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引起丙肝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分析摘要: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作为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首选检测项目,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丙肝抗体阳性而HCV-RNA检测阴性的情况,其中一部分患者认为自身并未有过感染史等,对检测结果不认可。
可能会到不同医院(不同平台)检测的丙肝抗体,结果不一致时,患者会产生疑虑甚至是投诉。
通过总结导致不同平台丙肝抗体差异可能的原因,为检验工作者提供一些线索。
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流行病学HBV和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
据最新估算,全球约有1.1亿抗-HCV阳性者,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相关疾病。
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普通人群中抗- hcv抗体的流行率在0.32%到6.51%。
[5]对献血者HCV流行率的meta分析结论中国的合并HCV流行率为0.415%。
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低流行地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肝细胞癌(HCC)占比80%以上,PLC的发病率据恶性肿瘤第6位,死亡率居第3位,在中国,PLC2020年新发病例居恶性肿瘤第四位,占全球发病例数的45.27%,死亡病例居恶性肿瘤第2位,占全球死亡病例的47.12%。
有15% - 30%的慢性HCV感染患者在20年后进展为肝硬化[7-10] 。
每年,大约有1-3%的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HCC)[11]。
在HCV感染后25-30年,肝硬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肝癌)的发生率在15% - 35%之间,[7] 该机构预测,至2040年,肝癌的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将进一步增加据统计,全球约19%的HCV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与疾病状况[1]。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关于病毒性肝炎的全球卫生部门战略》,该战略提议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威胁(使发病率降低90%,死亡率降低65%)。
要消除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肝炎,需要90%的感染者得到诊断,80%的确诊患者得到治疗。
金标法抗-HCV假阴性与假阳性的检测结果研究
闫忠;高卫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1(003)001
【摘要】目的探讨造成金标法快速检测抗-HCV 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金标法做比较及稀释试验.结果对我院门诊患者12 000 例进行检测,ELISA 法检测阳性为340 例,阳性率为2.8%;金标法检测阳性为350例,其阳性率为2.9%;金标法进行检测的假阴性率为5.3%,假阳性率为0.2%.结论金标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观察直观、省时的检测抗-HCV 的方法.临床虽然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阴性率,可能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试剂自身原因造成,但金标法仍可作为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比较适合的方法推广应用,对于早期发现、控制和预防丙型肝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总页数】1页(P19)
【作者】闫忠;高卫新
【作者单位】周口市中医院检验科,河南周口,466000;周口市中医院检验科,河南周口,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ELISA法抗-HCV与荧光定量PCR HCV-RNA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J], 周亚丽;朱文克
2.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血清抗-HCV 化学发光法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J], 王
菊英;李锋;周立荣;唐秀英;李莉
3.应用金标法检测抗-HCV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分析 [J], 王鹏;任美英;王树平
4.胶体金试纸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分析 [J], 高会广;曲丽英;宋媛媛;王飞
5.大便隐血邻甲苯胺法与金标试纸法假阳性/假阴性原因探讨与分析 [J], 陈淑焕;王新阳;员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LISA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分析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Engvall 和Perlmann于1971年最先应用该法进行了IgG定量测定,并命名为"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ELISA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而且此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其酶活性;③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的抗体或抗原量成一定比例;再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后变为有色产物,根据其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了解被测标本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ELISA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测定。
但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其操作中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引起ELISA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标本因素;②试剂因素;③操作因素。
本文就标本因素对ELISA测定的影响做如下讨论。
