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遗传资源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20
2015年2月防 护 林 科 技F e b .,2015第2期(总137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2(S u m N o .137)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2-0055-02收稿日期:2014-11-26作者简介:王臣(1963-),男,辽宁建平人,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林业科研工作.浅谈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其利用王臣(哈尔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9)摘 要 林木种质资源作为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它在生物多样性㊁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林木育种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与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利益不可分割㊂只有做好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才能够为优质㊁多样化的木材和林产品的生产提供保障,从而真正实现国家林业战略目标和发展大局㊂文章主要分析了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其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㊂关键词 林木种质资源;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 759.9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02.023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重大工程㊂近年来,国家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㊂在世界著名刊物‘时代周刊“上曾经有预言指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生物经济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㊂如果从国家的高度来说,种质资源拥有量越多,在未来的发展中则会占据更大的优势㊂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㊂要想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研究㊂1 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全球植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人为活动以及全球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剧烈影响所致㊂在全球植物结构调查中,中国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担负着沉重的责任㊂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植物多样性保护就更加受到全球的关注㊂现在经常采用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手段主要有2种:一种是就地保护,其中包括有生物多样性走廊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另一种是迁地保护,主要包括建立植物园㊁种质库等㊂其中前者是最为理想的保护方法,后者则是对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只有在前者不适用的情况下才会被作为唯一的方法[1]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始终是围绕遗传多样性展开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保存㊁评价和利用3个方面㊂从现阶段全球环境生物多样性发展来看,面临着森林面积缩减㊁森林适应性下降㊁森林功能衰退㊁濒危物种加速消失等严重问题㊂我国环境发展和生态灾难的治理也与林木种质资源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㊂林木遗传多样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和改善,将在未来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㊁更久的危害㊂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㊂由此可见,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全面实施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层次上的保护策略,对我国珍贵㊁稀有㊁濒危以及特有树种种质资源开展保护和抢救㊂2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 没有充分认识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由于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民众并不重视这项工作,并且缺乏积极性,保护意识普遍薄弱,难以为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可靠的保障㊂2.2 珍稀林木种质资源濒危对于珍贵的林木种质资源要对其进行重点的保护和繁育,但是从现阶段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现状来看,珍稀林木种质资源濒危,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珍贵阔叶树种在不断减少㊂从当前我国珍贵阔叶树种种质资源数量来看,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甚至有些种类已经濒临灭绝,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珍贵树种的人工造林数量太少,加之人类在对林木的取用中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其中珍贵阔叶树种也遭到了掠夺式的乱砍滥伐,再加上对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利用,从而破坏了森林资源的平衡[2]㊂二是,优良的针叶树种种质资源越来越少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使林木的砍伐数量大增,大量针叶树种用材林也被采伐利用,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珍贵树种,最终导致优良种质资源丧失㊂这种问题的出现与生产方式落后㊁环境恶化,未制定有效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长期规划及其发展计划,森林大量砍伐和不合理利用,以及缺乏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法律㊁法规等因素有关㊂3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对策分析3.1加强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宣传以及相关管理首先,要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对林木种质资源的作用和保护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促进广大林业工作者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的提高,同时帮助广大公民树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从而在资源的利用中能够更加科学[3]㊂其次,要从行政和知识产权等方面来加强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管理㊂各级领导要积极组织成立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小组开展普查工作,对本辖区内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㊁数量㊁分布以及濒危状况进行调查,并制订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树种名录,明确重点保护的林木品种,建立档案,对资源的消长动态进行有效的掌控㊂然后,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化规范㊂保护和利用是林木种质资源的2个重要工作,保护是手段,而利用则是目的,合理的利用能够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