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0.21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文学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曾文韬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复仇悲剧名篇。
二者以贵胄权欲为导火索、且皆将个人性复仇升华为社会性复仇,体现了东西文化背景的相似之处。
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悲剧类型方面又各有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悲剧;复仇;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悲剧作品之一。
该剧又称《王子复仇记》,讲述这样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于国外求学时,父王暴死、叔父篡位、而母亲也立即改嫁叔叔。
后王子被亡父鬼魂提醒,知晓了叔父克劳狄斯的罪恶。
几番波折之下,哈姆雷特手刃仇人,自身也命殒于此。
《赵氏孤儿》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依史料而作,有“中国版《哈姆雷特》”之称,亦被王季思先生誉为“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它讲述了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围绕赵朔之子——赵氏孤儿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屠岸贾因与赵盾有隙,设计构陷赵氏;赵家数百人被灭口,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义救遗孤;几十年后,孤儿赵武成人,终得复仇锄奸。
同为中西戏剧名篇,《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下面就这两部剧浅作比较研究。
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析同钱钟书先生曾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虽然创作背景不同,却仍有一定的类同性。
这种类同与交叉也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的复仇导火索是《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重要交叉点。
在《哈姆雷特》中,叔父克劳狄斯谋害兄长、夺取王位、强占嫂嫂,一系列恶行令人发指。
克劳狄斯的私欲是他发动政变叛乱的诱因,也是这部悲剧的导火索。
反观《赵氏孤儿》,晋将屠岸贾仅因与同僚赵盾不和,便欲痛下杀手,从而夺取权利。
他设法嫁祸于赵盾,灭赵家满门三百口,甚至连稚儿也不愿放过。
显然,屠氏的权欲酿成了这出悲剧。
由此可见,在同处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权臣贵胄们的一己之欲的膨胀和不得餍足往往会引发各种问题,《哈姆雷特》如此,《赵氏孤儿》亦如此。
第1篇一、引言复仇,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之一。
在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复仇案件也层出不穷。
本文将从中西法律的角度,分析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复仇案例,探讨法律与情感之间的碰撞。
二、中西复仇案例(一)中国复仇案例:东周时期的“申包胥哭秦庭”1. 案例背景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其姐夫伍子胥因楚平王杀害其父而逃至吴国。
申包胥为报家仇,请求秦国出兵伐楚。
在秦国国君拒绝后,申包胥在秦庭痛哭七日七夜,最终感动了秦国国君,使其答应出兵伐楚。
2. 案例分析申包胥复仇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复仇观念。
在古代,复仇被视为正义的行为,是维护家族荣誉和尊严的必要手段。
申包胥通过哭诉,成功地说服秦国出兵伐楚,实现了家仇得报。
(二)西方复仇案例: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1. 案例背景《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最终得知真相后自杀的故事。
2. 案例分析《俄狄浦斯王》反映了古希腊社会中复仇观念的演变。
在古希腊,复仇被视为一种正义的行为,但过分追求复仇往往会带来灾难。
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罪恶生活。
三、中西复仇案例对比(一)复仇观念的差异1. 中国复仇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复仇被视为正义的行为,是维护家族荣誉和尊严的必要手段。
在古代,复仇案件较多,如申包胥复仇案。
2. 西方复仇观念在古希腊,复仇观念与东方有所不同。
虽然复仇也被视为正义的行为,但过分追求复仇往往会带来灾难。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复仇观念的反思。
(二)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1. 中国复仇案件处理在中国古代,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较为直接。
如申包胥复仇案,通过哭诉和请求,成功地说服秦国出兵伐楚。
2. 西方复仇案件处理在古希腊,复仇案件的处理方式相对复杂。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罪恶生活。
复仇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异同比较研究复仇悲剧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型,它们讲述了被背叛、被践踏的主人公为了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其中两部最经典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赵氏孤儿》和英国文学《哈姆雷特》。
虽然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环境中,但它们的故事构架和情节设定都非常的相似。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尝试解答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来看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以孤儿赵盾为主人公展开的悲剧。
《哈姆雷特》则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在败坏、阴谋和背叛的重压下,被迫以血泪和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复仇。
这两部作品利用了复仇这种极端愿望,在悲剧结构的基础上表现了人性的扭曲、信仰的崩塌和社会的冷酷。
这也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内在价值的原因。
其次是人物塑造。
在《赵氏孤儿》中,主人公赵盾是一个反抗命运、勇敢自强的人物,他表现出一种耐心、智慧和胆识。
他的爱情、友情和报仇都非常的积极,在揭示命运、道德、人性的同时,也表现了正能量的一面。
而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则是一个矛盾、扭曲的人物。
他既是王子,又是一个被背叛的儿子。
他的忧郁、怀疑和复仇心理,让他陷入了疯狂和绝境之中,他在复仇路上的犹豫、反复和耽搁,也表现出他的矛盾、灰暗和复杂。
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极端性格,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最后是情节设置。
在《赵氏孤儿》中,虽然主题是复仇,但情节上却也包含了爱情、家族争斗、忠诚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衍生出了多条线索,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人物画卷,同时还体现了封建时代社会中权力、金钱和家族忠诚的交错和冲突。
