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推进中的问题与建议——以上海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4.22 KB
- 文档页数:2
一、上海租赁型保障房的现状上海租赁型保障房起步于廉租住房,2010年开始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2015年廉租住房与公租房并轨管理。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上海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已达12.1万户,目前正在享受保障的家庭约4.4万户,其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历年累计完成9360户。
全市公租房累计建设、筹措公租房及单位租赁房约16.4万套,累计供应约12.5万套,其中已出租约10.8万套,入住约9.8万套、21.2万户,历年累计受益家庭约36.2万户。
租赁型保障房是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效保障了基本居住需求,广泛覆盖了需求群体,为全市合法就业的稳定的常住人口特别是新就业青年职工和引进人才提供了居住方案。
它管理规范,以市场机制推进,对住房租赁市场起到了补充和引领作用,促进了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尽管如此,上海的租赁型保障房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仍然积累了一些问题,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上海租赁型保障房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一)投资建设1.布局不尽合理,供需矛盾较大,周边配套不够成熟。
目前,上海租赁型保障房的供需矛盾总体上趋于平衡,但在小区域内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首先,全市租赁型保障房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房源多分布在外环线以外。
中心城区租赁型保障房供不应求的矛盾较为突出,部分房源出现排队轮候时间过长的现象。
其次,租赁型保障房周边的配套不完善,没有像普通商品房那样设计足够的社区配套空间,对于租赁型保障房的生活品质影响较大。
此外,缺乏套内配置标准和配套建设标准。
目前,全市对租赁型保障房装修有统一的标准,但套内配置和配套建设缺少统一的指导标准。
日常维护更新包括绿化更新、智能化安装更新,以及小区配套车位比例设置,如果缺乏相应的标准,可能会造成成本支出不可控。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受土地供应和房源筹措的限制。
从房源筹措角度来看,上海的租赁型保障房源主要是集中建设开发的整体公租房项目和新建商品房配建的保障房。
对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袁康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文章针对上海市多年来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称谓、内涵和配套等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上海长期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具体建议.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袁康
【作者单位】上海中大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策略——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为例[J], 胡馨文;蒙春运
2.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新纪元《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全国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与产业化实践研究报告》一书出版 [J], 刘东卫;褚波;秦姗
3.成华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J], 雷霆
4.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以浦东三林"士韵家园"项目为例 [J], 徐勇民
5.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J], 林韵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租赁住房市场的现状对策和启示1. 引言1.1 1. 现状概述上海租赁住房市场是一个非常繁荣且具有活力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租房需求者和投资者。
目前,上海的租赁住房市场呈现出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波动大、政策调控不到位、中介乱象丛生、以及无法满足居民租房需求等突出问题。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导致房租水涨船高,给租房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房价波动大,房租价格常常受到市场供需以及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租房市场买方卖方难以取得平衡。
政策调控不到位,使得租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中介乱象丛生,给租房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纠纷。
现有的租赁住房体系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租房需求,缺乏不同租房群体的特色住房选择。
上海租赁住房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1.22. 问题突出上海租赁住房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入上海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住房资源供给却难以跟上需求,导致租赁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一线城市内涌入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学生,使得租赁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而供给量却难以满足。
价格波动大。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租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房屋租金价格波动较大,租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一些房东和中介机构趁机涨价,致使一些租户无法承受租金上涨带来的压力,甚至导致居住困难。
政策调控不到位。
现阶段,上海市政府在租赁住房市场调控方面还存在不少不足,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需要加大对租赁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有序稳定发展。
中介乱象丛生。
一些不法中介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手段,损害了租户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
无法满足居民租房需求。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入的增加,居民对租赁住房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市场供给却显得不足,导致一些低收入群体难以找到质量好、价格适中的租房选择。
公租房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为掌握公租房后续运营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理顺完善公租房管理体制,建立公租房管理长效机制,推动住房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人通过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公租房小区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调研,赴多地学习考察,总结如下:一、公租房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公租房在十多年的运营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公租房后续运营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引起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公租房管理包括审核、分配、运维管理、退出等环节,涉及到企业、住房保障部门、各级与住保工作存在联系的部门、运营管理公司和物业公司等不同机构。
目前,部分地方公租房管理体制存在多头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体制和标准不一,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无统一规范的公租房后期管理流程,各公租房管理主体之间“单打独斗”,分配公示信息平台不一,信息不共享、房源不透明,导致可能存在“人情房”“多套房”现象。
(二)房源筹集困难,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新市民、新就业无房职工和人才涌入城市,公租房供需矛盾逐步显现。
一是部分地方开工建设房源较少,待分配使用房源十分有限。
