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发展趋势和动向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从全球移动通信进展来看,这两年呈现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到今年9月份,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突破26亿,其中今年1~9月份就有4.77亿新移动用户产生。
全球3G产业稳步推动从全球移动通信进展来看,这两年呈现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到今年9月份,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突破26亿,其中今年1~9月份就有4.77亿新移动用户产生。
从2000年以来,全球移动通信用户以每年2亿左右的速度增长,去年和今年以更高的速度进展。
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的现象在2022年已经发生,全球有166个国家的移动用户超过了固定用户,所以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最大的通信手段,也是将来的进展趋势。
到今年9月份我国移动用户数达到4.43亿,普及率为33.9%,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普及率。
在全球26亿移动通信用户中,其次代移动通信仍旧占主导地位,在其次代移动通信市场中,GSM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CDMA近几年进展比较平稳,从总体来讲,都在14%左右。
而3G渐渐拥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仍处在起步进展阶段,假如把WCDMA和EV-DO用户加上,今年也历史性地突破了1亿,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左右。
在2G浩大基础上进展3G,在今后几年内都是这个态势。
全球3G进展仍旧在稳步推动,从许可证来讲,今年1~10月份新增10个许可证,全球3G许可证达到164张,涵盖57个国家和地区,这里面大多数是发达的市场。
同时,进展中国家3G许可证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比如在亚洲,除了中国有3个(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之外,同时也增加了巴勒斯坦等国家。
但是从总体来讲进展中国家仍旧占少量的数额,也许在1/5左右,不过3G许可证的数量这几年在理性、平稳地增加。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今年WCDMA新增4000多万用户,用户数突破8000万,1xEV-DO用户数超过4000万,商用的网络数量也在增加,不管是WCDMA还是EV-DO 网络,今年都在快速增长,3G渐渐开头在许多国家普及。
2011年移动终端产业链分析报告2011年7月目录一、智能移动终端是电子行业成长性最确定的领域 (4)1、互联网移动化趋势决定了移动终端的广阔前景 (4)2、3G的发展和移动应用的丰富将推动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4)3、智能终端价格下降将进一步带动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6)4、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高增长趋势已经确立 (8)二、电子元器件是移动终端产业链中最先受益且受益最大的环节 (9)1、电子元器件是移动终端产业链的基础 (9)2、电子元器件是移动终端产业链最先受益和受益最大的环节 (11)3、产业转移和升级使得中国成为移动终端爆发的主要受益者 (12)三、处理器芯片:架构授权给国内厂商带来机遇 (16)1、处理器芯片是移动终端的心脏 (16)2、智能移动终端对处理能力高要求带动处理器芯片需求 (16)3、架构授权和本土优势给国内厂商带来机遇 (18)(1)北京君正 (22)四、PCB:移动终端带动HDI和软硬板需求 (23)1、中国PCB市场未来快速增长,超过全球增速 (23)2、中国PCB市场格局分散,未来方向培育细分市场龙头 (24)3、移动终端的兴起将带动HDI等高端基板的需求 (25)(1)超声电子 (27)(2)兴森科技 (28)五、连接器:模具精度和响应速度是关键 (29)1、连接器是构成电路系统必需的基础元件之一 (29)2、智能手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了精密连接器需求的增长 (30)3、连接器未来市场重点在中国,国内连接器企业优势明显 (31)(1)连接器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大者恒大”的特点 (31)①市场壁垒 (31)②规模化生产壁垒 (32)③技术壁垒 (32)(2)长盈精密 (33)(3)立讯精密 (34)六、触摸屏:看好产业链布局全面、有新技术储备的厂商 (35)1、触摸屏是人机交互的一次革命,长期看好其发展空间 (35)2、客户结构变化、产业链一体化和技术变革将影响触摸屏产业中期竞争格局 (36)(1)客户结构 (36)(2)产业链中下游一体化趋势 (38)(3)技术的变革 (39)3、看好产业链布局全面、有AMOLED技术储备的厂商 (41)(1)深天马 (41)(2)莱宝高科 (42)(3)长信科技 (43)(4)欧菲光 (44)七、天线:智能手机多天线趋势和产能转移将造就本土天线王者.. 451、智能手机多天线化趋势将带动手机天线行业的爆发 (45)2、天线产能向中国转移将造就本土天线王者 (46)(1)信维通信 (47)一、智能移动终端是电子行业成长性最确定的领域1、互联网移动化趋势决定了移动终端的广阔前景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从20 世纪50 年代发明计算技术以来,技术进步是以十年为周期前进的,先后经历了大型机时代、小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和桌面互联网时代,目前正在进入第五个发展周期——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