4]㊂我们要根据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的规律,对不同的植物资源及其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并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安全预警机制,以确保每一种种质资源群体的可持续发展㊂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植物的非法采集㊁掠夺以及贸易等进行禁止,并通过引进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来加强国内的种质资源保护,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㊁设备和成果,以促进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高㊂3.2积极寻找新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方法除了传统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种子保存的方式㊂种子保护是迁地保护措施中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种子的超低温冷冻方式来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㊂这种方式与就地保护和其他迁地保护方法相比,资金投入比较少,保存时间比较长,并且保存的效率高,因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㊂通过种子保护,不仅能够为成千上万个物种提供有效保存,同时还可以通过种子库的建立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减缓物种的灭绝[5]㊂不过鉴于现阶段大部分林木种质的贮藏特性都还不明确,因此种子保护还不能得到广泛的实施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种质种子保存优化技术的研究,对于那些存在于脆弱生态环境下难以实施保护的种质资源,可根据种子的贮藏特性,选择最为适合的保存方法㊁保存温度以及保存周期,从而实现对种质资源的长期㊁安全保存,以保证保护行动的持续性㊂4结语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还可以成为国家生态竞争的重要手段㊂因此这不仅是林木种苗管理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㊂在今后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我们要以保护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利用促进保护工作的观念,并正确行使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管理权利,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化㊁规范化管理,从而最终实现其可持续发展㊂参考文献:[1]郑殿升,杨庆文,刘旭,等.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497-500,506[2]王红梅,王乾宇.黑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建设与构想[J].防护林科技,2014(2):69-70[3]赵罕,宗亦臣,郑勇奇,等.中国林木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4(5):80-85[4]王玉玲,解孝满,韩彪,等.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护中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林业科技,2013,43(3):107-109[5]王红梅.构建黑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新平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3-8565防护林科技2015年。
林业知识产权十年建设成果林业知识产权包括林业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林业植物新品种、林产品地理标志、林业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等内容。
国家林业局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促进林业自主创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年度推进计划,颁布了《国家林业局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林业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
林业知识产权十年建设成效显著。
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以植物新品种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条件能力建设明显加强。
开展了2批55家林业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建成了林业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启动了林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研究工作。
开展了以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为重点的林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强林业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组织开展了林业知识产权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林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成就展,发布了《2010、2011林业知识产权年度报告》,建成并开通了《中国林业知识产权网》,国际履约与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提升了林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随着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专利、商标、林产品地理标志、版权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截至2011年底: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862件,授权331件林业相关专利109975件,其中发明专利54734件林业驰名商标119个林产品地理标志345件林业图书10万余种,林业软件著作权589件一、林业专利1、林业专利概况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类型,截至2011年底,与林业相关的专利共计109,975件,其中发明专利54734件。
近十年(2002-2011年),林业相关专利量88,330件,其中发明专利39996件,同比分别增长375%和492%,成效显著。
大、工作强度相对较高、并且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调查结果受到较大影响。
近几年来来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实际林地病虫害的整治得以应用,使得大范围监测植被病虫害成为可能。
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直接搭载可见光相机等设备,对目标林区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治理。
2.4能够监测火灾的发生林区火灾也是目前森林保护的重要问题。
因为火灾防范工作相对较难做到,一旦发生产生的硬性也是巨大的,并且救援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林区火灾和其他的灾害相比,其范围广、面积大、损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但是由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产生,在防范森林火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无人机体积小,行动灵活,能够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
而对于卫星遥感监测来说,其因为受到时间分辨率和遥感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并且卫星过境时间比较固定,获取影像时间较长,对初期的小火灾较难发现,很难实现对目标林区的动态监测。