而在《哈姆雷特》中,则主要呈现了复仇的线索,展现了哈姆雷特苦苦追求真相,却又陷入复杂的情感中,并逐渐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都有其情节上的精彩之处,展现了作者深刻、周密的思考和实践。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学院:文学院学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学年论文学生姓名:林鸿竞Lim Hong Keng学号:2008054370指导教师:赵静蓉2011年08月22 日中西复仇文学表现方式差异:以《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为例[摘要] 《基督山伯爵》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复仇,却传递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基督山伯爵》偏重于基督山本人的心理,他心理的倾斜,结局是选择宽恕来释放自己。
而《赵氏孤儿》偏重情节的推进,结局给予大仇得报的人极大的褒扬。
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来自于文化氛围之不同,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鼓励复仇。
西方的信仰是基督教,看重宽恕,自我解放。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复仇1.引言无论古今中外,复仇一直是一个话题,也是中西方文学的主题。
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里提到:“复仇是人类精神中最古老的情欲之一,复仇的根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推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
当他们遭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的予以回击。
”[1]。
“人使自己激情……可以帮助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保存自己的时候,对血无厌的渴求,被提升为神圣义务的复仇变为一切义务的第一位。
”[2]可见复仇在人的社会之重。
复仇,在理性以及放眼整个社会来讲,复仇带来的仇恨、流血以及报复必然带来的悲剧,为社会所不容许。
但是放在文学里来说就成立,复仇就能带出无限的话题。
从古希腊的《安提戈涅》,《赫库帕》,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西方文学里的复仇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辉映着闪耀的光芒。
相反中国古代,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较少,其中以《赵氏孤儿》最为有名。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新剧《中国孤儿》;德国大文豪歌德也以《赵氏孤儿》后半部改编成《埃尔泊若》,皆在西方引起轰动。
作者: 王立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103-109页
主题词: 复仇文学;西方文学;复仇主题;复仇者;爱情婚姻;《呼啸山庄》;比较文学;价值取向;
基督山伯爵;中国文学
摘要: <正> 复仇记载了人类悲苦凄壮的历史实践和心灵历程,更是超越体裁、家国疆域的文学主题,它透露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
西方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注意到。
“血腥的复仇”这类有价值的主题,“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
”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的尝试分析。
中西方复仇文学的辩证思考□杜思倩一、中西方复仇文学关于正义的辩证思考复仇,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背景中,其原因和复仇的内容也会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在西方文学当中,所谓对正义的讴歌,往往都是通过非正义体现出来的。
例如对于骑士精神的信奉,融合了中世纪的色彩以及文学加工后的理想构筑。
英国民间的罗宾汉谣曲有34首,而18世纪的《艾凡赫》最终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罗宾汉形象。
该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以此作为讴歌正面形象的素材。
高尔基曾说,罗宾汉的侠义行为真正地使其成为了人民的宠儿以及贫苦阶层的捍卫者。
对于正义精神的描述,在西方文学中早已经有明确的定义:为了将掠夺的本能抑制住,人类不仅走过抑制和消灭复仇的道路,还走过更多的道路。
这种本能自然而然地驱使了人们建立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是为复仇的抑制而做预备。
那么通过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产出不义,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正义的体现,而复仇则是向不义的一方挑战,这和正义是挂钩的。
在中国,自古有就家国一体的说法,中国传统的地方结构以及国家的功能理念之间相互渗透,尤其在公、私方面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距。
中国古代中体现正义就是国家的正义,它也会受到民间伦理的束缚,所谓体现正义,就是通过抵挡和毁灭非正义的一方而完成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重视的是“私义”。
例如水浒英雄中的团体道德,未必就是我们社会大众所理解的公义。
如梁山好汉杀人,很多时候都是滥杀无辜,却因为自己的兄弟被杀而要求血债血偿,这种正义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不通情理的。
但是,中国古代讲究的是宗法制伦理文化,重视亲友关系,这样的做法普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甚至一些执法者也会因为这种理由为犯罪者减刑。
二、中西方复仇文学的文学使命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我们重视刻画人物的统一性,人物本身承载着性格和行动一致的特点,成为某个观念的符号。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复仇比较中文摘要:《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理论中的平行研究对两者的复仇主题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二剧在戏剧冲突、戏剧内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揭示东西方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差异。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正文: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在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中彰显得更加深刻。
其实杂剧《赵氏孤儿》史元人纪君祥的作品,约作于公元13世纪后半叶,此时中国正处于下降期,程朱理学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剧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统治也开始进入晚期。
整体而言,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异多于同。
其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复仇”这一基点上。
对复仇这一古老的文学主题,二剧都超越了个人恩仇的局限,予以不同程度的升华;但由于二剧在戏剧冲突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二剧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影响下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复仇的相同点不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哈姆雷特》,剧中主人公都面临着血海深仇,也都选择了个人复仇的方式。
