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 鸡 生 产 性 能 表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生产性能、肉用品质及免疫、血液指标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生产性能、肉用品质及免疫、血液指标的研究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禽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方式。
因此,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肉鸡生产性能、肉用品质以及免疫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出更适宜的养殖模式,提供安全、健康的禽肉产品。
方法:本研究选择三黄鸡和乌骨鸡作为实验对象,共设置四个养殖模式,分别为传统养殖模式(笼养)、半自由养殖模式(农舍养殖)、有机养殖模式(户外散养)和优化养殖模式(自由放养)。
每种养殖模式下设5组,每组100只雏鸡。
结果与讨论:1.生产性能对比:传统养殖模式下,三黄鸡的饲养周期为45天,而乌骨鸡为60天。
而在优化养殖模式下的饲养周期分别为38天和50天。
结果显示,优化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的饲养周期均有所缩短,且生长速度更快。
2.肉用品质对比:通过对鸡肉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养殖模式下的三黄鸡和乌骨鸡,肉质更加鲜嫩、口感更佳,且富含蛋白质。
而传统养殖模式下的三黄鸡和乌骨鸡,肉质不如优化养殖模式下的鸡类肉质好。
3.免疫指标对比:通过血清学检测,我们发现在有机养殖模式和优化养殖模式下饲养的三黄鸡和乌骨鸡,其免疫功能更加强大,抗体水平更高,且较传统养殖模式下的鸡类明显提高。
4.血液指标对比:研究发现,在有机养殖模式和优化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下的鸡类。
而血清胆固醇,三黄鸡和乌骨鸡在优化养殖模式和有机养殖模式下显著低于传统养殖模式。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养殖模式对三黄鸡和乌骨鸡的生产性能、肉用品质以及免疫和血液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
优化养殖模式和有机养殖模式下的鸡类在饲养周期、肉质品质、免疫功能和血液指标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表现。
因此,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可以提升肉鸡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王钱保,黄华云,刘宏祥,等.优质肉鸡苏禽3号母系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世代变化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183-18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01.027优质肉鸡苏禽3号母系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世代变化规律王钱保,黄华云,刘宏祥,李春苗,黄正洋,黎寿丰,赵振华(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3) 摘要:为了综合分析遗传基础的复杂性和借鉴评估统计方法的异同性,阐明对优质肉鸡苏禽3号母系经济性状的调控作用及性状间的遗传关系。
选择来自系统且完整系谱的苏禽3号母系L系60个半同胞家系2010羽个体,测定0~43周龄体质量、开产日龄、开产体质量、开产蛋质量、33周产蛋数和43周产蛋数等主要经济性状,采用wombat算法的单变量和双变量动物性状模型方法对苏禽3号母系各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
结果表明:(1)0、4、8、12、16、20周龄体质量遗传力属于中等遗传力,分别为0.5549、0.5237、0.4280、0.3640、0.4026、0.3711;33周龄和43周龄体质量遗传力属于低遗传力,分别为0.1430、0.1571;遗传力的大小随着周龄增加而逐渐降低,提示优质肉鸡产蛋中后期体质量性状受到饲养管理、养殖条件等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2)作为早熟性状的开产日龄遗传力较低,为0.1476,在开展个体选择时未能起到很好的选育效果。
33周产蛋数和43周产蛋数遗传力分别为0.1378、0.1267,属于低遗传力,但两者遗传相关达0.9234,说明在育种中可用33周龄产蛋数代替43周龄产蛋数,更短时间的表型记录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3)体质量和产蛋性能表现出遗传和表型同趋势的正相关性,表明遗传和环境效应呈现一致性。
产蛋数和体质量间的遗传相关均较低;开产体质量与20周、33周、43周体质量遗传相关较大,而与20周龄前的早期体质量遗传相关较低,相关系数在0.3698~0.6225间,提示应合理选择遗传相关性较高的性状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鸡的生物学特性鸡在动物学上属于鸟纲,具有鸟类的生物学特性。
