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_试论_五段两线三解放_(1)
- 格式:pdf
- 大小:288.87 KB
- 文档页数:8
语言学概论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九章学习目标:1、语音演变的线索和规律2、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3、组合、聚合规则的发展4、类推、语法化、结构的重新分析5、词汇的发展6、词义的发展第一节语音的发展一、语音发展的线索如何知道语音发生了变化?方言和亲属语言差异的比较、古今诗韵的区别、不同时期借词的语音考订等都是研究语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途径。
1、方言、亲属语言间的差异比较(1)方言比较通过方言间的比较,可以声母、韵母、声调等的演变线索,比如声母的演变情况:再如韵尾的演变线索:(2)亲属语言的比较,也可以了解语音的演变。
比如:2、古今诗歌押韵的变化,也是了解语音的演变主要线索。
比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xiang),君去春江正淼茫(mang)。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chang)。
再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时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不同时代的借词,也可以提供很多语言演变的信息。
比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由于在不同的时代借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也是研究汉语的主要材料,如: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演变有明显的规律性:1、变化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比如“浊音清化”规则,绝大多数语言都有这样的演变特征,1234567892、时间性。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在相同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3、地区性。
音变在一定的地区进行。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1、语音对应关系语音对应关系是指不同语言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
语音对应关系是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特点所决定的。
比如“夫、枯、呼、熏”在广州话中声母都是f-,而这些字在北京话中声母分别是f-、k-、h-、x-,也就是说,广州话得声母f-跟北京话得声母f-、k-、h-、x-是对应的,或者说有对应关系。
欧洲吉普赛语和叙利亚吉普赛语的对应关系:2、历史比较法语言或方言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能。
-古代局部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开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要尽快开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历和教训。
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开展的历史经历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开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开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开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构造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构造。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文字学方面研究】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
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
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语言学概论》习题《语言学概论》习题目录1 引言2语言的本质3语言的起源和发展4语音5语义6词汇7语法8语用9 文字10语言学的应用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每题1分)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索绪尔乔姆斯基:韩礼德: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二、用学过的语言学理论解释下列观点正确与否。
(每题2分)1. 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是领先学科和关键学科。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结束了传统语言学的时代,从此,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不再起任何作用。
3.应用语言学就是语言的应用学。
4.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法和静态描写法是互不相干的两种研究方法。
5.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静态描写法,它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唯一的研究方法。
6.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区分的角度不同,研究的重点各异,所以可以也必须截然分开。
7.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使语言研究从语言系统过渡到语言使用,也就是现代语言学不再进行语言系统的研究。
8.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出现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9.语文学阶段就是指语言学发展史上以语言和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阶段。
10.语言学只要有理论即可,不需要方法,更不需要方法的进步。
1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科的独立。
三、单项选择。
(每题0.5分,不答不给分,答错倒扣分)1.传统语言学时期主要是指语文学和()两个时期。
A.历史比较语言学B.结构主义语言学C.转换生成语言学D.现代语言学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在()。
A.19世纪中叶B.20世纪初C.19世纪初D.20世纪中叶3.()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A.洪堡特B.索绪尔C.吕叔湘D.马建忠4.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以()为研究对象。
A.语言教学问题B.双语教学C.对外汉语教学D.计算语言学5.语言学的特殊研究方法是静态描写法和()。
A.统计法B.调查法C.历史比较法D.分布分析法6.宏观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
A.结构要素B.社会功能C.句法结构D.语法结构7.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一般地研究人类语言的语言学叫()A.历史语言学B.比较语言学C.描写语言学D.普通语言学8.语言学概论课属于()的入门课。
绪论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发展进程: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有零星的观点。
汉代: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代表作品:先秦: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代:文字训诂成就巨大。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文字学之始。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声训专著,训诂著作。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研究兴起;反切的兴起及发现汉语四声;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声母);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重要的韵书:隋陆法言《切韵》193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清代: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言论,没有专著。
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
五四以后: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马氏文通》)、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言学(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的兴起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导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的基本类别、语言学流派。
教学重点:语言学、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的基本类别、语言学流派。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学科性质:1、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3、我国的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小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经学的附庸。
