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 格式:ppt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16
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导语: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的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的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的意思是什么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著名的送别诗,也见证了李白与诗人孟浩然的深厚的友谊。
之:动词,到、往题目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扬州)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皓燃之广零的诗意《送君远行》原文:君向岭南行,我心随君征。
黄鹤楼前别,泪洒暮云横。
千里烟波路,相思意难宁。
愿君多保重,此去福满盈。
一、衍生注释:“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
“黄鹤楼”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暮云横”描绘出傍晚时分,天空中云彩横亘的景象,烘托出送别时的哀愁氛围。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直接点明友人要前往岭南,而“我心随君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牵挂。
在黄鹤楼前的送别场景,“泪洒暮云横”生动地写出了离别的伤感,暮云也仿佛被这种情绪感染。
“千里烟波路”既写出友人路途遥远,又暗示了前路的未知,而“相思意难宁”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愿君多保重,此去福满盈”,使整首诗在离别的愁绪中又带有一丝温暖。
三、作者介绍:我是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生平喜好结交朋友,对友情格外珍视。
常常有感而发,以诗寄情。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好友要去远方工作,我站在车站,看着他即将上车,突然就想起了“君向岭南行,我心随君征。
黄鹤楼前别,泪洒暮云横。
”当时那种不舍的感觉就像诗里写的一样,真的很害怕他一去就很久很久不回来,心里满是牵挂。
《长亭别君》原文:君辞黄鹤楼,南去赴广零。
长亭酒一盏,别意满杯停。
风拂杨柳岸,愁绪绕心庭。
此去岁月久,归来可安宁?一、衍生注释:“长亭”在古代是送别之地。
“酒一盏”象征着离别时的饯行。
“杨柳岸”是离别常见的场景,杨柳常常被赋予离别之意。
二、赏析:诗的开头交代了友人从黄鹤楼出发前往广零。
长亭送别时,一杯酒承载着满满的离别之意。
“风拂杨柳岸,愁绪绕心庭”借助风拂杨柳的景象,把无形的愁绪具象化,好像愁绪在心中缠绕,挥之不去。
最后“此去岁月久,归来可安宁?”这句反问,既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担忧,又流露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
三、作者介绍:我是一个热爱生活、重情重义的人。
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成为我写诗的灵感源泉,尤其是朋友之间的情谊。
四、运用片段:我的发小要去南方打拼,我们在小镇的路口告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离别的不舍之情。
原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开篇点题,写出了友人孟浩然辞别之地——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地,这也为这次离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一词,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友人要前往扬州。
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美好和令人期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目送着友人所乘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形单影只,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友人的船上,不舍移开。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目光所及的最后景象,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里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仿佛也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绵延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以绚烂的春景衬托离情,乐景衬哀情,使离别的伤感更加强烈。
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通过对孤帆、碧空、长江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导语】《黄鹤楼送别》记叙了年轻的李⽩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送别友⼈时⽆限依恋的感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 暮春三⽉,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正在黄鹤楼上为⼤诗⼈孟浩然饯⾏。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和孟浩然⼀会⼉仰望蓝天⽩云,⼀会⼉远眺江上景⾊,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举起了酒杯说:“孟夫⼦,您的⼈品令⼈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从我结识了您,就⼀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才能再见⾯,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饮⽽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登上了船。
⽩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依然伫⽴在江边,凝视着远⽅,只见⼀江春⽔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按捺不住激动的⼼情,随即吟出了脍炙⼈⼝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故⼈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
3、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录⾳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诗⼈李⽩,⼤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起来看他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幻灯出⽰该古诗 3、师范读 4、⾃由读,读准字⾳。
黄鹤楼送别诗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黄鹤楼送康太守》 - 卢纶(唐)迢递江天远,苍茫云雾浮。
送君黄鹤楼,帆影入江流。
3. 《黄鹤楼送史郎中迁沔州刺史》 - 刘长卿(唐)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催客醉,江色照人明。
4. 《黄鹤楼席上赠史郎中》 - 卢照邻(唐)黄鹤楼前江水东,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 《黄鹤楼送朱山人放归》 - 孟浩然(唐)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晴川外,落日余晖古渡头。
6. 《黄鹤楼送客》 - 贾岛(唐)高楼送客去,千里远帆孤。
落日寒云起,平沙宿鸟呼。
7. 《黄鹤楼送友人》 - 崔颢(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 《黄鹤楼春望送客》 - 韦庄(唐)黄鹤楼前春水生,黄鹤楼畔柳条青。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9. 《黄鹤楼送客归吴》 - 刘禹锡(唐)黄鹤西楼月满时,故人此夜定相思。
孤帆欲去还留客,一棹归来载酒诗。
10. 《黄鹤楼秋送》 - 李中(唐)黄鹤楼头秋日斜,故人此去隔天涯。
西风漫漫吹黄叶,寒雁声声泣落霞。
11. 《黄鹤楼送陆侍御归京》- 张说(唐)占星应得使,传瑞且归京。
暮蔼孤云外,苍茫极海亭。
寒芜连楚塞,落木下江城。
共惜春光好,相送夜猿鸣。
12. 《黄鹤楼送友归楚》 - 张籍(唐)故人西辞黄鹤楼,楚云湘水共悠悠。
孤帆远影连天际,明月清风伴客游。
13. 《黄鹤楼春送》 - 白居易(唐)黄鹤楼头春风吹,故人此去几时回。
杨花飞尽子规啼,离愁别恨满江悲。
14. 《黄鹤楼送客归蜀》 - 杜甫(唐)黄鹤楼前蜀客归,故人此去泪低垂。
千山万水难相送,唯有孤帆伴落晖。
15. 《黄鹤楼秋夜送别》 - 高适(唐)黄鹤楼头秋夜寒,故人此去路漫漫。