近一百年来,由于人们不断地培育和改善其环境条件,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现代遗传育种、营养化学、电子物理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改造后的鸡生物学特性即是鸡的经济生物学特性。
1.体温高、代谢旺盛鸡的标准体温在40.9~41.9℃,平均体温是41.5℃,成年鸡高于雏鸡。
鸡的心跳很快,每分钟脉搏可达200~350次。
就日龄而言,雏鸡高于成鸡。
就性别而言,母鸡高于公鸡。
还受环境影响,如气温增高、惊扰、噪声等都会使其心率增高,严重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呼吸频率每分钟40~50次,比大家畜高。
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环境温度达43℃时,其呼吸频率可达到每分钟155次,受惊时也可加大呼吸频率。
鸡的基础代谢高于其他动物,为马、牛等的3倍以上。
安静时耗氧量与排出二氧化碳的数量也高一倍以上。
鸡的生命之钟转动得快,寿命相对就短,应尽量为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利用其代谢旺盛的优点,创造更多的禽产品。
2.繁殖潜力大鸡是卵生动物,繁殖后代须经受精蛋孵化。
母鸡的右侧卵巢与输卵管退化消失,仅左侧发达,机能正常。
鸡的卵巢用肉眼可见到很多卵泡,在显微镜下则可见到12000个卵泡(有人估计远高于此数)。
一只母鸡年平均产蛋300枚,达到15~17千克,为其体重的10倍,种蛋的孵化期平均21天,平均出雏率70%以上。
蛋鸡一般在110天左右开产(工厂化养殖),到72周淘汰,淘汰时体重为2千克左右。
一只精力旺盛的公鸡一天可以交配40次以上,每天交配10次左右是很平常的。
精子在母鸡输卵管内可以存活5~10天,个别可以存活30天以上。
要发扬其繁殖潜力大的长处,必须实行人工孵化。
每天产蛋高峰时间:光照开始后2~5小时。
高峰时间在7:30~9:30。
母鸡的产蛋间隔为24小时,高产蛋鸡时间要短一些。
3.对饲料营养要求高鸡蛋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其组成比例非常平衡,生物学价值居于各种食品蛋白质的首位,比奶、肉类均高。
如何控制肉种鸡性成熟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肉鸡事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限饲等技术应用也越来越成熟。
但近二年在技术服务中发现许多种鸡场遇到了种鸡性成熟延迟且发育不均,不能及时开产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7月份后开产,饲养在半开放式鸡舍的鸡群,25周产蛋率不能达到5%,开产推迟少则2-3周,多则4-5周。
其表现是在25周已达开产体重的情况下鸡只第二性征不明显,生殖系统发育迟缓,两只间发育差异大。
带来的后果是:鸡只开产推迟及以后超重;鸡只进入产蛋高峰不集中,使高峰料及高峰后降料很难准确操作;每只入舍母鸡全期种蛋生产量和种蛋受精率明显下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种鸡性成熟主要受光照、体重控制、饲料营养和环境控制几方面影响。
本文重点就光照和体重的影响进行一些讨论。
2 影响肉种鸡性成熟因素的分析2.1 光照的影响肉种鸡对光照的反应较蛋种鸡迟钝,对光照的要求也较严,光照时间、强度及变化速度均对性成熟和开产产生影响。
在野生情况下,鸡只随季节交替接受不同时间、强度及变化速度的光照,这些因素通过鸡体控制着繁殖性能的发育。
因秋季光照缩短,冬季保温经常关闭门窗也使光照强度有所下降。
随着春季光照时间的延长,强度也有所增加,秋雏鸡生殖系统开始启动发育。
这就使秋雏在育雏-育成-产前全期接受了正确的光照程序,而春雏(季节外雏鸡)则相反。
这就是秋雏能及时开产并能达到最佳产蛋高峰的原因。
以往多注意育成后期光照时间和光刺激的影响,实践证明这样是不够的。
从育雏后期开始,光照已经开始对种鸡性成熟产生影响。
美国北卡罗莱那州Brake教授将两组鸡1-6周一组养在渐长自然光照中,另一组养在8小时人工光照中,之后都移至8小时人工光照中,直至20周用相同光刺激。
结果渐长光照组较另一组产蛋推迟一周,这表明鸡只接受光刺激的生理过程早在育雏后期就已形成。
另一实验将二组鸡分别饲养在低光照强度(20勒克司)和高光照强度下(100勒克司),产前移至高光照强度(100勒克司)下,并辅以10勒克司光刺激,结果育成期20勒克司组开产准时且产蛋率明显高于另一组。
土鸡的主要遗传性状及选育一、土鸡的主要遗传性状(一)繁殖力受精率是繁殖力的直接指标,受鸡的品种、生理状态、环境因素、饲养管理的影响,属低遗传力性状。
孵化率是反映种鸡场技术水平的灵敏指标,受种鸡的饲养管理条件和孵化技术等因素影响。
近交导致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杂交可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使上述两性状性能均提高。
(二)生活力生活力包括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存活率,生活力高低与机体的抗病力有关。
生活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其遗传力很低(估计值约0.10)。
生活力在近交时下降,杂交时可产生杂交优势。
(三)饲料效率饲料效率是养鸡业特别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
一般来说,生产性能(产蛋多,生长快)高饲料效率就高,但同样的产蛋量和生长速度、饲料效率仍有差别,饲料转化率的遗传力为中等(0.3左右)水平。
因此,直接选择即可获得一定的选择反应。
