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80.50 KB
- 文档页数:17
模态求解方法模态求解方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实体结构动力学(Dynamics)响应的数学分析方法。
它可以用于在力学分析,流体力学,以及不同的物理领域的模型研究中确定自由度响应。
在力学分析中,模态求解方法可以用来检测一个系统的动态振动模式,这些模式决定了系统的音调、振动周期及加速度分布。
模态求解方法由两个步骤组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静态应力以及位移的分析,而动态分析是指动态力和位移的分析。
模态求解方法不仅能够用来确定一个物体的模态响应,而且能够用来确定加速度的最大值。
这可以有效的预测系统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消除因系统运行时激活出现的故障问题及结构损坏。
模态求解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孤立结构上,如机械设备、结构构件、个别机构等,也可以用来处理连续结构例如水管,桥梁,机舱,运行中的车辆等。
根据不同问题,模态求解方法可以分为永久性模态分析,暂时模态分析和新模态分析。
永久性模态分析是指对于一个已经构建的结构或系统分析模式,即便没有进行任何结构变形,也可以得到该结构的模态特性,如自由度,频率等。
暂时模态分析用来确定当前状态的未知数据,如结构的当前参数,受力方向和类型等,从而得到模态求解结果。
新模态分析是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力学参数或增加负载,或对结构进行改变,再借此进行模态求解,从而获得新的模态特性。
一般来说,模态求解方法都要求在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之前,必须将相关模型进行有效地离散化和网格化,并把这些单元按照动力学分析程序建立起来。
然后依据Superelement技术,对其中的特征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这些模态特性。
最后,便可以由此得到有效的模态求解结果。
模态分析理论1模态分析简介1.1 模态简介模态是结构固有的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一个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分析软件分析取得,也可以经过试验计算获得,这样一个软件或者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这个分析结果如果是由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态分析;如果结果是通过试验将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别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
1.2 固有频率简介固有频率是物体的一种物理特性,由它的结构、大小、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这种物理特征不以物体是否处于振动状态而转移。
当物体在多个频率上振动时会渐渐固定在某个频率上振动,当他受到某一频率策动时,振幅会达到最大值,这个频率就是物体的固有频率。
1.3 振型简介振型是指体系的一种固有的特性。
它与固有频率相对应,即为对应固有频率体系自身振动的形态。
每一个物体实际上都会有无穷多个固有频率,每一阶固有频率相对应物体相对应的形状改变我们称之为振型。
理论上来说振型也有无穷多个,但是由于振型阶数越高,阻尼作用造成的衰减越快,所以高振型只有在振动初期才较明显,以后则衰减。
因此一般情况下仅考虑较低的几个振型.1.4模态分析的目的模态分析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
它和有限元分析技术一起,已成为结构动力学中的两大支柱。
到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机械、航空航天、土木建筑、制造化工等工程领域被广泛的应用。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处于世界前列。
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就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的分析、振动故障的诊断和检测以及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模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所求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2) 在新产品设计中进行结构特性的预估,优化对结构的设计;3) 诊断及预报结构系统中的故障;4) 识别结构系统的载荷。
模态分析意义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别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
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如果是由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态分析;如果通过试验将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分析。
通常,模态分析都是指试验模态分析。
振动模态是弹性结构的固有的、整体的特性。
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易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实际振动响应。
因此,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设计及设备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
机器、建筑物、航天航空飞行器、船舶、汽车等的实际振动千姿百态、瞬息变化。
模态分析提供了研究各种实际结构振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将结构物在静止状态下进行人为激振,通过测量激振力与胯动响应并进行双通道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得到任意两点之间的机械导纳函数(传递函数)。
用模态分析理论通过对试验导纳函数的曲线拟合,识别出结构物的模态参数,从而建立起结构物的模态模型。
根据模态叠加原理,在已知各种载荷时间历程的情况下,就可以预言结构物的实际振动的响应历程或响应谱。
近十多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FFT 分析仪、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振动传感器、激励器等技术的发展,试验模态分析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受到了机械、电力、建筑、水利、航空、航天等许多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已有多种档次、各种原理的模态分析硬件与软件问世。
在各种各样的模态分析方法中,大致均可分为四个基本过程:(1)动态数据的采集及频响函数或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激励方法。