4、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构造十分复杂,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语言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与社会科学有联系,而且与自然科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2、语言的交际过程: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学的地位: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多方面四、语言学的基本类别: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可分为:1、普通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本课课程就是是普通语言学性质;2、专语语言学:它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
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性质。
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1、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涉及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涉及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2、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语言学问题语言学1.语言研究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答: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阶段:(1)、传统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具有附属地位的语言研究。
传统语文学三大传统:<1>、印度传统:解读经文的需要,梵语语言的研究起步早,“声明学”;《巴尼尼经》(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著,迄今为止最早的语法著作)。
<2>、希腊-罗马传统。
哲学的巨大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 希腊语研究。
前一世纪狄奥尼修斯的《希腊语法》,把词分为8类。
公元二世纪阿波罗尼奥斯的《论句法》把句子分为主语和述语。
B 古拉丁语研究。
公元4世纪多纳图斯的《语法学》。
公元5世纪普里西安的《语法规范》。
<3>、中国传统——“小学”A 文字学。
(汉)许慎《说文解字》。
(南朝)顾野王《玉篇》。
(明)梅膺祚《字彙(hui)》。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B 音韵学。
(隋)陆法言《切韵》。
(宋)陈彭年《广韵》。
丁度《集韵》。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C 训诂学。
(汉)《尔雅》。
刘熙《释名》。
扬雄《方言》。
(2)、19世纪以后摆脱从属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而从传统语言学发展而来的。
19世纪语言学家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欧亚诸语言,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结构规律)、追溯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2.语言学的分科答:(1) 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的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和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主要看这两个)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普通语言学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
语言学概论考试内容填空题1. 导言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 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明确了语言学研究对象,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语言研究可以分别描写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汇每个子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状态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共时语言学的研究角度;也可以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角度。
语言研究可以具体地研究某一个语言,探求其语音、语法、语汇的结构及发展规律;也可以通过多语言的比较探求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汇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所有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前者所形成的学科叫做具体语言学,后者叫做普通语言学。
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2.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
3.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依据所作用的感官的不同,符号可以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
导言部分一、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探索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
二、语言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三、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
四、语言交际的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五个阶段。
五、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语言学分为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五、1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
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时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如现代汉语、当代英语)五、2历时语言学:从历时的、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如汉语史)五、3专语语言学:又称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是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语言的结构。
五、4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五、5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索绪尔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六、语言学流派: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比较方言或亲属关系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后来的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在19世纪进入了系统的研究,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历史比较语言学代表人物:初期:丹麦拉斯克;中期:德国施莱歇尔2、结构语言学的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代表作《语言论》七、语言的三要素: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部分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一、1语言的作用: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经济发达还是落后,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离布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1、现代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转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3、语言学现代化表现在:科学化(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语言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明确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变革推动语言学发展)、理论化4、中国语言学走向现代化的原因:语文运动的兴起、教育制度的革新、专门人才的出现、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5、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为一个阶段,19世纪末或30年代初至1949年为一个阶段6、第一阶段的标志: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1906年章炳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崭新的学科名称7、第二阶段的标志:方言学方面——1928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语法学——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修辞学——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现代语文运动一、现代语文运动:是指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二、运动目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文化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调整、变革,必