《赵氏孤儿》中是主人公命令孤儿“暗暗得自行捉获,乃将他阖门良贼,龌龊不留。
”最后孤儿一个人生擒了仇人以报灭门之仇。
《哈姆雷特》至始至终也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在思考复仇的问题,最后也是他一个人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
可以说,《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都是以个人力量进行的复仇行动。
《赵氏孤儿》中孤儿已经获得了主公的支持,按理说应该是通过主公之令将其捉拿正法,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剧情没有这样发展。
其实作为复仇对象的屠岸贾也并不是单纯的赵氏孤儿的灭门仇人,他也是主公,程婴、韩厥、公孙大夫乃至全国百姓眼中的大奸臣,例如主公最后下召曰:屠岸贾陷害忠良,百般扰乱朝纲。
韩厥说他是“人间的凶神恶煞”。
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复仇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古老话题,也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都有久远历史。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都以“复仇”为主题,并以“复仇” 为线索展开剧情。
然而在相似的背后,两者却有诸多的不同。
本文试从复仇意义、主题思想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阐述其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一、复仇意义不同,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复仇,他的复仇带有社会性,他的复仇并不仅仅在于为老国王报仇。
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国家的黑暗、腐朽和混乱,他的复仇逐渐由个人仇恨转变为揭露社会丑恶的根源,是对整个社会的仇恨,他的复仇责任上升为建立一个公正的政权,是完成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1] 哈姆雷特的复仇意义大于个人意义,其意在改变社会丑恶、不公,为创造新的美好世界而奋斗,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邪恶君主的否定和批判。
他的复仇行动彻底而全面,社会意义更强。
《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等人的复仇仅仅是为报个人仇恨,以程婴和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屠岸贾是造成赵家二百余口死亡和蒙冤的罪魁祸首,其首要任务便是杀屠岸贾报仇。
故事最终结局,赵氏孤儿奉杀屠岸贾并抄其家,接受君王封赏,并大声歌颂、拥护这位贤明的君主。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国王晋灵公,作为一国君主,他不能分辨忠奸,竟然一概听信屠岸贾的谗言,认为赵盾危害自己的皇位,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为百姓带来幸福生活,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贪图享受,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却不闻不问。
但程婴和赵氏孤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复仇行动只是个人意义的复仇,程婴是为其死去的儿子报仇,赵氏孤儿是为其一家三百口报仇。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对比一、西方电影《复仇者联盟》内容概要:一股突如其来的强大邪恶势力对地球造成致命威胁,没有任何一个超级英雄能够单独抵挡。
长期致力于保护全球安危的神盾局感到措手不及,其指挥官尼克.法瑞意识到他必须创建一个“史上最强”的联盟组织,云集各方超级英雄一起发威,才能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抵御黑暗势力的侵袭。
于是由六大超级英雄——“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绿巨人”、“黑寡妇”和“鹰眼”组成的“复仇者联盟”应运而生。
他们各显神通,团结一心,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保证了地球的安全。
二、中国电影《红海行动》内容概要:本片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
中东国家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武装冲突不断升级。
刚刚在索马里执行完解救人质任务的海军护卫舰临沂号,受命前往伊维亚执行撤侨任务。
舰长高云派出杨锐率领的蛟龙突击队登陆战区,护送华侨安全撤离。
谁知恐怖组织扎卡却将撤侨部队逼入交火区,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法籍华人记者夏楠正在伊维亚追查威廉·柏森博士贩卖核原料的事实,而扎卡则突袭柏森博士所在的公司,意图抢走核原料。
混战中,一名隶属柏森博士公司的中国员工成为人质。
为了解救该人质,八名蛟龙队员必须潜入有150名恐怖分子的聚集点,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鲜血铸成中国军人顽强不屈的丰碑!电影中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关于英雄,所看的相关小说不多,但是电影却看了一大堆。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解读上,非常明显的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
以美国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类电影往往是影院热片: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超人、蝙蝠侠……这些被冠以“超级英雄”之名的电影角色,通常拥有一身超凡能力,在危机时挺身而出,凭一己之力与邪恶势力作战,维护宇宙的和平与稳定,保护普通人的安全。
回顾以往的中国英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英雄》、《金陵十三钗》、《红海行动》等近几年的大片多是以愿意自我牺牲的人联手对抗方式的拯救他人。
中西方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和《秦香莲》是西方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二者都有男子为了权势高攀而抛妻弃子的情节,结局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二者在相同中又有着诸多的不同。
美狄亚面对抛弃选择了亲自杀子报复负心的丈夫,疯狂的复仇展示了古希腊文化中较为感性的民族性格,而秦香莲周旋求官式的复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理性的民族性格;《美狄亚》侧重于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尤其是对其杀子前后的心理有着深入细腻的描写,而后者对秦香莲心理描写则较少且粗疏,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标签:美狄亚;秦香莲;弃妇形象;复仇;文化“随意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绝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确性’1”2《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大师之一欧里庇得斯的代表性戏剧,亦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其成书于公元前四三一年,与中国的《诗经》成书时间相近。
《秦香莲》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