3结语综上,无人机遥感技术与传统林监测方法不同,新技术拥有多种传统技术达不到的优势,比如影像获取易、分辨率高、灵活度高、容易操控、等特点,能够替代传统林业遥感的影像获取高成本、重复性较低、天气影响大的弊端,是对林业遥感技术的有效提升,在林业监测活动中有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1]徐誉远,胡爽,王本洋.无人机遥感在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动态[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7,(1):97-101.[2]路宽,佘振维,王圣先.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34):355-356.[3]张园,陶萍,梁世祥,梁万里.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31(3):49-53.收稿日期:2019-2-16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及保护利用对策朱开远(钦州市钦北区自然资源局广西钦州535000)摘要:虽然IBPGR(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已经推荐了林木种质资源库的设计指南,但由于林木种质资源库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并且我国在环保绿化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在储存、管理和领导一些林木种质资源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改善。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案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案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所有可用于林木选育和种植的物种、品种及其相关遗传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发展我国林业事业、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保护利用方案。
保护方案首先,我们需要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收集。
针对不同的物种和品种,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档次分为国家、区域和局部三个层次。
在保护方案的设计中,要注重固定异型材、叶、果实的脆弱性状,保持高产、优质、抗逆性等经济性状,同时考虑到行性、株型、有害生物、病虫害等性状。
其次,对于重点保护的物种和品种,要细化管理措施,加强种质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将其纳入国家动态监视保护资料库,建立完整的动态监视保护管理制度。
在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培训和普及,提高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减少种质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
利用方案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优异种质的筛选和育种。
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研究,挖掘潜在的優良基因资源,发掘新的育种材料,打造新的优质树种,不断提高木材、果子等经济价值。
此外,应该加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推广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技术,为林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材料。
另一方面,在利用过程中要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的信息管理和发布。
针对不同的用途和种植环境,选择合适的树种和品种。
同时,要加强研究和推广林木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创新推广方式,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案需要涵盖多个方面,从收集、保护、管理、推广等各方面展开工作,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和机制。
只有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才能不断推动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森林资源保护名词解释森林资源保护(conserv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是促进森林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或物种繁衍,以及其他有利于提高森林功能、效益的保护性措施。
分类:森林资源保护大致分为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森林灾害防治等。
1.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计划,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木材生产一直供不应求,消耗量不断增加。
目前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中国森林资源前景,导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降低林地质量。
应加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
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森林中蕴含的丰富物种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
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据统计,目前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数已达4 030~5 030种之多。
《濒危野生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的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左右。
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森林景观的美学、文化、娱乐、观赏等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森林旅游休闲已成当今时尚。
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3.森林灾害防治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气象灾害等。
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对于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的森林病虫害(如松毛虫、油桐尺蠖等),应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虫情、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高考地理林业知识点地理林业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森林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地理林业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林业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内容。
一、林业资源的分类林业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和林木品种资源等。
天然林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森林,可以再细分为北方针叶林、南方落叶林等类型。
人工林是人为栽培的森林,可以分为经济林、防护林、观赏林等。
林木品种资源则是指森林中各种树种的品种资源,包括木材、橡胶、茶叶等。
二、全球森林资源分布全球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尤其是亚洲和北美洲。
亚洲的森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国家。
北美洲的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地。
此外,南美洲和非洲的森林资源也较为丰富。
三、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北部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的针叶林面积较大,西南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面积较多。
