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排污收费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排污权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本文将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探索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当时,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在局部范围内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
进入 21 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加快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设步伐。
2007 年,财政部、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标志着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此后,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相继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一)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等,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各地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在优化环境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江苏省通过排污权交易,推动了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了污染治理水平。
(三)交易平台不断建立为了规范排污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各地纷纷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实现了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和交易过程的规范化。
然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排污权交易有所涉及,但仍存在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导致在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困难。
(二)初始排污权分配不公平合理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分配方法和标准,容易导致分配不公平,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供求关系对交易的影响有限。
1953 2003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张连辉(湖北大学商学院 430062赵凌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430077)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显现和恶化,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前,发展战略是影响环保政策特征与演变的主要因素;之后,经济体制则成为影响环保政策特征与实施绩效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政策体系,则是提高环保政策绩效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中国环境保护政策 演变 发展战略 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本文以发展战略演替为主线,对1953 2003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历史的考察,以探寻有益于今后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高政策绩效的历史启示。
一、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时期的中国环境保护政策:1953 1978年(一)1953 1978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背景一五 计划时期(1953 1957)中国形成并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政府通过 一化三改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渐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调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使新中国在工业化之初即选择了高污染的产业结构。
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调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出数量的增长,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了典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期中国工业 高速度、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的特征;缺少有效激励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使企业难以走出低效率状况。
可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高污染型的发展战略。
(二)1973 1978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之初,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主要表现为局部个别现象,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环境问题 。
因此,直到1972年之前,我国并未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环境保护政策,只是在一些相关法规中提出了一些环境保护的职责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
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
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
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现状及建议李琴;蔡木林;李敏;朱静;谷雪景;王海燕【摘要】The existing laws ,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 department rules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n the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in China were review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management rules regarding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instruments established in laws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implemented . In the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 it focuses mainly on the harmless control , while the management of waste red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s relativelyweak .Additionally, the environmental standard system of hazardous wastes needs to be improv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departmental rules, etc.be amended and improved to strengthen implementation of existing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instruments.The precedence strategy should be taken in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to improve source reduction and promote resource utilization .Also, the environmental standard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based on researches on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waste management .%对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环境标准进行了梳理。
