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 格式:pdf
- 大小:93.38 KB
- 文档页数:1
【特色疗法】浮针连载3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一、概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压痛为最明显特征的慢性腰痛,是腰肌筋膜劳损的一种。
此病由所患部位而得名,而病理上没有明确证据说明该病证与第三腰椎横突有联系。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个不被很多医生认可的名称,因为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理变化还不统一,还有很多争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与上一节讨论的腰肌劳损相近,与腰肌劳损的主要区别是病变范围的大小和部位。
但是,很多中文论述都认为腰椎横突与该病之间有因果关系:腰椎横突位于腰椎两侧,无骨骼支架保护,主要靠韧带肌肉来维持其稳定性,上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
腰部活动频繁,而第三腰椎横突居全腰椎中心,是调节平衡的枢纽,是腰部活动中受力的集中点,抗应力大,劳损机会多;且第三腰椎横突是腰椎横突中最长的,当腰、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其末端所受到的拉应力最大,因此,第三腰椎横突|.附着的肌肉筋膜容易发生牵扯拉伤,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渗出、充血、肿胀,继而发牛滑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的增生,邻近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受剑刺激,产腰部及臀部疼痛,引起腰骶肌痉挛,临床上常,‘将此病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案例,原因主要是:很多医生不重视触诊检查,没有触诊检查触,听到病人说腰痛,就去照x光、CT、磁共振,大部分中老年人在影像学的检查中或多或少地都能发现一些腰椎老化现象,这些医生对影像学的检查资料不在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片面地下诊断,于是,很多的第三腰椎突综合症就被认为是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二、病因病理腰椎横突是腰背筋膜的附着点。
第三腰椎位于腰椎段生理前突的顶点,第三腰椎横突也最长,故当腰部屈伸转侧,腰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该横突尖部所承受的拉应力最大、最集中。
则该处的韧带、肌腱、筋膜最易发生损伤,形成无菌性炎症症。
若迁延日久,亦可形成粘连、瘢痕、挛缩等病理变化。
在该横'突的前面L2神经前支、股外侧皮神经痛过:后侧则有L1-3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通过,当无菌性炎症、粘连、瘢痕、挛缩等刺激局部的神经、血管等组织时,即出现了腰臀甚至股外侧疼痛。
浮针结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2011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浮针结合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90例,男41例,女49例;年龄18~78岁,平均51岁;病程3天~5年。
所有病例均排除腰椎结核、肿瘤、骨折、腰椎管狭窄,并排除孕妇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
诊断标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标准[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按神经分布的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较正常减少50%;作弓弦试验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放射痛;ct或mri与临床一致。
治疗方法:①浮针治疗:具体操作参照符氏《浮针疗法》[2]。
患者取舒适位充分暴露患侧腰腿。
沿督脉、太阳经,寻找阳性反应点(痛点或压痛点),找准后做好标记,常规消毒。
取中号专用浮针(有几个反应点就用几个浮针),在距阳性反应点6~10cm处进针(尽量避开关节以免影响活动),针尖直指痛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快速透皮,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缓慢平行运针,深度约30mm。
若针刺过深或过浅,须重新调整再进针。
进针后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做左右摇摆动作(即浮针的扫散运动),这时患者应有酸痛胀麻等感觉。
行针3~5分钟后抽出针芯,用输液贴固定针柄,软套管留于皮下,留针6小时取下。
每天治疗1次,5次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
②脊神经根阻滞:一般选择患侧l4~5 1.5±0.5cm处进针(即小关节间隙或内侧),常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用7号穿刺针缓慢刺入侧隐后,患肢出现串麻感或反跳、抽动,固定回抽无血、无液,随缓慢注入事先准备好的消炎止痛营养液3~4ml(组成:生理盐水10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 0.1mg、确炎缩松10~15mg)。
5天治疗1次,共3次。
治疗期间嘱尽量卧硬板床,避免重体力劳动。
待浮针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50例报告
周文学;吴希;段锦
【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03(13)6
【摘要】目的:总结推广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经验.方法:对150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采用中医浮针疗法进行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98例(65.3%),有效44例(2963%),无效8例(5.4%),总有效率94.6%.结论:浮针为特制针具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达到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效果.其操作简便,奏效迅速,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疗法.
【总页数】2页(P637-638)
【作者】周文学;吴希;段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
【相关文献】
1.硬膜外腔药物填充配合腰椎自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58例报告 [J], 曾宪伟;覃永年
2.人工髓核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例报告 [J], 黄强民;王建龙;徐衡旭;张雄文;陆锦华;杨聪林
3.牵引整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86例报告 [J], 曲世友
4.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附30例报告) [J], 郭江;王忠;
吴泽新;娄祖德;王书成
5.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50例 [J], 周文学;夏保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浮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报告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认为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解剖位置的失常,以及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水肿粘连,使髓核突出后产生机械性压迫、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因此,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的平衡,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才是治疗的关键。
倒悬推拿疗法——是在人体的逆向体位下,利用专业倒悬牵引设备牵引并施以推拿的手法,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是利用浮针针具在疼痛点周围的浅筋膜沿特定的方向进行扫散,浮针疗法能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达到了缓解剧烈疼痛,使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的效果,为下一步做倒悬牵引和手法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采用浮针、倒悬牵引手法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关键词:浮针、倒悬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报告【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2-021 临床资料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0例,随机分成二个治疗组。
即:a组1100例以浮针、倒悬牵引+推拿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100例以倒悬牵引+手法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2 治疗方法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采用浮针疗法然后施以倒悬牵引推拿疗法1次/qod20d为1疗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进行浮针治疗或采用脱水+激素抗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
2.1 浮针疗法。
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达到缓解腰腿剧烈疼痛等症状,常规疗法是先采用脱水+激素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以利倒悬牵引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
但对少数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采用激素抗炎治疗;针这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首先采用了浮针疗法,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为后续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助阳,养血止痛,缓附片之峻烈。
气虚者去生姜,加人参益气,此乃附子汤之意,参附合用,温补元阳。
服本方症状缓解后,可酌加枸杞、秦艽、杜仲、牛膝、松节之类益气血,养肝肾,强筋骨。
若类风湿关节炎痛甚者,可配合益肾蠲痹丸或小金丹。
小金丹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方中当归、红花、没药、五灵脂、白胶香活血祛瘀;地龙、木鳖子化痰通络;川草乌祛风寒而止痛,麝香辛温走窜,尤擅通络定痛。
收稿日期:2002-09-29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50例报告周文学1 吴 希1 段 锦1摘要 目的:总结推广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经验。
方法:对150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采用中医浮针疗法进行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98例(6513%),有效44例(2963%),无效8例(514%),总有效率9416%。
结论:浮针为特制针具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达到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效果。
其操作简便,奏效迅速,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疗法。
关键词 浮针 腰椎间盘脱出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24513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一般都采用牵引、推拿、椎管内注药及手术治疗,疗程长,但疗效不太令人满意。
笔者从1998-09以来,应用浮针〔1〕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5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1997-09~2002-12,我院收治住院和门诊的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15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45±28)岁。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0°)134例,胸腹垫枕试验阳性138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病史、症状、体征,符合腰椎间盘脱出症诊断标准〔2〕。
本组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其中L3~426例,L4~542例,L4~5~S144例,L5~S138例。
病程2个月~半年44例,半年~1年42例,1年~2年40例,2年以上24例;其中伴有椎管狭窄者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