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开发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61.29 KB
- 文档页数:5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快速求解与评价程序开发应用随着汽车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法规的不断强化,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包括安全带、气囊等多种装置,可以保护乘员在车辆碰撞时受到的伤害,故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乘员安全。
传统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设计需要通过试验等方法来验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建立乘员约束系统的数值模型进行快速求解和评价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乘员约束系统的数值模型一般基于有限元方法,可以将系统看作由多个有限元单元组成的复杂结构体系。
在数值模型中,可以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车辆的速度、质量、碰撞类型等。
使用数值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指标,如乘员受力情况、气囊膨胀时间、安全带的耐久性等等。
为了实现乘员约束系统的快速求解和评价,需要开发一款相应的程序。
该程序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数据输入模块:该模块用于将车辆信息、碰撞信息等输入到程序中,以便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2.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于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对车辆和环境的建模、构建有限元模型、设置仿真参数等。
3.数值求解模块:该模块是程序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求解,包括求解乘员受力情况、气囊、安全带等约束装置的运行情况。
4.后处理模块:该模块用于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乘员受力情况的评估、气囊和安全带等约束装置的优化设计等。
开发该程序需要掌握较强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注意程序的精度和效率,尽可能减少计算时间和空间开销。
该程序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改进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该程序评估不同车速下乘员约束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指导设计者进行系统的优化;还可以对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汽车进行比较评估,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安全选择。
总之,乘员约束系统快速求解与评价程序的开发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有助于提高乘员安全性,推动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面向C—NCAP的正面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为了提高汽车行驶中乘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C-NCAP测试中,正面乘员约束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测试指标。
针对当前市场上正面乘员约束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优化设计方案。
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安全气囊技术。
传统的安全气囊仅起到缓冲的作用,无法对乘员的头部和颈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采用先进的安全气囊技术,如多级气囊系统和预充气式气囊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碰撞情况提供更加精细的保护,特别是针对乘员的头部和颈部提供更加完善的保护。
其次,可以加强车身结构的刚性和安全性。
强化车身结构的刚性和安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碰撞时乘员的受伤风险。
采用高强度钢材制造车身,增加横梁和纵梁的数量和截面积,以及加强车门和座椅的固定装置等设计,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身结构的刚性和安全性。
第三,可以采用智能安全系统。
智能安全系统是当今智能科技不断发展下的产物。
通过传感器、控制器、通信网络等组件的整合,智能安全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状况、驾驶员的状态等信息,并在发现安全隐患时及时发出警报,并及时启动约束系统来保护乘员的安全。
最后,应考虑优化座椅设计。
座椅是乘员的最直接的接触点,是约束系统的重点部位。
本文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座椅设计:一是通过调节座椅的高度和倾斜角度,使乘员在坐下时能够接触到约束系统,从而提高其约束效果;二是加装相应的耳朵支撑和头枕,以避免发生头颈扭曲等意外伤害。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市场上正面乘员约束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优化设计方案,包括先进的安全气囊技术的应用、加强车身结构的刚性和安全性、采用智能安全系统和优化座椅设计等方面。
相信这些优化设计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汽车行驶中乘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能有效地帮助汽车厂商通过C-NCAP测试。
除了上述优化设计方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正面乘员约束系统。
一是加强对儿童安全的保护。
儿童因为身体结构的特殊性,对于汽车的安全要求有所不同。
5.1.智能乘员约束技术5.1.1概述汽车安全性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和事故发生后的安全性。
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以及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重要环节。
乘员约束系统是在车祸意外发生,车辆已经失控的状况之下,对于乘坐人员进行被动的保护作用,希望透过固定装置,让车室内的乘员,固定在安全的位置,并利用结构上的导引与溃缩,尽量吸收撞击的力量,确保车室内乘员的安全。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主要包括:安全带(含预紧器、限力器)、安全气囊、安全座椅、压溃式转向柱和膝垫等。
其中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汽车碰撞事故中最有效的乘员保护设施。
据有关数据表明佩带座椅安全带可以使碰撞事故中乘员伤亡率减少15%-30%。
安全气囊是安全带的辅助装置,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颈部安全有着十分明显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汽车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时其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据统计,气囊在汽车碰撞时,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面部受伤率减少25%左右。
目前,各国关于碰撞乘员保护的法规中,多数都只规定了第50百分位HybridⅢ假人正常乘坐位置在一种碰撞强度下的保护标准(新FMVSS208增加了对第5百分位女性和儿童的保护要求)。
事实上,由于实际碰撞事故的复杂多样性,无论是安全带还是安全气囊,其保护作用都有其局限性,而且如使用或设计不当还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佩戴安全带的乘员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织带直接与乘员胸部和腿部相接触并使得乘员向前移动,织带的线性特性使乘员受的约束力几乎直线增大,过大的胸部压力甚至造成致命伤害。
而对于小身材乘员,则极有可能发生“下潜”的现象,造成腹部、颈部和肩部的伤害。
对安全气囊系统来说,气体发生器约在30ms 内将气囊充满,巨大的冲击力将对离气囊组件很近并处于膨胀方向的乘员的头部和颈部造成严重伤害;按第50百分位正常位置乘员设计的气囊系统,极有可能对离位乘员和小身材妇女甚至儿童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