学习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 注意虚词的语义变化和不同用法。
-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注意虚词的出现频率和上下文的语境。
5. 理解古代典籍的困难时至今日,我们学习文言文主要是通过古代典籍进行阅读。
然而,由于古代典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理解其中的内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典籍:- 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
- 参考相关的文献和注释,特别是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
- 多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探讨难点。
以上是文言文学习中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的一些概述。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澄渊博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
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
②服匿: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B.俭乃.敬服/乃.不知有汉C.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兴复.汉室D.如澄所言./卿言.多务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答案】1.D371.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3.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②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
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解析】1.A.自己/如果;B.于是,就/竟然;C.再,又/恢复;D.都是“说”。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句意: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泉水激.石(________)(2)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3)鸢飞戾.天(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用骈文写成,文字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B.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C.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答案】1.(1)冲击,撞击(2)同“啭”,鸟鸣,此指蝉鸣(3)至,到达。
2.(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2)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D【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激.”,冲击,撞击。
“转.”,通假字,通“啭”,鸟鸣,此指蝉鸣;“戾.”,至,到达。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曾子衣①弊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
”曾子不受。
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卷四》)(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④修衣:添置衣物。
⑤反:同“返”,返回。
⑥奚:什么,疑问词。
⑦纵:纵然。
⑧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⑨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鲁君使.人往致邑焉______②人则献之.______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B.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C.足/以全其节也D.足以全其/节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
4.面对鲁国国君丰厚的馈赠,曾子却不接受。
选文赞扬了曾子______的高贵品质。
5.选文中曾子的品性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答案】1.①派遣②代词,指封地2.A3.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
4.廉洁自律(意对即可)5.与之对应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联系:曾子即使自身生活贫困,也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也不肯为权贵操控。
这种坚持原则,不会见利忘义的正直品格,正与《鱼我所欲也》文中提倡的观点一致。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翻译为“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使”意思是“派”。
“人则献之.”翻译为“是别人献给你的”,“之”是代词指“城池”。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蔡襄《乞③用韩琦②、范仲淹》注:①支:通“肢”。
②乞:乞求,请求。
③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②固.不病矣(_____)③使.良医不得尽其术(_____)④不惮.改作(_____)2.两文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他们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3.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①恨:遗憾。
②固:本来。
③使:假使。
④惮:怕,畏惧。
2.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蔡襄提出的建议是“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或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都认为贤材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贤材。
3.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两汉”事例,通过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从而想使刘禅更好地接受“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乙文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易错解析专题21 文言文阅读易错解析【专题测试】4、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马伶传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
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
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人)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趾相错也错:交错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征:召集 C.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 D.兴化部是目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聆其语言,久乃得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C则东肆不复能终曲丁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梨园繁盛.主要是因为时处太平盛世,金陵当时又是京城,百官聚集,人们都要寻欢作乐。
B.新安商人会合兴安部与华林部同台演出,目的就是要让梨园两部一比高下。
结果双方的演唱前半场旗鼓相当,后半场就比出了高下。
C、马伶曾向李伶学习演技,但李伶却不肯相授,于是马伶便到昆山去为当朝相国顾秉谦做门卒,借此揣摩严嵩的特点,从而演技大增。
D.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惨败后夫胜,作者赞扬了马伶不甘人下,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求艺精神。
1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用“/”为划线部分断句,并将该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
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 (1)用“/”断句(4分)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翻译(6分) 译文: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节选)邹阳从梁孝王游。
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
胜等疾阳,恶之孝王。
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
阳乃从狱中上书曰:“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何则?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i�f;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
《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
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军。
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画,划分。
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湛,通“沉”,灭。
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寥廓,气度宽宏。
【答案】A 【解析】A应为“谋划” 【易错点点睛】此题难度不大,据题句可推断出来。
选项“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大致译文为“卫先生替秦国谋划长平的事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答案】D 【解析】A项前为“于是”,后为“竟然”;B项前为代词,相当于“之”,后为兼词,相当于“于此”,意为“在这里”“在那里”;C项前为“成为”,后为“因为”;D项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易错点点睛】对照项依次出自于《桃花源记》《劝学》《天论》(荀子)《愚溪诗序》,据其在上述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可以排除A、C;再据选文“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则”前后为假设关系,可以推知其意为“那么”,可以初步选定该项;B 项“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大意为“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对我稍加怜惜吧。
”据此,可推知“焉”为代词,对照句中的“焉”是兼词,此项可排除。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
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 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答案】D 【解析】D.邹阳此文,虽然对其被下囹圄之事由不曾有一字辩驳,但文中并无“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之语。
【易错点点睛】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要防止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言过其实、强加因果等几种“陷阱”。
考生需仔细与信息源进行比对,看看在文意上是否相左。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 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 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答案】(1)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能准确译出“见”“虚语”各1分,整句通畅1分。
)(2)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能准确译出“剖心析肝”“ 移”各1分,整句通畅1分。
)(3)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能准确译出“薮”“阙”各1分,整句通畅1分。
) 13.梁王想当皇帝,邹阳因上书劝谏而蒙冤下狱,于是邹阳上书自白心迹,但文中不直接反对梁王继承皇位,而是大谈自己如何受到委屈。
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陈述的委屈内容。
(4分)【答案】(1)我是信而见疑,忠而获罪;(2)我是不被您了解而获罪;(3)小人结党营私,我是受人诬陷;(4)人主当仁慈殷勤,亲贤远佞,施德布恩,不应该轻信谄谀小人。
【考点】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易错点点睛】考生在做这类题目时,要有分条作答的习惯和思路,尽可能地采用提取近义项,合并同类项,将要点概括全面。
参考译文:邹阳跟随孝王做谋士。
邹阳做人很有智慧和才略,性格慷慨不屈就求全不是好好先生,地位和羊胜、公孙诡相当。
羊胜他们讨厌邹阳,在孝王那诬蔑他。
孝王恼怒,将邹阳交给官吏治罪,将要杀死他。
邹阳从狱中写信给孝王说: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从前荆轲爱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准备替他去刺杀秦王的时候,天上白虹贯穿太阳,而太子丹还害怕他不想去;卫先生为秦王谋画乘长平之捷一举灭赵,天上太白金星掩蔽了昴星,秦昭王却还要怀疑他。
荆轲、卫先生的精诚之心感动天地,使得天上出现了异常现象,可是他们的忠信却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理解,这难道不使人伤心吗!现在我竭尽忠诚,把我的主张全说出来,希望你能了解,可你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用心,结果让我去接受官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
这就是即令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会不理解他们的事情啊。
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一下。
从前玉人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
因此箕子假装发疯,接舆隐居不仕,都是害怕遇到这种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