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33
1、解释翻译、翻译学概念、描述翻译学体系;2、解释以下所讲各翻译学流派的观点,并作简单评价:语言学流派:采用语言学途径研究翻译,认为翻译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重点是比较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成分,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以及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即在语音结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比关系,如英语与汉语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复数、时态、词形变化等,英语是圆周句,形合,等等。
这样两种语言在语码转换中就必须按照两种语言的对应规则进行。
文艺学派:文艺途径,文艺学派翻译理论,是运用文艺理论研究翻译、解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翻译的文艺学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前较盛行,是再现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中所反映的艺术真实,侧重从原文的文学特征着眼,特别是比较原文和译文的主题结构、风格特色和艺术效果,多照顾原文及原文作者方面的因素。
这种翻译的关键是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信息,其争论的焦点是:在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哪个更重要? 是忠于原作的内容而不顾读者能否接受,还是变通原文而迁就读者?翻译的核心不是讲求字面意思的真实,而是要体现艺术真实,即精神上的真实,所以在翻译时抵制字对字的死译。
这种途径的具体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域、作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的创造力等方面的问题交际翻译:交际理论学派把翻译看作交流活动,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的交际功能,并重点从研究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认为应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交流而非语言对等,其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莱比锡学派的卡德和纽伯特等。
在任何交际场合里,信息的内容都会包括三个因素:言语因素即言语表达形式、副语因素即非言语表现的语言相关因素、超语因素即非语言的文化和场合等因素。
交际性翻译的特点是必须使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出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那种反映,译者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因为必须把外来的东西译成地道的译文,搬进译语文化,而不使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视角下《送元二使安西》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李映蓁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3期摘要: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角度看,只有严格从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出发,才有可能忠实、畅通、切合地传递原作之精神,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送元二使安西》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版在指称意义转换上略自由,言内意义转换上有些关键词汇略平淡,然而整体简约曼妙;何中坚版在指称意义转换上贴切,在言内意义转换上生动,整体的音韵美和画境美都传神表达出来。
汉语诗歌语言符号的语用意义用英语转换对译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许与何的译本在这方面的传达略有欠缺。
这方面的可行之法,即时性的为增加注释,长远性的为促进中国文化语言符号的传播。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送元二使安西》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创设了亘古流长的经典送别场景。
这首家喻户晓、字字珠玑的送别唐诗英译本现存不少。
许渊冲译本遵循自创的美学翻译观,何中坚以创新之法,保留原诗韵律精髓,译本新颖别致。
因此,笔者拣取了这两个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代表性的英译本,采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理论概述: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翻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认为交际的过程实质是符号代换的过程。
陈宏薇延伸皮尔士的观点为,人拥有的符号网络愈复杂,对符号之间的关系愈了解,对符际转换愈得心应手[1](58)。
莫里斯更深层次地发展了符号学,将符号关系分成三方面: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
这三个符号关系对应的符号意义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2]。
尤金·奈达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提出者,他认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优点最多最全面的一种,不仅可以帮助译者更透彻地了解词、句乃至篇章的意义,还有助于译者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3](88)。
一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方翻译史可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言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言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文的字面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方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文的词语而注重原文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而要符合译文的语言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文应完整的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言学翻译法:现代语言文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人。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中的应用作者:罗东莲唐渠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04期摘要: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译著之一,其原著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
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视角出发,选取《浮生六记》第一卷《闺房记乐》中的天干地支、嫁娶文化、诗词曲赋及典故等的文化语料,分析了林语堂译本在传递这些文化内容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上的英译处理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林语堂在翻译时更加注重指称意义的传达。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浮生六记》; 林语堂译本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9.04.0751引言翻译是一门复杂且博大精深的学问,但翻译无定法。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是一种有效的翻译途径。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由尤金.奈达在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莫里斯认为,一切符号都包含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以及解释者这三个实体。
符号与这三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分别形成了符号学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研究这三方面意义的学科分别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它们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陈宏薇,2001:5)。
言内意义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上。
指称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指词的字面和确切意义。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对人的影响,即蕴含意义。
奈达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他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的转换活动,翻译意味着翻译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的意义并用译语忠实再现其意义。
《浮生六记》涉及到不少中国文化内容,包括天干地支、嫁娶文化、诗词曲赋、典故等。
这些文化内容无不具有各自的符号意义,可能同时具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也可能是其中两种意义,甚至只具有其中一种意义。
翻译标准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
