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部古代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季氏家族为了报仇,准备率兵伐颛臾的故事。
本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紧扣主题游走于血腥愤怒和宽容慈爱之间,在描写季寡妇对季家族兄弟情义的坚持与深情,以及季家族为了报仇而不断发展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和道德信念的变化。
在这部传奇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国相护、正义感动”的气质,我们可以学习到勇于正义、坚守自己的原则,敢于作出正确选择的道德信念。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反思范文
犛镂难芯啃匝习源于学习中的问题,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就会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愿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到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
在问题设计上,我们既可以一文多题,也可以一文一题。
比如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动怒的原因分析。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结合课文,搜集材料,旁征博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终于找到了如下几点原因: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
一句话:孔子面对这种理念受阻,季氏无道,弟子不争气的状况必然要大动肝火。
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鲁国季氏想要进攻邻国颛臾,但最终被谏阻止而放弃计划的故事。
这篇文章作者用细致地描写手法展现了季氏和其家族的内心和思想变化,突显了古代人物的贤与愚。
而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的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内容在我个人的教学范围内,《季氏将伐颛臾》是中学语文课程中必须要教授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的范畴。
通常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1.文本阅读:通过注重段落落款,注重句式结构,注重修辞手法的研究,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文本理解:强调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站在鲁国和鲁人的立场上来分析原因,找到故事的真正含义;3.文学鉴赏:强调学生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反思和总结在这三个方面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1. 文本阅读不足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会强调段落落款、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细节,希望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解释、讲解和互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其中的细节含义。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在课前认真备课,充分研究课文,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阅读文本的各种细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细节表达。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理解中,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文本理解不够深入在理解教学中,我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解释故事中的含义和语言表达上,很少地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缺少对学生具体思考的引导和鼓励,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浅。
解决方案:要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进行以下操作:1.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更深层次考虑故事的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如情境、人物写作、情感描写等,思考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有感想一想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有感想一想(一)在经历过前一次竞赛到此刻已经走开古代文学又有一些时间了,固然关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古代文学是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但由于各样原由我的确不轻易去翻看,此刻又要去面对,只能再一次打开这方面的书,可是这一次的感觉却与从前圆满不一样样样。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共记录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句话都包括着对季康子的训诫和对自己学生的责备、教诲,孔子以充分的原由训诫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议,宣传了行德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防患安邦治国的思想。
一方面表现出一个教育者谆谆教育,不胜其烦的精神。
我内心直感觉假如每个人都学习孔子的行德政施教化、谆谆教育,不胜其烦的思想就好了,身旁有好多这样的人,自己略微有一点权益便对人品头论足,或动不动就高声喝斥,不把他人当人看,或总感觉只有自己想的做的才是最好的,他人做得多错得多。
此刻愈来愈多的民告官,但胜诉的却其实不多,并且此刻好多狱警凌虐罪犯致使罪犯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也就算了,毕竟那些是高级流氓,素质良诱不齐。
而这些发生一些学校或许说是在一些教育部门,这就让人骇人听闻了,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自己的领导要么说什么白道黑道都有人等近似的话,或许没做一些事或做了没做好当众破口痛骂,不知道他(她)能否读过孔子呢?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有感想一想(二)孔子曾劝告他的学生要做君子之儒,而要警惕自己不当心堕落为小人之儒。
孔子此言当非平常而论,而是有着切己之痛的有感而发之言。
他的学生,才干横溢,能说会道,有着接触治理能力的冉有居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之儒,这让孔子大为生气也大为悲伤。
深受刺激之下,孔子才再三要求门人重视道德的涵养,毋为小人之儒。
何为君子之儒?何为小人之儒?君子之儒,他的学识即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学识最好的写照。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学习乃是自己人品的提高与圆满的过程,学习重视的是内在生命的成长,促使心灵世界的丰富,进而成为滔滔红尘中高高直立的价值标杆,维系着人的尊严与价值于不坠。
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思考
英雄传奇:季氏伐颛臾
现如今每个人都有无比的英雄热情,英雄传奇历经时光轮回,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时候仍充满了英勇气概,比如季氏伐颛臾的传奇。
季氏伐颛臾是一则国与国本族之间的传奇故事,说到季氏,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子——季陵,而伐颛臾事件更是他的一生经历的最精彩的记录,且看看他平淡而乐观的态度,完全诠释了“大英雄非凡抖萨”之意。
季氏伐颛臾是一个丰富而又影响深远的时代,季氏统治了三国直至晋朝,在当时勇敢面对敌人也是一种共识。
季陵本色不变,坚持自我,多次暗心而去,最终波动大江,将颛臾下线,屈辱了他们,也改变了战局,令人思及其彪悍的勇气。
此外,季氏伐颛臾也叙述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联合大将的理念也令季氏有了强大的军事体系,他们勇于接受新,不卑不亢,坚决把军线整理有序,取得了战时胜利,也给当时一个很好的警钟: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才能战无不胜!