血清是最常用的ELISA标本,血浆一般可视为与血清同等的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两种:1.内源性物质有人认为大约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s)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类风湿因子人血清中IgM、IgG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ELISA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3种丙肝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比较丙肝(Hepatitis C,HCV)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者可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严重者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早期发现丙肝感染非常重要,因此丙肝抗体检测是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丙肝抗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IB)和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 Assay,CLIA)。
这三种方法在丙肝抗体检测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首先是ELISA方法。
ELISA是一种酶联免疫吸附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将待测样品和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然后通过添加底物并测定底物的反应产物来检测抗体的存在。
ELISA方法的特异性较高,可以区分丙肝病毒抗体和其他类似抗体,因此可以排除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
ELISA方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对于低滴度的抗体可能会漏检。
其次是IB方法。
IB是一种免疫印迹法,它使用电泳将蛋白质分离,并通过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并与特定的抗体结合来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存在。
IB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可以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不过,IB方法的操作复杂,需要较多的实验步骤和时间,且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
最后是CLIA方法。
CLIA是一种化学发光法,通过检测发光反应的强度来确定特异性抗体的存在。
CLI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相对较高,可以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
CLIA方法的操作相对简单,且可以快速检测多个样本。
CLIA方法的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对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也有一定的要求。
ELISA、IB和CLIA这三种丙肝抗体检测方法各有优劣。
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灵敏度相对较低;IB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操作复杂;CLI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ELISA实验中的假阳与假阴分析医学实验中,ELISA是一种常用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ELISA操作的各方面均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另外一些非主观因素会对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ELISA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原因与解决办法:1.假阳性:假阳性的出现通常是样本中掺杂有同源或同工物质,例如类风湿因子、补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A.原因:溶血会使样本中具有弱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亚铁血红素催化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产生假阳性结果。
解决办法:在处理ELISA最常检查的血清样本时,注意凝集过程、离心过程等细节,避免出现溶血和掺杂血细胞;B.原因:类风湿因子(一种能结合多种动物IgG Fc的自身IgM抗体)可与酶标二抗Fc结合造成假阳性。
解决办法:在检测抗原时可加入2-巯基乙醇使其降解,或用热变性IgG(63℃,10 min)进行封闭处理,另外,使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也可达到目的。
一些其他的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球蛋白等在检测时,可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干扰测定结果,所以在测定前需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后再测定;C.原因:补体一方面会使一抗和酶标二抗分子发生变构暴露出Fc段C1q分子结合位点,从而将二者连接起来造成假阳性。
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结合固相抗体从而封闭其与抗原的结合表位而造成假阴性。
解决办法:对细胞培养用血清、动物血清样本进行56 ℃,30 min的补体灭活,另外,通过用EDTA稀释样本也可降低这种作用;D.原因:类地高辛、类AFP等物质能与抗原产生交叉反应。
尤其在使用单抗测定抗原时,如果正好交叉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是单抗结合位点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E.原因:样本中因实验处理或污染含有某些细菌,如表皮球菌,菌体释放的内源性HRP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假阳性;F.原因:血液标本未完全抗凝即开始离心,析出的纤维蛋白易在孔板中形成白色薄膜或者絮状物,若清洗不干净,残余在孔板中极易使吸光度值偏高,造成假阳性;G:原因:血液标本保存过久易滋生细菌,影响检测结果,时间过长的标本,血清标本IgG聚集成多聚体,AFP形成二聚体,造成假阳性;H.原因:试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引起血清蛋白异常,造成假阳性。
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什么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理论,主要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对丙肝病毒(HCV)感染的特异性抗体来诊断丙肝感染。
以下将详细介绍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
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感染会引起丙肝,成为重要的肝脏疾病。
丙肝抗体检测的目的是判断个体是否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以及是否存在抗体保护效应。
