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集团案例分析之内部控制
- 格式:pptx
- 大小:207.93 KB
- 文档页数:29
第六章案例第一篇:第六章案例第六章案例【案例分析一】——巨人集团巨人集团演绎了中国“知识青年”冲浪市场经济最惨烈的悲喜剧和最为传奇的财富故事。
掌门人史玉柱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福布斯》排名大陆富豪第八位;在遭受几乎是毁灭性的失败后,又从负债2.5亿元之巨的全国“首负”,迅速崛起,成长为身家500亿元的内地新首富。
以1997年为分界线,之前为老“巨人”,高开低走,盛极而衰;之后为新“巨人”,惊天逆转,涅磐重生。
是宿命还是另有玄机?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是老“巨人”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则是新“巨人”崛起的决定因素。
一、老“巨人”的衰落1989年8月,史玉柱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
(一)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巨人”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现代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很有危机意识的企业。
史玉柱曾冷静地指出老“巨人”集团存在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出现大锅饭机制、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五大隐患。
但“产品和产业单一”矫枉过正,变成了多线冒进。
1994年8月,史玉柱提出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跳出电脑产业,将生物工程和房地产列为新的产业支柱。
但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如与外资合作、资产股权化、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支撑等)稳定原有产业和已有项目,而是齐头并进、急于求成,在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但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又贸然向房地产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进军。
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报告——巨人集团战略组合形式下的资金运作模式分析1.巨人集团战略组合形式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1.1 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1.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1.1.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1.1.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报告-----巨人兴衰与财务分析摘要巨人集团这曾经在中国商海中最为传奇的财富故事,在其短短的四年时间中经历了喜乐悲伤、赢得过至高的荣耀也尝试到悔恨的泪水,最终成为了一个破灭的神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宿命?还是另有玄机?本人认为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是巨人集团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中财务控制的失调更是重中之重。
公司旧的制度弊端、管理缺陷导致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公司浪费严重,债台高筑,最后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这将成为“新巨人”永远的警示,也是中国所有企业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
关键词:巨人集团,兴衰,内部控制,财务控制一、巨人集团的兴衰史巨人集团是一家以网络科技、生物科技为核心,同时涉猎银行投、网游投资等等投资的多元化企业。
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研发能力,熟稔的运营能力、完善精湛的技术支持能力、无比人性化的客户服务能力,以及无与伦比的销售能力。
可是在这辉煌的战绩背后,巨人集团的前身——巨人公司却经历了一场牵动中国市场的大起大落商海风云。
以至今,都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
巨人公司是1991年4月由史玉柱在珠海创立的巨人新技术公司。
这个由才毕业两年的年轻人组建的科技技术公司成立时,只有15个人。
可是就是靠着这么薄弱的资本,在领导人史玉柱的带领下,短短三年后,巨人公司就实现了3百亿元得销售额,4600万元的利税,成为当时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注册资金由最初的200万元变成1.19亿元,并陆续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
如此迅速而辉煌的成功,给中国的商海战场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好景不长,1993年,伴随西方16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康柏、AST、HP、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进入中国。
中国电脑业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重创。
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报告——史玉柱,自负的冒险家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远,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
有人说,“巨人”是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终因史玉柱不是神而最终破灭。
巨人集团的陨落是有着深刻的多重原因的。
比如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内部的结构,财务管理的失控,以及企业策略和文化的偏差。
在此,我只对巨人集团出现财务危机的一个主观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人们在说起巨人集团的时候就一定会说到史玉柱,在说到史玉柱的时候就一定会感叹曾经的巨人神话。
在史玉柱叱咤风云的时候,人们探讨的是他的成功秘术。
在史玉柱马失前蹄的时候,人们谈论的是他的受挫真由。
在史玉柱东山再起的时候,人们赞叹的是他的不屈精神。
性格决定命运。
史玉柱的个人因素在巨人集团的崛起和陨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研究史玉柱个人,分析史玉柱在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来探究和剖析巨人集团出现财务危机的主观原因。
一、成功的冒险家1962年出生的史玉柱从小就敢想敢做,外号“史大胆”。
他聪明而执着,对于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籍很着迷,曾经照着书上所说的“一硝二硫三木炭”的方法,自己配置土炸药,并且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检验了“自造炸药”的威力,完全不顾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和同学打赌,史玉柱竟然把一瓶湖南产的辣椒酱全都灌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当他赢得胜利的时候。
已经被辣得连庆祝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就是史玉柱,一个胆大而执着的人,一旦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会勇往直前。
这样大胆的他,自然是很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1984年,史玉柱从浙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安徽省的统计局。
由于工作突出,他被保送到深圳大学读研究生。
当他学成回到单位后,却立即向领导递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在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和惊叹下,他带着4000元的创业资本,来到深圳开始寻找他的梦想。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案例展示:巨人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它的总裁史玉柱是安徽怀远县人。
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远,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有人说“巨人”是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终因史玉柱不是神而最终破灭。
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
这样一家资产好几亿,年产值号称数十亿的企业破产,究其原因,管理当局的决策失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该企业在1993年以前,其经营状况是非常乐观的,但是在1993年国家有关进口电脑的禁令一解除,国外众多超重量级选手蜂拥进入我国市场,一些头脑理智的企业纷纷压缩规模调整结构,可巨人集团的管理当局急于寻求新的产业支柱,轻易迈出了经营房地产和保健饮品的多角化经营的脚步。
而当时巨人集团的资金不足,又没有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没有实力同时在两个全新的产业展开大规模投入。
到了1994年,巨人集团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集团内部存在的种种隐患,创业激情基本消失了;出现了大锅饭现象;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
但管理当局还是回避了企业内部产权改造及经营机制重塑的关键问题,想通过再一次掀起的发展和扩张热潮,将企业重新带回到过去辉煌的时期,在保健饮品方面大规模投入,这样的投入带来了短暂的效益,可很快企业的问题暴露无疑:企业整体协调乏力;人员管理失控;产品供应链和销售链脱节等。
针对此问题,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了整顿,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最终全线崩溃。
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
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
特别是这个决策人兼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很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
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尤其是控制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失误造成的。
经济学原理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多元化是一般民营企业在第二次创业时所喜欢采用的战略,他们往往认为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在短期内扩大企业规模。
