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解剖(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0.24 MB
- 文档页数:57
踝关节⾻折(⼀)解剖基础踝关节-⼈体重要的⼤关节之⼀踝关节⾻性结构踝关节由胫⾻下及内、外踝关节⾯共同形成的'⼌'形结构,容纳距⾻滑车,结构形状类似“卯榫”。
距⾻滑车关节⾯前宽后窄,⾜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关节,关节稳定;⾛下坡路时(跖屈)滑车较窄的后部进⼊窝内,踝关节松驰可作侧⽅运动,此位置踝关节易发⽣扭伤,因外踝⽐内踝长⽽低,所以内翻损伤最多见。
踝关节组成距⾻背⾯观卯榫结构跖屈内翻位损伤(常见-俗称崴脚)胫⾻为三棱柱形,有三⾯及三缘,下端逐渐扩⼤,形成四个⾯,内侧⾯向下,形成⼀坚强的钝锥状突,称为“”内踝“”。
内踝⼜分为前丘与后丘,三⾓韧带附着于前后丘。
胫⾻下端的外侧⾯有⼀腓⾻切迹,中间下胫腓韧带附着处有粗糙的凹陷。
胫⾻下端后侧⾻突形成后踝。
内外踝⾻折可合并后踝⾻折,⾻块较⼤时,导致踝⽳结构改变,影响踝关节稳定,此类⾻折要注意后踝处理。
胫⾻下端的前侧⾻突,亦称“”前踝“”,是踝⽳前侧部分,此处⾻折较少见。
内踝形态结构(注意前、后丘)主要韧带结构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韧带损伤,常是踝关节⾻折-脱位的⼀部分,从创伤机制与创伤病理⽅⾯,去分析与认识踝关节韧带。
踝关节外侧及胫腓⾻间韧带结构踝关节内侧韧带结构外侧副韧带结构外侧副韧带由3束组成,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主要作⽤为限制距⾻前移和内翻。
1.距腓前韧带起⾃外踝前缘,向前下斜⾏⽌于距⾻颈外侧⾯,厚2~2.5mm。
中⽴位时距腓前韧带与⾜的长轴平⾏,与⼩腿的长轴垂直。
主要作⽤是限制距⾻前移。
2.跟腓韧带起⾃外踝尖,向后下斜⾏⽌于跟⾻外侧⾯,位于腓⾻长短肌腱的深⽅。
主要作⽤是限制跟⾻内翻。
3.距腓后韧带起⾃外踝后部的外踝窝,⽔平向后⽌于距⾻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
主要作⽤是限制距⾻后移。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构内侧副韧带结构三⾓韧带⼜称为内侧副韧带,与踝关节其他结构共同维持踝关节稳定。
三⾓韧带属于复合韧带,呈扇形结构,由浅层和深层组成。
踝关节及韧带解剖原创:小墨紫葫芦与解剖 11月29日踝(距小腿)关节为一轴性屈戌关节。
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穴,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头。
前面观F:腓骨 LM:外踝 MM:内踝 T:胫骨 TA:距骨两踝间的距离即踝间径,男性平均73.1mm,女性平均66.0mm。
两踝关节面呈向前开放约25°角。
外踝比内踝低,并稍靠后,因此,通过内、外踝的踝关节横轴斜向后外方约20°。
尽管踝关节为单一的屈戌关节,但在跖屈或背屈时,其旋转轴仍较为奶灵活。
当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可背屈10°,膝关节屈曲时,因跟腱松弛,踝关节可背屈30°。
在行走、跑步和跳跃过程中,背屈时韧带最紧张,牵拉运动最明显。
在放松时,只要不牵扯下面的胫腓联合和作轻微的腓侧屈曲运动,甚至感觉不到侧向运动。
在背屈时,因腓骨轻微外旋,导致踝关节间隙增大。
距骨滑车关节面呈鞍状,前宽后窄,前端比后端宽约2mm。
关节面在前后方向上微凸,在横向上微凹。
踝关节囊围绕关节周围,近端起自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周缘,远端止于距骨滑车关节面周缘和距骨颈上面,距骨颈位于囊内。
关节囊前后薄弱,两侧被韧带增强。
关节囊被下列韧带增强:1.内侧(三角)韧带,居踝关节内侧、前方和后方。
自内踝呈扁形向下,止于距骨、舟骨和跟骨,坚固地弥补了内踝短缺的部分。
可分下列四部:(1)胫距前部:自内踝前缘向前下止于距骨颈后部,恰在距骨内踝关节面前方。
有些纤维越过距舟关节至舟骨。
(2)胫距后部:相当于外侧的距腓后韧带,但较短。
起自内踝外面的窝,向后附于距骨内侧面及距骨后突内侧结节。
其强韧程度有较大变化。
(3)胫舟部:位于前部浅层,起自内踝前缘,斜向前下,止于舟骨粗隆和跟舟跖侧韧带内侧缘。
(4)胫跟部:位于中部浅层,肥厚而坚韧,起自内踝尖,向下止于跟骨载距突。
因之,胫跟部像外侧的跟腓韧带,不附于距骨。
此韧带从内侧加强踝关节,有防止足向后脱位的作用。
足踝解剖(三)图文详解小腿前侧的肌肉:在小腿前侧有四块肌肉,分别为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它们的有时被视为一组肌肉,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足背屈,它们附着在胫骨的近端以及腓骨内测的骨间膜,它们分别同过包裹伸肌的上下支持带,途径足背侧、内测、外侧,其中胫骨前肌是前侧肌群最为明显的肌肉,其远端延伸至第一跗跖关节的内侧地面,由于胫骨的附着特点和走向,胫骨前肌不进可以足背屈还可以使距下关节进行内翻,以及内收和内翻距舟关节,成为了支持内侧纵弓仅此与胫骨后肌的肌肉。
胫骨前肌起点外侧髁和胫骨外侧面的上2/3止点内侧楔骨的中底布以及第一跖骨的基底部内侧运动近固定:足背屈+足内翻远固定:屈膝防止足后跟着地后足底拍击地面趾长伸肌起点附着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侧的上3/4、骨间膜的近端部分和肌间隔、与相邻肌肉共同位于前肌间隙止点附着于4个小足趾的中节和远节趾骨运动使足部背屈和外翻、伸展4个小足趾拇长伸肌止点踇趾远节趾骨的基底部,肌腱内侧部分也常会附着于近节趾骨的基底部运动协助足部背屈和内翻,并伸展踇趾第三腓骨肌止点运动背曲和旋转足踝部小腿外侧的肌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是足部关节的主要足外翻肌肉,这两条肌肉为踝部的外侧提供了主要的稳定性,通常在崴脚后这两块肌肉是比较容易受损,虽然提供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但在意外的发生内翻时,往往反应没有这么快。
腓骨长肌止点在小腿中1/3处演变为肌腱,附着于第一跖骨基底的内侧运动(控制运动而非产生运动、协助胫骨后肌和比目鱼肌控制减速)1.控制行走时外侧平衡和足的运动2.非承重时足外翻3.足跖屈腓骨短肌止点附着于第五跖骨外侧结节运动(控制运动而非产生运动、协助胫骨后肌和比目鱼肌控制减速)1.控制行走时外侧平衡和足的运动2.非承重时足外翻3.足跖屈小腿后侧的肌肉:小腿后侧的肌肉分为浅层和深层,其中腓肠肌最为突出,这快双头的肌肉被股骨内、外侧髁单独的头附着,与比目鱼肌共同汇聚成肌腱,跖肌出现在股骨外髁的上线,形状比较小,经过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之间,最终与跟腱内缘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