丙肝抗体检测可分为两个步骤: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筛查试验主要是用于初步筛查丙肝感染,确认试验则用于确认感染的结果。
筛查试验常用的方法是酶免疫法(ELISA)。
其原理是将特异性的抗原与被检测血清样本中的抗体反应,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用酶标记的二抗与此复合物结合,最终通过加底物使酶反应转化为可见的颜色。
在丙肝抗体筛查试验中,常用的抗原是丙肝病毒核心蛋白C和非结构蛋白3(NC3)。
它们与感染者的抗体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通过酶标记的二抗结合检测出来。
在确认试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免疫荧光法(IF)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确认初筛阳性结果和区分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在IF法中,病毒抗原标记有荧光染料,通过显微镜观察样本中荧光信号的存在与否来判断感染情况。
在Western blot中,将丙肝病毒蛋白经过电泳分离,然后用抗体与样本中的蛋白进行反应,最终通过荧光信号或放射性标记物来分析结果。
除了ELISA、IF和Western blot等传统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丙肝抗体检测技术。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通过扩增丙肝病毒RNA进行检测。
此外,还有蛋白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毒抗体,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抗体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丙肝的唯一依据。
如初筛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如Western blot等,来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其他方法如核酸检测等也可用于丙肝的确诊。
总结来说,丙肝抗体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抗体来诊断丙肝感染。
酶联免疫法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不确定度判定方式探讨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不确定度判定方式,降低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结果判定的风险。
方法应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试剂盒,对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定。
结果1号样本检测结果有83.7%的可能性为阴性,有16.3%的可能性为假阳性,而3号样本有12.41%的可能性为阳性,有88.59%的可能性为假阴性。
结论对检测结果的完整表述使用含有检测不确定度的结果,对假阴性或者假阳性检测结果的风险大小进行测定。
标签:酶联免疫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量不确定度;方式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目前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最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法,对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结果的不确定度需要建立评定程序,并在此之前需要分析和量化典型例子的不确定度,并进行完整的评估,可以降低检测结果中出现较多的假阴性合假阳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22~75岁。
其中有40例患者患者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有15例可疑患者(S/CO0.86~1.01),有25例阴性患者(S/CO3.8。
较高的假阳性率出现时S/CO<3.8。
因此需要进行免疫印迹实验和核酸检验法反复验证,避免出现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国产的酶联免疫法试剂由于不当的包被抗原量,降低了试剂的纯度,增高了酶标二抗体的浓度,从而使得较高的假阳性率,而S/CO值波动的范围变得十分的大。
在本次的研究中1号样本检测结果有83.7%的可能性为阴性,有16.3%的可能性为假阳性,而3号样本有12.41%的可能性为阳性,有88.59%的可能性为假阴性。
4号样样本88.57%的可能性为阴性,5号样本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的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和相对贡献率的评估。
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对比检测病毒性丙型肝炎麻安喆【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检测病毒性丙型肝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344例血清标本并分别采用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检测,随后以化学发光法进行确证。
对两种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两种检验方法共筛选出48例阳性及可疑血清标本。
其中胶体金法筛选45例阳性,化学检验法确证43例,3例可疑标本经确证为阴性;酶联免疫法筛选46例阳性,化学检验法确证42例,2例可疑标本,1例经确证为阳性,1例经确证为阴性。
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0%、97.72%;特异性分别为71.43%、55.56%。
结论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相比更为灵敏,能够有效减少漏检现象,并具有操作便捷、价格低廉、检测时间短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对 S /CO较低的标本进行检测应慎重,如有必要可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确证,对假阳性进行排除。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2页(P953-953,956)【关键词】丙型肝炎;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化学发光法【作者】麻安喆【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丙型肝炎属于急性肝脏炎症的一种,血液传播为丙型肝炎患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亲密接触后,也有可能受到感染[1]。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在临床方面相似处较多,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有复发的情况发生[2]。