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总的说来,翻译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翻译标准,因此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概括起来,它们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and line for line)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
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把the apple of my eye(珍爱物;珍爱之人,宝贝)直译成"我眼的苹果";把"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每只狗都有它的日子"(正确的译法应为"人人皆有得意之日")。
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
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
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把Solomon(所罗门,古以色列国国王大卫之子,以智慧著称)意译成"诸葛亮",把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意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汉语习语英译作者:牌梦迪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5期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中固定且独立的一部分,是民族特色的主要体现,翻译汉语习语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
本文将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讨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下的汉语习语的英译,主要分析了汉语习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翻译,试图将翻译和社会文化融为一体,超越单纯的语言层次上的研究,关注文化,语境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再现习语的主要意义和功能。
关键词:汉语习语翻译;社会符号学;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一、引言习语属于一种语言符号,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品,不仅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意象,也是修辞手法和国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必须先保证中国文化准确无误地再现与传递。
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取其精华,运用社会符号学对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的汉语习语的英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随着符号学的不断完善,韩礼德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社会符号学。
他在《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这本书中写道:“社会符号学视角试图解释社会结构中的符号学,它也试图解释社会成员构建社会符号系统以及社会现实形成,约束和更改中的语言学过程”(2001)。
韩礼德将语言视为社会文化的产品和组成部分,以及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含义的符号系统。
在他看来,社会环境与人类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语言也离不开语境、文化和社会。
尤金·奈达(1993)认为社会符号学也许是对翻译理解最深入和最重要的贡献,这门学科研究人类社会使用的所有符号系统。
他还在1986年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认为功能对等是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并强调翻译文本应该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一样的情感效果。
根据社会符号学理论,许多学者尝试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旨在识别特定语境下符号的意义和功能。
2023年8月第40卷 第4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ug. 2023Vol. 40 No. 4社会符号学视角下许渊冲《琵琶行》英译的解读廖志勤 詹丽梅(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其融入诗歌分析中,可以更加深入分析其中的内涵。
许渊冲《琵琶行》英译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
本文以莫里斯的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得出许渊冲并未采用固定的翻译策略,而是将直译、意译、增译、减译、改译、转换等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相结合,加上不同的修辞手法,成功地传达了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翻译;社会符号学;许渊冲 ;《琵琶行》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4-0051-06收稿日期:2022-11-20 修返日期:2023-01-24作者简介:廖志勤(1963-),女,汉族,四川达州人,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詹丽梅(1993-),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鲁迅诗歌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CWY22-04。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琵琶行》是唐诗中的经典,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
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把‚美化之艺术,创优之竞赛‛这10个字作为他的目标,因此他对《琵琶行》的英译也非常精妙。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秦禺,龚晓斌(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仿拟作为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仿拟修辞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该研究将选取鲁迅作品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仿拟例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根据陈宏薇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仿拟英译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仿拟;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1-0126-021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不仅包括他的小说,还有他包罗万象的杂文,散文以及诗集,都创造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兼具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中国传统思想、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这些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
仿拟,一般来说包括仿词、仿句、仿篇几种类型,是鲁迅作品中较为鲜明的一个特色。
简单的模仿不能算是仿拟,仿拟之中有创新;随意生造词语也不能算是仿拟,鲁迅先生作品里所用的仿拟手法,是对语言的再创造[2]。
鲁迅善用灵活的仿拟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起到揶揄讽刺的作用。
鲁迅作品英译本众多,但大部分只是选取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尤其以《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为主进行编译,范围相对比较局限。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1954年翻译的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以及之后在1956-1960年间整理再出版的Selected Works of Lu Xun ,译本涉及鲁迅的几乎所有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是众多英译本中覆盖面最广的。
目前,国内外对鲁迅及其思想和作品的研究很多,而且成果颇丰,但相比较而言,对鲁迅作品英译的研究成果较少,一般表现为单篇的译文对比或书评。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
王晓辉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12)3
【摘要】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英语幽默语言的功能及其包含的意义分析后认为,译者在翻译英语幽默语言时应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翻译标准,在汉语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呼唤功能和美感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和正确地把英语幽默的信息中所包含的多重意义传递到汉语中去,以争取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原文中的幽默。
在翻译不同类型的英语幽默时可采用直译,替代法,归化以及加注的方法。
【总页数】3页(P382-384)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功能;意义;英语幽默