饲料效率在蛋鸡上称为蛋料比(某年龄段饲料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比),在肉鸡称为料重比(某年龄段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
(四)蛋重蛋重不但影响产蛋总重,而且也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等有关,因而在蛋鸡及肉鸡的育种方面都备受重视。
蛋重主要受母鸡年龄、体重、开产日龄影响,同时也与母鸡的营养水平、气温、光照时间、湿度、疾病等因素有关。
同一品种内体重大者,蛋重也大;早产的蛋重小;初产时蛋重较小;夏天气候炎热,鸡采食量减少,蛋重也减轻,饲养不良时蛋重往往减轻。
蛋重的遗传力为0.5左右,重复率高达0.7左右。
蛋重与产蛋数呈负的遗传相关,与开产日龄呈正的遗传相关,理想的鸡种是早熟和产大蛋的。
(五)产蛋量产蛋量受遗传、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其遗传力低(0.05~0.10)。
性成熟时间、产蛋强度、抱窝性、休止性(休产在7天以上而不是指抱性)和产蛋持久性是影响产蛋数的五大可以遗传的性状。
且产蛋数、开产日龄和抱窝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伴性基因有关,使用产蛋数多、成熟早的品种作父本,比产蛋量低、成熟晚的品种作父本所生的后代的产蛋量高、成熟早。
肉鸡饲养标准营养需要肉鸡饲养是一项涉及到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任务。
为了保证肉鸡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合理的营养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肉鸡饲养标准营养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蛋白质供应:蛋白质是肉鸡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能够促进肌肉发育和修复。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肉鸡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0-2周龄的肉鸡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逐渐降低至7周龄左右逐渐趋于稳定。
在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应在18%至20%之间,可以通过添加豆粕、鱼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成分来达到要求。
2. 能量供应:肉鸡对能量的需求主要通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来提供。
合理的能量供应能够促进肉鸡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日粮中的能量含量应根据肉鸡的生长阶段和饲养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常在2800-3100千卡/千克之间。
3. 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肉鸡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较小,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维持肉鸡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健康。
常见的添加剂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群等以及矿物质如钙、磷、铁、锌等。
4. 水分供应:肉鸡的饮水量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力。
饮水应保持清洁,新鲜,水温适宜。
水分的供应量在不同生长阶段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肉鸡的饮水量可按照1牛/只/天的标准进行供给。
5. 饲料添加剂:为了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可以适量添加一些饲料添加剂。
例如,酶制剂能够帮助肉鸡更好地消化饲料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等。
通过以上的参考内容,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到肉鸡饲养标准营养的相关要点,包括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以及水分和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肉鸡能够达到预期的生产效果。
鸡性能测定实施方案一、引言鸡是人类重要的家禽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测定对于鸡的选育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鸡性能测定是通过对鸡的生长发育、产蛋性能、肉质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指导鸡的选育和生产管理。
本文将针对鸡性能测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二、测定指标1. 生长发育性能:包括鸡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饲料消耗量等指标。