环境政策及管理制度一、.环境政策及管理制度⒈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环境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诱导、协调环境政策调控对象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准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定向管理手段;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环境政策,是党和政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发展历史和环境状况,为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制定与实施的环保工作方针、路线、原则、制度及其他各种对策的总称,是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实际行为准则。
⒉我国环境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共中央制定发出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决议、决定、通知、指示、报告及批示等。
比如: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等。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决议、通知、号召和批文等文件。
如,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决定》,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
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和决定等,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门发布的命令、指示、规章和标准等。
如: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6年,国务院环委会,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各类环境标准,2002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环保部门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批示、批文和工作报告等。
⒊环境管理制度的定义环境管理制度是指在环境管理工作中,为了处理与协调各方面的职权范围与职责分工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决定环境管理制度的主要因素。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环境管理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环保税法》全文5章28条,分别为总则、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税收减免、征收管理和附则。
制定环境保护税法的重要原则是实现收费与征税制度的平稳转换,根据现行排污费项目设置税目,将现行排污费征收标准作为环保税的税额下限。
还要给地方一些授权规定,根据环境治理的需要,在授权范围内确定具体的税额,环境保护税和其它税收不一样,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了,就可以少缴税。
排污费和环保税不同点主要是:增加了企业减排的税收减免档次。
现行排污费制度只规定了一档减排税收减免,即: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百分之五十的,减半征收环境保护税。
立法过程中有意见提出,应当根据减排的幅度确立更多档次的税收减免。
为鼓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参考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做法,环境保护税法增设了一档减排税收减免,即: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百分之三十的,减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环境保护税。
现行的排污费实行中央和地方1:9分成,环境保护费改税后,考虑到地方政府承担主要污染治理责任,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拟将环境保护税全部作为地方收入,中央就不再参与分成了。
按照预算法规定,税收收入应该纳入一般的公共预算管理,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一般不与支出挂钩。
虽然环境保护税不采取专款专用的方式,但是不会降低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
原来由排污费安排的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力度不减的原则予以充分保障。
税务总局和环境保护部签署备忘录建立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机制为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工作,日前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正式签署《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机制备忘录》,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明确职责分工,为环境保护税的顺利开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水价政策与价格水平的演变(1949-2006)贾绍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本文根据中央政府有关水价政策的文件来划分中国水价政策的演变阶段。
笔者认为解放初我们曾经有一个水价政策的高起点阶段(1949-1955),当时的水价政策是很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其次,认为在1965年中央政府颁布《水利工程水费征收和管理试行办法》之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益性无偿用水,而是经历了跌荡起伏,从解放初的正确政策滑落到“反右”和“大跃进”的“左倾”的陷阱中,再到调整时期的未来得及实行的恢复;第三,1966-1985这段时期,也应该分开来看,1966-1976是大倒退和破坏,而1977-1985则是一步一步恢复正确路线,水价政策逐步走向合理;第四,1986年以后的时期被分成了1986-2005全成本核算定价阶段和2006开始的以水权为基础的阶段。
还以北京市、都江堰灌区、黄河下游引黄渠首为例分析了城市自来水、灌溉用水价格和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的变化过程。
最后绘制了中国水价政策合理性指数变化曲线。
关键词:水价水价政策水价水平演变中国关于中国水价政策的演变,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
例如李春雨(2003)认为我国水价经历了无偿供水(1949-1964)、低标准收费(1965-1984)、部分成本收费(1985-1996)、全成本收费水价改革酝酿(1997-等阶段。
陶晓华(2004)把中国水价制度分为公益性无偿供水(1949-1965)、政策性低价供水(1965-1985)、按供水成本核算计收水费(1985-1997)、按照商品价格管理(1997-)等四个重要阶段。
两人的阶段划分基本一致。
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有关水价政策的文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根据这些文件(表1)来划分中国水价政策的演变阶段。