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三、运动意义:在宏观上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四、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晚清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黄遵宪、裘廷梁、陈荣公)1)黄遵宪:语言文字之不相合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3)陈荣公:《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讨伐文言的檄文4)王照:言文合一5)出现了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最通俗的白话字典《绘图白话字汇》6)清末白话文运动弱点有二: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崇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2、“五四”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正式登台,先锋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揭开白话文运动序幕●以“改良”为文学的语言形式为主要内容,一反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八条原则2)陈独秀《新青年》主编,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改良”到“革命”标志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正在深化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5)白话标准问题、基础方言问题没有解决3、30年代大众语运动1)最初提出“大众语”的,是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2)三个阵营:大众语(主张纯白)、文言文(主张纯文)、旧白话文(主张不文不白)3)陈望道普及大众语的三个要求:口书一致、统一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4)论战: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五、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1、“国语统一”运动,提出标准语问题2、拼音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3、拼音文字制定者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了“普通话”这个名词4、黎锦熙主张费入声2、老国音:一个人在说的标准音3、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六、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1、清末切音字运动1)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宋恕2)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主张废汉字改拼音文字的第一人3)卢赣章1892年提出第一个拼音方案4)主流是汉字笔画式5)影响最大的三人:卢赣章(《中国切音新字》、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6)王照方案影响全国的原因:◆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官话字母得到朝廷大员的支持◆王照本人为宣传官话字母作了许多工作7)劳乃宣分两步走的理论8)与赵炳麟、汪荣宝等人发起成立“简字研究会”,是20世纪中国民间最早的研究汉语拼音的学会之一2、注音字母四十年1)四十年是指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之日算起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1)数人会成员: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2)发起人:刘复3)《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简称“国罗”4)国罗影响不大,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汉语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意味着从明末以来,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阶段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1)由翟秋白、吴玉章等人协助而制定,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也称“北拉”2)拉丁化方案的特点:P573)北拉理论的主张有两点:●文字要拼音化,音标要国际化●拼读方言化七、普通语言学的介绍1、上半世纪在介绍、传播西方普通语言学方面的成绩:1)章炳麟:《国故论衡》的“语言缘起说”、《文始》、《新方言》传播某些语言学理论2)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提及一些知名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汉语概论性质的著作3)乐嗣炳《语言学大意》4)王古鲁《言语学通论》5)三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沈步洲《言语学概论》、张世禄《语言学原理》、雷通群翻译的《言语学大纲》6)张世禄《语言学概论》7)张世禄和蓝文海合译的《语言学通论》8)各书在介绍语言学的历史时,一般都只介绍西洋近代语言学史,实际上只介绍了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历史2、关于语言起源问题1)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2)西方的感叹说和摩声说影响很大3)潘文提出六类“模仿语”4)张世禄不同意模仿说,主张“身势进化说”5)章炳麟提出“触受”说6)胡以鲁认为“发声时期”和“摩声时期”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汉语的起源还有个“发语词”阶段7)起源问题争论中,关于“名词与动词哪是第一性的语词”的论争:●章炳麟、胡以鲁以印度“胜论派”提出的实德业来区分词类●章炳麟提出名词是第一性的,形容词、动词“为后起”●胡以鲁认为有形容词、动词后引申出实体名词3、关于语言分类:批判西方的三分法、试图把语法分优劣的做法4、发生学语言分类介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介绍语法学一、两个阶段的区分:1、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或上海的《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2、对阶段的三种说法:1)新训诂学时期、建立汉语语法时期2)模仿时期、革新时期3)兴起时期(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王力、吕淑湘、高名凯为代表)3、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语法观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1)兴起阶段: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建立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词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解决具体词的归类分歧,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对象重点是古汉语(拿马建忠开刀)2)发展阶段: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做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观念上的进步: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建立,注意区分材料的时代性,不是古今杂糅,把体系建立在一些零碎例证上,而是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方法上的进步: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4、两个阶段的相同点1)各语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2)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直到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才真正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来研究汉语3)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4)比较方法的运用5)语法研究与语言教育密切联系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1、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四个原因:1)古典经籍是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言书面语占统治地位,受教育者不仅要能读懂文言,而且要学会用文言来写作3)语法学是从小学的母体中剥离出来,虽已告别训诂学自立门户,而所研究的材料却是共同的4)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读古书、作古文2、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等国文典》《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3、《马氏文通》(马建忠):1)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2)正名是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分为名、代、静、动、状、介、连、助、叹;句子成分分为词和次(词——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次——主次和宾次、偏次和正次、前次和同次)2)贡献: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组织结构、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3)问题:语法理论欠完整;资料方面的问题4、《中等国文典》(章士钊)1)对“字”与“词”的区分很清楚2)改“静字”为“形容词”,改“状字”为“副词”,改“连字”为“连续词”;改“代字”为“代名词”3)某些词类的具体范围不同于