试验模态分析是人为地对结构物施加一定动态激励,采集各点的振动响应信号及激振力信号,根据力及响应信号,用各种参数识别方法获取模态参数。
激励方法不同,相应识别方法也不同。
精选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讲义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是一种工程分析方法,通过将连续体离散化为若干个有限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以求解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振动特性。
模态分析是有限元分析的重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和预测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势能的分布。
以下是一份精选的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讲义,包括了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步骤和模态分析的结果解读。
一、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1.结构固有频率的定义和意义;2.结构的振型和模态势能的物理意义;3.模态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假设;4.模态方程的推导和求解方法;5.模态分析的应用示例。
二、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步骤:1.结构的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2.材料的力学性质和边界条件的定义;3.单元类型和单元参数的选择;4.单元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生成;5.结构的总刚度矩阵和总质量矩阵的组装;6.结构的边界约束处理;7.求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三、模态分析的结果解读:1.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意义及影响因素;2.模态势能的计算和分析;3.结构的频率响应和模态叠加法;4.模态分析结果的验证和灵敏度分析;5.模态分析在结构设计和优化中的应用。
此外,讲义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不同类型结构的模态分析实例和案例分析;2.常见的模态分析方法和软件工具的介绍;3.模态分析结果的后处理和可视化方法;4.模态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5.模态分析在结构健康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之,一份精选的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讲义应当全面介绍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模态分析的建模步骤和结果解读,同时提供实例和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使他们掌握有限元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
机床实验模态分析综述机床实验模态分析是对机床结构进行振动模态测试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分析机床的振动模态,可以获得机床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以及振动响应等重要信息,为机床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机床实验模态分析的意义、方法、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机床实验模态分析对于机床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床是制造业中的核心装备之一,其结构的刚度和动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加工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了解机床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布,帮助设计人员在机床结构设计阶段合理选择材料、布置各组件以及优化结构,从而提高机床的刚度和稳定性。
机床实验模态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由悬臂法、强迫振动法和频率响应法等。
自由悬臂法是通过将传感器固定在机床的一个自由端,通过激励机床另一自由端产生振动,再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
强迫振动法是在机床上施加周期性的激励力,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响应信号。
频率响应法则是通过在机床上施加白噪声信号激励,然后通过传感器采集机床的振动响应信号,利用频谱分析和相关函数分析方法来得出机床的振动模态。
机床实验模态分析在制造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机床结构加工和装配阶段,可以通过模态分析检测机床的动态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避免在后续的生产中因机床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激励频率相接近而引起的异常振动和共振问题。
其次,机床实验模态分析对于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机床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可以检测到机床的故障频率和故障模式,提前预警机床故障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此外,机床实验模态分析还可以为机床结构的修复和改进提供指导意见。
然而,机床实验模态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机床结构复杂、刚度大,分析过程中存在传感器布置不合理、测量结果的噪声和干扰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模态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机床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对模态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合适的非线性建模方法进行分析。
ANSYS模态分析在电机转子临界转速计算上的应用概述: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是指电机转子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共振或失稳的临界转速。
为了保证电机的稳定运行,需要对其临界转速进行计算和分析。