本次研究选取344例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检测的患者,通过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免疫检验分析,旨在寻找高效的临床免疫检验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344例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8例,女166例,年龄18~65岁,平均(43.5±5.5)岁。
1.2 方法1.2.1 准备工作常规抽取方法采集静脉血清标本,对血清标本离心后制备成血清待用。
TRFIA测定HCV的假阳性和解决方法【摘要】目的了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hcv 的假阳性率,为临床检测hcv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trfia法检测了3854份血清标本,筛选hcv结果为弱阳性的28份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复核检测,复查elisa为阳性的发阳性报告;elisa法检测结果阴性者,用pcr法再次复查,阴性者发阴性报告。
结果trfia法检测hcv的假阳性率为0.441%(17/3854),而用pcr 法再次复查后假阳性占总检测标本百分比降至0.415%(16/3854)。
结论trfia法检测hcv假阳性偶有发生,绝大多数可以通过用elisa 法复检加以纠正。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hc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临床上诊断丙肝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有血清抗体的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核酸等。
其中自动酶联免疫测定可用于检测大批量样本,用来初步检测血液中的丙肝病毒抗体,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在免疫力低下患者或肾衰竭患者或冷球蛋白血症合并丙肝病毒感染者,可有产生假阴性结果。
抗体弱阳性者需要用核酸扩增的方法定量检测hcv-rna。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4月5日-2012年6月5日,通化中心医院门诊患者与住院病人血清共3854份,收集od值在1.0-2.0之问的弱阳性标本28份。
1.2主要仪器和试剂①hcv酶免疫诊断试剂盒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②hcv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试剂盒为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anytest2000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出自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方法酶联免疫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对trfia法检测结果hcv 为弱阳性的标本,全部用elisa法复核检测,其elisa为阳性的发阳性报告;elisa法检测结果阴性者,再用pcr法复查阴性者发阴性报告。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假阳性的原因,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用ELISA法检测的血清丙肝抗体阳性血清标本,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确证试验,以明确假阳性标本,分析影响ELISA法出现假阳性的因素。
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的60份血清标本经PCR检测依然发现为阳性49例, ELISA法检测真阳性率为80.2%,假阳性率为19.8%。
两种检测方法在血清丙肝抗体阳性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影响ELISA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结果假阳性的因素较多,检验人员应规范操作,避免不利因素,降低假阳性率,对于怀疑假阳性的血清标本应及时的进行HCV-RNA检测。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72-02丙型肝炎(Hepatitis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目前临床上把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做为诊断丙肝的重要依据,酶联免疫法(ELISA)是目前临床检测血清丙肝抗体的主要方法,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因此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1]。
但ELISA法在检测血清丙肝抗体时也存在假阳性问题,本文将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60例用ELISA法检测的血清丙肝抗体阳性血清标本,所有血清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患者。
1.2 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检测仪,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5ml,离心分离血清后1~2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丙肝抗体,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ELISA实验中本底及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1. 基因工程抗原与合成肽抗原的区别基因工程抗原是抗原基因在质粒载体中原核或真核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多以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为表达系统。
该类抗原与合成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大。
合成肽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由于工艺的局限,合成数量有限,只能达到数百个氨基酸;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抗原,分子量更大。
b.稳定性好。
包被的抗原的稳定性可使试剂盒的效期得到保证,早期以合成肽为包被抗原的试剂盒效期只有3-4 个月,采用基因工程抗原后效期大大延长了。
c.基因工程抗原将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基因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包含更多的抗原决定簇,可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提高检出率。
d.纯化难度大。
基因工程抗原的纯化技术难度较大。
合成多肽抗原是根据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
合成肽抗原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太小b.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c.纯度高d.稳定性差由于基因工程抗原较于合成肽抗原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ELISA 诊断试剂经历了从合成肽向基因工程抗原的过渡。