携手并进,再创5G终端发展新征程——中国移动2021年终端产品策略发布2021.02篇章一:2020年终端产业回顾同舟共济中国移动5G 商用稳步推进40倍手机销量:累计超过1.22亿部2020年:新增超 1.19亿部2019年:新增约300万部手机款型:累计推出191款2020年:推出162款2019年:推出29款6倍2019.10.31 5G 商用启动2020.12.315G 商用427天手机迅速向5G 切换,SA 终端实现商用突破5G 网络大规模商用,手机下探至“千元级”•5G 网络覆盖地级市、重点县城,开通5G 基站39万+•2000元以下5G 手机40余款攻坚克难,SA 终端实现从“0”到“1”突破•9月首批SA 终端在浙江商用,截止3月初,85款终端累计在31个省份337个城市打开SA ,总量超9000万部。
-40.00 80.00 120.00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咪咕视频抖音换机前换机后0.005G 用户换机前后视频使用时长对比单位:分钟5G 应用带来的用户行为变化不明显,部分应用场景下取得一定突破积极探索5G 特色业务,基础通信业务的5G 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和差异化感知2020年9月份启动商用,支持终端已达900万部,用户数超过300万。
5G 消息已商用,终端已达4.6亿部,用户达1.4亿,月播放量超60亿次。
视频彩铃2.55华为P40 Pro小米10VIVO iQOO3OPPO Find X24/5G 最高支持直播对比-MOS4G 网络5G 网络提升100%提升100%提升66.7%提升66.7%单一手机产品多个核心入口产品泛智能终端持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整合协同能力面向CHBN 提供全场景服务手机+APP多硬件互通底层软硬协同提供多样化场景服务+APP疫情和国际环境变化给终端产业带来持续冲击和不确定性需求侧:更加理性和谨慎供给侧:风险与压力并存2C :海外疫情持续加剧,对部分外向型经济板块造成了较大的冲击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2020年国内市场手机销量同步下降9.4%换机周期:2020Q2 26.7个月大于2019Q2 25.6个月消费者职业不确定心理增强消费行为更加趋于理性,选择更加趋于谨慎供应链:海外疫情常态化导致芯片、内存、电容电阻等器件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渠道:线下客流短期内以恢复至同期水平,线下中小渠道零售商经营压力持续增大2020年手机产品线下销量占比同比下滑3%海外疫情长期化造成居家办公,远程教育常态化,服务器、笔记本、平板等电子产品需求激增5G 行业终端丰富度提升,价格进一步下探,市场规模逐步提升疫情时手机市场遭重创,疫情后多方努力强势恢复,各方积极布局5G ,5G 手机销量已超4G2821632 1547 1376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5G 销量4G销量324818293008320019年2月20年2月20年8月19年8月中国移动网内5G 手机销量全年达1.19亿5G CPE数据接入类(5G 模组、CPE 、BOX 、网关等)行业创新型(5G 机器人、5G 无人机、5G 视频监控)15万+台15万+台1万+台5G 模组网关/CPE/DTU 视频监控类800元1500元4000元65G 行业终端扬帆计划助力全国366个示范项目2019年2020年2020年5G 行业终端销量情况3191784064438351062120213851250141718001616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单位:万单位:万篇章二:2021年终端产品发展策略2021年中国移动终端产品总体策略多模多频多形态持续丰富三多三新的产品策略内涵新新权益权益版产品服务、通信、终端多种新权益新业务5G 消息、高清视频彩铃多项特色新业务新模式研发赋能、渠道赋能、收益共享多种合作新模式•上游供应与下游需求矛盾显著•5G 手机成本下探至千元存在压力•经济逐步恢复,消费恢复疫前水平•面向高中低价位5G芯片解决方案2021年手机市场容量预判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3.5亿+有利因素不利因素预计2021年4G手机规模7000万左右,占比约20%5G手机总销量2.8亿+中国移动网内5G手机总销量2亿+已实现超1亿发展2亿2020年2021年约42%达到80%2020年2021年5G渗透率手机产品2021年实现SA 终端全面普及促进5G 端网匹配,5G 用户全面向SA网络迁移5G 终端在网超1亿,渗透率约12%建成全球最大SA 商用网络39万+ SA 基站,337城市实现SA 网络开通2021年新建5G 基站开通SA 单模SA 流量占比小于5G 终端占比•升存量:已推送升级支持SA 终端量超9000万,仍需努力。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趋势及影响张志峰【摘要】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resale service has brought many changes, such as the rapid increase in market players, greater variety of business, and more diverse products, and a different direction for mobile users. Throughout the industry of resale of the world ''s mobile communications, market of resal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remains vitality. As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resale business matu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business model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of reasl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指出中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开展为电信市场带来了变革:市场竞争者数量迅速增加、业务种类进一步丰富、产品服务多元化、移动用户规模及流向发生变化.认为纵观全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产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市场目前生机勃勃;随着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日趋成熟,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产业发展、商业模式、产业合作将进一步演变,对通信市场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年(卷),期】2015(021)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移动通信转售;产业发展;业务模式;产业合作【作者】张志峰【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1 全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市场持续增长据 Informa Telecoms&Media统计,截至到2012年底,全球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的用户规模达1.2亿,占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的1.9%。
