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发展模式与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57.53 KB
- 文档页数:5
县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县域典型调查摘要: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城市而言更是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助推器,本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契机,研究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现状,并以安岳县及其周边县市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欠发达县域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制约因素,结合实地调查提出欠发达县域城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发展前景● 刘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标志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功能单一、特色不够明显、资源整合有限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县域乡村旅游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低、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愈加向往田园生活和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规范发展轨道,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完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等制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农业旅游业正以逐年上涨的速度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上看,瑞士、法国和西班牙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第三,亚洲则属日本发展水平最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作者:莫莉秋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31期【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发端于欧洲,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户收入。
故此,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社会持续发展和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基本手段。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模式村落发展【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国际模式政府主导型:法国模式。
乡村旅游作为法国旅游业的一部分,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模式。
二战结束后,在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乡村社会空心化较为严重,为了稳定农村社会,缓解农业经济的萧条,法国政府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1951年法国开始在乡村地区建设乡村(民俗)旅馆,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1955年,政府开始向从事乡村民俗、生态旅游的农户们发放信贷支持,启动繁荣小城镇计划,以公共财政来支持“农村家庭旅游服务计划”。
到196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规范乡村旅游的第一部法律——《马尔罗法》,该法要求乡村旅游服务机构在推进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景观的结合,鼓励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或中介机构,政府对这些合作组织或中介机构实施免税政策。
由此,法国乡村旅游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972年,法国政府又颁布了《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规范法》,该法对过去10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推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系列质量标准与技术规范,并设立了旅游检查制度,赋予游客评价权。
到了1970年代末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放缓,城市人口对于回归乡村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兴趣,乡村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度承载了法国旅游业60%的游客。
到今天,法国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乡村旅游类型集中在农业休闲、民俗旅游、美食品尝等方面,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原生态绿色旅游态势,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法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特征及经验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在节日旅游时都会选择出国旅游。
法国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旅游胜地,在法国有美丽的滨海,有刺激的高山滑雪活动,有古老的名胜古迹,还有美丽的乡村风光,这些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国游客。
法国的乡村风光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法国休闲乡村旅游成为一种大热的趋势。
关键词;法国;休闲;旅游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在进行互相渗透。
因此出国旅游成为一种风尚。
法国作为一个浪漫的国度,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国游客前去参观。
其中的休闲乡村旅游在法国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法国的乡村旅游,可以增加我国对外国的文化了解,对外国民俗风情的认知。
出国旅游以增可加两国的友好交流,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
一、法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出国旅游已经成为大家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法国的乡村旅游,拥有着漫长的历史,由于其自身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游客的目光。
法国乡村旅游,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19世纪,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法国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乡村旅游,物美价廉,使游客流连忘返[1]。
在乡村旅游中,能享受到热情的服务,能感受异域风光,价格也比较低廉。
这一特点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关注。
在法国旅游,能了解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感受民众的生活原貌。
法国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会是广阔的。
二、法国休闲乡村旅游发展的特征(一)旅游项目多样性法国乡村的旅游项目可以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舍三大类。
这三大理旅游项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满足游客的需求。
项目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绿色闲适的旅游环境,来吸引广大游客。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乡村旅游中的家庭旅馆。
家庭旅馆的建设遵循着自然法则,房子的建筑风格都能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
游客在古老的家庭旅馆中居住,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气息,能体验贵族的奢华与享受,在这种环境中居住,使游客流连忘返。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20XX年5月30日)一、发展概况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
20XX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
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
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
稿 哈第 1 页 共 6 页姓名: 时间: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做法经验交流材料】word 版可编辑文档/发言稿模板素材文档说明:欢迎阅读【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做法经验交流材料】,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欢迎您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平桥区把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作为重点来抓,依托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越的组合优势,坚持以豫楚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全域乡村旅游为方向,致力于把平桥打造成山水如画、乡村如诗、田园如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全区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以理念创新引领乡村旅游我们把发展乡村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同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富民增收、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如被《人民日报》誉为“画家画出的小山村”的郝堂村,通过生态修复、环境优化、民居改造和村庄治理,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实现了蝶变重生。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