明月孤灯照离愁,长江流水送君还。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一等奖说课稿1、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解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的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了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在此乘鹤升天,这使得黄鹤楼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指的是诗人的好友孟浩然,一个同样在诗坛享有盛名的诗人。
“西辞”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孟浩然离开的方向和姿态,仿佛能看到他与诗人在黄鹤楼前拱手作别,转身踏上西行的旅途。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友人出发的时间——阳春三月,还道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扬州。
三月的江南,繁花似锦,如烟似雾,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而扬州,更是当时繁华的都会,以其秀丽的风光和繁华的市井闻名于世。
诗人用“烟花”来形容三月的春色,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喧嚣。
友人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前往这样美丽的地方,本该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对于送别之人来说,心中却难免涌起离别的惆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
江面上,只见那一片孤帆在水天相接之处逐渐消失,直到只剩下一个小点,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孤帆”一词,既突出了友人形单影只的身影,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目光的专注和内心的不舍。
而“远影碧空尽”则写出了诗人长时间凝望的情景,表现出他对友人的牵挂和留恋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视线的最终落点。
当友人的船只消失在天际,诗人的眼前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奔腾不息的江水,似乎象征着诗人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他望着江水,心也随着友人一同远去。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李白没有过多地描写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离去情景的刻画,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不舍和祝福。
诗中的景色描写,如“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等,不仅为诗歌营造了优美的氛围,也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3.黄鹤楼送别
1、《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而作的送别诗。
全文选取了“赏景、话别、目送”三个场景,抒发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赏景”中的仰望、远眺突出二人的“不舍之情”。
“话别”中的“满饮此杯”的“满”,蕴藏着李白对孟浩然人品和才华的敬仰,对孟浩然的感激,还有对二人友谊的留恋。
“目送”中的“伫立、凝视”写出了李白目送时间之久,目光之专注,突出友情之深。
“仰望”:抬头向上看。
“远眺”:向远处看。
“凝视”:集中注意力看。
2、诗句意思: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解读诗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释“黄鹤楼”和“送别”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3.初读全诗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分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等。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画面。
5.理解情感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送别”、“留别”、“遥望”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感受诗中所传达的哀愁与无奈。
6.背诵全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全诗,如接龙、默写等。
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如《别董大》、《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诗人对送别情感的独特表达。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作者:孟浩然意象: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情感:离别、不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题、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黄鹤楼送别》中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课文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之涣生于唐肃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81年)。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曾任太常博士、左拾遗。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之情和对友情的生动描写。
课文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渭城朝雨邑,潼關晨雪嶺。
匹馬當潮濕,披蒙拥磐登。
臨別殷勤重,擁護在彈冠。
已覺數行淚,清風何處響。
课文理解王之涣所写的这首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视野开阔广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壮丽。
前四句勾勒了壮观的山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景色的喜悦之情。
而第五句开始,诗人将描写的焦点转向了人类,仿佛是想通过自然映照下的人类行为来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
”这两句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不和谐的环境里,也能看到一片和谐。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这些烟火气息的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唐朝的文化氛围。
而“匹马当潮湿,披蒙拥磐登”更是对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反观最后两句,诗人可不是只是单纯地在表达离别之情,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情的渺小,挥别永远是不可能避免的:“已觉数行泪,清风何处响?”清风可能已经吹走了离别的痕迹,但人们心情中的伤感却无法轻易地抚平。
人们总是在黄鹤楼送别,凝眸长空,怀古思今。
课文翻译白天终于到了山之尽头,黄河奔向大海。
欲看更远的地方,就得更上一层楼。
在渭城下朝间的雨中,没过匹马背的水淋湿了我的衣襟;在潼关下早晨的雪里,红光山门近是看不见的。
我披着蒙巾,拥着石磐,边爬山边淌水。
臨別时别人辞别我常常很亲热,饯行时常将披巾捧着我的帽子。
我已经感到晕晕的了,有好几行泪水滴在了衣襟上,但清风在哪里响呢?课文赏析1.用“视野开阔”的描写方式,将自然描绘得尤为神秘美妙,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
2.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将壮观的黄河和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难点:(1)领悟作者王之涣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向往和好奇心。
(2)简介黄鹤楼的背景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体会友谊的可贵。
5. 欣赏与提高:(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黄鹤楼为题材的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诗词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黄鹤楼题材诗词,鼓励创意和个性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黄鹤楼送别》及相关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分类标签: 送别诗友情诗唐诗三百首小学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