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6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3、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A、邓世昌B、林肯C、苏格拉底D、屈原4、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 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5、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
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6、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7《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这样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9月月考数学试题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0A x x =≤,且A B A ⋃=,则集合B 不可能是 ( ) A、∅ B、{}0x x ≤ C、{}2- D、{}1x x ≤2、设全集U 是实数集R ,M ={x|x 2>4},N ={x|1<x <3},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 、{x|-2≤x <1}B 、{x|1<x ≤2}C 、{x|-2≤x ≤2}D 、{x|x <2}3、设A 、B 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A B x x AB ⨯=∈且}x A B ∉,已知{|A x y ==,{|2,0}xB y y x ==>,则A B ⨯= ( )A 、[0,1](2,)+∞ B 、[0,1)(2,)+∞ C 、[0,1] D 、[0,2]4、 41)8116(-的值是()A 、23B 、32C 、481D 、-8145、已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1,3-,则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f x 的图像与直线2x =的交点个数为( )A )0个B )1个C )2个D )0个或多个( ) 62222)(x x x f -+-=的奇偶性是 ( )A 奇函数B 偶函数C 既奇又偶函数D 非奇非偶函数7、已知函数()f x = 0,(1)(2), 0x x f x f x x ⎧≤⎪⎨--->⎪⎩+1,,则(3)f 的值等于 ( )A 、2-B 、2C 、1D 、-18、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0,1),那么f (2x)的定义域是( )A .(0,1)B .(21,1) C .(-∞,0) D .(0,+∞)9、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x f 满足)()2(x f x f =+,且在[01],上单调递增,设)3(f a =,)2.1(f b =,)2(f c =,则c b a ,,大小关系是 ( )A 、a c b >>B 、b c a >>C 、cb a >> D 、a bc >>10、在下列图象中,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与函数x aby )(=的图象可能是( )11、已知2)(5+-+=xcbx ax x f ,4)2(=f ,则=-)2(f ( ) A 、0 B 、1 C 、2 D 、312、若函数()f x 为定义域D 上的单调函数,且存在区间[,]a b D ⊆(其中a b <),使得当[,]x a b ∈,()f x 的取值范围恰为[,]a b ,则称函数()f x 是D 上的正函数。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量: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这实质上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4.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君舟民水D.兼爱非攻5.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益阳市箴言中学2013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卷(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考生只交答卷)一、单项选择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C、采取民主的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答案】C考点:A 项“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即是指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符合夏商政治制度的实际情况;B 项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史实;项层层分封C项说的是原始社会的推选原则,明显错误;D 项是夏朝时确立的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
故选C.2、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家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答案】B考点: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统辖关系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答案】D考点:西周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百姓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有随从周王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
因此分封制从表面上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实质上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4、“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①分封制②等级制③君主专制④宗法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末综合练习题历史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和约签字D.打倒卖国贼2.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B.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C.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下列两幅图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27年和1928年 B. 1921年和1924年C.1928年和1937年 D. 1924年和1927年4.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起义成功”指的是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5.《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该“错误”主要指A.陈独秀的右倾主义 B.“左”倾军事路线C.限制工农群众运动 D.放弃革命领导权6.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
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
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解放战争7.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
”据此,毛泽东旨在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几幅图片,综合这几幅图片,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上海国民党守军抗击日军百团大战纪念碑民兵大摆地雷阵回民支队在训练A.抗日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B.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是抗战的主要力量C.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D.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始终积极组织9.党史专家章百家说:“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2×3=66)1、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A. 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B. 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C. 西周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与它有着密切关系D. 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 政治上四分五裂B. 地方实行郡县制C. 出现了造纸厂D. 产生了邮递业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皇位独尊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B.弥合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国家稳定基础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强化君主专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5、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元朝行省制C.西汉郡国并行制D.清朝军机处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近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7、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从工作的角度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C.削弱相权的创新设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8、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高一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5.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加强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3.《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
其中可能朗诵到的名言有()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5.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B.乙C.丙D.丁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家D.儒家学说与权术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4、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5、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6、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7、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旳)(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
题干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他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三监”叛乱后,周公大行“封建”,分封功臣和贵族。
结合材料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占居的比例很大,周朝成为姬姓贵族统治的天下,以此形成了“宗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最大。
A、B、D都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政治现象应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军功可以授予官职,这明显的打破了原来的分封制,郡县制开始萌芽。
故选A。
B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全面推行;C项是家族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关系;D项错误,国家政权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
A项体现的是儒家“仁”的思想;B项反映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分封制;D项意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旳)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3.《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4.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言则为小宗。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 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5.《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7.在谈及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8.《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0A.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1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进行改革13.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
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14.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图中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B. ①④②③C. ②①④③D. ④①③②15.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16.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17.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18.“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19.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0. 《文献通考》描述宋代官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材料反映的宋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重视分权和制约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开始出现重文轻武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1小题22分,22小题18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
……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请回答:(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8分)(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4分)(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6分)(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4分)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编自陈Array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四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8分)(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4分)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C 2.A 3.D 4.B 5.D 6.B 7.C 8.C 9.C 10.A11.A 12.C 13. B 14. B 15.C 16. D 17.B 18.C 19.C 20.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1小题22分,22小题18分,共40分)21.【答案】(1)原因:材料中现象是由中国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的:(4分)阐释:分封制强调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4分)(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
(4分)(3) 问题:秦完成全国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分)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4分)(4) 基本线索:从宗法制、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4分)22. 【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8分)(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6分)(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