《文通》4)使用了“短语”这个概念5)主张先立主格、宾辞两部,认为这两部是“句之干部”6)将句子按语气不同分类: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7)行文简洁、条理分明5、《国文法草创》(陈承泽)(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1)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三条主张: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文法上应待解决的四大悬案:字类系统问题、字类画界问题、本用活用问题、引申顺序问题3)活用之实例”的精彩之处:活用之范围、本用的活用、非本用的活用、对“致动”与“意动”的研究影响深远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规模较大的古汉语语法著作7、《傅氏文典》(傅子东)1)认为当时中外研究汉语语法的人都忽视了词性的研究2)用“位次论”批判“功用论”,把句读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按位置的不同分为四位:正位、偏位、述位、从位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把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文法著作称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兴起时期以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陆志韦、王力、吕淑湘为代表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1)首要意义是“新著”二字,完全创新2)提出“句本位”的语法思想3)确立“句成分”的语法观念4)图解法的运用5)缺点:模仿英语语法、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词类理论有问题、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自相矛盾4、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5、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1)把代名词、数名词同列在指代词2)用“同形替代”法鉴别什么是词3)关于词类划分提出两条原则:◆词类的分别最主要的标准是一个词在句子里最普通的地位◆其次是它自身的意义4)扩展法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1)研究语法的四个阶段:妄、蔽、疑、悟2)一开始就进入了语法的根据地——句子3)按照句子谓语分类的方法: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4)提出造句法中两个重要语法概念: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5)探索汉语句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谓语三分法、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6)缺点:一是忽视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7、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开路人研究方法是从小处着眼,从个别虚词的研究入手,从接近口语、白话的语录、笔记问、小说、野史中搜集例句,并联系活的口语方言,追本溯源,发人之所未发8、廖庶谦《口语文法》1)研究应以口头活语法为主2)要突出汉语特殊性,不可照搬外国3)对句本位文法提出异议4)语法也要研究句子和段落、篇章的关系5)进步之处是专立“存在动词”——有6)不用“同动词”这个名称,把“是”、“像”作为动词之第二种“联系动词”7)也不用补足语这个名称四、古今语法比较研究1、古今语法放在同一框架综合比较研究始于刘复《中国文法讲话》1)对语词看法与马、黎不同,将语词分动语词和静语词2)对代词的看法与《文通》有分歧3)文白对比方面2、古今语法比较研究有深远影响的:黎锦熙的《比较文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黎氏比较的重点是句式2)目的是要突出古汉语语法的八个重点,同时攻破“之、其、所、者”四个虚词的难点3)发展阶段文白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是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构成●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提出“词结”概念●句子分类有自己的特色,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简句”和“繁句”两大类●词结和词组的转换,也就是谓语和加语的转换,是《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要略》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不在体系,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上●《要略》存在的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演变的说明稍嫌不足、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五、文法革新问题1、1938-1943历时五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讨论之所以被认为是革新,因为讨论的总倾向是反对模仿,反对马氏文通派3、主要讨论问题(最主要问题是语部(词类)区分问题)1)词分几类●两部革新语法著作: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刘复将词分为五类(实体词、品态词、指明词、形式词、感词),金兆梓雷同●王力的七类说(名词、代名词、动词、限制词、关系词、助词、感叹词)●孟起的四类说●傅东华的八类说2)一线制和双轴制之争●一线制是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合为一条龙●双轴制是把词法和句法这两个部门比做“双轴”●“广义的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次革新讨论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为陷入困境的词类区分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3)陈望道的“功能中心说”●每一个字语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从语在辞例中的功能探求词类区分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双轴制”(配置关系+会同关系)●功能-双轴制的意义:纠正了将词法与句法混而为一或绝对分裂的两种偏向,将词法与句法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为中心既不脱离形态,也不脱离意义,把形态与意义结合起来;和“广义形态”说一样,都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功能说更进一步将结构主义中国化,克服了结构主义的片面性4)文法学的研究对象●傅与方的分歧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形态,汉语究竟有无形态●陈望道建议用“表现关系”来代替“广义的形态”●傅东华重意义,方光焘重形式,陈望道兼顾意义和形式,陈望道的理论代表了这次讨论的最高水平5)语体文和文言文可否用同一架构的文法来处理●傅东华主张文白两种体系合一●刘复、方光焘、张世禄等人主张两种文体的文法体系要分开6)术语的“革新”●陈望道四条原则:讲求正确、符合历史、崇尚普通、与别科共通7)关于同动词和词尾问题●傅东华主张废除同动词8)革新的标准●好的语法体系:妥帖、简洁、完备●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9)对《文通》的看法●张世禄主张打倒●陈望道主张革新和继承4、文法革新讨论的不足1)理论多于语言学的实际作业,理论有些空虚2)讨论的结果,在本质上,不曾超过旧的文法体系;把《文通》和《国语文法》笼统地并为一谈不妥当5、文法革新讨论兴起的原因:1)文学上的民族化,文体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语法学中国化的呼声很高;2)与国外文法革新有密切关系5、文法革新讨论意义:1)表明中国语法学家在研究汉语语法特殊规律上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和更为迫切的要求2)表明中国的语法学家已经有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可以就理论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锋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六、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三部著作:何容《中国文法论》、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何对30年代以前产生的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一次总结算2)王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语法体系3)高以法国的房德里耶斯、马伯乐等人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的汉语语法观(是最早从理论上探索汉语语法特点的人)1)主张词分四类或五类2)将词语与句法混同,以句法统帅词法3)按心理原则为句子成分规定了一套名称4)认为汉语的句子不必主述二语俱全,汉语语法以心理为本,有“以心传心之法”5)实词虚化、语词复合法3、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三种必不可少的文法研究法:归纳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4、何容《中国文法论》将《马氏文通》、《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总结算1)认为这些著作用西法讲词类,用逻辑讲句法,用演绎法建体系2)词类问题上,把以往研究分两大派:词有定类、词无定类;其自己主张要根据形式上的特征来区分词类(从形式上的特征区分词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标志汉语词类的研究进入新阶段)3)他认为语法形式分为六种:词的顺序、词的结合、重叠、音变、重音和声调、不能独立表意的依附成分4)句法问题上,推崇“三品说”(句子的词按重要程度分首品、次品、末品),主张“三步说”5)关于古代为什么无文法学问题,他认为除了汉语文法容易外,我们记录语言所用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词汇不是语法;翻译不是语法;分类不是语法;可争论者不是语法本身;难懂的地方不一定是语法,易懂的地方不一定是非语法;中国语法学的途径2)关于三品说(先赞成,后放弃)、放弃三性说3)关于仂语:主从仂语和等立仂语、隔开法和转换法4)关于句子成分:对系词考察、批评三分法和对二分法提出见解5)关于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6)关于“位”和“格”7)关于“有”字句8)关于语法成分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国语法界第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脱离西洋通俗语法影响的作品。