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0式主战坦克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2
第四代坦克热浪来袭——未来坦克发展之浅见作者:郭正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7期郭正祥2016年9月15日,是坦克这个怪物首次降临索姆河战场100周年。
自坦克问世以来的百年间,坦克从青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为“陆战之王”,最终发展为陆战突击决胜兵器之一,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化战争热潮来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新研发坦克的脚步明显放慢,有的国家军队坦克装备数量在减少。
其主因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所谓“高技术战争”的“样本效应”被放大,人们在重视海、空军、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兵器,尤其重视陆军航空兵、反坦克导弹发展的同时,对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产生了质疑。
坦克作用不可替代坦克这个机械化战争的王者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真的过时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近十几年来,经历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冲突等事件后,各国军方对坦克的作用有了新的理性认识,多个国家军队装备坦克的数量在逐步增加,更多的是对现装备进行改进升级,多个国家有了新的坦克发展规划,几款新坦克样车已经问世,坦克发展进入了新的活跃期。
可以肯定,坦克在未来百年中依然重要,还将得到适度发展。
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未来坦克,将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其理由是:首先,现代坦克集高新技术于一身,攻防兼备于一体,机动性与火力俱佳,在未来战场的地位仍将举足轻重。
坦克具备强大的地面突击力,两栖战车还擅长海上突击,空降战车可在敌后方和战略要地实施空降突击。
经过改进升级的现代主战坦克,可服役到2035年以后,而后陆续问世的未来坦克及其改进型将延续“陆战之王”的又一个百年辉煌。
其次,坦克在攻城略地、控制疆域、全域机动(包括沼泽水网地、山地和城市)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巩固、发展和转化火箭兵、海、空军的火力打击、核突击与信息作战效果至关重要。
可以说,只要战争的最后胜利离不开占领和控制疆域,就离不开坦克为首的装甲装备。
世界上最厉害的坦克是美国M1A2主战坦克下列是坦克的排名TOP10,土耳其“阿尔泰”主战坦克2005年土耳其开始启动了国产坦克项目,研发一款基于韩国的K2主战坦克的四辆坦克样车,这就是土耳其的第一种国产坦克阿尔泰。
整车长度是10.3米,车高2.5米,全重65吨,最高时速70公里每小时。
在武器系统方面,阿尔泰的主炮为一门120毫米55倍口径滑膛坦克炮,理论上该炮在两千米的距离上可以穿透65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在防护方面,阿尔泰采用了复合装甲,总体性能与韩国的K2坦克相当,相当于650毫米均质钢装甲,而这款坦克也算是补齐了土耳其虽然拥有一支在北约中人数仅次于美国,规模位居中东第一的陆军,但是却陆军装备质量不高的缺陷。
TOP9,日本TK-x10式主战坦克10式主战坦克由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主持,三菱重工生产的日本陆上自卫队新一代主战坦克,车长9.42米,高度2.3米,车重44吨,最大时速70公里每小时,最大行程440公里,于2012年1月开始正式服役于日本陆上自卫队。
武器系统方面,10式坦克配备了一门日本自行开发的120毫米44倍径滑膛炮,除了传统的120毫米炮弹外,还能使用一种TRD 研发的程序化引信炮弹。
在防御方面,10式坦克的车体与炮塔采用滚轧均质钢装甲制造,车头正面上部加装了新型复合装甲炮塔,外侧还加挂了用模块化装甲而日本之所以研制这款坦克,就是为了与重型的90式坦克形成补充,完全替代有30年历史的74式坦克,TOP8,意大利C1主战坦克C1主战坦克又名公羊主战坦克,是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车长10.54米,车高2.46米,最大时速65公里每小时,最大行程550公里。
武器方面,公羊主战坦克装备了一门奥托梅莱拉公司生产的120毫米44倍径口径滑膛炮,辅助武器为一门7.62毫米机枪和一挺7.62毫米高射机枪。
而它的防御方面的坦克车体和炮塔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并且在重点部位采用了新型复合装甲,而最新的公羊主战坦克MK2型比原来的MK1型重五吨,装甲防护也进行了加强。
