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79 KB
- 文档页数:3
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
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
利用美国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中的2 81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欧亚地震带及其5个分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给出了5个分区的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图.结果表明:①欧亚地震带以逆断型和走滑型断层活动为主;②地中海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SSW向;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E-NS向;④喜马拉雅地震以逆断型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S和NE向;⑤川-滇-缅地震区以走滑断层活动为主,主应力场方向为NNE向;⑥印度尼西亚地震区以逆断型断层活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SSW向.各分区的主压应力方向明显受其所在区域板块运动的影响,由此推测板块运动可能是产生欧亚地震带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作者: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 ZHAO Xiao-yan SU You-jin FU Hong WU Cheng-dong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刊名:地震研究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07 30(2)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欧亚地震带。
川滇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研究地震活动以及背后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对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并探讨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川滇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该地区同时被川南、滇西和滇中三条活动断裂带交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体系。
由于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作用,川滇地区的构造活动非常剧烈。
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大量地震事件的发生。
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首先,地震事件分布呈现出条带状,主要沿着断裂带分布。
这是由于构造应力场沿断裂带的集中作用导致的。
其次,地震的震级较高,常常超过7级,甚至可以达到8级以上。
这可能与断裂带的长度和断层面积有关,断裂带越长,断层面积越大,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
此外,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还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即在某一时期内地震频发,而在另一时期内则相对较少。
这种周期性可能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
构造应力场是地壳中的应力分布情况。
川滇地区由于地壳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导致构造应力场也十分复杂。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于理解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川滇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首先,构造应力场与板块运动方向有关。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了东西向的构造应力场,从而形成了川滇地区的断裂带。
其次,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呈现出梯度的特点,即从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递减。
最后,构造应力场还受到地壳中的强烈变形带的影响,这些变形带往往成为地震的发生区域。
川滇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构造应力场是地震活动的驱动力,地震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积累和释放。
因此,通过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可以为地震预测和灾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来评估地震事件的可能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为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北京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北京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研究地震的机制解和应力场特征,对于地震预测、灾害防治以及地震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及邻区作为我国华北平原的重要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对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壳应力演化过程。
北京及邻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华北板块与华北微地块的交汇处,地应力场复杂多变。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北京及邻区地震主要分布在两个断裂带:一是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十渡—密云—双桥断裂带,二是延庆—云蒙断裂带。
这两个断裂带都是走向北东向南西的逆断裂带,是这一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北京及邻区的地震机制解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解析地震波形数据(P波和S波)来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北京及邻区地震主要分为正断型、逆断型和走滑型三种类型。
其中,正断型地震震源机制显示为P波初动方向和S波首动方向相差90°,表示地震发生沿着断裂面拉伸的方向;逆断型地震震源机制显示为P波初动方向和S波首动方向相差30°-60°,表示地震发生沿着断裂面的挤压方向;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则显示为P波和S波的初动方向相差小于30°,表示地震发生沿着断裂面的切割方向。
在应力场特征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研究断层活动、地震序列演化和应力释放等方法来了解。
据研究表明,北京及邻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到区域构造的控制,不同断层带受到的应力作用不同。
受两个主要断裂带控制的地区,应力场呈现出东北向向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而在这两个断裂带之间的地区,则呈现出东南向向西南向的走滑应力。
同时,在北京及邻区地震序列的演化过程中,通常是先出现走滑型地震,然后才是正断型和逆断型地震。
这可能与地壳应力场的演化有关。
总体来说,北京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特征都与区域构造有密切关系。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北山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和地壳稳定性评价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指导教师:徐国庆;王驹19971201摘要甘肃北山及其邻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预选区,而处置库场地的地壳稳定性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终安全地处置强国的高放废物,因此,加强对该区地壳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文首先提出地壳结构、活动断裂、地震和现代构造应力场是影响研究区地壳稳老睫的4项主要因素,并应用水系分析、震源机制解、三角网测量、声发射估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点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
然后,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了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定量评价模式,并运用此模式对该区进行分级综合定量评价。
按地壳结构的特点,研究区可划分出4种地壳结构类型:北山块体结构、玉门镇一花海镶嵌结构、河西走廊块裂结构和祁连山破碎结构。
活动断裂和地震均反映出该区的地壳活动性具有南强北弱的特征。
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表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HB—sw向,其优势变化区间位于NB30。
一45。
之间;最大主压应力值的量级在n—n×10^{Pa范围内;该区的地壳活动现象主要受剪应力场的控制。
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定量评价结果把研究区划分为8个区域、4个等级。
经实践证明,模糊综合定量评价模式可得出比综合定性评价模式更加详细、更加合理的评价结果。