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实现农业、交通、教育、体育、工业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涉农政系性项目资金的“捆挷”优势集中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要素,打造了一批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文化体验、摄影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功能的涉农观光、采摘、休闲旅游项目。
培育了大郝堂乡村漫游廊、东大岗水乡游赏廊、西大岗豫楚风光廊、沿淮生态观光廊等四条1-3天的精品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和村民乐享生活的新体验。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
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1、法国(1)发展历程: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APCA)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有3000多户农民加盟,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全国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乡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影响巨大。
(2)产品类型:法国乡村旅游产品涵盖了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法国郊区农业旅游也出现多种形式,包括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家庭农园等,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3)经验做法:①加强宣传。
法国出版了专门的宣传和指导手册,大力促销乡村旅游旅游。
②制定相关计划。
法国推出了的“农庄旅游”计划使1.6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
③社区参与,实行本地化策略。
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强了培训和引导,新兴的“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2、美国(1)发展历程:美国有着悠久的乡村旅游传统,根据美国旅行行业协(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06年对1300位乡村旅游者的抽样调查表明: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最受旅游者青睐。
二战以后,乡村旅游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一部分,假期经常在城边不贵的乡村食宿接待设施和私人农场中度过,旅游食宿设施的形式一般是乡村旅馆和农场上私人闲臵房间。
乡村旅游开发7种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江西景德镇的农家旅馆、四川成都乡林酒店。 *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徽州镇。 *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休闲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如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休闲农庄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如湖北武汉谦森岛庄园。 *乡村酒店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 *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 *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农业博览园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我国度假休闲旅游旅游发展示范案例精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度假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度假休闲旅游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下面将为大家精编一些我国度假休闲旅游发展的示范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1. 阳朔: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度假胜地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阳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当地的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打造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庄。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到土家乐园的乡村民俗活动,享受到大自然所赐予的清新空气和清澈溪水。
阳朔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西湖:传承古典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点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杭州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西湖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传承古典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通过对西湖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以及对古典园林的修缮和恢复,西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西湖还利用数字科技手段,打造了“智慧西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游览服务。
西湖旅游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旅游景点提供了借鉴,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
3. 三亚:建设国际化旅游度假胜地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也是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
近年来,三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国际化旅游度假业,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品质。
三亚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旅游项目,为游客打造出了一个完善的度假休闲环境。
除了海滨休闲度假,三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度假休闲。
三亚还注重提升环境生态保护水平,打造了一批生态休闲度假村庄,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清新自然的度假环境。
4. 张家界:依托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胜地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各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启示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休闲产业,是休闲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其根本目的是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休闲需求,并获得经济利益。
由于收益效果普遍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游玩形式又更贴合淳朴原始的乡村生活,更能唤起现代都市人群对本源生存方式的回忆,因此休闲农业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客源市场。
休闲农业首先起源于19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但国际上并未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达成共识,各地区因发展的侧重面不同而称呼各异,常用的讲法有Rural tourism、Agri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Entertainment farming、Village tourism、Green tourism 等。
1、休闲农业发展历经的阶段自19 世纪60 年代休闲农业出现起,至今已有140 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展阶段。
1.1 萌芽阶段即开始出现观光农业旅游活动,但只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欣赏自然风光。
19 世纪初,农业蕴含的观光旅游价值逐步显现出来。
19 世纪30 年代,农业旅游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
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
1.2 发展阶段即具有观光职能的专类农园开始出现,逐步替代仅对大田景观的观赏。
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的污染,加之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都使得人们倍感疲倦。
而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郊野、农场等资源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身心的渴望,于是,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开始大量涌现。