全球主战坦克大盘点——2015年的《世界坦克地图》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9期季伏枥【编者按】本文编译自日刊《PANZER》杂志2015年第1期,其内容和数据不代表本杂志社的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由于世界上装备坦克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原文的“地图”过于复杂,故原图上标注的仅装备几十辆或一二百辆坦克的“坦克小国”不再译出,其地理位置不难辨析,敬请谅解。
还要说明的是,原文各图中所列数据有的有微小差异,本刊不再做考证,谨此说明。
30年间世界主战坦克装备数量的变迁日刊《PANZER》(坦克或战车)杂志社,有关注世界各国坦克装备数量的传统,几十年来先后4次专文加以报道。
第一次是1980年第1期,第2次是1988年第1期,第3次是2006年第5期,这一次是2015年第1期。
所不同的是,前三次统计中,除了主战坦克之外,还包括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等,而这一次的统计数据中仅包括主战坦克。
毫无疑问,主战坦克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重型陆战兵器。
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的数量也在相应地减少。
截止到2013年底,世界上11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65 248辆主战坦克。
尽管这一数字精确到个位数,但是,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动态的,有的国家还在生产主战坦克,更多的是许多国家军队装备的主战坦克因故障报废或性能落后而主动退役,总体数量在减少,大体有65 000辆。
2006年的统计数字是,各国装备主战坦克(含轻型坦克等)为108 600辆,大约10年间主战坦克的数量减少了40%,每年约淘汰4 000辆主战坦克。
再往上说,1986年时,各国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高达157 400辆,为现装备的主战坦克数量的2.5倍!依车型现役主战坦克的装备数量依车型来划分,现役主战坦克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T-72主战坦克,总数达10 016辆,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数量超过10 000辆的唯一一种主战坦克,装备国家的数量达35个。
10式坦克概况开发背景日本现有的第三代坦克在攻击、防御及机动性之间并不平衡。
而事实上,采用不同风格的装备是由不同的作战任务所决定,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
日本在冷战正酣之际,为了防备苏联坦克集群从北海道登陆,从而研制了侧重防御、忽略战略机动能力的90式。
但是,日本并没有认为攻、防和机动之间的不平衡并无不妥。
同样,尽管日本依然对外宣称奉行“专守防卫”战略,但该型坦克的研制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其军事战略的转型。
具体而言,日本在新世纪所奉行的乃是积极外向的军事战略。
在威胁的判断上,陆上自卫队强调游击队、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等新型威胁;在军事行动上,积极寻机用兵海外。
10式主战坦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
技术指标全长:9.42m全宽:3.24m全高:2.30m重量:44吨-48吨(可增加外挂装甲)悬挂方式:液压悬挂速度:70km/h主炮:120mmL44滑膛炮,(日本制钢所吸收Rh120 L44技术自行研制的国产炮)将10式坦克侧面来有必要可换120mmL55滑膛炮机枪:12.7mm机枪(炮塔上)7.62mm机枪(主炮同轴)装甲:复合装甲(正面要部)外挂装甲(炮塔两侧)发动机:水冷4冲程8缸电子喷射可变喷射式柴油引擎,发动机功率1200马力,功率/重量27马力/吨,速度70 km/h电子系统:C4I2系统,全新火控系统装弹方式: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费用和单价:研发费用约500亿日元(约32.5亿人民币),单价9.5亿日元(约6175万人民币)。
研发经过日本要求陆上自卫队形成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反恐战争和反登陆作战。
需要全新的数字化战车以替换老旧的74式坦克在本州形成机动的海岸防御体系。
因为冷战时代的产物90式坦克过于沉重,只适合在北海道服役,所以为替换74式坦克日本不得不全新研发轻重量,全新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提升防护力,动力系统,火力和可改进性的代号为TK-X的新坦克。
