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三)_【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95 KB
- 文档页数:1
【核心素养目标】三《景泰蓝的制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景泰蓝的制作》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要理解探索与创造的丰富内涵,发扬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点燃探究热情,激发创造活力。
《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说明了景泰蓝的生产过程,是一篇程序性说明文。
作者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详有略,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条理有序地交代了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感受传统工艺中的审美、科学、创造的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手工艺人精湛技艺、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2.教学难点: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感受传统工艺中的审美、科学、创造的魅力。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天下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走进一家工厂,观看并了解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
其到底是怎样的魅力,让叶老动笔写下《景泰蓝的制作》。
播放视频,欣赏景泰蓝的美,导入下文。
二、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年10月280—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一生对于中国的教育和文学领域贡献巨大,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
文学贡献一一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高一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1 篇【教学理念】:紧扣单元教学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开展教学;本单元围绕着导语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这句话来体会感受。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价值观的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巩固需要认识的四个生字:压、乱、垂、虹3、给课文分自然段,明确1-3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景象;4-6自然段是描写雨中景象;7-8是自然段描写雨后景象。
4、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雨,问:“你们知道多少种雨?”(微雨、烟雨、细雨、阵雨、春雨、雷雨、秋雨……)2、对,有一种雨,是大自然中的杀菌清新剂,也就是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板书“雷”。
3、齐读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一些引起人家思考兴趣的问题吗?2、很好,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种懂得学习的表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能不能帮助我们回答刚才的问题。
打开课本80页。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检查生字读音,先同桌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三、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自由默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中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后的现象的?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3、指名分段读。
四、学习生字。
1、生字卡片:压、乱、垂、虹2、你知道这个字藏在课文哪个词语里?哪里句子里?3、进行认读: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第二课时(推荐课)【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巩固会写的字:彩虹、蜘蛛、垂2、默读课文,读懂“雷雨”这本“书”,并能通过朗读,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感受。
3“贝”的故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贝"的故事》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单元)第3课【教学目标】1.通过字理溯源、语境运用、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漂”。
2.在情境中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正确书写“骨"字,书写时能注意结构的特点和笔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字理溯源、语境运用、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漂”。
2.在情境中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正确书写“骨"字,书写时能注意结构的特点和笔画的变化。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2.学具:实物贝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猜字导入1.(屏幕出示课后第三题的图片和词语)同学们,在《神州谣》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玩过猜字游戏,这节课,我们再来玩玩这个游戏。
认真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预设:“镜”的“钅"字旁和金属有关,因为这是一面铜镜,铜是金属的名称。
“珠”的偏旁与珍贵的玉石有关,因为图片上的手镯、耳环、玉佩都是玉石。
提示讲解:“王"作偏旁时叫斜玉旁,它的甲骨文像串起的三块玉(),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到金文的时候,和现在的“王”字很像());“王"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金文的王也是由三横一竖构成(),只不过中间一横略微靠上,后来为了区分这两个字,就将表示玉的“王”加了“、",写作“玉”。
因为玉作偏旁时下横向右斜提上去,所以名称就叫斜玉旁,斜玉旁的字大多和珠宝、玉石有关。
2.(屏幕出示“贝"的甲骨文)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3.导入课题: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模仿海贝的样子造出了“贝”字。
3.小青蛙【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字族积累生字,体会汉字的有趣之处。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儿歌,体会汉语的押韵之美。
思维能力: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增加自主识字的能力。
审美创造:热爱自然,爱护青蛙,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课前解析】《小青蛙》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儿歌讲述了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
课文将字族文识字寓于儿歌之中,将字与文融合在一起,不断巩固青字族中各字的音形义,既有利于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本课中“清、情、请、晴、睛”都是有共同的母体字“青”做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构字规律,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清、晴”等13个生字和病字旁1个偏旁;会写“青、清”等7个生字。
2.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正确朗读儿歌。
喜欢小青蛙,有自觉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清、晴、眼、睛”等4个生字、学写“青、清、气”等3个字。
2.了解“青”字族汉字的特点,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会写“青”。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根据我出示的内容,猜猜“我”是谁?(出示课件3)预设学生回答:青蛙。
教师:小青蛙是我们都认识的一种小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小青蛙》。
2.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小青蛙,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4)3.教师相机指导认识“青”。
教师讲解:“青”是上下结构。
书写时要把笔顺写正确,还要注意字的结构,上宽下窄。
第一横要写得略宽,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注意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月字底第一笔是竖。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预设:青山、青草。
教师范写:青。
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
【核心素养目标】17 爬天都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7.爬天都峰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想象,并围绕“爬"字,仔细品悟,体会一老一小彼此鼓励,共克难关的勇气,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思维能力: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言行,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课文第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