2. 产蛋性能:包括鸡的产蛋率、蛋重、蛋壳强度等指标。
3. 肉质特性:包括鸡的肌肉含水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
三、测定方法1. 生长发育性能的测定方法:(1)选择一定数量的鸡,记录其出生体重,并定期称重,计算生长速度。
(2)记录饲料的投喂量和鸡的采食量,计算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消耗量。
2. 产蛋性能的测定方法:(1)选择一定数量的鸡,记录其产蛋数量和蛋重,计算产蛋率。
(2)采用蛋壳强度仪测定蛋壳的强度。
3. 肉质特性的测定方法:(1)选择一定数量的鸡,进行宰杀和解剖,测定肌肉含水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2)采用肉质评分法对鸡肉进行评分。
四、测定设备1. 生长发育性能的测定设备:包括电子秤、饲料秤等。
2. 产蛋性能的测定设备:包括蛋壳强度仪、蛋重秤等。
3. 肉质特性的测定设备:包括肌肉含水量测定仪、脂肪含量测定仪、蛋白质含量测定仪等。
五、测定过程1. 生长发育性能的测定过程:(1)选择代表性的鸡进行测定。
(2)定期记录鸡的体重和饲料消耗量。
(3)计算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2. 产蛋性能的测定过程:(1)选择代表性的鸡进行测定。
(2)记录鸡的产蛋数量和蛋重。
(3)测定蛋壳强度。
3. 肉质特性的测定过程:(1)选择代表性的鸡进行测定。
(2)进行宰杀和解剖,测定肌肉含水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3)对鸡肉进行评分。
六、数据分析1. 生长发育性能的数据分析:(1)计算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分析不同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性能差异。
2. 产蛋性能的数据分析:(1)计算产蛋率和蛋壳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海兰灰的生产性能表海兰褐的生产性能表商品蛋鸡的饲养管理应综合进行防疫卫生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同一栋鸡舍饲养同一日龄、同一品种的鸡群,保证鸡群达到标准的生产指标。
商品蛋鸡的饲养方式商品蛋鸡的主要饲养方式在舍内进行,这种饲养方式分多种类型。
舍饲主要分平养和笼养两种。
因我国商品蛋鸡多采用笼养方式进行管理,有雏鸡笼、育成鸡笼、蛋鸡笼。
笼养大部分采用阶梯式笼养,鸡笼层数商品蛋鸡一般采用3层,机械化鸡场可采用自动饮水系统、自动上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可节省饲料,减少疾病传播。
雏鸡的饲养管理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1、设备、环境的整理A、先将舍内粪便、羽毛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
B、将舍内设备:饮水器、料槽、粪板等设施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5%的火碱水喷洒消毒;C、笼具用火焰喷枪进行火焰消毒后在用火碱水喷洒消毒。
D、物品清洗工作准备就绪后,进行设备的检修和安装。
以待备用。
并进行最后一遍整体喷洒消毒,消毒剂可选用季胺盐、碘制剂、氯制剂等。
对地面、墙面可进行火碱喷洒消毒。
E、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对育雏舍进行熏蒸消毒,间隔30天后进雏。
对鸡舍开封后路面、育雏舍进出口撒上白石灰。
2、饲料的准备进雏前根据育雏鸡数计算出需要的饲料数量,在进雏前2-3天提前准备好,雏鸡的饲料最好选择营养全价的颗粒饲料,以便鸡群能够达到标准的育雏体重。
3、药物和疫苗的准备A、准备雏鸡预防性药物(葡萄糖、电解多维、恩诺沙星等);B、育雏期是基础免疫期,免疫频繁,应事先选择好疫苗的厂家和疫苗的品种及数量,在进雏前购进并妥善保管。
(按照疫苗瓶上说明保存,一般活毒疫苗冷冻保存,油乳剂苗冷藏保存。
)4、光照设备和供温设备的准备A、育雏舍内的光照设备可选用60W的白炽灯(头三天舍内也可使用100W灯泡,使光照尽量强,便于雏鸡饮水和采食),根据育雏日龄的增加逐步调整到40W。
B、在进雏前将供温设备检修好备用,并在进雏前一天对舍内升温。
二、育雏期的日常操作规程雏鸡经过运输到达预定的育雏舍,先将育雏箱放置在育雏舍内适应1-2分钟,然后上笼,根据育雏笼多少,采用从上到下的装鸡原则,一般先装上两层,根据日龄的增加,在逐步扩群。
畜禽各项生产性能指标测定大全及指标测定的意义目录:一、生产性能指标二、屠宰测定指标及含义表三、肉品质测定指标四、血液生理生化五、免疫指标六、屠宰工艺指标一、生产性能指标目的和作用:为平价畜群的生产水平提供信息;为家畜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为估计群体遗传参数提供信息;为评价不同杂交组合提供信息。
主要指标:活重:屠宰前停料24小时后的体重。
体长:由肩端至坐骨结节后端的直线距离。
胸围:由肩胛骨后缘绕胸1周的长度。
胸深:由看甲最高点到胸骨底面的距离。
胸宽:由肩胛骨后端的左右肋骨间的宽度。
二、屠宰测定指标及含义表宰前重:宰前绝食24h后的活重。
宰后重:屠宰放血以后的体重。
血重:宰时所放出的血液重量,或宰前重减宰后重的重量差。
酮体重:放血后出去头、尾、皮、蹄(肢下部分)和内脏所余体躯部分的重量。
净体重:除去胃肠及膀胱的内容物后的总体重。
酮体骨重:酮体重所有骨骼剥离后的骨重。
酮体脂肪:酮体内、外侧表面及肌肉块间可剥离的脂肪总重量。