就HCV ELISA 试剂盒来讲,第一代产品为合成肽抗原,主要是HCV 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肽片段;第二代产品包被的抗原既有基因工程抗原又有合成肽,只是当时的基因工程抗原不全,仅包括了HCV 的核心区片段;第三代产品基本上采用了基因工程抗原,而且这些抗原包括更多、更稳定、纯度更高的HCV 特异性抗原。
第三代试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以反应本底的好坏来衡量ELISA 反应试剂盒,因此有些厂家为了保持较好的本底采用了单片段基因工程抗原及合成肽包被,该类试剂盒的流行病学敏感度不够,稳定性也成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厂家坚持试剂盒高的流行病学敏感度,科学得对待反应结果。
2.假阳性本底产生的原因2. 1 抗原因素2.1. 1 融合蛋白对基因工程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以丙肝诊断试剂盒为例为例,因为包被的基因工程抗原为融合蛋白,包含了来自表达载体的一些序列,因此可以与血清中抗大肠杆菌的因子发生反应而产生了可疑标本。
3种丙肝抗体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比较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丙型肝炎,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高。
丙型肝炎具有慢性化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人群筛查、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方面,准确识别HCV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HCV抗体检测方法有三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和免疫层析检测法(ICA)。
本文将比较和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HCV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ELISA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在试管或板上,将HCV抗原与被检测的血清中的HCV抗体结合,然后再用一个与HCV抗体结合的酶标记物(如碱性磷酸酶)来检测HCV抗体的存在。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经济高效的HCV抗体检测方法。
然而,由于ELISA对多种细胞和分子的交叉反应不敏感,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不够高。
此外,血清样品的预处理和反应时间的控制也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注意操作技术层面的控制。
2. 免疫荧光法(IFA)免疫荧光法(IFA)是一种将HCV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物结合,以荧光显微镜或荧光分析器为基础的定量或半定量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有很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出低浓度的HCV抗体。
与ELISA相比,IFA可以检测出更多的HCV抗体亚型,并且可以揭示出ELISA无法检测到的深层次信息。
此外,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和准确地识别HCV感染,特别是在早期感染和慢性感染的病例中。
然而,IFA检测需要更多的仪器和设备,成本较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此外,IF方法可能会产生假阳性反应,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免疫层析检测法(ICA)是一种利用试纸片或带来检测HCV抗体的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的特点是便于操作,操作简单,无需使用昂贵的仪器和设备,并且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结构紧凑等优点。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
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CV抗体弱阳性的16份标本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VC-RNA进行确证试验,确定其假阳性率,寻找引起假阳性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测HCV抗体阳性的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有75%的阳性率,其中假阳性的有25%。
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抗体由于有许多影响因素可导致结果假阳性,对怀疑假阳性的标本应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来确诊。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临床进行HCV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1],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试验中有许多因素如不注意可能导致假阳性的结果。
现对我院2004年5月~2006年4月检测的抗HCV抗体结果中16份弱阳性标本进行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4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测HCV抗体的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DA-7600核酸扩增实时荧光基因分析仪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IONAD MODEL1575自动洗板机;普朗DNM-9602酶标仪。
试剂: HCV-RNA测定试剂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HCV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
1.3 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V 抗体弱阳性的标本中3>S/CO>1的16份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
2 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结果见表1。
表 1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略由表1可知,酶联免疫吸附法HCV抗体阳性的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有75%的阳性率,其中假阳性的有25%。
导致酶联免疫吸附法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酶联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8T13:28:27.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曹立香
