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
- 格式:ppt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宋初冗官,吏治腐败B. 战事不断,农民破产C. 巩固政权,不抑兼并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3.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A. 养兵政策B. 守内虚外政策C.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D. 一职多官4.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 冗官B. 冗兵C. 积贫D. 积弱5.下列宋太祖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 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 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 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减弱D. 军权改革——藩镇消除——外部威胁消除6. “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 定期考核官员B. 严格“恩荫”制C. 改革贡举制D. 慎选地方官吏7.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A. 商鞅变法B. 庆历新政C. 王安石变法D. 孝文帝改革8.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北宋中期的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改革的背景。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3、分析庆历新政的举措及其失败的原因。
4、探讨北宋中期改革对后世的启示。
二、知识梳理(一)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1、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立国以来,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
2、冗官、冗兵、冗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增设了大量的官僚机构和官员,导致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
同时,为了防范辽和西夏的侵扰,北宋养了大量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
此外,政府的各项开支也不断增加,形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即“三冗”问题。
3、农民负担沉重由于土地兼并和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生活艰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4、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被迫签订屈辱的和约,每年要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改革的主张。
2、主要内容(1)整顿吏治:改革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淘汰不称职的官员。
(2)加强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3)减轻徭役: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
3、失败原因(1)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一些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3)宋仁宗的动摇和支持不力。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宋神宗即位后,决心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②募役法: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民户则需交纳免役钱。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
④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⑤市易法:设立市易务,调控物价,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 B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源包括()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痼疾③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中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④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①不难理解,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从而使封建政府财政困难,并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A正确。
【答案】 A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解析】“鬻技巧”“绣画”等不仅不能说明宋朝统治者注重兵员的素质,反而说明宋朝兵员不务正业,军纪败坏。
【答案】 A4.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A.“杯酒释兵权”B.“庆历新政”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D.实行“恩荫”制度【解析】由于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导致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沦为佃农,农民生活困苦,致使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C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解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此分析A项正确。
【答案】 A6.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②的叙述不符合当时北宋的史实,北宋中期有大量军队。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梳理】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 ”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A.削夺大将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C.集中军权D.吸取历史教训3.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局面,原因是()A.政府不抑兼并B.广大农民流亡C.大量地主逃亡D.均田制遭破坏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积贫积弱的北宋一、选择题1.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答案:D2.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欧阳修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两句文言文,介绍了当时士兵的状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由此看出当时的军纪不严、士兵缺乏训练,骄纵懒惰。
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很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项。
答案:D4.从下表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缗) 支出(单位:缗)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 085万余12 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13 186万余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综合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为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C.提倡节俭,反对奢侈D.禁止农作物出口解析颁布“解负令”的目的是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答案 A2.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解析雅典民主三部曲: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因此,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是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答案 C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国变法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各国改革,而各国变法改革客观上都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4.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它们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④承认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基本上都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作用基本相同,即增加了收入,以法律形式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答案 A5.大化改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原因是()。
A.改革措施全面而完备B.改革派的形成C.新政权颁布了完备的法令D.归国留学生的支持解析改革派形成后,于645年发动政变,消灭了专横的中央豪族,建立了新政权,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王安石变法最新试题一. 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 .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 .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5.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
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农田水利法 D .方田均税法6.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 募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保甲法7.“熙宁( 宋神宗年号 ) 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 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 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9.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3.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主张儒佛合一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5.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7.《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课时跟踪检测(十)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选C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读懂材料。
从“为国家守财尔”和“边境扰动……乐于输纳”可知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因此纵容土地兼并。
2.“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 )A.削夺大将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C.集中军权 D.吸取历史教训解析:选B 从表面上看是北宋统治者吸取教训从各方面削弱藩镇等官僚的权力,实质上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统治。
3.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局面,原因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广大农民流亡C.大量地主逃亡 D.均田制遭破坏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造成题干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4.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
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D。
3.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解析:选D.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②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商鞅变法的性质相同③王安石变法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④变法的深刻根源是宋太祖的集权⑤为中下级官员提供了一个发挥才干的机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王安石变法并不改变生产关系,只是实行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故②不正确,排除含②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5题22分,第6题16分,第7题20分,第8题22分,共80分)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财不足用与上而下以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