净肉重:酮体除去剥离的骨、脂后,所余部分的重量。
背膘厚:第五~第六胸椎间离背中线3~5cm。
腰膘厚:第十二~十三胸椎间离背中线3~5cm。
眼肌面积:第十二~十三间眼肌的横切面积(cm)2。
三、肉品质肉品质: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单一的定义,它是鲜肉或深加工肉的外观、适口性、营养价值等各方面理化性质的综合。
肉质主要用感观特征、技术质量、营养价值、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四个方面来评价。
因此,分析肉质的评价指标,研究影响肉质的营养因素,探索提高肉质的方法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对于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肉品质指标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
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
1、AA肉鸡是美国爱拔益加育种公司培育而成的世界著名的快长型肉鸡品种。
各地普遍认为AA肉鸡生产性能良好,抗病力较强。
商品代肉鸡生长快,一般49天体重可达2千克左右。
2、艾维茵肉鸡该鸡生产性能与AA鸡相似,商品代鸡49天体重可达2千克左右,料肉比2:1。
3、星布罗与宝星肉鸡是加拿大雪佛公司育成的四系配套肉鸡。
8周龄平均体重,星布罗商品代肉鸡为1.88千克,宝星鸡为2.17千克;平均料肉比星布罗肉鸡为2.07:1,宝星肉鸡为2.04:1。
宝星肉鸡在我国适应性较强,在低营养水平及一般条件下饲养,生产性能较好。
4、罗斯l号肉鸡是英国罗斯种畜公司育成的四系配套肉用鸡品种。
生产性能表现较好,一般49天平均体重2.09千克,料肉比2:1。
5、罗斯308肉鸡是美国安伟捷公司培育的肉鸡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饲料报酬高,产肉量高的特点。
公母混养,42天平均体重为2.4千克,料肉比为1.72:1,49天平均体重为3.05千克,料肉比为1.85:1。
6、红布罗肉鸡红布罗肉鸡又名红宝肉鸡,是加拿大雪佛公司培育的红羽型快大型肉鸡品种。
一般50日龄和62日龄体重分别为1.73千克和2.2千克,料肉比分别为1.94:1和2.25:1。
外貌具有三黄特征,肉味比白羽型的鸡好,所以颇受我国南方消费者欢迎。
7、罗曼肉鸡是德国罗曼公司培育的四系配套白羽肉鸡品种。
其生产性能一般7周龄商品代平均体重2千克左右,料肉比2.05:1。
8、明星肉鸡明星肉鸡是法国依莎公司育成的现代肉鸡品种。
8周龄商品代平均体重2.3千克左右,料肉比2.1:1。
9、阿康纳40肉鸡阿康纳40肉鸡是以色列亚发公司育成的黄羽肉鸡品种。
商品代肉鸡8周龄平均体重1.88千克,料肉比2.2:1。
10、海佩科肉鸡海佩科肉鸡又名“喜必可”肉鸡,是荷兰海佩科家禽育种公司培育的肉鸡品种,有白羽型、红羽型及矮小型等类型。
该鸡父母代64周龄平均产蛋量163枚,商品代肉鸡56日龄平均体重1.96千克,料肉比为2.07:1。
第六章肉鸡的饲养管理技术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当今肉鸡生产的特点,掌握饲养肉鸡的饲养方法,了解肉鸡饲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在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中,主要是掌握限饲技术;要求对种公鸡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公母鸡在饲料、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区别要了解;第一节肉仔鸡的饲养管理一、现代肉鸡的特点一生长速度快由于遗传育种技术和饲料营养技术的进步,现代肉鸡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肉鸡从出壳约40克体重到2公斤出栏,只需要35天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在逐渐缩短,所以白羽肉鸡又叫快大鸡;二繁殖能力强一只肉种母鸡一个产蛋期可产种蛋180枚左右,孵化雏鸡140多只,按每只商品鸡2公斤,成活率95 %计算,总产肉毛重266公斤;三饲料转化率高优良的肉鸡品种,体重达到2公斤时的饲料转化比料肉比为~:1,这是其它家畜所不能比的;四生产周期短肉仔鸡达到2公斤出栏体重只需要35天左右的时间;除去清理、消毒、空舍时间,一栋鸡舍每年至少可以饲养肉鸡6批,设备利用率和资金周转率高;五饲养规模化肉鸡性情温顺,只要通风合理,饲养密度可加大到每平方米12~14只;为满足屠宰线的需求,每天都必须有几万只鸡出栏,对饲养的规模要求也很大;六屠宰率高、肉质好肉鸡屠宰率可达85 %;白羽肉鸡生长速度快、肉嫩,可以加工成各种美味佳肴,尤其适合于快餐业;二、肉鸡饲养方式一地面平养这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饲养方式;在舍内地面上铺设10cm左右厚的垫料,雏鸡从入舍到出栏一直生活在垫料上面;优点是简便易行,设备投资少,胸囊肿发生率低,适合肉鸡生长发育特点;缺点是鸡和粪便直接接触,易发生球虫病;二栅上平养用宽2cm左右木条或竹竿钉成栅距2~的栅网,用支架架起离地面50cm,鸡群饲养在栅网上;优点是鸡粪落入网下,鸡与粪便接触的机会很少,不易发生球虫病,利于鸡的生长发育,胸囊肿发生率很低;三笼养笼养具有增加饲养密度、减少球虫病发生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公母分群等优点,但是胸囊肿发生率高,龙骨弯曲发病率较高,商品鸡合格率低;四笼养与散养相结合前3周采用笼养,3周龄后改为地面平养;