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1、现代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转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3、语言学现代化表现在:科学化(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语言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明确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变革推动语言学发展)、理论化4、中国语言学走向现代化的原因:语文运动的兴起、教育制度的革新、专门人才的出现、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5、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为一个阶段,19世纪末或30年代初至1949年为一个阶段6、第一阶段的标志: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1906年章炳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崭新的学科名称7、第二阶段的标志:方言学方面——1928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语法学——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修辞学——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现代语文运动一、现代语文运动:是指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二、运动目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文化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调整、变革,必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三、运动意义:在宏观上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四、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晚清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黄遵宪、裘廷梁、陈荣公)1)黄遵宪:语言文字之不相合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3)陈荣公:《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讨伐文言的檄文4)王照:言文合一5)出现了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最通俗的白话字典《绘图白话字汇》6)清末白话文运动弱点有二: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崇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2、“五四”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正式登台,先锋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揭开白话文运动序幕●以“改良”为文学的语言形式为主要内容,一反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八条原则2)陈独秀《新青年》主编,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改良”到“革命”标志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正在深化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5)白话标准问题、基础方言问题没有解决3、30年代大众语运动1)最初提出“大众语”的,是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2)三个阵营:大众语(主张纯白)、文言文(主张纯文)、旧白话文(主张不文不白)3)陈望道普及大众语的三个要求:口书一致、统一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4)论战: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五、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1、“国语统一”运动,提出标准语问题2、拼音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3、拼音文字制定者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了“普通话”这个名词4、黎锦熙主张费入声2、老国音:一个人在说的标准音3、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六、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1、清末切音字运动1)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宋恕2)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主张废汉字改拼音文字的第一人3)卢赣章1892年提出第一个拼音方案4)主流是汉字笔画式5)影响最大的三人:卢赣章(《中国切音新字》、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6)王照方案影响全国的原因:◆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官话字母得到朝廷大员的支持◆王照本人为宣传官话字母作了许多工作7)劳乃宣分两步走的理论8)与赵炳麟、汪荣宝等人发起成立“简字研究会”,是20世纪中国民间最早的研究汉语拼音的学会之一2、注音字母四十年1)四十年是指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之日算起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1)数人会成员: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2)发起人:刘复3)《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简称“国罗”4)国罗影响不大,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汉语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意味着从明末以来,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阶段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1)由翟秋白、吴玉章等人协助而制定,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也称“北拉”2)拉丁化方案的特点:P573)北拉理论的主张有两点:●文字要拼音化,音标要国际化●拼读方言化七、普通语言学的介绍1、上半世纪在介绍、传播西方普通语言学方面的成绩:1)章炳麟:《国故论衡》的“语言缘起说”、《文始》、《新方言》传播某些语言学理论2)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提及一些知名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汉语概论性质的著作3)乐嗣炳《语言学大意》4)王古鲁《言语学通论》5)三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沈步洲《言语学概论》、张世禄《语言学原理》、雷通群翻译的《言语学大纲》6)张世禄《语言学概论》7)张世禄和蓝文海合译的《语言学通论》8)各书在介绍语言学的历史时,一般都只介绍西洋近代语言学史,实际上只介绍了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历史2、关于语言起源问题1)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2)西方的感叹说和摩声说影响很大3)潘文提出六类“模仿语”4)张世禄不同意模仿说,主张“身势进化说”5)章炳麟提出“触受”说6)胡以鲁认为“发声时期”和“摩声时期”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汉语的起源还有个“发语词”阶段7)起源问题争论中,关于“名词与动词哪是第一性的语词”的论争:●章炳麟、胡以鲁以印度“胜论派”提出的实德业来区分词类●章炳麟提出名词是第一性的,形容词、动词“为后起”●胡以鲁认为有形容词、动词后引申出实体名词3、关于语言分类:批判西方的三分法、试图把语法分优劣的做法4、发生学语言分类介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介绍语法学一、两个阶段的区分:1、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或上海的《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2、对阶段的三种说法:1)新训诂学时期、建立汉语语法时期2)模仿时期、革新时期3)兴起时期(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王力、吕淑湘、高名凯为代表)3、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语法观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1)兴起阶段: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建立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词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解决具体词的归类分歧,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对象重点是古汉语(拿马建忠开刀)2)发展阶段: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做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观念上的进步: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建立,注意区分材料的时代性,不是古今