北部地区的林业资源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
四、林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在林业资源的利用方面,人们主要将其分为经济利用和生态利用两个方面。
经济利用主要是指森林木材的开采和利用,用于造纸、建筑、家具等行业。
生态利用主要是指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环境修复等活动,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要目的。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森林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和盗伐行为。
其次是积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确保其不被过度开发和破坏。
此外,还要注重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森林的健康和稳定。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林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林火频发,森林面积减少;降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气温升高使得某些树种的适应区域发生改变,引起物种分布的变化。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加强林业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浅析林木育种现状和展望(五篇)第一篇:浅析林木育种现状和展望浅析林木育种现状和展望[摘要]林业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生态发展的重点之重,林木育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一部分,也是林业高新技术的一部分。
目前,林木育种在中国已得到快速的发展,要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推行林业新技术革命是关键。
本文通过对林木育种相关方面的详细研究和总结,结合林木育种的现状,浅析了我省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林木育种;现状与展望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26-01引言种苗建设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随着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我省林木种苗生产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现状。
根据该现状,我省林木种苗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研究种苗生产的新特点,调整结构,建立种苗生产经营管理的新格局,以加快我省林木种苗工作的发展进程,满足生产需求。
1.加快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林木种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林木种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种苗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有场圃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林木种苗生产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
但目前林木种苗发展的问题还较多,突出表现在:林木种苗质量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种苗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林木种苗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等。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林木育种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2024年保护林木资源实施方案一、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林木资源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非法砍伐等行为,我国林木资源的状况逐渐恶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加强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到2024年,我国林木资源保护水平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2个百分点,重点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提升。
2. 原则:(1)依法管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对林木资源的监管和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砍伐等违法行为。
(2)综合施策:从立法、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林木资源保护工作。
(3)科学规划:基于科学调查和评估,制定合理的林木资源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公众参与林木资源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和合力。
(5)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林木资源价值的体现。
三、重点任务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砍伐和滥伐林木的打击力度。
(2)加强对乡村林权制度的推行和管理,确保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执法效能。
2. 提升林木资源保护意识(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林木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对林木资源保护的热情和参与度。
(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林木资源保护观念和技能。
3. 加强林木资源调查和监测(1)加大林地调查力度,确保林木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建立健全林木资源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林木资源的动态变化,提高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3)加强林业遥感技术应用,提高对大范围林木资源监测能力。
4. 推进重点林木资源保护(1)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加大对重点林木资源的保护力度。
吴起楸子资源现状与原生境保护对策作者:程占叶高伯明高彦王海燕田鸿丽来源:《西北园艺·果树》2024年第04期摘要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选择中,吴起楸子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具有优良的抗逆基因,应加强保护,合理利用。
据调查,陕西吴起境内现有超过100年的楸子树57株,树龄最大的230年。
针对吴起楸子原生境生存状况,分析了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吴起楸子;资源现状;保护对策楸子属中国苹果栽培种之一,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陕西省吴起县是楸子的重要原产地。
吴起楸子在长期自然进化和选择中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具有优良的抗逆基因。
其根系深,抗旱、抗寒、抗冻能力极强,在碱性土壤中栽植,黄叶病发生率低,与苹果品种嫁接亲合力强、嫁接口愈合良好,幼苗生长快。
吴起楸子是我国苹果三大本土砧木之一,吴起县2023年9月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陕西省吴起楸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由此吴起楸子资源保护工作被提到重要议程。
对吴起楸子资源现状进行摸底,对今后开展苹果属植物典型性状优系筛选、评价、扩繁利用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