移动干线总结一、背景介绍移动干线是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实现移动终端与核心网之间的连接通道。
它承载了大量的移动数据流量,是实现移动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
本文将对移动干线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进行总结分析。
二、移动干线的基本原理移动干线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将移动终端上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核心网进行传输。
具体来说,移动干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无线接入技术:移动干线通过无线接入技术,如LTE、5G等,实现与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2.数据传输技术:移动干线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如IP协议、MPLS等,将移动终端的数据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传输。
3.接入网技术:移动干线通过接入网技术,如光纤、电缆等,将数字信号传输到核心网。
4.核心网技术:移动干线通过核心网技术,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实现对移动数据的处理和转发。
三、移动干线的技术发展移动干线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容量。
主要的技术发展如下:1.2G时代:2G时代的移动干线采用了CDMA和GSM等无线接入技术,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网络容量有限。
2.3G时代:3G时代的移动干线引入了WCDMA和CDMA2000等高速无线接入技术,数据传输速率提升明显,网络容量有所增加。
3.4G时代:4G时代的移动干线采用了LTE技术,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4.5G时代:目前,5G时代的移动干线正在逐渐普及。
5G技术将进一步提升移动干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实现更低的延迟和更稳定的连接。
四、移动干线的未来趋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干线在未来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数据传输速率提升: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干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将进一步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
2.网络容量增加: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移动干线需要不断增加网络容量,以满足用户对大数据流量的需求。
姓名:欧东荣学号:3110220117 班别:11通信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从服务的角度看,虽然移动通信最初是为了在移动环境中打电话而发明的,但是21世纪的移动通信绝不是单单为了打电话,必须要有新的服务增长点。
因此,3G一开始就定位于多媒体业务。
除了多媒体业务,未来移动通信还要实现两个重要方面,即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和全球性的服务。
多媒体业务将向用户提供声、像、图、文并茂的多种业务,使网上的业务量大大增加。
无所不在的服务意指要把通信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任何一件东西。
例如,可以把一个非常小的无线芯片贴在一只正在投递的袋子上,那么就可以对此袋子进行跟踪,更好地完成对整个投递过程的管理。
因此,如果任何一件移动的东西都成为移动通信的对象的话,移动通信终端的数量将大大增加,网上流量也将剧增。
全球性服务即通过全球范围的标准化,实现移动通信的全球化。
为了在多媒体业务、无所不在的服务和全球性服务这三个方面取得成功,有许多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多媒体和无所不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突出。
在具有先进多媒体和无所不在服务的环境中,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将遍布所有地方,通信方式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而且还包括人-机之间和机-机之间的通信。
为了促进在这种环境下的多媒体移动通信,需要给所有移动物体赋予无线通信功能;给所有难以安装固定线路的地方赋予无线通信功能;给所有执行命令、验证和控制功能的用户随身配件赋予无线通信功能。
将来的移动网必须具有极强的平台功能,能为大量无所不在的终端提供不同的服务。
根据终端的数量和服务的类型,还要为每一种服务提出一种赢利的商业模式。
从3G走向4G移动通信经历了1G和2G,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过渡,现正在向3G过渡和走向更远的4G,把移动通信从窄带推向宽带。