但他们忘记了他们涉入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基本上没有经验、人才,只拥有一定的资金。
而把资金投入一个未知的黑洞,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带来财务危机,而使时髦的"多元化"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滑铁卢"。
巨人集团在短短几年中的兴衰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本案例适用于"战略管理"课程中,用于考察和培训学生对战略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及不相关多元化战略的认识和运用。
也可用于企业管理学课程中,考察和培训学生对"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的理解。
如何用“计划”方面的知识去分析此案例最佳答案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集团案例分析巨人集团是中国一家知名的鞋类生产企业,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山东青岛。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和扩张,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鞋类生产企业之一。
巨人集团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经营战略和精细化的管理。
首先,巨人集团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
该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致力于不断开发新款式、新材料和新技术。
通过与国内外设计师、研究机构及供应商的合作,巨人集团能够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并迅速推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例如,巨人集团推出了专为运动爱好者打造的运动鞋系列,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其次,巨人集团注重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该公司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分销网络和渠道,确保产品能够迅速进入市场并得到消费者的接受。
同时,巨人集团还注重与媒体合作,通过广告、宣传活动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通过坚定的品牌定位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巨人集团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第三,巨人集团注重生产效率和管理创新。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巨人集团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优化流程和提高员工技能,巨人集团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最后,巨人集团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计划,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和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巨人集团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经营战略和精细化的管理。
通过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生产效率和管理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巨人集团成为了一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鞋类生产企业,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经济学原理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多元化是一般民营企业在第二次创业时所喜欢采用的战略,他们往往认为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在短期内扩大企业规模。
但他们忘记了他们涉入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基本上没有经验、人才,只拥有一定的资金。
而把资金投入一个未知的黑洞,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带来财务危机,而使时髦的"多元化"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滑铁卢"。
巨人集团在短短几年中的兴衰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本案例适用于"战略管理"课程中,用于考察和培训学生对战略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及不相关多元化战略的认识和运用。
也可用于企业管理学课程中,考察和培训学生对"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的理解。
如何用“计划”方面的知识去分析此案例最佳答案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集团的兴衰案例分析小组成员:刘泽辜和平王斌斌李政施崴一、史玉柱当年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1) M系列产品的开发。
例如,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销售业绩突破百万大关。
而后,成立巨人新技术公司,继而推出M-6401汉卡,实现纯利1000万元。
1993年,巨人集团成立8家全资子公司,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
同年,巨人集团实现销售额亿元,利税4600万元,最终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2) 有效的促销手段。
例如,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后,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使其产品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得到消费者青睐。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至珠海,同年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使得内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发展。
(3) 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
1993年以前,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计算机,所以国内计算机行业竞争小,史玉柱抓住市场机会,开发的M系列产品成为皎皎者,成为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使巨人集团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二、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巨人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属于何种战略它是否与其核心资源相匹配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M系列产品。
从案例中可知,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
8月,史玉柱投资80万,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M—6401汉卡销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得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量万套,销售量共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年8月,巨人集团开发出M-6401排版系统,巨人财务软件等13个新产品。
同年,巨人集团实现销售额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综上所说,巨人集团是在以M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是M系列产品。
1994年8月巨人集团提出“二次创业”的构想。
【M eiWeL81重点借鉴文档】巨人集团财务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巨人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摘要:关键字:资本运营, 巨人集团,战略,风险,成本,决策正文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 亿元,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达二千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4年就如同泡沫似的破裂了。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中,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经历了大起一一大落一一乂大起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成功案例,这是中国企业活的标本。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成本水平、资本周转速度和卓有成效的财务决策。
资本运营是企业实现财务战略普遍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专门的财务策略,更是一种复杂的公司经营活动。
今天我们就巨人集团的兴衰沉浮,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结合所学相关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教训,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制定有关策略。
一、资本运营乂称资本运作、资本经营,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说到底,资本运作就是一种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
它的主要实现方式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配股、增发新股、转让股权、派送红股、转增股本、股权回购(减少注册资本),企业的合并、托管、收购、兼并、分立以及风险投资等。
通过调整和改变现有资产形态、结构及功能以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与协调,预期资产规模增大和增值。
资产是所有者投入经营的“所有物”,以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形式存在。
资本是所有者对投入经营的“所有物”的“所有权”,它以股权形式存在。
二、巨人集团的兴衰史巨人集团成立于1989年8月,至1993年12月就已经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实现年销售额300亿元,年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