坦克的“脉动”——坦克装甲车辆动力传动装置发展新动向(中)作者:张文超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5期★张文超传动技术多元化发展从目前来看,液力机械综合传动技术成熟,已成为坦克装甲车辆的主流传动装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液压机械传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应用到日本最新型10式主战坦克上,可以预测国外未来将加大研究力度,该技术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混合电驱动技术近年来发展活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机电复合传动成为混合电驱动技术的近期发展方向;双态逻辑传动装置、无限变速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等新型传动技术已获得突破,并有产品推出,有望用于坦克装甲车辆。
液力机械综合传动技术仍将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液力机械传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与其他传动技术相比,具有传递功率较大、功率密度大等独特的优势,性能上可较好地满足坦克装甲车辆使用要求,因此,液力机械传动具有较强的技术生命力。
当前,国外坦克装甲车辆大都采用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美国陆军下一代战车——GCV(地面战车)也将阿里逊公司的Xll00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作为候选传动方案。
目前来看,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的单位功率最大达到1 000~1 200千瓦/立方米,吨功率为420~630千瓦/吨,传递功率能够满足当前880~1 103千瓦大功率发动机的需求。
此外,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的可靠性、系列化程度以及信息化程度也得到大幅提高。
液压机械传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液压机械传动既可达到无级传动的理想效果,又可大大提高传动效率以及降低对大功率液压元件的需求,因此,国外非常重视液压机械传动技术研究。
美国已推出HMPT系列液压机械传动装置,但是传递功率较小,只在“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韩国K-21步兵战车上得到了应用。
随着液压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器在日本10式坦克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液压机械传动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该自动变速器采用了液压泵和行星齿轮的组合方式。
世界十大坦克排行NO.10 中国96坦克:排名第10 是因为他配置很简单,便宜,能大量生产。
当然,中国之所以研制他就是为了得到一种99坦克的简化本大量装备。
99坦克实在是太贵了。
我们现在还是初级阶段么。
但96坦克性能绝不简单,西方称之为:“亚洲豹式”坦克,可见评价之高。
只要中国人愿意,96坦克排名马上可以上升好几位。
明显比99坦克小巧。
NO9乌克兰T84:不要小看乌克兰,前苏联的坦克基地哦。
T84和俄罗斯T90是表兄弟啊。
俄罗斯坦克所有传统优点他都具备,因为亲西方,T84的工艺等各方面向西方靠拢,看上去比T90漂亮多了NO.8 日本10式主战坦克日本现有的第三代坦克在攻击、防御及机动性之间并不平衡。
而事实上,采用不同风格的装备是由不同的作战任务所决定,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
日本在冷战正酣之际,为了防备苏联坦克集群从北海道登陆,从而研制了侧重防御、忽略战略机动能力的90式。
但是,日本并没有认为攻、防和机动之间的不平衡并无不妥。
同样,尽管日本依然对外宣称奉行“专守防卫”战略,但该型坦克的研制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其军事战略的转型。
具体而言,日本在新世纪所奉行的乃是积极外向的军事战略。
在威胁的判断上,陆上自卫队强调游击队、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等新型威胁;在军事行动上,积极寻机用兵海外。
10式主战坦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
NO.7 俄罗斯T90S :可以说全世界只有德国人可以在坦克方面和俄罗斯人一较高下。
可惜这个前超级大国已经没落,T90后他们再也没有钱更新。
设计观念问题,俄罗斯坦克与制作精美的西方坦克,甚至和中国坦克相比,外观粗糙,简陋,寒酸,但是火力凶悍!俄罗斯人是典型的注重进攻不重防守。
机动性极佳,而且如同俄罗斯其他武器一样,异常可怕,维修简单实用。
实际上,中国99坦克的底盘就是在俄罗斯T72坦克基础上改的。
可见中国人对俄罗斯坦克评价之高。