这种方式由于肉鸡3周龄前的体重小,不易发生胸囊肿,而且有利于雏鸡安全度过危险期,饲养效果较好;缺点是需要转群,增加工作量,对生长速度有一定影响;三、饲养密度一饲养密度不同的饲养方式饲养密度不同,笼养和栅上平养的饲养密度高于地面平养;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鸡舍的温度、通风控制比较好,饲喂设备比较到位,饲养密度可以适当提高;如果鸡舍的控制水平较差,饲养密度应降低;二设备容量四、环境控制一温度一般前3天保持33~34℃,然后每周下降2~3℃,直到21℃为止;在炎热的夏季,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加强通风,尽量用早晚凉爽时间饲喂;二光照肉鸡给予光照是为了延长采食时间,促进生长;所以饲养肉鸡普遍实行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的光照制度;黑暗1小时是为了使鸡适应和习惯黑暗的环境,避免停电时拥挤而引起应激;间歇光照可以提高肉鸡的饲养效果和饲料转化率,一般采用2小时光照和4小时黑暗,使用间歇光照每次要有足够的采食时间,否则鸡群发育不整齐;肉仔鸡的光照强度原则是由强逐渐减弱,1~2周龄1平方米3W,之后改用1平方米~光照强度;整个鸡舍的光照强度要求均匀一致;三通风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或减少因缺氧或空气不新鲜造成腹水症;五、营养需要与饲料一营养需要肉仔鸡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要求也较高;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要求不同,肉鸡的营养一般分为3个阶段,1-21日龄为幼雏期,22-42日龄为中雏期,42日龄以上为后期;前期料要求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质以加速其生长,并含有较多的抗生素以预防疾病;后期料要求含有较高的能量和较低的蛋白质以达到贮存脂肪育肥的目的;二饲料根据营养需要配制营养全面的肉鸡饲料,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要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日粮的形态有三种,即粉状料、碎粒料和颗粒料;粉料是在没有碎粒料时前2周雏鸡使用;碎粒料可一开始就使用,一直到出栏,3周龄后通常改为较小的颗粒料;颗粒料在2-3周龄后使用,鸡在此时喜欢吃颗粒料,而且采食量大,节约饲料,饲料转化率高;六、肉鸡的饲养技术一进雏前的准备工作同蛋鸡饲养相似;二雏鸡断喙在环境控制鸡舍封闭鸡舍中,肉鸡不需要断喙,只要降低光照强度就不会发生啄癖;但是在有窗鸡舍中饲养的肉鸡必须进行断喙,以免啄羽或同类残食等情况的发生;一般肉鸡的断喙是在出壳后第一天进行,最好由孵化场完成此项工作,以减少雏鸡的应激;三饲喂程序自由采食,每昼夜喂料不少于6次,颗粒料不少于4次,有助于刺激食欲和减少饲料浪费;四公母分群饲养五做好卫生防疫消毒工作六抽测体重每周末早晨空腹随机抽测1~5%,并做好记录,掌握鸡群的个体发育情况,与标准相对照,分析原因;七、出栏抓鸡1、抓鸡前4~6小时停止饲喂,但不能停止供水;2、抓鸡时尽量减少光照强度,或者使用蓝色灯泡降低鸡的视觉;3、抓鸡前将所有的设备升高或移走,避免捕捉过程中损伤鸡体或损坏设备;4、抓鸡时尽量保持安静,以免鸡群惊动造成挤压;5、抓鸡时抓鸡的胫部,装笼时轻拿轻放,不要往笼中扔鸡,以免碰撞致伤;6、一般选择晚间装笼运输,运输途中注意通风,一般使用专用运输笼具;天气寒冷时在顶部覆盖帆布,四周不要包裹;运输途中不要停留,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八、肉仔鸡饲养中的一些问题一雏鸡注射马立克疫苗二肉鸡腹水综合征防止腹水综合征的方法目前一般采取3周龄后降低饲料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含量,或控制给料量,稍微降低增重速度;但是这种方法和饲养肉鸡的原则似乎有矛盾,要注意使用;此外改善环境、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E和C等有助于减少腹水综合征的发病率;三肉鸡腿病肉鸡腿病是由遗传、营养、传染病和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四胸囊肿从管理方面减少胸囊肿的方法有:1、尽可能保持垫料的干燥和松软,垫料保持足够的厚度,防止露出水泥地面,即使抖松或更换垫料以防潮湿板结;2、勿使鸡长期处于伏卧状态,应适当活动;3、尽量不采用金属网面饲养肉仔鸡;五药物残留第二节优质肉鸡的饲养管理一、优质肉鸡的概念和特点一优质鸡的概念对于优质鸡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侠义上指未经与速生型肉鸡杂交的、适时屠宰、肉质鲜嫩的地方鸡种;从育种的角度出发, 一般广义的优质概念可理解为, 优质鸡除了具有优良的肉质外, 还须有较好的符合某地区和民族喜好的体型外貌活鸡市场尤为重要 , 及较高的生产性能, 以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消费面;二优质鸡的特点1、肉质有特点;优质鸡的内涵在于肉质, 肌肉中的游离氨基酸FAA 