3G定位于多媒体IP业务,传输容量更大,灵活性更高,形成了家族式的世界单一标准,并将引入新的商业模式。
前一阶段,由于面临标准不稳定、产品不成熟、资金不充足、服务不摸门等困难,3G的发展并不顺利。
移动终端应用UI设计与用户体验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应用程序的UI设计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
UI设计是指用户界面设计,在移动终端应用中,主要是指应用软件的图标、按钮、文本框、滑动条、下拉菜单、标签等界面元素及其排版布局、颜色、字体等设计。
应用的UI设计决定了用户使用应用的方便程度和用户的使用体验,是应用程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移动终端应用UI设计的基本原则移动应用程序的UI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用户友好性:UI设计应该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考虑用户使用行为和思维模式,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2.一致性:UI设计应该保持界面元素的一致性,颜色、字体、排版布局应该尽量保持一致,用户即使换了一个应用程序也能够很快地适应。
3.简洁性:UI设计应该尽量简洁明了,不应该过于繁杂,排版布局尽量合理,功能和内容要尽量精简。
中国古人说得好,少即是多。
4.可读性:UI设计需要考虑准确显示信息和字体的易读性。
尽量采用清晰简洁的字体,排版布局要合理,界面元素的大小、颜色、字体应该符合人眼视觉舒适度。
5.美观性:UI设计需要符合美学要求,色彩搭配、图标设计要美观大方,实用和美观的UI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和品牌形象。
二、移动终端应用UI设计的具体实践1.输入框设计:输入框一定要有清晰的提示信息,界面元素的排列要直观,输入框的大小、颜色、字体要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方便用户输入。
2.按钮设计:按钮的大小、颜色、字体等需要符合用户的视觉要求。
按钮的位置和样式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用户使用。
3.用户反馈:设计者应该为用户提供反馈信息,如进度条、加载提示等,以便用户能够看到操作状态和进度。
4.滑动条设计:滑动条的颜色、大小、字体、进度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以便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滑动条的信息和进度。
5.字体设计:字体的大小、颜色、字型、间距等都需要符合视觉习惯,要具有良好的易读性和美学要求,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地阅读信息。
信息安全技术移动智能终端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在移动智能终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有效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和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移动智能终端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要求、技术实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要求1.数据加密在移动智能终端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存储在设备的内部存储器或者外部存储卡中,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访问控制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移动智能终端需要设置强大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够访问到相关的信息。
目前,智能终端设备多采用密码、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够访问到设备中的敏感信息。
3.安全通信移动智能终端在进行信息传递和通信过程中,需要采用安全通信技术,保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者篡改。
目前,SSL/TLS等安全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确保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时的通信安全。
4.安全存储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需要通过安全存储技术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
安全存储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恶意程序或攻击者对设备中的数据进行窃取或篡改,保障用户信息在设备中的安全存储。
5.恢复与销毁移动智能终端需要具备数据恢复与销毁功能,当用户的设备丢失或者被盗时,能够及时远程锁定、清除设备中的敏感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同时,对于设备的废弃和报废,还需要确保设备中存储的个人信息能够被完全销毁,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技术实现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通过使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技术对存储在设备中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
同时,对于设备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SSL/TLS等安全通信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实体店的线上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购物成为了现代人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之一。