防护也非常出色!这是爆破防护装甲和世界首创的主动防御系统,中国师从俄罗斯人,于此受益颇多。
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日本坦克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并可大致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在二战结束前的1918-1945年,日本在亚洲率先研制和发展坦克,推出了代表性的97式中型坦克;在冷战前后的1945-1990年,日本不断追赶世界先进坦克,研制出90式主战坦克;新时期从冷战结束后的1991年至今,日本为实现其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野心,同时顺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研制出信息化程度高、整体性能先进的10式主战坦克。
本文通过回顾日本坦克发展历史,分析其阶段特点,了解其战技性能,旨在摸清日本坦克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进一步认清日本向所谓“军事大国”迈进的真实目的和实质。
二战结束前日本坦克的发展(1918—1945年)在亚洲,日本关注、研制和运用坦克的起步最早,发展的型号、积累的经验和储备的技术也较为丰富。
一战期间,得益于和英国的同盟关系,日本很早就接触到了坦克这种“新奇武器”。
在引进英国和法国坦克的基础上,日本踏上了坦克的发展道路。
到二战前,日军建立了除苏、法、英、德外的世界第五大装甲部队。
但是受到坦克运用思想的限制,日本一直将坦克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使用,因此重点发展与改进中型坦克和轻型坦克。
引进与摸索阶段(1918—1925年)1918年10月,日本从英国引进了“马克”4型坦克。
1919年,又以训练为目的分别购买了英制“赛犬”坦克和法制“雷诺”FT-17坦克。
这些坦克装备给陆军步兵学校里的试验部队,进行驾驶训练和运用研究。
此外,日本还在1920年购买了1辆意大利“菲亚特”3000型21款坦克做试验,1923年从法国租借了“圣沙蒙”1921型轮履两用坦克进行试验。
日本政府还与英国维克斯公司签订了研制新型坦克的合同,并于1924年推出了中型“马克”1型坦克。
但早期坦克行驶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不可接受,日军高层也没有认识到坦克在陆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直到1925年,为提高陆军部队的质量,弥补部队种类与数量的不足,日本才决定组建第1坦克团。
变了味的“自卫队”(下)——日本自卫队60年发迹简史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6期季伏枥陆上自卫队的编制和装备截止至2013年底,日本自卫队的编制员额约为24.7万人,其中陆自为15.1万人,海自为4.5万人,空自为4.7万人,共同部队1 200人,统合幕僚监部3?000人。
其军费开支为593亿美元,约占GDP的1%,排名世界第五位。
单从编制员额来看,陆上自卫队还是“老大”,不过,海自和空自所占的份额正在不断加大。
根据2011年~2015年《防卫计划大纲》的规定,日本自卫队将用全新的“机动防御能力”取代以往的“基础防卫构想”;对待中国则从“严密关注”变为“警戒监视”;构建“动态防御力”,进一步提升自卫队的应变性和机动力。
日本陆上自卫队将更加精干和高效,下辖5个方面军(北部、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9个师团(含1个装甲师)、6个旅团,编制员额为16.1万人,含现役人员15.2万人,预备役人员0.8万人。
师团级为第1、2、3、4、6、7(装甲师)、8、9、10共9个单位;旅团级为第5、11、12、13、14、15(第1混成旅)共6个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师团”和“旅团”是日本人的称呼,相当于国际上多数国家的陆军师和陆军旅,但其规模要略小些。
一个师团约为7?000~9?000人;一个旅团约为3?000~4?000人。
从地域上说,北部方面军辖第2师、第7师(装甲师)、第5旅、第11旅,共4个单位,总部设在北海道札幌;东北部方面军辖第6师、第9师,共2个单位,总部设在本州仙台;东部方面军辖第1师、第12旅,共2个单位,总部设在本州神奈川县;中部方面军辖第3师、第10师、第13旅、第14旅,共4个单位,总部设在本州中西部的伊丹,防区为本州西部和四国;西部方面军辖第4师、第8师、第1混成旅,共3个单位,总部设在九州岛熊本县,其中第1混成旅驻冲绳县那霸市。
不难看出,日本国土面积的80%以上的本州和四国地区,3个方面军共8个师、旅;而仅占国土面积20%的北海道和九州,2个方面军共有7个师、旅,一个小小的冲绳岛面积不到全日本的百分之一,却驻扎一个混成旅,还有美军基地。
主战坦克-简介主战坦克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19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