ANSYS(工程仿真软件)的模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计算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
模态分析是指通过对电机转子进行振型计算和分析,得出其共振频率和临界转速。
模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电机转子的有限元模型:将电机转子抽象为由多个节点和弹簧组成的有限元模型,用来描述转子的振动特性。
2.定义边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定义电机转子的支撑方式和边界条件,以确定转子振动时的约束条件。
3.计算振型和共振频率:通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电机转子的各个振型及其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即为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
4.分析振型特性:根据电机转子的振型,可以分析其频率、振幅、相对位移等特性,以确定可能出现共振或失稳的原因。
5.优化设计:根据分析结果,对电机转子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临界转速和稳定性。
模态分析在电机转子临界转速计算上的应用:1.临界转速计算: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直接得到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从而提前预知电机在哪种转速下容易产生共振或失稳现象。
2.优化设计:模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电机转子结构和材料的问题,通过对振型和共振频率的分析,提供改进和优化设计的参考,以增加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
3.故障诊断:模态分析提供了电机转子振动特性的详细信息,可以用来识别电机转子的故障类型和位置,比如不平衡、轴承损坏等。
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维修和维护措施,以避免临界转速的问题。
4.建立安全边界: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安全边界。
在实际运行中,可以在安全边界内调整转速,以避免共振和失稳问题。
总结:ANSYS的模态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电机转子临界转速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提前预知电机转子在哪种转速下容易出现共振或失稳现象,为电机的优化设计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PSA集团标准
质量标准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
Q24 2110
17/05/1999 V2
1/16
目 录
1 .主题
2 .适用范围
3 .相关文件
4 .定义
5 .方法的推行
5.0 基本原理
5.1工作组的成立
5.2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档案的构成
5.3 对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分级
5.4 研究整改措施
5.5 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方案后重新对缺陷进行评估
5.6 整改措施的策划与实施
5.7 整改措施确认
6. 方法概要示意图
附件1 过程流程图
附件1 (续)
附件2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表格的使用模式
附件2 过程AMDEC分析表格
附件3 评分表
附件4 整改措施跟踪表
PSA集团标准
质量标准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
Q24 2110
17/05/1999 V2
2/16
1 . 主题
本标准旨在确定过程的各种故障模态、它们的后果的分析方法以及级别评定方法。
通过对过程故障模态的分析可以消除过程对产品导致的缺陷风险, 其分析结果乃控制计划的
输入数据(参见Q71 0120)。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PSA集团及其合作伙伴,使其在开发新的制造过程(2)时使用结构严密的
方法来控制开发中的风险(1)。
此方法是确保制造过程可靠性的工具之一。
(1)有关新项目的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分别参见Q441100和 Q441000标准。
(2)新过程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可以是因新项目导致的、或因现生产产
品发生更改而导致的、在原有过程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过程,(两者均统称新过
程)。
借助此方法,我们可以从新制造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控制。
应从项目开发的先期策划阶段就开始列出与此方法的实施相对应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纳
入先期策划之中。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考虑了风险的识别与解决。这里针对的风险是指过程的设计与投入
运行不能完全满足既定的质量要求(保证产品符合性的能力、操作规程的恰当性、监控措施的
有效性与全面性,能力值计算,可追溯性,返修率和报废率等等)。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还可以扩展用于其它过程(技术、管理、物流等过程)。
最后,过程故障模态也可以用于对影响当前在用过程的偏差项进行整改性处理。但此时行动计
划的实施可能性会受到相当的限制。
注:
经验反馈:
如果要建立并维护产品/过程的标准性文件,最好重新修订过程AMDEC,并参考开发阶段
获得的结果和/或观察到的事件以丰富过程AMDEC的内容。
3 相关文件
Q710120标准: 控制计划的原则及相关要求
PSA集团标准
质量标准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
Q24 2110
17/05/1999 V2
3/16
Q441000 标准: 风险的管理
Q441100标准: 风险的控制方法
4 定义
过程 (ISO 8402):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
(法译汉:将输入要素转化为输出要素的相互关联的手段和活动之总和—译注)
注:
- 输入元素对应于上游过程的产出品。
- 输出元素乃过程的组成部分。
.
人 机 料
输入 输出
环 法
上游过程 过程 下游过程
用户:
用户有两种:
- 最终用户(产品的最终使用者)
- 下一道工序的用户或下游工厂用户
5 方法的推行
5.0 基本原则
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是一种严谨的团队合作分析技术,通过共享每一成员所积累的
经验及获得的能力确保其有效性。
通过过程故障模态分析方法可以:
主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