然而,实体店作为传统的购物渠道仍然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实体店的线上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实体店的线上发展现状实体店的线上发展目前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1. 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面对互联网消费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实体店开始意识到线上销售渠道的重要性。
许多实体店纷纷设立官方网站,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展开线上销售,并与线下实体店形成良好的互动。
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使得实体店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2. 互联网+实体店模式的兴起互联网+实体店模式成为了实体店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实体店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比如,实体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预约服务、线上支付,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后线下自取或实现快递送货等。
这种模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实体店的销售额和市场竞争力。
3. 线上营销的普及实体店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营销活动也越来越普遍。
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平台,实体店可以进行线上广告投放、精准用户定位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粘性。
此外,实体店还可以开展线上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线上消费者。
线上营销的普及为实体店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实体店的未来趋势对于实体店的未来发展,以下几个趋势值得关注:1. 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深化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将成为实体店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实体店需要将线上线下打通,通过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的数据共享和运营协同。
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满足他们不同渠道的需求。
2. 移动终端的发展推动实体店线上化移动终端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实体店线上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拥有了移动购物的能力。
实体店应该更加重视移动端的线上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利用第三方移动购物平台,与消费者进行无缝连接。
移动PoC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当前,移动通信网络正从2.5G时代向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3G时代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话音业务仍将在移动通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3G等新系统推广的坎坷都使移动运营商更加务实,他们都把运营重点放在对现有网络质量的提高与业务创新上。
在这种形势下,PTT业务在部分市场取得的成功强烈地吸引了移动运营商的目光。
随着VoIP等技术的发展,从2003年以来,移动运营商开始通过2.5G网络提供“一按即通”(PTT)业务,也称为PoC(PTToverCellular)业务。
全球PoC商用情况自美国Verizon、Sprint等业界知名的移动运营商推出PoC业务以来,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EmendResearch的咨询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公众移动网上的PTT业务收入达到8400万美元,预计2008年这一市场将达到101亿美元。
PTT用户将从2003年的230万增长至2008年的3.4亿。
从用户角度看,很多咨询公司也对PTT业务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
由于市场预期看好,近两年来,世界各地的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PTT业务。
去年以来,许多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了PoC业务,但PoC的市场增长情况却低于人们的预期。
Orange公司在2004年年初推出了PoC业务,并宣称到2004年年底要达到100万的用户规模。
但是由于终端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Orange又降低了其用户发展目标,转而加强产业链协作,努力推动支持PoC业务的手机终端的生产。
美国Verizon和Sprint 公司的PTT业务发展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没有取得像Nextel相似的经营业绩。
影响PoC发展的因素分析当前,PoC市场增长之所以低于人们的预期,主要是因为PoC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我们认为,阻碍PoC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呼叫延迟呼叫延迟分为呼叫建立延迟和通话延迟两个部分。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1.中国将有可能凭借移动互联网的良机成为世界科技领导者。