、糖类、脂质和多肽等重要的风味前体物质含量高,咀嚼有味道;2、生长速度比快大鸡慢;中速型优质鸡出栏时间10周龄-14周龄,满速型要达到20周龄才能出栏;3、优质肉鸡一般都含有地方品种的血统,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黄羽肉鸡,而是麻羽,这只是羽毛方面的差别,和肉质、生产性能无大的关系;;4、羽毛颜色;多为黄羽、麻羽或黑羽;三优质肉鸡的生产性能根据体重和饲养管理特点,一般将黄羽肉鸡的整个饲养期分为育雏期0~4周、生长期5~8周和肥育期9~14周,有的把肥育期分为大鸡9~12周和肥鸡期13~14周;四优质肉鸡的营养和饲料由于对黄羽肉鸡的营养需要研究较少,大多数饲养场采用白羽肉鸡的营养标准;用白羽肉鸡的营养标准饲喂黄羽肉鸡显然是超过了其营养需要量,通常影响饲料经济报酬;二、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主要叙述黄羽肉鸡饲养管理中一些特殊的技术;一喂料在生产时间中通常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刺激鸡的采食欲望;所以育雏期每天加料不少于5次,每次加料的数量不要太多;鸡吃完以后,料桶空置一段时间后再加下次料;二断喙黄羽肉鸡有时也需要断喙,断喙的目的是防止啄癖和减少饲料浪费;断喙的时间一般在6~10日龄,用断喙器进行精确断喙;断喙的前后两三天时间内在饮水中加入水溶性多维和抗菌素,以减少应激,保证肉鸡的生长速度;三加砂20日龄后,每周每百只鸡供给500g的干净细砂;小鸡养到30~40天就要进入中鸡阶段的饲养;三、中鸡阶段的管理一换料换中鸡料时要有一个过渡,一般需要三天的时间完成该过程;第1天喂70%雏鸡料和30%中鸡料,第2天喂50%雏鸡料和50%中鸡料,第三天喂30%雏鸡料和70%的中鸡料,第4天全部喂中鸡料;二免疫消毒转群前后为减少应激,在饮水中可加入水溶性维生素和抗菌素,另外保证每周不少于两次的带鸡消毒;三分群终机要进行强弱分群和公母分群饲养;对公鸡要增加垫料的厚度,提高日粮蛋白质和赖氨酸的水平; 公鸡的生长速度较快,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增加营养的目的就是满足其需要,以便提前上市;四公鸡去势公鸡饲养到50~60天可以进行阉割;阉割后的公鸡容易育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售价较高;去势前需停料半天,术后每只鸡肌肉注射青链霉素7~8万单位,以预防感染;中鸡饲养到55~60天进入大鸡阶段;四、大鸡阶段的管理一换料同中鸡;二免疫如果出栏时间较晚,应及时进行新城疫的免疫;三加油脂为提高饲料代谢能,促进鸡体内脂肪的沉积,增加羽毛的光泽度,鸡群饲养到70日龄以后可在饲料中添加2~6%的动物油也可加入一部分植物油;添加动物油时要将油加热熔化后才可加入到饲料中,否则容易引起鸡群腹泻;四加着色剂大鸡饲养后期除了注意选用含叶黄素的饲料原料如优质黄玉米、玉米蛋白粉、苜蓿粉、松针粉、草粉等配合日粮,也可在饲料中添加人工色素,加色素要注意是否符合当地食品要求;五提高黄羽肉鸡增重的几项措施有些措施也适用于其他肉鸡1、认真做好消毒免疫工作;2、加强夏、冬季节的管理;注意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尤其夏季炎热季节,鸡的采食量少,要尽量在凌晨和夜晚多添加饲料,使鸡在凉爽的时候多采食饲料以利增重;1经常匀料可刺激鸡群去采食或抢食饲料;2饲喂全价的颗粒饲料;3、前期饲喂高蛋白日粮,后期饲料中添加油脂;4、公母分群饲养;五、林地饲养一开始散养时间一般小鸡30日龄以后才开始到林地饲养;二饲养密度肉鸡放养的密度一般每只鸡需要4平方米的面积;三遮雨棚四补充全价饲料五预防球虫六定期消毒第三节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一、肉种鸡的特点1、易肥胖2、腿病多3、饲养方式以平养为主;一般采用离地网栅上平养和混合地面饲养;4、饲养密度小二、雏鸡阶段饲养管理肉种鸡的雏鸡阶段较短,一般3周龄结束;一进雏前的准备二接雏的要点接雏时应注意公母分开,雏鸡要及时补水,最好补液盐水,并在2~3天的饮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同时加入高效低毒广谱抗菌药;自然交配的公鸡在断喙时断的轻;三雏鸡饲喂在3周龄之前雏鸡不采取限料措施;三、育成阶段的管理一公母分饲二限饲控制母鸡的生长速度从4周龄起限制饲养;三鸡群的选择1日龄选择;6~7周龄选择;转入种鸡舍时进行第三次选择;四饲喂沙砾和垫料管理从第8周起,每1000只鸡添加公斤沙砾;特别要加强对垫料的管理;四、产蛋期的饲养管理一母鸡产蛋高峰前的饲养管理21—30周龄1、限饲方法;从第22~23周龄起,改其他限制饲养方法为每日限饲,以减少鸡只的应激和稳定鸡只的新陈代谢;从第20~23周龄,限饲的同时,将生长料转换为产蛋前期料含钙量2%,其他营养成分与产蛋料相同;2、增加给料;如果第24周开产,在产蛋第4周时,计划饲料用量达到最高峰,这是由于产蛋量和蛋重增加的需要;同时每周增加贝壳粉,每100只鸡加公斤;3、准备产蛋箱;4、公母鸡吃不同的饲料;二种母鸡产蛋高峰后的饲养管理1、产蛋高峰约30~31周龄后约4~5周内,不要减少饲料量;2、当鸡群产蛋率下降至80%时,应逐渐减少饲料量;每次减料量每100只不超过230克,以后产蛋量每减少4~5%时,必须调整一次饲料量,从产蛋高峰到结束,每100只鸡饲料量大约减少公斤;3、在每次饲料减少时,必须注意观察鸡群的反应,任何不正常的产蛋量下降,都必须恢复到原饲料量;三种蛋收集自然交配种鸡群周龄达到25周龄,母鸡产蛋率达到30%时就可以收集种蛋;人工授精的种鸡产蛋率达到50%时就可以进行人工授精,这时有一些母鸡还未开产,输精时不要强行翻肛输精,以免造成对输卵管的伤害;肉鸡种蛋的蛋重要求范围比蛋鸡大,一般50克以上、68克以下都可以孵化,清度裂纹蛋经过修补也可孵化;砂皮蛋通常不进行孵化;五、种公鸡的培育和更新一种公鸡单独饲喂1、公鸡的辨认;公鸡出壳后必须进行预防接种、剪冠和断趾;2、正确的断喙;断喙时间要比母鸡稍迟2~3天,在9~10日龄较适宜,断喙留的长度比母鸡稍长些;3、饲养面积和设备;4、6~7周龄公鸡的选择;按公母比例12∶100选留公鸡,淘汰鉴别错误、体重太轻、不健康和有明显缺陷的公鸡;5、体重整齐度;在10~12周龄时,应将体重较轻或较重的公鸡分别饲养;6、垫料的管理和限制饮水;早期限水可以从29天开始,“禁食日”冬天给水2小时,每次1小时,上下午各供水一次;夏天每天给水两次,每次小时,每天5小时;喂饲日每天全日