季氏伐颛臾无疑是一则永不褪色的英雄传奇,无论从其历史价值还是此次事件精神,让我们都令人思量,英勇的表现引来大家的赞扬,彻现我们一辈子要把握希望、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理念,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
《读〈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文章让我明白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道理。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财富的多少,更要注重分配的公平与社会的稳定。
一个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
其次,孔子在文中指出,作为统治者,应该“修文德”,以道德感化百姓,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让我认识到,领导者的德行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警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敌人,而是自身存在的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让我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明白
了道德、公平和自省的重要性。
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思考季氏传说为古代发生在山西的重大历史事件,被后世称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反抗运动”。
为谋取中央政权的控制权,季氏将要对抗颛臾。
历史的发展给季氏的决定带来了许多质疑,而季氏的行为也具有辩证性。
首先,季氏必须考虑到它要面对的技术力量。
骁勇善战的季氏军队决定要挑战中央政权,但是他们要对抗的对手,颛臾,是一个拥有现代武器和军事技术的统治集团。
季氏的挑战不仅会面临技术力量的差距,还要考虑资源的匮乏,这可能会让季氏受到负面的影响。
其次,季氏必须考虑到其政治目标。
季氏既有建立一个自己的中央政权的政治目标,也有实现自治和自由的社会目标。
面对对抗颛臾的决定,季氏必须考虑到如果能够取得胜利,他们将如何实现这些政治目标,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三,季氏也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决定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灾难,包括战争、流血、饥荒和疾病等。
如果季氏的决定导致大规模灾难,他们将让自己成为史书上传奇般的反抗者,而不是和平的拯救者。
最后,季氏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行为将引发的历史影响。
在古代,历史的发展经常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若季氏的行为引发的结果是令人不满的,他们的挑战可能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
通过以上历史分析,可以看出,季氏对抗颛臾的决定不仅要考虑他们的技术力量、政治目标和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还要考虑它可能引发的历史影响,因此,季氏的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季氏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要衡量许多因素,比如技术力量、政治目标、灾难性后果和历史影响,这都是无法避免且不可替代的,因此,季氏必须权衡利弊,作出自己最终的决定。
季氏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挣扎,最终决定投身于反抗。
他们认为,冒险一试胜于空谈:反抗是一种勇气,而令人担忧的后果可以有所减轻。
季氏以改变中国的历史为目标,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政治实力。
他们不仅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也相信自己的勇气,可以带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由此可见,季氏对抗颛臾的决定不仅受到其技术力量、政治目标和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历史影响的影响,成为古代中国最大的反抗运动之一。
读《季氏将伐颛臾》有感:做孔子的学生,伤不起做孔子的学生,伤不起——读《季氏将伐颛臾》有感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几千年来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积极影响和意义。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这些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不过,今天,我不想说他那无限的好。
而是想说下他那有限的不好。
读了《季氏将伐颛臾》,我感觉:做孔子的学生,伤不起!冉有、季路得知季氏想伐颛臾后,谦虚地,恭敬地一起来拜见老师孔子。
想听听尊师孔子的意见。
不想,进门就遭到孔子一顿臭骂。
孔子一听季氏要伐颛臾的事,开口就是”冉有,我应该要责备你了“。
然后接下来的话就像机关枪“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看看孔子骂人的话,看起来头头是道。
其实呢?我觉得他讲的道理并不是那么有道理。
冉有,季路辅佐季氏。
季氏是他们的主子,而他们只不过是季氏的工具而已。
如果觉得说是工具不好听的话,最多也就算左右手。
左右手能帮大脑做事,但却很难左右大脑。
在孔子的言论里,他说瞎子走路摇晃快要摔倒了,你陪伴瞎子的人不去扶持,那责任在陪伴瞎子的人。
这道理没错,但如果把季氏比喻成瞎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瞎子的陪伴者。
这显然不合情理。
后面的比喻就更加不合情理了。
老虎和犀牛从笼里跑出来,过错是在看管笼子的人。
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面被毁坏,过错是在保管匣子的人。
这些道理都没错,可问题是,季氏不是被关在笼子的老虎和犀牛,更不是装在匣子里的龟甲和玉器。
冉有,季路也根本上充当不了看笼子和管匣子的角色。
冉有,季路他们的意见能对季氏有一定的影响、可那影响应该是有限的,谁能说他们的意见能左右季氏呢?冉有向他解释道:“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季氏将伐颛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
”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
(正音)四、揣摩台词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
“有事”,指用兵。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
)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
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
季路,即子路。
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一)在经历过上一次比赛到现在已经离开古代文学又有一些时间了,虽然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古代文学是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但因为各种原因我确实不轻易去翻看,现在又要去面对,只好再一次打开这方面的书,不过这一次的感受却与以前完全不同。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共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句话都包含着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的批评、教诲,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防患安邦治国的思想。