杂糅,把体系建立在一些零碎例证上,而是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方法上的进步: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4、两个阶段的相同点1)各语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2)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直到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才真正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来研究汉语3)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4)比较方法的运用5)语法研究与语言教育密切联系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1、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四个原因:1)古典经籍是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言书面语占统治地位,受教育者不仅要能读懂文言,而且要学会用文言来写作3)语法学是从小学的母体中剥离出来,虽已告别训诂学自立门户,而所研究的材料却是共同的4)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读古书、作古文2、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等国文典》《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3、《马氏文通》(马建忠):1)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2)正名是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分为名、代、静、动、状、介、连、助、叹;句子成分分为词和次(词——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次——主次和宾次、偏次和正次、前次和同次)2)贡献: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组织结构、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3)问题:语法理论欠完整;资料方面的问题4、《中等国文典》(章士钊)1)对“字”与“词”的区分很清楚2)改“静字”为“形容词”,改“状字”为“副词”,改“连字”为“连续词”;改“代字”为“代名词”3)某些词类的具体范围不同于《文通》4)使用了“短语”这个概念5)主张先立主格、宾辞两部,认为这两部是“句之干部”6)将句子按语气不同分类: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7)行文简洁、条理分明5、《国文法草创》(陈承泽)(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1)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三条主张: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文法上应待解决的四大悬案:字类系统问题、字类画界问题、本用活用问题、引申顺序问题3)活用之实例”的精彩之处:活用之范围、本用的活用、非本用的活用、对“致动”与“意动”的研究影响深远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规模较大的古汉语语法著作7、《傅氏文典》(傅子东)1)认为当时中外研究汉语语法的人都忽视了词性的研究2)用“位次论”批判“功用论”,把句读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按位置的不同分为四位:正位、偏位、述位、从位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把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文法著作称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兴起时期以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陆志韦、王力、吕淑湘为代表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1)首要意义是“新著”二字,完全创新2)提出“句本位”的语法思想3)确立“句成分”的语法观念4)图解法的运用5)缺点:模仿英语语法、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词类理论有问题、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自相矛盾4、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5、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1)把代名词、数名词同列在指代词2)用“同形替代”法鉴别什么是词3)关于词类划分提出两条原则:◆词类的分别最主要的标准是一个词在句子里最普通的地位◆其次是它自身的意义4)扩展法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1)研究语法的四个阶段:妄、蔽、疑、悟2)一开始就进入了语法的根据地——句子3)按照句子谓语分类的方法: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4)提出造句法中两个重要语法概念: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5)探索汉语句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谓语三分法、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6)缺点:一是忽视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7、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开路人研究方法是从小处着眼,从个别虚词的研究入手,从接近口语、白话的语录、笔记问、小说、野史中搜集例句,并联系活的口语方言,追本溯源,发人之所未发8、廖庶谦《口语文法》1)研究应以口头活语法为主2)要突出汉语特殊性,不可照搬外国3)对句本位文法提出异议4)语法也要研究句子和段落、篇章的关系5)进步之处是专立“存在动词”——有6)不用“同动词”这个名称,把“是”、“像”作为动词之第二种“联系动词”7)也不用补足语这个名称四、古今语法比较研究1、古今语法放在同一框架综合比较研究始于刘复《中国文法讲话》1)对语词看法与马、黎不同,将语词分动语词和静语词2)对代词的看法与《文通》有分歧3)文白对比方面2、古今语法比较研究有深远影响的:黎锦熙的《比较文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黎氏比较的重点是句式2)目的是要突出古汉语语法的八个重点,同时攻破“之、其、所、者”四个虚词的难点3)发展阶段文白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是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构成●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提出“词结”概念●句子分类有自己的特色,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简句”和“繁句”两大类●词结和词组的转换,也就是谓语和加语的转换,是《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要略》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不在体系,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上●《要略》存在的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演变的说明稍嫌不足、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五、文法革新问题1、1938-1943历时五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讨论之所以被认为是革新,因为讨论的总倾向是反对模仿,反对马氏文通派3、主要讨论问题(最主要问题是语部(词类)区分问题)1)词分几类●两部革新语法著作: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刘复将词分为五类(实体词、品态词、指明词、形式词、感词),金兆梓雷同●王力的七类说(名词、代名词、动词、限制词、关系词、助词、感叹词)●孟起的四类说●傅东华的八类说2)一线制和双轴制之争●一线制是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合为一条龙●双轴制是把词法和句法这两个部门比做“双轴”●“广义的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次革新讨论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为陷入困境的词类区分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3)陈望道的“功能中心说”●每一个字语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从语在辞例中的功能探求词类区分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双轴制”(配置关系+会同关系)●功能-双轴制的意义:纠正了将词法与句法混而为一或绝对分裂的两种偏向,将词法与句法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为中心既不脱离形态,也不脱离意义,把形态与意义结合起来;和“广义形态”说一样,都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功能说更进一步将结构主义中国化,克服了结构主义的片面性4)文法学的研究对象●傅与方的分歧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形态,汉语究竟有无形态●陈望道建议用“表现关系”来代替“广义的形态”●傅东华重意义,方光焘重形式,陈望道兼顾意义和形式,陈望道的理论代表了这次讨论的最高水平5)语体文和文言文可否用同一架构的文法来处理●傅东华主张文白两种体系合一●刘复、方光焘、张世禄等人主张两种文体的文法体系要分开6)术语的“革新”●陈望道四条原则:讲求正确、符合历史、崇尚普通、与别科共通7)关于同动词和词尾问题●傅东华主张废除同动词8)革新的标准●好的语法体系:妥帖、简洁、完备●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9)对《文通》的看法●张世禄主张打倒●陈望道主张革新和继承4、文法革新讨论的不足1)理论多于语言学的实际作业,理论有些空虚2)讨论的结果,在本质上,不曾超过旧的文法体系;把《文通》和《国语文法》笼统地并为一谈不妥当5、文法革新讨论兴起的原因:1)文学上的民族化,文体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语法学中国化的呼声很高;2)与国外文法革新有