供水,或当吃完料后停水1小时;在夏季高温和鸡有病或应激情况下,绝不能停水;二公母种鸡同栏分槽饲喂方法1、同栏分槽采食用具2、料槽放置3、要求有足够的场地和料位;公鸡饲料喂量特别重要,原则上在保持公鸡良好的生产性能情况下尽量少喂;喂量以能维持最低体重标准为原则,但不允许有明显失重;三母鸡进入产蛋器公鸡的管理1、淘汰性别误差的公鸡;2、配种;从141日龄起,按100只母鸡11只公鸡的比例混合饲养;如需转鸡舍,公鸡应比母鸡提前4~5天转入,目的是使公鸡适应料桶和新鸡舍环境;如在同一鸡舍,即育雏、育成和产蛋在同一栋鸡舍内时,必须在天黑后,才能将公鸡均匀地分布到每间鸡舍,以减少应激;3、正确捉鸡;当称重、预防接种和转群时,应正确地捉鸡,握两腿,以避免对关节造成损伤,或从鸡的后部,先抓一只腿,然后两条腿并列提起;四更新种公鸡替换的新公鸡一般都是新培育的已经能产生成熟精子的公鸡;剔除无用的老公鸡在白天进行,更换新公鸡一般在晚上进行,防止母鸡和其他公鸡的攻击;复习思考题1、简述现代肉鸡的特点;答:①生长速度快;②繁殖能力强;③饲料转化率高;④生产周期短;⑤饲养规模化;⑥屠宰率高、肉质好;2、肉种鸡为什么限饲,都有哪些方法答:因为肉种鸡的生长速度很快,如果不限饲,体重就会很大,繁殖性能下降;因此,肉种鸡从4周龄开始就必须限饲;限饲的方法基本和蛋鸡相同,主要使用的是数量的限饲;肉种鸡食料量不应超过其自由采食量的65~80%;①在三周龄内采用自由采食;②每日限饲;每日限饲在自由采食阶段以后采用;③隔日饲喂;就是将两天的饲料量在喂料日要全部一次投给,让鸡自由采食,其余时间断料而只给饮水;④“喂五限二法”;此法为连续给料三天,禁食一天,然后再给料两天,禁食一天;这种限饲方法,每只鸡饲喂日日给料量为每日给料量乘以7天,除以5天,使用这一方法最佳时间是从19~20周龄开始;⑤“喂六限一法”;以一周为周期,在一周里连续给料三天禁食一天,然后再给料三天;3、种公鸡为什么要和母鸡分开饲养答:如果公母鸡混合喂料,当母鸡达到所需饲料量时,公鸡就会超重,经常发生腿伤和脚病,使配种困难,受精率下降,甚至到45或50周龄时常因公鸡淘汰过多而造成公母比例失调,严重影响受精率;4、肉鸡腿病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肉鸡腿病是由遗传、营养、传染病和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以下原因可能引起:日粮中锰或胆碱缺乏;缺少运动;日粮含钙低磷高;日粮缺钙或钙磷比例失调,缺维生素D;饲料缺乏维生素;呼肠弧病毒、病毒性关节炎继3发葡萄球菌、滑液囊霉形体以及其他细菌感染等;5、白羽肉鸡的饲养密度是多少答:不同的饲养方式饲养密度不同,笼养和栅上平养的饲养密度高于地面平养;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鸡舍的温度、通风控制比较好,饲喂设备比较到位,饲养密度可以适当提高;如果鸡舍的控制水平较差,饲养密度应降低;肉鸡群不宜过大,一般以400只左右一群为宜,常进行强、弱、大、小分群,饲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11-19只较为合适,否则因密度过大,会造成采食、饮水不均,弱雏因抢不上食、水而生长更弱,致使鸡群生长不平衡;6、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比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肉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答: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相比的特点:①肉质有特点;优质鸡的内涵在于肉质, 肌肉中的游离氨基酸FAA 、糖类、脂质和多肽等重要的风味前体物质含量高,咀嚼有味道; ②生长速度比快大鸡慢;中速型优质鸡出栏时间10周龄-14周龄,满速型要达到20周龄才能出栏;③优质肉鸡一般都含有地方品种的血统,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黄羽肉鸡,而是麻羽,这只是羽毛方面的差别,和肉质、生产性能无大的关系;④羽毛颜色;多为黄羽、麻羽或黑羽;肉鸡未来的发展趋势:①优质肉鸡将得到快速发展;优质肉鸡肉品质优良,其增长速度将超过快大型肉鸡,所占的市场份额将逐年增加;②规模化、产业化是肉鸡发展的趋势;控制成本、最有效地生产出优质产品,对肉鸡饲养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动,形成一个区域,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优质肉鸡虽然也强调上规模,但它的饲养方式却完全不同,优质肉鸡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强调以散养和放牧饲养为主,这样才能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817 肉 杂 鸡 生 产 性 能 表
日 龄 日采食量(g) 周累计采食量(g) 周均重(g) 料 肉 比
1 6
88 110 :1
2 8
3 10
4 12
5 15
6 17
7 20
8 22
287 225 :1
9 24
10 26
11 28
12 31
13 33
14 35
15 37
602 410 :1
16 40
17 42
18 45
19 47
20 50
21 54
22 57
1057 620 :1
23 60
24 63
25 65
26 68
27 70
28 72
29 72
1592 850 :1
30 73
31 75
32 76
33 78
34 80
35 81
36 82
2288 1130 :1
37 85
38 88
39 91
40 94
41 97
4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