1. 中国水价政策的演变阶段与已有的阶段划分很不相同的是:首先,笔者认为解放初我们曾经有一个水价政策的高起点阶段(1949-1955),当时的水价政策很符合经济学规律,而且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价政策也还没有恢复到解放初的正确水平;其次,认为在1965年中央政府颁布《水利工程水费征收和管理试行办法》之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益性无偿用水,而是经历了跌荡起伏,从解放初的正确政策滑落到“反右”和“大跃进”的“左倾”的陷阱中,再到调整时期的未来得及实行的调整和恢复;第三,1966-1985这段时期,也应该分开来看,1966-1976是大倒退和破坏,而1977-1985则是一步一步恢复正确路线,水价政策逐步走向合理;第四,1986年以后的时期被分成了1986-2005全成本核算定价阶段和2006开始的以水权为基础的阶段。
污水处理标准污水处理标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环保事业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污水处理的标准是指对污水处理的质量要求和规范,即对污水处理各项指标要求的技术标准。
一、污水分类污水分为市政污水和工业污水两种。
市政污水是由城市住宅、公共建筑和商业区等产生的污水。
工业污水是由各种工业流程和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水,通常比市政污水更难处理,因为其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物质。
二、污水处理标准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从污水处理后排放的水质指标可以分为一级A、一级B、二级A、二级B和三级A五级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的要求而定,其中最低的一级标准对污染物的要求最严格。
五级标准分别为:1. 一级A标准:化学需氧量不超过15mg/L,生化需氧量不超过5mg/L,总氮不超过15mg/L,总磷不超过0.5mg/L;2.一级B标准:化学需氧量不超过20mg/L,生化需氧量不超过10mg/L,总氮不超过20mg/L,总磷不超过0.8mg/L;3. 二级A 标准:化学需氧量不超过30mg/L,生化需氧量不超过15mg/L,总氮不超过30mg/L,总磷不超过1mg/L;4. 二级B标准:化学需氧量不超过50mg/L,生化需氧量不超过25mg/L,总氮不超过50mg/L,总磷不超过1.5mg/L;5. 三级A标准:化学需氧量不超过60mg/L,生化需氧量不超过30mg/L,总氮不超过60mg/L,总磷不超过2mg/L。
针对不同的出水要求,现在有多种污水处理方法,一些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有:1. 生物法: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方法,包括曝气池生化处理法和MBR(生物反应器膜分离)法等;2. 物化法:该处理方式是通过各种化学方法将污水中的杂质和有机物分离出来,包括活性炭吸附和絮凝沉淀等方法;3. 化学法:化学处理法通常用来处理有着高浓度污染且难以用其他方式处理的工业污水,包括中和、膜分离和沉淀法等。
国际68我国正处于水污染事件的高发期[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取得了巨大发展。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约为1.5亿米3/天[2],是2010年污水处理能力的1.5倍多。
为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以及改善和保护水环境的作用,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必须达标。
本文选择美国标准作为对比主体进行研究,通过总结中美标准在颁发主体、执行主体、标准制定依据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污水排放标准进行思考与总结。
中美城市污水排放标准颁发主体、执行主体比较美国对污水排放的管理采用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制度(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NPDES)。
污水处理厂作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点源,需得到相关机构颁发的NPDES 许可证,污水排放标准是许可证中的主要内容。
NPDES 许可证由美国环境署(EPA)颁发,也可以由获得EPA 授权的州、自治区和印第安人部落颁发[3,4]。
EPA 授权州政府针对不同的污水处理厂颁发不同的许可证,即针对不同污水处理厂制定不同的污水排放标准,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自主性,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了灵活性作用,使得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美国排放标准的实施受到联邦和州的双重监督。
国家排放标准一经颁布,各州要在规定时间内制定达标计划并报EPA 批准,方有权监督实施[5]。
同时,EPA 保留直接监督实施标准的权力,这种双重执行机制,有利于标准的推行实施。
中国的城市污水排放标准由国家相应行政机关(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及其质检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6]。
譬如在太湖流域,由于严重的污染状况,江苏省在2007年制定了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太湖地区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 标准,以达到治理太湖水环境的目的。
由于地方标准制定的技术能力薄弱,在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制定了地方标准,如北京、上海、江苏等。
解读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一般做法大致可以概括为: 首先政府要确定一个区域内的环境质量指标,根据这个指标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根据总的环境容量规定允许的最大排放量,然后将排放量分成若干份规定排放量,也就是若干排污权;最后政府要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来使排污权能够合法的进行买卖交易。
排污权交易理论起源于美国。
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基本可以代表排污权交易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主要阶段。
排污交易制度在美国的建立,缘于美国各界对完全采取行政措施的环境保护法的不满。
“排污权交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1968 年在其著作《污染、财富、价格》一书中提出。
之后10 多年,排污权交易理论不断被论证和完善,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尝试实施活性有机物、铅等的排污交易。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氧化硫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EPA)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引入了“排放减少信用”的概念。
于1975 年起,包括气泡政策、抵消政策、排放减少信用交易政策、银行政策在内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被逐渐提出来。
美国国家环保局于1982 年 4 月,颁发的《排污交易政策报告书》标志着统一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诞生。
1986 年12 月,在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的《排污交易政策总结报告书》中,对排污交易政策及一般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还制定了排污权交易的规模和准则,成为美国国家环保局在《清洁空气法》下指导“泡泡”削减污染物的主要依据。
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将排污权交易制度用于促进汽油中铅的淘汰,1987 年铅淘汰计划成功完成。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所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大体形成,已远不是单项制度的"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以座由新老制度构成的结构初具规模的"大厦"。
老三项制度1、"三同时"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新老八项制度的配套运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