密切关系5、文法革新讨论意义:1)表明中国语法学家在研究汉语语法特殊规律上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和更为迫切的要求2)表明中国的语法学家已经有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可以就理论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锋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六、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三部著作:何容《中国文法论》、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何对30年代以前产生的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一次总结算2)王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语法体系3)高以法国的房德里耶斯、马伯乐等人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的汉语语法观(是最早从理论上探索汉语语法特点的人)1)主张词分四类或五类2)将词语与句法混同,以句法统帅词法3)按心理原则为句子成分规定了一套名称4)认为汉语的句子不必主述二语俱全,汉语语法以心理为本,有“以心传心之法”5)实词虚化、语词复合法3、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三种必不可少的文法研究法:归纳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4、何容《中国文法论》将《马氏文通》、《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总结算1)认为这些著作用西法讲词类,用逻辑讲句法,用演绎法建体系2)词类问题上,把以往研究分两大派:词有定类、词无定类;其自己主张要根据形式上的特征来区分词类(从形式上的特征区分词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标志汉语词类的研究进入新阶段)3)他认为语法形式分为六种:词的顺序、词的结合、重叠、音变、重音和声调、不能独立表意的依附成分4)句法问题上,推崇“三品说”(句子的词按重要程度分首品、次品、末品),主张“三步说”5)关于古代为什么无文法学问题,他认为除了汉语文法容易外,我们记录语言所用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词汇不是语法;翻译不是语法;分类不是语法;可争论者不是语法本身;难懂的地方不一定是语法,易懂的地方不一定是非语法;中国语法学的途径2)关于三品说(先赞成,后放弃)、放弃三性说3)关于仂语:主从仂语和等立仂语、隔开法和转换法4)关于句子成分:对系词考察、批评三分法和对二分法提出见解5)关于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6)关于“位”和“格”7)关于“有”字句8)关于语法成分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国语法界第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脱离西洋通俗语法影响的作品。
语言学概论考试内容填空题1. 导言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 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明确了语言学研究对象,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语言研究可以分别描写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汇每个子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状态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共时语言学的研究角度;也可以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角度。
语言研究可以具体地研究某一个语言,探求其语音、语法、语汇的结构及发展规律;也可以通过多语言的比较探求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汇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所有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前者所形成的学科叫做具体语言学,后者叫做普通语言学。
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2.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大致都可归入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
3.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依据所作用的感官的不同,符号可以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
[收稿日期] 2002-06-18[作者简介] 岑运强(1947-),男,广东省广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把握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试论“五段两线三解放”岑运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五段两线三解放”是语言学发展史的总脉络,所谓“五段”是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和“交叉语言学”;所谓“两线”是指贯穿语言学史的“参差论”与“整齐论”的斗争;所谓“三解放”是指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为代表的三次突破性进展。
“五段两线三解放”是“点”、“线”、“面”三结合研究语言学史的有效框架,它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语言学史;五段;两线;三解放 [中图分类号] H0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4)0320053208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语言学是指普通语言学和狭义理论语言学;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个别语言学和广义理论语言学。
人类有语言已有几万到几十万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人类语言活动的历史也有几千年。
语言学史研究流派纷杂、头绪万千,学习与研究语言学史应从那里入手?我们认为,抓住一个总脉络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人以简驭繁,并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总脉络就是———“五段两线三解放”。
一、“五段”狭义的语言学一般认为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或索绪尔开始的。
广义的语言学则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诞生后各国学者对古经典文献的整理与注释。
广义的语言学比狭义的语言学多了一个“语文学”阶段。
11语文学 这是一个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的阶段。
众所周知,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最早发明了系统的古文字的有古代的印度、希腊和中国,它们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文明发源地。
文明发源地的祖先用不同的文字为他们的后人留下了不同的书面文献。
公元前4世纪,印度学者巴尼尼在整理、注释梵语诗歌集《吠陀》时,写出了杰出的《梵语语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库斯对荷马史诗进行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
古罗马学者借鉴希腊人的经验研究拉丁语,代表人是瓦罗和多纳图斯。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论拉丁语》和《语法术》。
中国的语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
中国是一个重文字的国家,自秦代以来,虽然方言纷杂,但文字基本保持同一。
人们要研究古文献,必须围绕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来进行,于是便产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出现《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大批不朽文献。
到了清朝,我国“小学”的成就达到了顶峰。
古阿拉伯是后起的文明发源地。
它们的语文学出现较晚,大约7到8世纪,围绕对《古兰经》的研究,出现了不少学者与学派。
总的说来,语文学的特点是:(1)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书面语而不是活的语言。
(2)开方性。
外国给词“开方”;中国给字“开方”。
主要做些辨别、归类、命名的工作[1](P 7)。
(3)主要采用归纳法,缺少演绎法。
(4)有主观臆断的现象,缺乏3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微观描绘。
(5)对象主要是一种语言,极少有不同语言的对比。
(6)非独立性。
主要是注释、理解别的学科,对语言本体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7)应用性。
目的重在应用而不重在理论研究。
(8)基础性。
为纯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研究成果已进入个别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的范畴。
语文学是语言学的初级阶段,是不带贬义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古代语言学。
2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有着各种背景:(1)社会背景。
同语文学的长期封建闭关自守的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社会背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竭力向外扩张。
语言的横向交流也愈加扩大、频繁。
(2)科学背景。
唯理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社会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标志着科学的新时代(自然科学)。
(3)语言背景。