中、重型坦克一般也是各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也被称作主战坦克(主力战车)。
主战坦克是装有大威力火炮、具有高度越野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一般全重为40吨-60吨,从80年代开始各国的主力战车的重量有快速飚涨的趋势。
火炮口径目前多为105毫米以上,滑膛炮也在80年代开始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新一代主力战车的首选,以增强对装甲的破坏力。
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摧毁反坦克武器、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世界各国装备的主战坦克,几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产品。
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可分为三代,60代末至90年初生产的属于第三代,代表车型有苏联的T-72和T-80、美国的M1/M1A1、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德国的“豹2”等。
第三代坦克装有1门 105-125毫米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式脱壳穿甲弹,直射距离1800-2200米;配务热成像瞄准具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全天时作战能力;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有的还披挂反应装甲,防护力比第二代坦克提高1倍;战斗全重一般在50吨左右,最轻的35吨,最重的62吨;越野速度45-55公里/小时,最大速度达75公里/小时;装有陆地导航设备,能大纵深运动而不迷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ZTZ-99式也是威力无比,挤入先进主战坦克之列。
主战坦克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多功能的枪炮使得它们可以在任何战况下都可以有效运作而且能够保护里面的机组人员。
精密的电子仪器使得主战坦克可以在任何的天候,不分日夜都能执行任务。
而这些约有50到60吨重的战车,在严峻的地形中也还可以以接近时速50英里的速度移动。
虽然他们的火力有所不同,不过多数的先进履带车都会装备着超过100公分口径的加农炮,而不是其他小口径的机枪。
因任务的不同,有些主战坦克会具备「反应装甲」,可以让这些主力战车能够对抗现在战场上常见的穿甲弹。
中日陆上力量对比大家好!今天由我代表一院和大家讨论一下,中日陆上力量的对比。
(N)主要介绍的内容包含这几个方面,中日陆军基本情况、日本本土力量防卫情况、中日陆上主战装备介绍、以及最后对中日陆上力量的特点总结。
(N)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日陆军的基本情况(N):1.双方兵力对比,中国现役军队:230万人,预备役60个师旅80万人。
民兵800万人。
最大动员兵力670万人。
军费:2011年:1064亿美元。
日本:现役:26.6万人。
预备役:4.8万人。
最大动员兵力360万人。
军费:2011年:563亿美元。
(N)2.陆军力量对比,中国陆军:160万人(另有资料146万人) 坦克:8700--1.66万辆。
装甲车:6700多辆。
身管火炮:1.5万多门。
火箭炮:2608门。
日本陆军:14.8万人。
坦克:1070辆。
装甲车:690辆。
大炮:7060多门。
(N)3.日本国防特点,1990年代以来,日本在以政治大国为目标的国家战略牵引下,军事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大幅跃升,特别是1995年日本第一次修改《防卫计划大纲》以来的十年间,日本在军事战略调整、军事力量建设、作战理论创新、体制编制改革、信息技术发展、武器装备更新等方面加深了建设,日本在科技立国、质量建军的思想指导下,一直致力于开拓富有创造性的高新技术,尤其是与国防有关的关键技术。
冷战结束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实行“多研制少生产”的方针,在防卫费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相对压缩武器装备采购费,同时大幅度增加国防科研费由于历史原因,战后日本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武器装备的大部分研制任务和全部生产任务由防卫厅通过合同形式委托民间企业实施。
日本在军品开发中立足于采用民间先进技术和民间产品,而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有着特殊技术的军品开发,这样可以大量节省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
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制紧密结合是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一大特点。