1 吴起县自然概况吴起县(E107°38′57″—108°32′49″,N36°33′33″ —37°24′27″)地处延安市西北端,全县土地总面积 3 791.5 km2,具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点,平均海拔1 503 m,沟峁梁川相间,地形起伏大,沟长坡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干旱,夏季多雷暴雨,秋季阴雨温凉,冬季干燥寒冷,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最大可达25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南低、降雨多,西北高、降雨少的特点。
近5年气象监测数据:年降雨量587.5 mm,蒸发量1 541.7 mm,相对湿度56%,年无霜期175 d,极端最高温37.1 ℃,极端最低温-25.1 ℃,年均温8.5 ℃。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林业管理【发文字号】办技字[2014]159号【发布部门】国家林业局【发布日期】2014.10.30【实施日期】2014.10.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通知(办技字〔2014〕1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中国林科院: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
为全面系统掌握我国核桃遗传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状况,切实加强核桃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国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拥有丰富的核桃遗传资源,是世界核桃的演化中心、分布中心和生产、消费大国,年产量已达200万吨以上,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木本油料植物首位。
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并未系统开展过核桃资源调查工作,造成家底不清,尤其对野生资源分布及濒危状况了解有限;有些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原生境遭到破坏,近年来已处于灭绝或濒临灭绝状态;由于过于追求以产量和品质为主要目标的良种选育和集约化栽培,忽视了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造成了我国核桃品种遗传基础狭窄。
因而,开展全国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摸清我国核桃遗传资源状况,对有效保护我国丰富的核桃遗传资源,科学开展核桃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系统的核桃遗传资源调查,查清我国核桃遗传资源的分布、数量及利用状况等,建立全国核桃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编制完成中国核。
中国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5年)国家林业局2015年6月目录前言 (1)一、林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3)(一)林业遗传资源的范畴 (3)(二)多样性状况 (3)(三)受威胁状况 (4)(四)保护与利用成效 (5)(五)问题与挑战 (7)二、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战略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战略目标 (9)三、林业遗传资源保护重点领域与行动计划 (10)(一)重点领域1:林业遗传资源调查、监测与信息化建设.. 10 行动1:开展林业遗传资源调查编目 (10)行动2:建立完善的林业遗传资源监测评估体系 (10)行动3:制订林业遗传资源标准体系 (11)行动4:建立林业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11)(二)重点领域2:林业遗传资源收集与保存 (11)行动5:确定林业遗传资源保存优先物种 (11)行动6:加强林业遗传资源原地保存 (12)行动7:加强林业遗传资源异地保存 (12)行动8:加强农林兼(间)作树种遗传资源保存 (13)(三)重点领域3:林业遗传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13)行动9:开展林业遗传资源评价 (13)行动10:推进育种、驯化和生物勘探工程 (13)行动11:强化良种利用 (14)行动12:建立以适应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林业遗传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14)行动13:加强入侵物种的防控 (15)行动14:研究建立林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15)(四)重点领域4: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 (15)行动15:建立宣传机制、提高公众对林业遗传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15)行动16:加强林业遗传资源的教育和培训 (15)行动17:强化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保存与利用的机构建设 (16)行动18:加强林业遗传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6)四、保障措施 (16)(一)组织保障 (16)(二)政策保障 (17)(三)科技保障 (17)(四)资金保障 (17)前言遗传资源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丰富的林业遗传资源,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是开展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是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强林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林业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是世界重要的物种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物种丰富,特有种众多,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地域辽阔,跨古北区和东洋区两大区,加之未受第四纪大规模陆地冰盖的冲击,因而是世界生物资源富集且特有种众多的区域。
林业遗传资源是生物遗传资源的主体,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大工程,开展了林业遗传资源收集和保存,初步建立了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深入开展了科学研究,资源安全保存、综合评价等技术得到发展;加强科学管理,林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得到提升;推进区域与国际合作,促进获取与惠益分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了林业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遗传多样性衰退乃至丧失。
同时,在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监测与评估、信息共享、决策与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指导引领林业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1201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森林遗传资源养护、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全球行动计划》;2014年1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国家工作方案》。
为落实全球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工作方案,基于中国林业遗传资源保护管理、监测评估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中国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5年)》。
本计划明确了林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了重点领域和具体行动,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指导全国林业遗传资源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工作。
2一、林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一)林业遗传资源的范畴林业遗传资源指分布在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传资源。