"三同时"制度是在我国出台最早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它是中国的独创,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三同时"制度的确立1972年6月,在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
1973年,经国务院批转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正在建设的企业没有采取防治措施的,必须补上。
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污水处理只要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
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按污水来源分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
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包括:①漂浮和悬浮的大小固体颗粒;②胶状和凝胶状扩散物;③纯溶液。
近年来,为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污水资源化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
在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污水处理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情况2020-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相关政策汇总除了国家层面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鼓励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
例如铜川市发布铜川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1),提出2020年3月底,完成城镇排水管网摸排及整改方案制定工作,2021年底,确保铜川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完成市政雨污混错接治理和老旧管网修复改造,解决雨污水混接错接、河水倒灌、溢流污染、工业废水不达标纳管等问题;逐步建立完善污水管网排查修复机制,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6号)发布时间:2021-01-29来源:中国政府网字号:[大][中][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6号《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已经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1年1月24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排污许可管理,规范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污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一)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或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二)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较小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制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第三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的统一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污许可在线办理水平。
排污许可证审查与决定、信息公开等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办理。
第五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第六条排污单位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摘要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特别是在进入冬季以后,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及时站出来颁布一系列政策来应对,于是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政策相应出台,很好地弥补了市场失灵。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从而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经济学环境问题市场失灵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1环境资产在经济学中环境被视为能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综合资产。
环境为经济提供了原材料和能量,原材料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而能量使得这一转化过程顺利进行。
最终,这些原材料和能量以废物的形式返回到环境中。
环境也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从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食物和饮用水,以及优美的环境带来的舒适感等等。
当我们将环境与经济学的关系视为一个封闭系统时,这个系统将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和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这意味着从环境流入经济系统的物质不是在经济系统中累积起来,就是变成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当这一累积过程停止时,流入环境系统的物质总量在数量上等于流入环境的废物总量。
当然,这一系统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既熵增定律,意味着从一种能量到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不存在完全效率的转化,并且能量的消耗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能量进入到一个封闭系统,那么有效的能量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
1.2环境资产贬值在人类进行日常生产生活活动时,会持续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而当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量时,废物就会减少对人类提供的环境服务,例如:大气污染可能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世界八大污染公害事件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而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事件对全人类或多或少都造成一定影响。
2013年1月中旬,由于冷空气较弱,多滴气温回升,雾霾天气大范围伺机而入,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而雾霾给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得人类不能正常进入适宜的环境中,从中体会环境带给人类的舒适感,同时引发人们出现呼吸道疾病。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排污费征收制度明确规定,按
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为单位实行总量多因子排污收费。与原有法规相比,现行条
例实现了排污收费标准的4个转变,即由超标收费向总量收费转变;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
与总量相结合的收费转变;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由低收费标准向补偿治理成本
的目标收费转变。 我国排污费征收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环保开票、银行代
收、财政统管”的原则,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
金进行管理,全部用于污染治理,包括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新技术