日本引进国外武器装备或制造技术的原则是:对本国基础薄弱、技术差距大、难以自行发展的项目或自行研制周期长、耗资大的项目,采取引进技术在国内生产的办法;而对于需求量少、国内不必组织生产的武器装备(如E-2C 预警飞机),则从国外购买。
10式主战坦克油压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器10式主战坦克,生产商:三菱重工业基本规格:总重43吨、输出功率1200马力(882KW) 、最大行程440公里、最大速度70 公里/小时10式主战坦克采用的变速箱为油压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器(Hydro-MechanicalTransmission ,HMT),据称这回是爱信精机(AISIN SEIKI)生产的,不是三菱重工的。
具体结构就是取消了液力变矩器,而采用机械行星换挡系统(2个挡)和液压直驶-转向双侧泵,和美国M2/M3相似,据说爱信精机有此专利。
该车前进1挡和倒1档只采用双侧泵,2-3挡时液压泵和机械行星变速系统同时工作,通过汇流排汇合。
它的结构简图如下:无级变速部分(pump motar)1和有级变速部分2的动作由合成部分(行星齿轮机构)3合成,产生连续的速度比变化。
图中几个日文词的翻译:ポンプ:pump,泵モータ: motar,马达歯車:齿轮カム:cam 凸轮バレル:barrel 管壁ピストン:piston 套筒弁板:Ventilplatte 逆止阀板弁板バネ:逆止阀板片ロッカーカム: locker cam (不知道怎么翻译了)这套系统的出力特性与有级变速的对比图如下:我们可以看到,在坦克常用的速度段,HMT比有级变速机构具有更高的起动轮轴输出力,而且在启动和低速加速阶段能更快的增大输出。
换句话来说,在启动段和中低速的机动性会更好,对于主战坦克在崎岖地形或狭窄蜿蜒道路十分有利,灵敏性与加速性能都比90式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涡轮增压机构,10式主战坦克的电子控制式可变喷嘴涡轮增压机可提高柴油机的扭力储备和瞬间反应性,增加低速时的运作效率并解决冒黑烟的问题。
必要时,10式能额外加装一套发动机通气管设备,使其能涉度2m深的水域。
液压式无级自动变速箱。
能够实现连续的无级变速和无级转向。
由于超高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对加工的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在坦克和装甲车这个行当里,之前只有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实现了液压式自动变速箱,但是它的功率只有500马力。
10式主战坦克油压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器10式主战坦克,生产商:三菱重工业基本规格:总重43吨、输出功率1200马力(882KW) 、最大行程440公里、最大速度70 公里/小时10式主战坦克采用的变速箱为油压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器(Hydro-MechanicalTransmission ,HMT),据称这回是爱信精机(AISIN SEIKI)生产的,不是三菱重工的。
具体结构就是取消了液力变矩器,而采用机械行星换挡系统(2个挡)和液压直驶-转向双侧泵,和美国M2/M3相似,据说爱信精机有此专利。
该车前进1挡和倒1档只采用双侧泵,2-3挡时液压泵和机械行星变速系统同时工作,通过汇流排汇合。
它的结构简图如下:无级变速部分(pump motar)1和有级变速部分2的动作由合成部分(行星齿轮机构)3合成,产生连续的速度比变化。
图中几个日文词的翻译:ポンプ:pump,泵モータ: motar,马达歯車:齿轮カム:cam 凸轮バレル:barrel 管壁ピストン:piston 套筒弁板:Ventilplatte 逆止阀板弁板バネ:逆止阀板片ロッカーカム: locker cam (不知道怎么翻译了)这套系统的出力特性与有级变速的对比图如下:我们可以看到,在坦克常用的速度段,HMT比有级变速机构具有更高的起动轮轴输出力,而且在启动和低速加速阶段能更快的增大输出。
换句话来说,在启动段和中低速的机动性会更好,对于主战坦克在崎岖地形或狭窄蜿蜒道路十分有利,灵敏性与加速性能都比90式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涡轮增压机构,10式主战坦克的电子控制式可变喷嘴涡轮增压机可提高柴油机的扭力储备和瞬间反应性,增加低速时的运作效率并解决冒黑烟的问题。
必要时,10式能额外加装一套发动机通气管设备,使其能涉度2m深的水域。
液压式无级自动变速箱。
能够实现连续的无级变速和无级转向。
由于超高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对加工的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在坦克和装甲车这个行当里,之前只有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上实现了液压式自动变速箱,但是它的功率只有500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