一方面表现出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我心里直觉得假如每一个人都学习孔子的行仁政施教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思想就好了,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稍微有一点权利便对人指手划脚,或动不动就大声喝斥,不把别人当人看,或总觉得只有自己想的做的才是最好的,别人做得多错得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告官,但胜诉的却并不多,而且现在很多狱警虐待犯人导致犯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也就算了,毕竟那些是“高级流氓”,素质良诱不齐。
而这些发生一些学校或者说是在一些教育部门,这就让人耸人听闻了,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自己的领导要么说什么“白道黑道都有人”等类似的话,或者没做一些事或做了没做好当众破口大骂,不知道他(她)是否读过孔子呢?季氏将伐颛臾读后感(二)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要做君子之儒,而要警惕自己不小心沦落为小人之儒。
孔子此言当非泛泛而论,而是有着切己之痛的有感而发之言。
他的学生,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有着接触治理能力的冉有竟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之儒,这让孔子大为生气也大为伤心。
深受刺激之下,孔子才一再要求门人注重道德的修养,毋为小人之儒。
何为君子之儒?何为小人之儒?君子之儒,他的学问即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学问最好的写照。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学习乃是自己人格的提升与完善的过程,学习注重的是内在生命的成长,促进心灵世界的丰富,从而成为滚滚红尘中高高竖立的价值标杆,维系着人的尊严与价值于不坠。
教学反思——听研究课《季氏将伐颛臾》有感
杨妙新
最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季氏将伐颛臾》和他的说课意见《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的报告。
获益甚丰,但是本着反思之需要,现将一些疑惑呈现在此,求教大方之家:
一、课文的教学重点该如何确定?本课是记录孔子言论的文章,重点应是三个方面:把握孔子以德服人的思想;着重积累一些文言实虚词的用法,疑问句、倒装句的特点;学习孔子反复辩难、层层推进的语言艺术。
但这节课前后就是围绕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讨论: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意思;②“既来之,则安之”的主语;③“萧墙之内”的理解;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之“贫”“寡”的意思。
老师最后提了一个问题问“无乃尔是过欤?”的翻译,由此谈了谈宾语前置的问题。
我要问,这些问题是否照顾了课文的重点?讨论的问题,①是课文注解,学生又没有新的疑问,不必讨论;②非常简单,搞清“来”“安”是使动用法就解决了问题,无需让三四人来讨谈,③讨论了半天,老师肯定的结论其实是错误的(后面将谈这个问题);
④花的时间最多,有六七人参与,有的还拿着有关资料。
其实老师点明“贫”“寡”位置一换就豁然开朗(版书流传的正常讹误),这样就可免去学生钻故纸堆的很多时间。
教师提的那个问题问了四五人,但无一人能完好地答出,这更有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去深究,可以点到为止的却花很多时间去啃山,这哪称得上主次分明?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该老师自己说这节课只是想尝试一种理念,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示范课,但理念的认同需要以实效作坚石。
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人们哪敢接受构架这节课的所谓理念呢?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训练了非常有限的几个同学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于大庭广众之中表达的胆量,但缺乏知识的积累,缺乏对语言对话技巧的把握,缺乏对濡养中华千年的厚重的儒家传统观念——“以德服人,积极入世”的体验。
这节课的功效就可想而知。
尤其是知识的积累,这是中学生学习的必需步骤。
不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仅想授人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受者只有饿死、渴死,哪有精力、心思、兴趣与能耐去管你授的“渔”呢?“鱼”“渔”兼授,才能教学相长,功力无穷。
三、是否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是想探讨一种“讨论式”的民主化教学模式。
它气氛活跃,像一锅粥,也可称之为生动活泼。
但如前所列,学生提的问题有限,解答也有问题,阻止了教学的推进。
诚然,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要么一言不发,郁闷如牛;要么乱提乱问,为吸引人“强说愁”,你“启”他不“发”,你谈水他说油,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课堂讨论才是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呢?再说,现在的教育要求面向全体,然纵观该老师的课,40多分钟里,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到达8人次。
四、学生的回答真的永远是对的吗?现行教育的时髦用语有“学生永远是对的”类的话。
尊重学生,鼓励其个性发展,我认为是必需的,但“学生永远是对的”就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老师统治到学生统治),违背教学相长的起码原则。
学生永远是对的,那就是说老师随时有可能是错的,那学生来学校干什么?是来教老师的吗?学生说得对的要加以赞扬,有对有错的在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如果全错则要毫不含糊地予以否定,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也是作为人师应
尽的职责。
该老师这节课,就是顾虑到“学生永远是对的”这个训条,在某些问题上有意迁就学生,甚至答错也称“说得好”。
比方“萧墙之内”这个问题,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谋取厚重的法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
但有个学生据课文前面的“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这一明显因果倒置可笑荒唐的推断老师竟然连声说好,怂恿学生向他鼓掌,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这种纵容学生犯错的观点是多么危险,与“从小偷针不管,长大偷金管不着”是何其相似。
诚然,自主课堂上老师的职责是导演,但导演能听任演员乱演一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