及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加大了排污
收费工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排污费缴纳、征收、管理及使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均规定
严厉的法律责任。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
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完善?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实
践情况看,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
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不能弥补污染治理成本,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和减排。造成企业违法
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不利于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二是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影响了污染
治理资金的筹集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除政府干预、执法不严等原因外,
还与目前监测手段落后、底数不清,不能准确核定排放量有关。三是部分地方有截留、挪用、
挤占排污费的现象,影响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有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严重不
足,很大部分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费支出。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应包括:研究调整排污费征
收标准,推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进一步内部化。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力争在“十一五”
期间逐步提高到治理污染全部成本水平。切实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建立排污量和排污费缴
纳情况公告制度。积极开展排污费征收情况稽查,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等。 排
污权交易的优缺点 (一)实行制度上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而
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当根据当地环境容量也就是自净能力确定。但环境容量受多种不确定的因
素影响,很难准确得出。因而实际确定的污染物总量只是一个目标总量,更多时候它表现为
最优污染排放量(由边际私人纯收益和边际外部成本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排污权交易
建立在最优污染排放量基础上,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可能超出环境容量,毫无疑问会构成对
环境的破坏。 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的进一步准确化是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环
境标准从形式上看,似乎体现了各污染源之间的公平,但实际对于不同的排污企业,可能因
为背景水平、治理难度等的差异并未公平地分摊削减污染的负荷。现行排放标准对于新兴污
染控制政策的改革甚至产生一种限制。 排污权交易原则上禁止各功能区之间排污许可证的
转让,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这就是当环境围绕压力大的地区向污染压力小的地区转让排污
权时,适用两地环保部门协商制定的“兑换率”。然而由于兑换率直接涉及两地的经济利益,
可以想见达成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又会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 非排污者可以进入市场购买
排污权,从理论上来说违反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实际上将一部分责任转嫁给无辜的非排污者,
由于非污染者的原因减少了污染,意味着在环境自净能力许可范围内又可以多排放,极不公
平,长此以往,后患无穷。从实践看,中国不会有那么多的环保组织和个人有能力参与到市
场中来,就算有,也不可能长期负担这本不应该由他们支付的排污权。 此外,未能适当地
考虑排污时间问题。效果良好地满足短期环境标准意味着除控制污染外还要控制时间。污染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境自净能力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如果节省的排污权
在同一时期使用,又恰好遇到自净能力差的时期,就等同于超标排放。 (二)环境行政管
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看,按照政治学理论,政府存在一个自我扩张的倾向,总是
希望多管事。同时,政府总是希望手中的钱越多越好,通过环境税、排污收费等手段,在保
证环境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而实施排污权交易,只能得到环境污染产
权出售的收益。并且,实现许可证市场的均衡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因此,
政府会偏好政府干预的手段,也就不会对排污权交易这样的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方法太感
兴趣。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如何合理地将初始排
污权分配给数个污染源。初始分配权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来获得:它可以在现有的排污者中
分配;或者可以通过拍卖或抽签的方法在范围更广的申请者中分配。对于局部的污染物而言,
其中一些许可证可以免费发放;而对于全局性的污染物来说,许可证应该进行拍卖。但是,
如何合理确定分配方式呢?如果采用免费发放的方式,政府管理部门就不能取得经济利益。
而如果对初始排污权都进行拍卖,则有可能增加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阻力。因为排污企业
提供了就业机会,交纳了税收,生产了社会需要的产品,却需要以较高的竞标价格购得初始
排污权,也可能影响投标人的积极性。投标人越少,拍卖者所能得到的价格就越低。怎样确
定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方式,对政府管理部门也可能成为难题。
在实施总量控制基础上的排污权交易中,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否则,政策就会偏
离目标。由于排污权交易中容量资源转变为有价值的财产,企业的牟利动机将表现的更加强
烈。如果监管不严,违规可能获得利益,比如出售非减排的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规则
就会被破坏,也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怎样
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怎样分配好初始排污权,既要完善的监督机制,又要监督人员本身的
素质高,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下还有一定难度。
(三)立法上的困难
排污权交易中有可能出现两类很不相同的市场势力。第一种是定价污染源或污染源联盟,为
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试图操纵许可价格。第二种是掠夺性污染源或污染源联盟试图把许可市
场作为手段,减弱他们在生产和销售市场上遇到的竞争。也就是说,由于许可证数量的有限,
持有者会产生囤积、投机的行为,许可证还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一种方式。在对排
污权交易进行立法加以规制时,很难对这些行为加以界定。标准过严,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
发展;反之,不仅破坏环境,还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惩处这类囤积、投机行为,确定
其法律责任时,只能处以经济和行政处罚,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惩罚力度也会影响交易者
对市场规则的遵守,不能减少执法中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