毫无疑问,未来十年(2011‐2020)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发展十年,在此期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
目前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正在从桌面向手机界面迁移。
中国的互联网、手机和有线电视的用户数已是世界第一,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德勤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凭借超级用户基础和移动互联网良机,成为世界科技领导者。
2.从产业链竞争层面,各方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入口的争夺将越演越烈。
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各方竞争焦点都在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即时通讯客户端(IM)和手机输入法。
在这些领域中,目前腾讯和百度的市场占有率是最大的。
但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入口的争夺不会停止,新的竞争者会将源源不断的加入。
3. 电信运营商优势逐渐减弱,面临被通道化风险电信运营商原有的移动通信市场用户界面很简单,由于应用尚未取得发展,所以主要包括两部分:1.语音业务。
2.增值业务。
电信运营商占据了很大的主导权,具有很高的产业链地位,也使得绝大多数移动通信市场的财富都流向运营商的口袋中。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及内容体系逐渐丰富,用户获取服务及信息的渠道开始多样化,运营商原有的用户界面优势开始丧失,这就直接威胁到了运营商远景的发展,由于各类基于应用的用户界面的匮乏,运营商将面临被通道化的巨大风险。
4.从内容与应用层面,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最具发展潜力。
互联网领域的盈利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广告收费、增值服务收费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德勤预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成熟以及手机支付问题的解决,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
研究机构预测在2010‐2011 年,手机支付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2012 年由此带来的交易规模将有望超过1000 亿元。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傅耀威;孟宪佳【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60-62)【作者】傅耀威;孟宪佳【作者单位】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西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移动互联网作为空前广阔的融合发展领域,与广泛的技术和产业相关联,这一领域正从技术驱动发展到需求驱动阶段,应用和模式创新取代技术颠覆成为显著特征。
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过万亿美元规模的巨大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急速放大。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重点和对策建议。
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移动互联网作为空前广阔的融合发展领域,与广泛的技术和产业相关联,纵览当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其主要涵盖六大技术产业领域:移动互联网关键应用服务平台技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安全控制技术。
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在从技术驱动发展到需求驱动阶段,应用和模式创新取代技术颠覆成为显著特征,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超过万亿美元规模的巨大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急速放大,乃至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一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仍是整个ICT产业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2014年移动通信行业为全球经济贡献了3.3万亿美元(含直接产出和间接经济贡献)。
截止到2016年9月,全球移动用户约74亿户,普及率99%。
截止到2016年8月,我国移动用户达到13.1亿户,普及率93%,比2015年底增加了300多万户。
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19.2亿部,比2015年增长0.23%,全球移动用户数首次超过人口总数趋于饱和。
2016年我国手机出货量达到5.7亿部,年增长率为9.2%。