虽然两部作品相隔时间久远,但相比较却能从中得出一些相似点,根据这些相似点二者则进一步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在这个比较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传统的某些文学差异和特点,包括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就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从而窥见中西方文学的许多异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首先,两部作品都是悲剧。
美狄亚和秦香莲作为女主人公,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本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丈夫不顾妻儿的高攀,导致家庭破裂。
其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都同为父权社会,男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女性的反抗成功都象征着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一定程度上女性意识的觉醒。
戏剧中的负心汉都因权力和年轻貌美的公主而变心,剧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没有过上梦想中荣华富贵的生活,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东西方的两朵艺术奇葩——《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是中国和西方著名的古典悲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的不同,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主体方面,哈姆雷特是一位独立意识强但又忧郁的贵族王子,而窦娥则是一位在中国伦理道德的桎梏下缺乏独立意识的没有地位的被压迫的弱者女性形象。
在结构模式上,《哈姆雷特》表现为“一悲到底”,而《窦娥冤》则出现大团圆结局。
在审美效果上,《哈姆雷特》的审美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窦娥冤》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
关键词:《哈姆雷特》《窦娥冤》悲剧比较《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一部悲剧,创作于十七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和欧洲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之一,以中国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作家与欣赏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所依据的文化理念不同,人们对它们有着不同评价。
就哈姆雷特来说,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窦娥而言,人们就只用一个“冤”字来评价。
本文着重从悲剧主人公的角度,悲剧冲突角度,悲剧效果角度,悲剧结局角度来谈它们的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角度:中国悲剧主人公具有弱小善良的性格,几乎没有缺陷。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善良、坚韧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
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是我药死公公来。
”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仇与杀《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计划摘要: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讲究平和中席。
但是人们对复仇和仇杀的态度却是个例外。
这样血腥的行为,在我们名族精神中受到高度的肯定。
中国古代任何一代的法律,都将复仇视为合法。
因为中国古代的法统,从来都是道德和伦理的延长。
,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复仇故事。
在莎翁的笔下,这个中世纪英国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两部剧在复仇计划中,表现出来的在复仇形式和人物塑造这两个方面的浅析关键词:复仇中法统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思想正文:首先从复仇方式上看《赵氏孤儿》和《哈姆莱特》在复仇上。
非理性的复仇(仇杀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仇杀,一种暴力与另一种暴力之间的较量)和理性复仇(个人与个人的仇升华到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
《赵氏孤儿》是属于前者,这个剧本写的异常震撼人。
为了锄奸报仇,人们讲自己的生命,亲人的生命,朋友的生命,还有一辈子的光阴,都如此义无反顾的献出去。
但是仔细想想,剧中除主人公和孤儿可说是奸臣屠岸贾的仇人之外,其它所有最主要的任务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等,其实都和屠岸贾病没有什么过节,屠岸贾要仇杀和追剿的对象本来病不是他们。
是他们为了一个诺言,一中信念,一枪义愤,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为中来的,一个个慷慨赴死,杀生取义,,或者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这戏真正使人为之动容之处是他们道德和人格的崇高境界,是人对于生命更为激情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方面,这个戏从头到尾杀伐之声不绝于耳,到处血流成河,落笔处解释暴力和阴谋,仇杀者屠岸贾崇尚这些,复仇者程婴也崇尚这些。
而且觉得作者对生命视如草芥,上至主公,下至饿夫,也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有七十老翁,说死就死。
其词章句节之外弥漫这一股惨厉决绝之气。
看这剧本,除却热血沸腾,页页心惊肉跳的一面、。
这多少时有点奇怪的事情。
中国的文统和道统强调温良敦信,将就平和中席。
中西方“弃妇复仇”文学形象比较研究--以美狄亚、杜十娘和窦氏为例毛睿喆【摘要】“Revenge literature”has appeared in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resenting different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ers from var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values are often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and differing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geopolitical factors play a big role, determining a writer’s code of conduct.%“弃妇复仇”文学形象在中西方古代文学作品中均有出现,但其在中西方作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文学形象展现出的不同行为特点正是作家不同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观念差异。
中西方作者通过观察理解各自所生活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将其反映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创作出行为特点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地缘因素发挥出很大的影响作用:地缘决定了作者生活的文化环境,而文化环境进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人物形象;美狄亚;窦氏;杜十娘;弃妇复仇【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被男性抛弃或不甘心沦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她们在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反抗,甚至进行了大胆猛烈的复仇。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获奖科研报告摘要: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中外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复仇剧作。