(二)多样性状况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灌丛等多种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沼泽等类型;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地、戈壁、盐碱地等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蕴藏了60%以上的陆地生物资源。
物种丰富。
目前中国已知的高等植物有432科3 921属34 377种,其中被子植物241科3 143属29 348种,裸子植物12科42属244种。
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占世界的54%,其中乔木约2 000种,占世界的24%。
目前有记录的鸟类种类有1 400余种,兽类450余种,爬行类300余种,两栖类270余种,鱼类2 500余种,昆虫约15万种以上。
我国微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仅真菌已报道近2万种。
特有物种丰富。
中国独特的生物地理区系拥有众多特有物种乃至特有科属。
木本植物有银杏科、马尾树科、大血藤科、伯乐树科、杜仲科、银鹊树科、珙桐科7个特有科,金钱松属、银杉属、华盖木属等239个特有属,金钱松、白豆杉、台湾杉、毛白杨等1 100个特有种。
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朱鹮、马鸡、画眉、扬子鳄、中华鲟、金斑喙凤蝶等具有代表性的特有种。
种内多样性丰富。
我国地域广阔,生长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3的适应、进化和发育,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种内遗传变异。
例如,杉木有灰杉、红心杉,毛白杨有箭杆毛白杨、易县毛白杨、小叶毛白杨等多种类型;全世界虎的8个亚种有5个曾见于我国,包括东北虎、华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里海虎;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鸡,属鸡形目雉科鸟类,是典型的以森林为栖息环境的鸟类物种。
环颈雉在世界范围内约有30个亚种的分化,不同亚种间雄性个体体羽颜色分化较为明显,是该物种基因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分布于我国的环颈雉有19个亚种,除了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和海南外,其分布范围遍布我国其他所有地区,是我国雉科鸟类中的优势物种。
(三)受威胁状况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生境片断化、环境污染、基因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冰冻、暴风雪、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林业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大约有800~1 000种乔灌木树种及其种群处于受威胁状态,近百种树木已经或濒临灭绝。
天然群体退化严重,原始和接近原始状态乔木林减少,大量珍贵树种遗传资源丢失。
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
乡土树种遗传资源受到侵蚀,传统知识保护不够。
珍稀濒危树种遗传资源保护不力,流失严重。
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数量极少、分布范围极窄的濒危种,具有重要经济、科研、文化价值的濒危种和稀有种,重要作物的野生种群和有遗传价值的近缘种,以及有重要经济价值,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急剧减少的种进行了选列。
名录中共有92个科,其中裸子植物7个科,被子植物68个科,蕨类14个科、藻类1个科,真菌2个科。
一级保护植物有49种和4三个属(属中所有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97种与2个科(科内所有种)、3个属(属内所有种)。
第二批名录正在征求意见中。
《名录》中有的植物仅有模式标本或几十年以前采集到的少量标本;有的植物仅分布在一个特定的产地或狭小区域,形成极小种群,其资源亦日益枯竭,其中许多植株极少,有的甚至仅存一株。
现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我国处于濒危或威胁状态下的动物确定了保护的法律地位,其中包括了我国大部分的特有种。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共83种,包括兽类39种,鸟类37种,爬行类5种,昆虫类2种;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共120种,5个科(科内所有种),1个目(目内所有种),包括兽类36种,鸟类68种,5个科(科内所有种),1个目(目内所有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昆虫类13种。
2001年8月,国家林业局根据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长期监测的结果,公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包括了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此外还包括昆虫纲的110种。
野生动物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适宜栖息地面积萎缩和破碎化,人类干扰加重等。
(四)保护与利用成效随着全社会对林业遗传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林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地保护网络初步建成。
截至2013年底,林业系统有自然保护区2 163个,面积12 400万hm2,建立森林公园2 855处,总面积1 738万hm2;建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577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429处、国际重要湿地46处,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5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湿地保护率达到43.51%,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已建设了沙漠公园(试点)33个,对重要沙漠遗传资源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目前,初步形成了我国林业遗传资源原地保护网络,使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得到了保护;90%以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纳入了自然保护区体系;部分珍贵食、药用菌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异地保存体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经建立树木园、植物园160多个,收集、保存了大量的以树种为单元的林业遗传资源。
建成22个多树种遗传资源综合保存库,13个单树种遗传资源专项保存库,226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保存树种2 000多种,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涵盖目前利用的主要造林树种遗传资源的60%。
根据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结果,全国范围内建设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77个,野生动物园数量达到16个,全国范围内异地保存的野生动物数量近20万头(只)。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个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重要物种遗传资源的保存与评价取得突破。
通过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相结合的方式,对杉木、油松、马尾松、毛白杨、银杏等200多个树种的遗传资源进行保存与遗传多样性评价;完成了毛竹、杨树、柳树等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启动了全国油茶、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部分省区市开展林业遗传资源调查工作。
开展了濒危野生动物,比如大熊猫、麋鹿、华南虎、金丝猴、朱鹮、扬子鳄等人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测定,遗传管理及谱系建档。
开展了食、药用菌如松茸、灵芝、块菌、虫草、桑黄等菌种的遗传资源的保存与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