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从地壳稳定性的角度,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进一步筛选提供了2个候选区域:北山稳定区和花海以东稳定区。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预选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方法和综合定量评价模式,并首次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预选区进行模糊综合定量评价。
关键词:甘肃北山现代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地壳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AbstractGaIlsuBeiShanismeonlypreselectionareaforhi曲Ievelwaste(HLW)China.劬ditscrustals诅bmty、villdirectlyaffectthesecIlrityofHLWrepositoryin函Sposal.So,itisofthegreatt圭leoretica王a工ldpracticalsignificaflcet0streng出enresearchwor|conthecnlstalstabiljtvofthisarea.nlispaper,6rstly,suggeststhatcnIstalstructI】re,actiVefauIt,eanhquakeandcu玎enttectonicstress矗eldarefburmainfhctorswhjchaf艳cttbecmstalstabilitv.Especially,thecurrenttectonics打ess6eldisstudiedusingwatersystemanaIysis,s01utionofseismicorjginmechaJlism,砸gonometricsurvey,acouSticemissionmethOdandfiniteeJementnunlericalsimulation.Then.£hecnlstalstabiI{£vin出isaTeawasevaluatedbymeansof口!【emodeloffuzzyquantitativecompfeheflSiveevaluationw陆chwas,onthebasisoffLlzzvma血s,establishedbvmeauthor.Accordingtoitscharacteristics,inthisareamecrustalstnIcturecanbedividedintofourtypes:Beishanmassstructure,Ymer比heng—Huahaimosaicstnlcture,HeiCorridormass七reakstmc慨andOilianbredkstmcnlre.Bothactivefhultandeanhquakeshowthatt11ecmstalactivityisrelativelystrongerinsoumandweakerinnonh.Themaximump『ineipalcompressiOnstressisatn—nx1OMPainthedirectionofNE30一45。
福建街面水库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林松建(福建省地震局,福州,福建,350003)摘要:福建街面水库将于2006年底下闸蓄水,本文通过收集了前人在库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及本次工作所做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同时利用中小地震求解了综合震源机制解,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了库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压应力P轴为NW-SE方向,P轴倾角为23°,主张应力T轴为NE-SW方向,T轴倾角为3°。
在这样的应力场中,主要发生以走滑型断裂运动性质地震为主,同时具有发生正断层运动性质的地震可能。
关键词:街面水库;构造应力场;震源机制解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662(2007)-0000-001 前言由于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局部自然环境,库水的重力附加载荷作用以及水的渗透导致构造面“软化”作用,这些人为环境改变从而导致局部应力平衡被打破,产生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的发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也对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
根据中国和世界水库诱发地震震例统计,水库诱发地震概率随着库容和坝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我国库容大于109m3而坝高大于100 m的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概率为32%[1],而福建街面水库坝高126m、总库容1.82×109m3,因此街面水库存在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
现代构造应力场是驱动地壳断裂构造活动并孕育发生地震的基本原因,不同方向的断裂活动的性质及其发生的震源力学特征,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因此也可以根据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反推地震发生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结果,在水库库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一致的断裂易于发生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因此通过对库区构造应力场分析,结合库区地震地质调查工作是预测和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本文通过收集了前人在库区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及本次工作所做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同时利用中小地震求解了综合震源机制解,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了库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NW-SE方向的主压应力,主压应力轴的倾角存在一定角度,主张应力轴倾角较平,为NE -SW方向。
华北地区重力势能差水平构造应力分布特征
中国华北地区重力势能差水平构造应力分布特征如下:
1、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由微软克地块、西南节理地块和泥盆纪及第三
纪侵入岩类和沉积物的构造活动形成的。
其应力分布特征是以大面积
褶皱带以及南部以褶皱、碎裂、均匀破碎构造为主的地构独特状态。
2. 晋城—临潼地块: 这一地块横贯全国,其应力分布特征表现为向西伸
展的临潼—晋城位错,晋城—临潼地块有三条主要破裂带,并以褶皱
破碎构造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挤压变形。
3、大兴安岭及黑龙江湾地块: 在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湾地块上,应力分
布特征以褶皱、均匀破碎和窑状断裂的构造为主,两地块的破裂应力
主要是南北方向和南向,这导致了大兴安岭—黑龙江湾地块自西向东
陆缘上西格里斯湾—穆勒湾断裂带陆缘上部裂缝和黑龙江缘节理发育。
4、东西内陆架晚第三系构造活动地块:东西内陆架晚第三系构造活动
地块由第三系构造活动造成的构造活动形成,在大跨度的山谷和浅层
侵入构造中,应力分布主要以南向、西北走向及西向破裂为主,进而
形成两个主要的巨大的断裂带,分别为东西内陆架上的牙克石断裂带
及胶、绣断裂带。
5、西部秦岭黄土山地:西部秦岭黄土山地的应力分布特征表现为以张力断层、拉张断层及折叠断层为主的褶皱断裂构造,以及由石笋破碎形式主导的水煤构造环境,这种构造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秦岭西部的应力分布特征。
甘肃地震中的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地震是由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近年来发生了多次地震事件。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中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甘肃地震的特点和机制。
首先,我们将对甘肃地震中的地震活动进行讨论。
根据地震学家的观测数据,甘肃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甘南、陇南、天水、兰州等地。
这些地区地震频繁,震级较大,给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甘肃地震的发生与地震活动背后的构造应力场息息相关。
构造应力场是指地质构造形变引起的地应力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甘肃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可以揭示甘肃地震的成因和发展机制。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背景是河西走廊和东秦岭构造带。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陆河西部的主要构造地区,是各种构造运动的交汇区。
东秦岭构造带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过渡地带,是华北、青藏和阿尔泰构造的连接区域。
河西走廊和东秦岭构造带是甘肃地震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个构造背景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甘肃地区的地壳运动,进而引发了地震事件。
河西走廊的拉张作用和东秦岭构造带的挤压作用形成了构造应力场的复杂分布,其中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是甘肃地震活动的主要驱动力。
在河西走廊和东秦岭构造带中,还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和断裂断层,这些断裂构造是地震的发生源。
当构造应力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断裂带上的岩石将无法承受巨大的应力,发生断裂破裂,释放出强大的地震能量。
除了构造应力场的作用,甘肃地震还受到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影响。
甘肃地区存在的多种岩性和断裂带的交叉作用,使地震活动的发展形式多样化。
不同岩石性质的弹性参数和断裂带的性质差异导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衰减和变形,进一步影响地震的破坏性和震级。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中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甘肃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