两部剧作的主人公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面对父亲和族人被杀的血海深仇都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复仇,然而两人复仇行动及其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彰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以及悲剧内涵。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剧作复仇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戏剧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悲剧的精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悲剧的认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两部相映生辉的著名复仇戏剧作品,这就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两位作者,一个生活于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末期的英国,一个生活于十四世纪的东方中國,但是他们创作的这两部复仇名剧,却存在许多相似、相同之处。
对于这两部作品同、异及其原因的探讨,正是撰写本论文的初衷所在。
一《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
该剧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故事。
主要情节是叙述在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接到父亲暴死的消息回国奔丧,发现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已经改嫁给叔叔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已经登上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哈姆雷特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接着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杀父凶手正是当今国王、自己的叔叔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利用“戏中戏”证实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经过一段犹豫、延宕之后,最终杀死了奸王克劳迪斯。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王国维曾称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1]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宫廷事变,晋国武将屠岸贾因一己之私将忠臣赵盾全家三百口满门抄斩,身为当朝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亦在屠岸贾的威逼之下,被迫自杀。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身怀六甲的赵朔之妻产下一子,即赵氏孤儿。
当屠岸贾得知赵家还有后人留存于世的消息,决定将全国满月之后、半岁以下的婴儿悉数杀死,以绝后患。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摘要:本文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试探讨作品中复仇动机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复仇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亲人复仇、西方替上帝复仇VS中国替社会伦理复仇。
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是:关键词:中西方;复仇;动机;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一序言复仇几乎是各个民族文学中都盛行过的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西方,复仇文学可以上溯至希腊的古希腊神话中,例如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一个帮助特洛亚人放牧牛羊,一个帮助其修建城墙,但国王却不讲信用拒绝兑付报酬,威胁并驱逐他们,于是他们便与特洛亚城结仇;而赫拉与雅典娜,也因没有得到金苹果,未被判为最美丽的女神,发誓要报复帕里斯给予她们的不公平,甚至要向特洛亚城报复等等。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主题在我国文学中也占据了国以复仇为母体的文学作品中占据大多数。
上至战国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中到《说岳全传》中陆文龙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为父报仇的故事,下至现当代文学中著名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等等。
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复仇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则复仇的神话: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和《述异记》中也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
而复仇文学发展至今,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几乎涉及到了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产生复仇行为的动机,复仇主体又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又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等等。
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就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动机进行差异研究。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
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
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
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
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
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
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
《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
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复仇主题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方两个阵营。
中西方对于复仇的价值评价有很大不同,中国思想传承于儒家,倾向于认为复仇是正义的、符合社会民众心理要求的;而西方则对复仇倾向于否定评价,复仇只会带来血腥与道义困境。
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复仇主题文学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使得中西复仇主题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