移动终端发展趋势和动向 1 移动智能终端概念 移动智能终端是指具有操作系统,使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互联网接入,能够通过下载、安装应用软件和数字内容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移动终端产品。通常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具备高速接入网络的能力,4G/Wi-Fi等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使无线高速数据传输成为可能,移动智能终端可方便地接入到互联网;二是具备开放的、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平台,这个操作系统平台能够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灵活地安装和卸载来自第三方的各种应用程序和数字内容,承载更多应用服务,从而使终端的功能可以得到灵活扩展;三是具备较强的处理能力,当前的移动智能终端在硬件上已具有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实现复杂的处理功能,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终端处理能力还将持续提升;四是拥有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触摸屏、语音识别、传感输入等交互技术使得终端的操作和应用更加便捷和智能。
2 终端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是当今移动通信终端共同的发展方向。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硬件、软件和UI人机交互界面三个方面。我国各大中型企业纷纷在这三个方面不懈努力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对比统计数据发现,2009 年期间流行的智能手机的配置及功能相当于 2001 年的台式电脑。可见,将电脑化为掌上宝的目标已经慢慢的实现了,移动终端逐渐实现了个人电脑的功能和特征。如今,移动通信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设备。
2.1 硬件发展趋势 (1)向智能化发展,实现功能更丰富 随着手机音质、色彩等娱乐相关功能的不断提升,手机智能化大势所趋,目前已经可以轻松地将MP3、照相机、GPS导航仪等各种功能集中在通信手机上来,随着其它各类相关技术的成熟,终端硬件的发展趋势是集成更多的功能,融合更多的业务,未来手机将具备通信、娱乐、商务、金融等各类集成功能。
(2)处理能力更强,存储空间更大 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芯片的性能会成倍提升,商品性能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价格却变得越来越便宜,这正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实惠。4G时代的大量多媒体应用,促进了移动终端数据功能的发展,相应的,终端产品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部分智能手机的配置已经超越早期个人电脑的配置,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音乐和各类应用程序的普及,移动终端在满足用户通话需求之外,也需要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的支持,这是4G应用中多媒体资源大量出现和商务应用的必然结果。 多核和大屏是目前移动智能终端发展主要趋势,并逐渐由高端市场走向大众市场。苹果最新一代智能手机产品iPhone6与早期iPhone4产品相比,处理器由单核扩展为双核的同时屏幕尺寸从3.5英寸扩大为5.0英寸,三星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S4较上一代GalaxyS3产品,处理器由四核扩展为双四核的同时屏幕尺寸从4.8英寸扩大为5.0英寸,国际主流品牌移动智能终端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其处理器核数越来越多,屏幕尺寸越来越大。此外,在2013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华为公司推出了6.1英寸并搭载1.5GHz四核处理器的巨屏Mate手机,中兴推出了超薄的5.0英寸搭载1.7GHz四核处理器的智能机Grand S,索尼公司也在展会上推出了配有5.0英寸屏幕并搭载高通四核处理器的其首款大屏手机产品Xperia Z,随着应用处理芯片功能不断增强和屏幕尺寸持续放大,四核芯片、5.0英寸以上大显示屏已成为众多智能手机旗舰机型的标准配置。 同时,在屏幕显示技术上,具有自发光、广视角、低功耗等特性的AMOLED(有源驱动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显示屏幕渐成主流,其在减小屏幕整体厚度的基础上,让屏幕触控更为灵敏。除高端智能终端市场外,随着联发科四核芯片方案的成熟,使得四核手机芯片的价格也在下降,千元级四核手机开始陆续出现,中国联通在2013年初宣布携手中兴通讯、宇龙酷派推出四核大屏的千元智能手机,主推四核处理器、5英寸大屏,此外,联想、天宇、卓普、朵唯等厂商也在2013年纷纷推出了千元级的四核大屏手机产品,预示着四核大屏移动智能终端开始走向大众市场。
(3)模块化发展趋势 由于手机所承载的移动数据功能越来越多,为减轻终端开发的负担,节省成本,同时支持应用业务的发展,手机设备已经出现了硬件及软件架构向通用化发展的动向,大量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与中间件软件,关键零部件也呈现出标准化发展趋势。产业链中的芯片、模块、设计方案都可自成一体,使得新功能、新应用可以快速方便的实现。
(4)高续航能力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硬件配置新特征 终端挑战续航能力成为智能终端瓶颈,多种方案期望解决。移动智能终端高配置、高运算能力、大屏幕以及丰富的应用在提升用户操作体验的同时,功耗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大容量电池、快速充电等技术相继被采用。在电池容量方面,三星最新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S4内置2 600mAh电池,而华为Mate智能终端中更是配置了最高容量为4 050mAh的锂聚合物电池,高容量电池的使用大大延长了手机的待机时间。在充电技术方面,高通开发出快速充电技术,能将移动设备的充电速度提升40%以上,目前包括HTC、三星、诺基亚等厂商在内的多款采用高通骁龙处理器的设备均支持该快速充电技术。此外,研发具有更高容量、轻便、环保等优点的微型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储电材料的电池技术也正逐渐成为智能终端未来电池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2.2 软件发展 终端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第三方应用软件,终端的软件系统就像电脑的软件系统一样,帮助机器实现用户想要的各种功能。