二是从2016年起,中央、省级暂停对部分地方公租房建设项目进行资金补助,受地方财力限制,近年来部分地方未开工建设新的公租房项目,加之新建商品房小区配建公租房政策未落地施行,房源筹集渠道较窄,公租房新增房源后继乏力。
三是城区片区棚改安置人员、机关单位新就业职工(含引进人才)、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对公租房需求量越来越大,房源缺口大。
(三)运营维护收支不平衡,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资金保障力度不足、资金缺口大。
一方面,公租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三部分皆以政府为支撑,资金稳定的同时在数额上却难以得到满足,只能通过借贷,每年需支付巨额利息,另一方面,随着公租房大面积交付使用,维修维护工作量和难度逐年增加,维护维修、物业管理费支出逐年上升,加之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物业公司或产权人根本无力承担,财务压力大。
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住房现状的概述,总结出上海市农民工住房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上海市农民工住房的未来改革的方向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问题;居住状况“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良好的居住环境乃是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前提。
近年来,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上海市作为全国的金融经济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农民工在此工作,根据1997年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结果,在上海市大约有300万暂住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调查还表明,大约50万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已经居住3年以上,农民工的居住模式对于上海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那么,这些农民工在上海的居住状况是怎样的呢?生活环境如何?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在文章中将一一论述。
一、上海市农民工的居住现状第一、上海市农民工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1986年,住在城市中心(包括市中心区和其他建成区)和住在城市外围的流动人口数量大体相当。
但随着持续的城市扩张和市中心区拆迁,目前上海市的外围区域已经成为接纳流动人口的主要区域(吴维平、王汉生, 2002)。
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加之此处以前多为农村,租房容易,房租也比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
第二、住房方式以租赁居住为主。
由于城市的住房与户籍制度相挂钩,流动人口既不能购买经济房,也被排除在廉价房之外,无论是安居工程还是当地住房都只是针对本地城市居民而言的。
虽然上海市放宽了流动人口进入的户籍政策,但是高昂的房价,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将那些微薄收入的农民工排斥在上海的门外。
据上海市居住状况的调查表明,对于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租房仍然是他们最多的选择,有60%以上的流动人口选择租房住,其中租私房的又占到了将近50%。
此外还有28、8%的农民工是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或者工棚里[1]。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文章标题: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及其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导读:社会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还要关心民生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房问题逐渐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重要问题。
上海市公租房作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将从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及其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1. 上海市公租房的发展背景1.1 上海市住房问题的现状1.2 上海市公租房的发展历程2.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设定2.1 什么是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2.2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变化趋势3.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影响3.1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3.2 减少住房不平等现象3.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争议与改进4.1 住房需求多样化与标准的不足之处4.2 如何改进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5. 个人观点与理解5.1 对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认同与支持5.2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建议结语:通过对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及其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综合评估,可以看出上海市在改善住房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进一步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完整文章3000字的内容超过了AI最大生成字数限制,我无法提供完整3000字的文章。
2.2 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的变化趋势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是衡量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上海市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上海市政府逐步提高了公租房人均租赁住房面积标准。
对建立健全我市公租房管理制度的建议建立健全公租房管理制度是我市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公租房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立健全公租房管理制度过程中,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公租房政策和法规框架。
制定公租房管理办法,明确公租房的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公租房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要求,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益。
其次,要加强公租房建设的规划和管理。
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合理规划公租房的数量和分布,确保公租房项目能够覆盖更多低收入家庭。
同时,加强对公租房建设的质量监管,确保公租房的建设工程符合相关标准,提高公租房的品质和可持续使用性。
第三,加强公租房分配和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建立健全公租房申请、审批、分配等流程,确保公租房的分配是公平、公正的。
加强对公租房租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租金收费标准,并建立租金调整机制,根据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加强对入住居民的管理,建立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确保居民按时缴纳租金并遵守公租房管理规定。
第五,加大对公租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建立建立健全公租房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相关部门职责,确保公租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开展公租房管理工作的评估和监督,促进公租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公租房管理制度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建立公租房管理制度过程中,应注重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公租房建设和管理,确保公租房的公正分配和合理租金,加强维修和改造管理,并加大对公租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公租房事业的发展,实现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