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
- 格式:doc
- 大小:374.00 KB
- 文档页数:12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哲学、未学等角度论证了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有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在一种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具有不同配置形式的通用智能系统,并使之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被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最权威的人”的库兹韦尔坚信,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而且超越的速度会比人们预想的快得多。
他认为,2045年是奇点到达的时期,这将是极具深刻性和分裂性的时间点,非生物智能在这一年将会10亿倍于今天所有人类的智慧。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
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
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
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
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
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
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
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五)(新课标)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
,“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
B项。
,原文说,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可见,“歌词和旋律好听”只是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的原因之一,“首要因素”一说于文无据。
D项。
,概括有误,文中说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并不妨碍”并不等于“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所以选C项。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拟写标题,其实也是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开头结尾等重要语句、关键词,以及作者议论的语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文段第一句话“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是提升视频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就提纲挈领写出了本段主要内容: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第二句话“作为向全国人民传播的一档文化类节目,其内容设置对互动性的要求必须清晰且有针对性”表明构建实时互动场景属于“节目设置”范畴。
所以,本段主要谈“对互动场景的内容设置”,核心内容为“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所以选C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五)(新课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说法错误。
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
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说法错误。
“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C项,“唐代入乐作品一般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曲对诗意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 说法错误。
原文说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即便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而不是“唐代”,以偏概全。
D项,正确。
故选D。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说法错误。
没有“对比”;B项,“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说法错误。
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古诗是有音乐性的;C项,“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说法错误。
两段不是“递进结构,应该是“并列结构”。
故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模拟卷全国通用五高考仿真模拟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孤立的一个人,不会产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产生礼的要求和行为。
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
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和“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
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
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面貌就会不那么好看。
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情感,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
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的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
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情感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
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行,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
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
“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
“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押题仿真模拟(五)语文试卷★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
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
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
它可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
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2019-2020学年3月份冲刺模拟卷高三语文(五)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五)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有感于自身经历,奉劝天下痴情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肺腑之言是______ ,______ 。
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的兴毁引出对秦王朝兴亡的思考,并告诫后人“______ ,______ ”。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 ,______ ”两句,充满哲理,给人以前进的力量。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楼上①杜甫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 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
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
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白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明代王嗣爽在《杜臆》巾,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
请赏析诗的尾联。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
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
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
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
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
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
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
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人类从以在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
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
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理论探索》第2018.5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
B.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
C.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
D.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答案:B解析:本题中,B项,“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理解错误,原文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简短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力远胜人类的气力。
B.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入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会让人真正自由。
C.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
D.文章先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接着分析人工智能的性质,最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论证结构合理。
答案:C解析:本题中,C项“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无中生有。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在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同。
B.目前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
C.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
D.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其实也加大了对人类进行伤害的风险。
答案:B解析:本题中,A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作用相同”表述有误。
C项“一部分人……转型”是技术革命的结果而非目的。
D项文中没有提及“加大风险”。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往事沈从文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
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
那是夏天秋天之间。
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
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
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
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
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
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
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
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
真是好四叔呵!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
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
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
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
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
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
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
“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
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
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
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
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
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
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
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
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
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
什么事情都有味。
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
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后园坎上那桃子已熟透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
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答案:D解析:D项“对城里生活的厌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
故选D。
5.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表明“我”对四叔的辫子很感兴趣,突出“我”幼年时的淘气和四叔的和蔼憨厚;③表达“我”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为下文写淳朴的人情关系做铺垫。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从结构、内容、主旨三方面来说。
6.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
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6分)答:答案: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更能表现乡村人的人性之善;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往事”的主体地位,点明题意;③叙写众人之善,更能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④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一点2分,答出三点可满分)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注意无主要人物这个写作特点,体现了淡化个体的写作风格,写十多个人物的目的就是突出一群人,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存在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