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游、食、住、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专职服务人员,这标志着休闲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一、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类型有:1. 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2. 园林观光游。
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野营、摄影等活动,以游客体验农业休闲为目的。
二、科普教育休闲模式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区等资源,以农业科研、生产、示范和推广为内容,建立农业科技博物馆、展示厅,让游客了解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主要类型有:1. 科技示范园。
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形成集科研、中试、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以农业科研、生产技术知识的普及为重点内容,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普教育。
2. 农业观光园。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需求,以现代高新农业技术为依托,有选择地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蔬菜、水果、禽畜等农畜产品,形成具有高度洁净生产环境,并按健康食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生态果园或生态菜园等。
三、农业文化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投资兴建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村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主要类型有:1. 民俗文化村。
利用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来开发旅游活动。
游客可以在民俗文化村参与地方节庆、民俗活动,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
2. 历史文化遗址。
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资源开发旅游活动。
游客可以在历史文化遗址参观古迹,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四、农家乐休闲模式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室内外环境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开办农家乐旅游活动。
主要类型有:1. 农业观光农家乐。
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将农业生产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促进城乡交流与融合发展。
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发展模式与经验
■文/李建辉
乡村休闲旅游是兼具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心针”。
衢州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乡村休闲旅游极具发展潜力。
为此,笔者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发展模式与经验,以期为我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借鉴。
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1、传统型乡村休闲旅游。
通常以传统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如法国和澳大利亚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出葡萄酒旅游,让旅游者在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的同时参加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娱乐活动。
以色列北部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果发展观光农业,让游客在品尝沙果的同时做沙疗,每年吸引游客量均在20万人以上。
2、科技型乡村休闲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
例如,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集成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其中,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
- 1 -
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则种上各类新奇瓜果。
3、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
主要是通过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需求。
例如,日本的一些农场采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特色的服务设施开发“务农旅游”,让旅游者自由参观园内种植的农作物,亲自参与劳动体验,现场采摘瓜果并制成美味佳肴,从而获得全新的劳动体验。
法国则开发出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如农场客栈、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等,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需求。
4、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
主要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以满足游客健康需求,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
5、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
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游客在轻松休闲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例如,日本的一些地方为迎合人们对野生鸟类的兴趣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的知识。
6、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
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
- 2 -
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例如,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匈牙利不断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并体味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1、遵循自然法则,注重亲身体验。
在法国,乡村旅游中的每一个产品都尽量保持其原真性和独特性,每个农场销售的主要农产品都必须自己生产,主要原材料不从外面采购,生产加工也必须在农场内进行,从而保证了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
此外,法国家庭旅馆也同样遵循自然法则,游客可以选择古老民居改建的家庭旅馆,也可以在洞穴家庭旅馆入住,或在古城堡中追忆奢华和浪漫。
台湾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则是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让游客在农场中亲手采摘蔬菜和水果,从而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
2、塑造旅游主题,不断推陈出新。
在韩国,乡村旅游非常重视主题的塑造,目前已设立了800余个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民俗节,如“泡菜节”和“鱼子酱节”都极具乡土特色。
同时,韩国乡村游在项目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地道的韩式套餐;“周末农场”供城市游客周末携一家老小去耕种和收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 3 -
3、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内在的文化品味成正比,只有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才可能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在国外,酒庄游、庄园游、遗产廊道等都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欧洲的每座古堡都设有自己专门的小博物馆,配备关于古堡历史和传说故事的声光表演以及表现古堡特色的节庆活动。
在我国,有些地区也非常重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如山东省莱州市梅园新村通过持续举办“梅文化艺术节”、“梅文化艺术沙龙”等特色活动,开发与梅花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活动并与当地一些庆典相融合,构筑了以梅花为主题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4、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重在资源独特性,独特性越大,吸引力就越大,因此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旅游。
在阿根廷,一些庄园主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优势开展颇具特色的登山探险、水上项目等;欧洲古堡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开展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美国遗产廊道通过挖掘乡土历史文化,大力复兴当地乡村音乐、艺术和手工艺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形象。
5、多方融资,突破资金瓶颈。
乡村旅游开发往往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对此一些欧美国家采用了多方融资的方法。
如在古城堡的维护上,欧洲一些国家采用城堡认购的方式进
- 4 -
行多方融资。
在德国,花费小笔资金即可在古堡协会注册获得古堡的所有权,但前提是必须按原状恢复并定期维修,从而使大部分城堡得到了有效维护。
此外,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是通过私人投资来实现的,日本则在政策上允许地方发展债券募集乡村旅游开发资金。
□
(作者单位:市农科院)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