其一,对古印度梵语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印欧语对比研究的条件;其二,世界语言标本的收集为不同语言的历史比较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在寻求“物种起源”热潮中,西方学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本身的起源及其亲属关系。
英国人威廉・琼斯以他的“印欧语假设”,一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假设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早近50年)[2] (P2)。
德国学者施列格尔也看到梵语和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应该被追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
这以后,被公认为奠基人的拉斯克、葆朴、格里木、沃斯托克夫以及他们之后的施莱赫尔、古尔替乌斯和所谓的“青年语法学派”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推向高潮,建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方法,努力找出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并企图把一些古老的原始母语重建起来。
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语言学已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
相对来说,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特点是(1)独立性。
其目的不是为了整理、注释和研究各国的古书(如古印度的《吠陀》、古西方的《荷马史诗》、《圣经》、古中国的四书五经、古阿拉伯的《古兰经》等),而是在于探讨语言本身来源及发展规律。
(2)历史性。
主要研究语言发展历时的对应规律,拟测原始的母语。
(3)对比性。
重在多种语言的历史比较。
(4)研究的对象(尤其是早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是“死”的语言并限于文献记录,对“活的”口语当代语重视不够。
(5)重视掌握各种语言资料,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如在重建原始母语方面)。
(6)不区分语言和言语,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缺乏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
(7)由于历史比较语言学涉及多种语言,又重视语言的共同点和对应规律,这就为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的普通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德国的洪堡特开创了普通语言学; 20世纪初,瑞士人索绪尔全面发展了普通语言学,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两人除去共同点外,他们又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在洪堡特的语言理论里,语言的民族精神及文化性的亮点引人注意;而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是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编纂的)中提出一系列的二分内容,如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他当时主张优先研究前者(即语言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不应因此理解他主张永远完全排斥后者。
普通语言学是一种理论方法,不限于某一个阶段。
31结构主义语言学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时代,从琼斯到青年语法学派,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至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例如保罗在1890年公然宣称:“只有研究语言历史的语言学才是科学,其它都不是科学。
”这就预示着历史比较语言学从顶峰开始滑落。
另一方面, 20世纪初科学思潮发生巨大变化,出现量子力学的新学说。
敏感的语言学也出现了突破,研究重点由无关系的原子主义转向研究关系的结构主义。
被誉为结构语言学鼻祖的索绪尔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与科学背景下诞生的大师。
在索绪尔的影响下,出现了两大学派。
一派叫心理社会学派,以梅耶、房德里耶斯(法兰西学派)、巴利、薛施蔼(日内瓦学派)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语言既是社会事实,也是心理现象。
另一派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又分三派:11布拉格学派。
以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柯布逊等为代表。
他们发挥了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观,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音位和音位区别特征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被称为功能派。
21哥本哈根学派。
以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
该派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不依赖4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183期)语音实体和现实世界而存在,因此研究的不是语言结构,而是抽象的关系结构。
他们常常用一些同数学符号很相近的符号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术语。
他们的描写方法讲究精密。
这一派被称作“符号派”。
31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有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前两位是人类语言学者,布氏是典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者)。
美国学派重视记录实际语言,重断代描写。
布氏认为无须穷尽性地研究语言的意义。
他们在描写中注重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语言各单位进行切分、归并、分类和组合。
这一派被称为“描写派”。
以上三派,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后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各结构主义学派在研究方法的共同性表现在区分观察平面和结构平面(即言语和语言、话语和系统、行为和模式),表现为对聚合结构采用对立的方法,对组合结构采用分布的方法”(柯杜霍夫1987)。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中国的语言研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结构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1)共时性。
区分共时和历时,一反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历史的语言,转向研究共时的语言。
(2)当代口语。
研究重点不在于“死”的书面语言,而在于“活”的当代口语。
(3)纯语言学。
在研究当代口语时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强调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内部语言学。
(4)描写性。
从言语、话语入手,着重发现与描写共时语言系统的各类结构。
(5)归纳的方法多于演绎的方法,如布龙菲尔德所说“对于语言唯一有用的概括是归纳的概括”[3](P21)。
(6)客观性。
由于要细致归纳描写当代语言,因此较少主观臆断,比较客观。
(7)重视语言表面结构,对后来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深层结构缺乏了解。
(8)重视静态的语言结构,忽视动态的言语行为。
41形式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称雄西方几十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学的崛起才打破它的一统天下。
转换生成语法的科学背景是计算机和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及数学、数理逻辑的长足发展,要求语言学形式化的突破。
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
乔氏认为,语言学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他的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
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
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开始时,转换是指核心句与非核心句的转换,并制定了一套转换程序,如换位、添加、省略、替换、复写等。
后来乔氏又提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转换。
由于乔氏在转换与生成的过程中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人们把他的学说称为“形式语言学”。
围绕着语义的作用和对语义的态度,转换生成语法大致经历了古典模式理论阶段(以1957年的《句法结构》为代表,基本不考虑语义)、标准理论阶段(S.T理论,以1965年的《句法理论的各方面》为代表,认为深层结构决定语义)、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E.S.T理论,以1972年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为代表,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也起一定的作用)、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阶段(R.E. S.T理论,以1977年《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等不同阶段,后来又有G B理论(以1980年的《约束论》、1981年的《管辖和约束讲话》为代表)、最简方案理论等若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