[导读] 温育时未贴封片或加盖,使标本或稀释液蒸发吸附于孔壁,难以彻底清洗。
曹立香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04-02 丙型肝炎(Hepatitis C,简称丙肝)是有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危害广大人群肝脏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把检测患者血清丙肝抗体(HCV-A b)做为诊断丙肝的主要依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进行 HCV-A b 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1],但实验室在检测丙肝抗体,有许多因素影响ELISA测定,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的结果。
现对2013年5月~2014年9月检测的
抗HCV抗体结果中32份弱阳性标本进行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07年5月~2009年9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测HCV抗体的标本。
1.2仪器与试剂仪器:DA-7600核酸扩增实时荧光基因分析仪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IONAD MODEL1575自动洗板机;普朗DNM-9602酶标仪。
试剂: HCV-RNA测定试剂为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产品;HCV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采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5mL,将其离心分离血清,先用ELISA法检测HCV-A b (1-2h内)3次,对3次结果均为弱阳性的标本,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其HCV-RNA。
1.2.3 质控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全部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每日质控结果、每批测定阴阳对照均在可信范围,HCV-Ab 参加黑龙江及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成绩均为合格。
2 结果
32例酶联免疫吸附法HCV抗体阳性的标本再用核酸扩增荧光基因分析法检测HCV-RNA,有24例为阳性(占75%),其中假阳性的有8例(占25%)。
3 原因分析
3.1疾病和其他因素干扰①类风湿因子(RF)的干扰,RF可大量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体内,RF多为IgG,它有与变性IgG产生非特异结合的特点。
因此在抗 HCV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存在RF,则其可以与固相上的IgG和酶标的IgG结合,而出现假阳性反应。
②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抗HCV的间接法最后一步加的是酶标的抗人IgG,血清中的高浓度的非特异IgG可能会致非特异地吸附于固相表面,从而与后加的酶标抗人IgG结合,造成假阳性。
③标本中SOD的干扰。
用于包被固相的重组HCV抗原片段C100如为酵母菌产生的SOD融合蛋白,则标本中的SOD升高可能会造成抗 HCV假阳性结果。
④用于固相包被的HCV基因工程抗原不纯。
3.2 标本的处理标本分离不好即进行加样,血清与纤维蛋白原分离不完全,使纤维蛋白原吸附于孔壁,难以清洗彻底;标本重度溶血;相邻的标本出现阳性污染。
3.3 加样加样时间过长造成加样后放入恒温箱前等待时间过长;标本加完后加酶试剂时溅出孔外;加样后孔壁上贴有微小血块。
3.4温育温育时未贴封片或加盖,使标本或稀释液蒸发吸附于孔壁,难以彻底清洗;温育时间人为延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紧附于反应孔周围,难以清洗彻底。
3.5洗板(1)手工洗板时,孔与孔之间液体交叉。
(2)自动洗板机洗板时,洗板针堵塞,抽吸不完全;洗液量不足,导致洗板不彻底;洗板次数少。
3.6解决方法(1)标本若为凝固血,最好将标本先自然存放1h,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2)加样后加贴封片及时放入恒温箱。
(3)加酶试剂时不要滴出孔外,如有用吸水纸轻拭吸干。
(4)严格按说明步骤控制操作时间。
但适当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阳性标本特别是弱阳性的检出率,对阴性标本无明显影响。
(5)保证洗板针畅通,洗液注满各孔,洗完后在吸水纸上轻拍吸干。
(6)显色剂不要混用;不要用过期的显色剂;加显色剂时不外流。
(7)每天应做质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
(8)考虑到各种疾病的干扰。
4 讨论
目前,确定和临床广泛应用的 HCV 感染诊断方法有两大类:检测患者血清 HCV-Ab 和HCV-RNA,虽然最近也发展了丙肝抗原(HCV-Ag)检测技术,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对血清(或血浆)HCV-RNA 的检测是目前唯一直接揭示存在的使用方法,但 PCR 也存在着技术复杂,要求特殊设备、费用高等缺点,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我国丙型肝炎感染率仅次于乙肝,急性丙型肝炎大部分会转变成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自然转阴率很低,现阶段而言,丙型肝炎治疗效果也很不好。
目前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的常用指标是HC-VAb。
临床检测患者血清HC-vAb主要有胶体金试纸法(GCIA)和酶联免疫吸附(ELsIA)方法,GclA法虽然操作简捷、反应快速,但是灵敏度低、重复性差,仅仅在初步筛查时可使用[2]。
而 ELISA 法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可进行定量和半定量测定等优点成为检测 HCV 感染的主要方法。
影响酶联免疫实验的因素较多,诸如标本的采集保存、试剂的准备、加样的技术、孵育温度的控制、显色反应时间的控制、洗涤反应板的方式等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均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避免了这些因素,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虽然第三代ELISA试剂比第一、二代试剂有明显的改进,但对于强阳性或弱阳性样本的检测,国产试剂的S/CO值高于进口试剂,其特异性也明显低于进口试剂,在筛查特异性方面,丙肝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的特异性不如想象的高,以至于出现更多的假阳性结果;再加之抗 HCV 酶免检测试剂皆没有灰区的设定,S/CO比值较低的结果也报告阳性,也是假阳性比较多存在的原因。
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应为丙肝抗体阳性的患者进一步做HCV RNA和RIBA补充实验,以排除假阳性。
参考文献
[1] 刘学文. 丙肝抗体假阳性检测中 ELISA 法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4):191-192.
[2]伊新奎. 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假阳性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