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d t n l》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的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3、认识5个生字。
会读儿歌,体验童趣。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声母 d t n l的发音及d t n 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n l的发音及n 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出示卡片认读声母: b p m 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揭示新课声母是个大家庭,它们共有23个兄弟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第4课中的4个声母d t nl。
出示课文的插图及相对应的字声母。
3、出示学习目标:(1)看图识记d、t、n、l的音和形。
(2)说一说,写这些字母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一)自主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生:图上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像“d”的形。
生:敲鼓的声音是“嘚、嘚、嘚”把“嘚”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d”的音。
生:我能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d”左下半圆d d d;“t”鱼儿跳舞t t t;;“n”一个门洞n n n;“l”小木棍儿l l l。
生:我知道如果把雨伞的伞把朝上很像t。
我们家里的门很像n。
铅笔很像l。
生:我懂得写“d”两笔写成,先写个左半圆,再写一竖。
……三、激发知识冲突。
1、比较区分:b—d、f—t、m—n、b—p(1)请同学看看b和d有什么不同?(2)编故事猜谜语区别。
(伞柄朝下t t t,伞柄朝上 f f f)(3)区别m—n,想想这两个声母的儿歌,n和m有什么不同?(两个门洞m m m,一个门洞n n n)2、生活中什么东西的样子和d、t、n、l相像?五、扩展活动。
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
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复习导入。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3 荷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学习默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
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并能认
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2.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
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jiēsǎo zhōu ai zhuǎn tuan re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组词和加一加、减一减等多种方法认识“具” “次”等 13 个生字,学习新的部首“斤字边”,会写“文”“包”“平”7 个生字,掌握“包”字“先外后内”的笔顺书写规则。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关注提示语,体验角色,读出对话语气。
(三)借助第一、二自然段仿说;通过字理学习、比较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平安全安地回家”,萌发爱护文具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制作 PPT 课件,截取“包”字的笔顺书写视频。
三、教学过程1.指导“文”的书写。
2.学习生字“具”。
(1)出示“具”字的演变图示,对照记忆字形。
(2)出示图片、词语“学具”“农具”“家具”,学生组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具”。
3.读课题。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一共有 6 个自然段。
(学生修改)3.一组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
(1)第一、二自然段。
正音:找不着,小老师领读生字“次”“哪”“丢”,读词“哪里” “哪儿”。
(2)第三自然段。
正音:“眨”的第三声。
自主识字,(“新”有什么办法记住?)学习部首:“斤字旁”,结合生活识字。
(出示图片“新闻”“新华书店”“新年快乐”)(3)第六自然段。
认读生字所在词语“从此” “子细”“检查”。
4.游戏“走迷宫”,巩固生字词语。
1.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摹仿句子表达,积累动词。
(1)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学生个别读。
(评价时关注“只”“一次”“一回”,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2)出示图片:尺子、转笔刀、蜡笔。
学生选择一件文具,摹仿第一、二自然段仿说句子。
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关注句子通顺,动词用词准确。
(3)学生合作读第一、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读好人物语言。
(1) 出示:“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
”指名学生读,在朗读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体味到“一……就……”表示立刻、即将的意思,读出语气。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树和喜鹊》教学设计1.引出课题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小结,揭示课题①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大家想读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
②板书课题《树和喜鹊》3.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喜鹊1. 大屏幕出示朗读小明星自读要求。
2. 教师范读课文。
3.同桌二人合作,互相听读,在听读中识字正音。
同桌互相分享经验,交流容易读错的字有什么办法帮自己记住它。
强调在听的时候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老师是怎么读的,再试着自己读一读。
3.提出同桌互读的要求:同桌读好了夸夸他,没读好帮帮他。
发音准确,并正确辨别同桌发音。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倾听中识字正音。
环节三:识记生字,学习词语。
(指向目标1、2)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拼读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3.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说出“静”与“青、清、情、请、晴”的异同。
(都是左右结构,有相同的声旁“青”,形旁不同,所以字义不同。
)1.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邻”是前鼻音,“邻”和“都”都是双耳旁;“静”是后鼻音。
3.指导比较“静”与“青、清、情、请、晴”的异同。
4.教多音字“只、种”并指导组词。
正确拼读(或脱离拼音单独认读)。
读出前鼻音“邻”,后鼻音“种”和“静”。
能自主运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生字。
能说出“只”和“种”的两个读音,并根据不同读音组2-3个词语。
说出偏旁“孑、丷”。
4.读准“只、种”并组词,再回到文中读一读句子。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老师领读。
5.认识偏旁,并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孤”“单”。
6.圈出文中带有“一”字的词组,把读音读准确。
7.(1)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
(2)指名说出词语(3)朗读并积累词语8.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读一读,读正确、读流利。
5.教偏旁,引导自主识字。
6.引导学生圈出文中带有“一”字的词组,出示课件。
7.出示课件(1)要求学生读(2)问: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高高兴兴、快快乐乐)(3)出示AABB式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积累(4)指出“从前”和“后来”,“孤单”和“快乐”是两组意思相对的词语。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写字(三)
写 字
一、教学内容
行楷的书写原则之一:点画替代 笔画减省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行楷的基础特点和书写规律,重点掌握点画替代和笔画减
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但却是行楷具有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美感和
舞动的韵律。本次练习要让学生了解行楷书写的这一方法,练习这一行楷书写的基
本技能。
三、实施建议
1.教师首先简要结合实例介绍行楷的基本特点产生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了
解汉字字形变化的基本规律。
2.可让学生观摩典范的行楷字帖(软书、硬书均可),揣摩行楷字的独特美
感。
3.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范字,具体讲解点画替代和笔画减省的方法。
4.当堂练习,抄写范字。教师可补充字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临摹。
5.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展示、点评指导学生书写。
6.可以将学生书写较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展示。
7.要把这一训练贯穿于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训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