目前的操作系统市场存在群雄逐鹿的局面,1998年开始,Nokia 逐渐导入Symbian 智能系统,研发了多款智能手机,之后,许多厂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经过几轮的淘汰选择后,目前仍有五大类操作系统存在。多家操作系统割据并存的状况给终端的标准化统一带来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端的发展。2007年随着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上市,在终端市场掀起了一场体验风暴,iPhone的成功经验表明,仅仅有一个操作系统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用足够丰富的应用程序,以增强用户使用的方便和乐趣,提升用户体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倾向于开源、低成本的Android操作系统,尽管微软的WM操作系统也有所动作,但是未来的发展格局将呈现Android和苹果公司的IOS之间的竞争格局,这种代表开源和封闭的操作系统之争将为终端产业带来新的气象。 Android与iOS操作系统的二元格局持续巩固,Android占据主导地位。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搭载Android的智能手机销量仍居第一位,约占全球总智能手机销量的78.4%,完全占据主导,而搭载iOS的智能手机销量约占全球总智能手机销量的15.6%,紧随Android之后,两大操作系统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九成以上。从国内市场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Android手机出货量占同期智能手机出货量的94%,我国操作系统格局中Android更显现绝对优势。以HTML5为代表的新一代Web技术促使浏览器、操作系统Web引擎等成为跨平台、标准化的应用承载平台,带来智能终端发展的新机遇。以HTML5为代表的新型Web技术能够屏蔽现有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间的差异,解决移动操作系统平台多样化导致的应用适配和移植等问题,满足应用跨平台和“一次开发,多处运行”的需求,打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紧耦合的绑定关系。国际产业巨头均在积极布局支持Web技术的移动智能终端,抢占未来技术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苹果、谷歌、微软、Mozilla、Opera等大力提升了其终端或浏览器产品对HTML5的支持程度,2013年MWC(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Mozilla推出Web操作系统Firefox OS,该款操作系统完全基于HTML5标准,已经获得18家电信运营商的支持,而三星也将与Intel强强联合,预计会在今年发布首款搭载Tizen OS的Web操作系统手机。
2.3 人机交互界面(UI,User Interface) 在人们日益频繁使用手机这个通讯、娱乐工具的同时,UI成为了人们选择和使用手机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作为面对用户、实现手机所提供功能的平台,手机UI的发展随着手机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经了从实现拨打电话、使用电话薄等简单的功能,到实现多媒体功能,结合综合性信息的过程。 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的手机产品中,其功能还局限在拨打电话方面,UI的主要功能还仅仅是作为用户控制手机硬件的主要渠道,本世纪初期开始,手机产业开始了“多媒体化”浪潮,逐渐融合其他设备的功能,如拍摄照片、音乐播放等,手机厂商也开始初步引入智能手机软件操作系统,手机UI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变为以硬件、软件和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窗口。手机UI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便是跟随手机产业整体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厂商的手机UI设计、开发战略更趋于强调“可用性”与提升“用户体验”,可用性的改善体现在UI使用形式上的演变,从输入数字提取被选择的功能,扩展到声音识别等多种识别系统通过触屏方式提高系统可用性。对用户体验的提升表现为对UI信息维度不断拓展,以及与外观一体化的时尚元素、本土元素的运用,更友好、更个性化的UI设计因追求跨越“感 觉不错”到“令人兴奋”的效果。 人机交互技术成为各终端品牌厂商竞争的热点,语音控制、人脸识别、手势控制、增强现实、眼球追踪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不断涌现,其中语音控制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其他几类也成为新兴的应用方向。随着苹果在iPhone4S中推出Siri语音应用支持用户通过语音实现与移动终端交互,并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将语音交互技术运用到移动智能终端上开始受到众多企业关注,谷歌在Android4.1系统中推出Google Now语音服务,我国科大讯飞、百度、搜狗等企业也相继推出智能终端语音应用产品及语音云平台服务,全球范围内语音交互技术及相关产业正兴起全新的高潮。 此外,人脸识别、手势操作、增强现实、眼球追踪等交互技术也开始在智能终端中得到应用,三星Galaxy S4智能终端中除提供人脸识别解锁应用、手势控制电话接听等新型人机交互应用外,还提供眼球追踪功能,可对用户眼球运动作出反应,允许用户上下活动眼球来滚动屏幕或在用户目光离开显示屏时暂停视频播放等,成为终端产品的特色功能亮点。从键盘、触摸屏到语音控制、人脸识别、手势控制、增强现实、眼球追踪等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的人机交互方式在不断升级进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新奇有趣的操控体验,越来越直观简便和自然的人机交互技术仍将是未来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要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