【作者】王晓辉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淡英语借词的翻译 [J], 李瑾;谢静
2.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淡英语借词的翻译 [J], 李瑾;谢静
3.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翻译中的幽默对等 [J], 王锦
4.从符号学的角度探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J], 段红萍
5.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法律文本翻译 [J], 方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10第26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50期)To t a l No 1250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唐美华(—),女,湖南永州人。
硕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张谷若《还乡》译本中人物对话指称意义的传译唐美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摘要:陈宏薇教授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核心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且强调一切社会符号都具有意义。
“意义相符”指的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相符。
“功能相似”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交际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的相似。
通过《还乡》张谷若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分析,本文将从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和方言对译四个方面主要阐释张译《还乡》对原著指称意义的传译。
关键词:人物对话;指称意义;方言对译;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0—0034—03 “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在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标准。
它强调一切社会符号都具有意义。
功能相似的实现最终依赖于意义在目的语中成功再现。
“意义相符”指的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相符。
“功能相似”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交际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的相似。
小说中人物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解释背景信息、推进故事发展以及创造整体美学效果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诺曼佩奇(Nor m an Page)(1988:3)所说:“小说中的对话有助于发展情节、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人物及背景,这些是其他陈述方式做不到的。
”张谷若是以研究翻译哈代著称于世的。
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做到了名家名译,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
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冉红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摘 要:语言翻译已经成为社会对应行业研究的对应发展趋势,而在当前的社会语言发展进程中,对翻译法在我国相关的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对相关的语义、语用和意义在对应借鉴社会符号学进行对应的理论表达和体现,也是为使相关汉语成语的英译在对应语言的转换中,其实际的功能是相应对等的。
本文就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现象和意义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 成语英译 社会符号学 功能对等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概念社会符号学对应意义的关系表现中,其符号与符号之间所要表示的意义存在对应关联。
即所有的社会符号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如果在针对某个物体的对应解析中,不存在对应符号的标识那也就说明其对应的表现就不是符号[1]。
在意义的定义和规划的过程中,符号学可以说是对相关所下定义在抛开客体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神秘性后,其实际体现和代表的含义也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而翻译学在对应的符号学定义里,其更为强调的是整体表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对应统一,因此,在对应进行汉语成语英译的过程中,其更注重的是对相关功能在对等的应用环境和范围内进行相等的转换;首先就需要对相关进行翻译的成语进行语言本质意义的全面了解和认识,而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翻译者对其实际成语的一切注释和表达含义,在句法到词汇,从词汇到语音,从句子到单词,从本义到转义,从所指到联想等,都有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和掌握[2]。
由此,从翻译学的角度看:实际语义的应用是在言语符号同该符号标志物之间、使用者和使用场合之间的对等符号因素之间的关系中;符号所涉及到的符号系统不是抽象的概念理论,而是具体的言语符号展现。
而这些语言符号的诞生都是在具备特定文化背景的过程里,在对应的时期、社会和场合,在结合语言学、交际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对应的协调和应用。
二、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社会符号学的对等功能意义早期提出对应的社会符号学概念和研究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而对其符号学理论进行相对完善的人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卡尔纳普及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莫里斯。
社会翻译学主要关键词及其关系诠释一、概述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翻译活动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运作机制与影响。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层面,还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揭示翻译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与规律。
社会翻译学的研究关键词众多,包括但不限于“社会文化语境”、“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翻译规范”以及“翻译影响”等。
这些关键词不仅构成了社会翻译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也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在社会翻译学的视角下,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与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翻译的策略、方法以及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译者的主体性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等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与风格。
社会翻译学还关注翻译规范的形成与演变,以及翻译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翻译规范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
而翻译活动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翻译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
通过对主要关键词及其关系的诠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翻译学的研究内涵与价值,为推动翻译学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1. 社会翻译学的概念与起源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概念在于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
它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更侧重于翻译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及翻译如何反作用于这些社会因素,从而在社会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
社会翻译学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后半叶,随着翻译学逐渐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学者们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翻译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家、文化学家、人类学家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纷纷介入翻译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这些跨学科的研究实践为社会翻译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