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是一种信仰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5
一、职业不是事业
经济学家赵晓是一个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的热心
人,我曾经与他合作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
选择题是:
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生命信仰?
a.两者是一回事
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
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员工选择的是b和 c,只有极少数员工选择的是a和 d。
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我”的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
“我”养活自己、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这些
员工对我们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为什么来工作?
有几个员工对我说,他们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情,只是条件所限,
只能干这个工作,这几个员工对那些自己想真心投入的事情称之为
“事业”。事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信仰和人生价值,是应该投入
生命要做的事,但职业不是,工作更不是。谁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
作就是事业,那谁就是傻瓜。
国内企业的众多员工就抱着这样的职业观每天从事着工作,观念左右
行为、行为改变实效,这样的职业观能产生蓬勃向上的企业实效吗?
我在一些企业做讲座时,经常向员工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
2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答题结果是令人忧心
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把工作当作
赚钱的手段与方法,当赚钱的目的达到后,对这个手段和方法完全可
以弃之不用了。
这些员工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其实赚钱只是
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人信仰的
方式,也就是说,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
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联系沟通的方式。
二、什么是人生的信仰
什么是人生的信仰?简单地说,信仰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看法——就
是明白我们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需要干什么?人有了信
仰之后,就不仅会懂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且可以确知自
己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有人认为人生的
意义在于吃喝玩乐,有人认为是成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那样的人,还
有人认为是充分施展自己的所有才华和潜能,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肯
定。
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被日常生活的惯性所裹挟,在巨大的旋涡中从来
没有机会思考一下人活着的意义,恰如一个在河中游泳的人,他不知
道自己是怎么下到水中的,是被人推下的,还是自己跳下来的?他也
不知道河的对岸是什么?自己要游到什么地方去?这一切他都没有
思考过,他惟一知道的是应该游泳,游泳本身成为他存在的目的。
这个游泳者的状态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活着本身成为
我们人生的目的、成为我们的信仰。而我们必须从日常的惯性中跳出
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跳进河里?我们到底要游到哪里去?河的对
岸是什么?
当我们思考并且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始树立自己对人生的看
法、对生命信仰的确证。正像俄国文坛伟人托斯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名
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中所写的:“因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
活下去„„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活。若是不能肯定自己为何而
活,人就不会接受生命,宁可摧毁自己,也不愿意存留在世上„„”
当然,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但当你在成年时,在
你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时,你就必须做出抉择,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并采取某种方式确证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你做出抉择时,你才会知道
你一生的目的是什么?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在企业做培训时,最难互动的一课就是企业员工填写和制定自己的
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员工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在规划表上大半天也
写不出一个字,有的员工对我直言“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从来就
没有想过,今天碰上之后大脑里除了空白什么也没有。他们虽然参加
工作好多年了,但在职业观上还是处在糊里糊涂的状态。
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缘于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人生没有规划
缘于没有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树立起一生的目标和自己的生
命信仰。只要人们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就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
该怎么过,他也就会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计划,并将这些贯彻到生活中
的每一天、每一处、每一种状态,他所面对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也就会迎刃而解。
三、现实:工作与信仰的分离
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所干工作的分离,然
而不幸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分离变成了当代职业人士的人生
常态。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把工作当作无可奈何的生存方式、
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诸如此类,无一不是把工作和生命
信仰痛苦地割裂。
有一位江苏的读者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在旅游时很幸运能读到
你的《天职》„„我突然感到困扰自己多年的价值观与现实工作的冲
突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你。”该读者是个对生命信仰有追求的人,
经常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但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贯注信仰上
的热情。他曾做过工程师,现在做企业高层管理,据他后来的介绍,
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工作与信仰的冲突、断层和割裂,为此他长期
处在心灵的争战中。
我去给北大、人大等大学学生进行职业观讲座时,有几个学生说自己
就是不喜欢工作,所以工作不到一年就到学校来读研究生,研究生毕
业后干一段时间的工作又觉得心烦,出国、考博等,就是不上班。有
一个曾为讲座听众的男孩在网上与我倾诉,说他刚刚参加工作,现在
整天无精打采,毫无工作与生活的乐趣,忧虑、悔恨和沮丧每天涌上
心头,他怨叹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无聊。他说自己最近专心研究投资
理财的学问,不想打工而想投资了。我问他有多少资金可以投资,他
说几乎没有。
为什么无论是打工仔还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无论是受教育不多的人还
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待工作都如此的消极、悲观呢?这是因为他
们正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才能、志向和职业观与所从事的
职业不相配,职业也与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看法完全不符合,所以
职业带给他们生命的感觉只能是虚无、荒谬和痛苦,他们对待工作也
就不会热心和尽心了。
在一次人力资源研讨会上,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这两年我们
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
么。”由于没有确立人生信仰,也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在
购买衣服时可能要花半天时间,但在自己今后到底干什么,选择何种
工作上却很少花时间。这种情况导致自己就职的工作与人生信仰相互
分离,导致年轻人对工作的茫然与冷淡。
这种将工作与信仰隔离的消极职业观其实古已有之,而且还有很深厚
的文化信仰背景。
四、历史:信仰蔑视、排斥工作
人的工作不具有信仰价值、毫无神圣的意义,这种观念曾长期主宰了
东西方各国。在中国古代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存天理、
灭人欲”的传统观念,只有那些“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内圣外王”
的士大夫的静心修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于凡夫走卒、
芸芸众生的劳碌毫无信仰上的价值。
影响中国人价值观的还有佛法的思想,虽然禅宗有积极入世的倾向,
但佛道对中国人更多留下的是逃离此世、专修来世的遁世修行主张,
人生的目的在于成佛成仙,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或者极乐世界修
行,而现世的工作只是无可奈何的过渡。
在西方,影响人们职业观等价值观念的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教义。在
宗教改革以前的教义中,也将放弃现世、离世修道、最后进入天堂作
为人生的目的。在那时,教皇和神甫把持一切,自命为上帝的代言人,
宣扬世界是应该逃离的,世上的一切包括工作都是堕落和可耻的。人
们必须为来世而活,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祷告和各种繁琐的宗教仪
式。人们应该远离尘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祷告苦修,最后进入天堂。
当时有位有名的主教优西比乌认为,世间有两种职业:一种是完美的
职业,致力于默想、灵修,就是那些修士和修女的工作,这种职业是
超越的、神圣的,能够证明人生的信仰;另一种是许可的职业,致力
于行动、持家、经商和从政等,这种职业只是为了维生,是无法避免
的凡务,在信仰上并无价值。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也认为:默想的生
命就是优于行动的生命。
显然,这种只认为牧师的神职具有信仰价值的职业观,将大多数人的
工作与他们的生命信仰严重地隔离开来,它漠视世俗的劳动和营利活
动,而吃白食的庞大的神甫和乞丐群体反而享受到了很高的尊荣。这
一切大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戕害了人们生命的幸福与完
满,所以世人形容中世纪都谓之“黑暗的中世纪”。
五、革新:信仰与工作的融合
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从1517年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扫中世
纪的黑暗,恢复了信仰的真义,使人们真正树立起了正确的职业观,
现代职业精神也真正从这里开始奠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人马
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对西方职业观的革新起了巨大的作用。1520
年,马丁·路德针对轻视普通人工作的观点写道:“默想的生活没有
《圣经》根据;它强化伪善及傲慢;而且它造成自负,以及轻视一般
人的生活。”
“修士的工作,无论如何神圣或艰巨,在上帝的眼里,都和农田里的
乡村劳工和家庭主妇没有丝毫差别;在上帝的面前,所有的工作都单
单以信心来衡量。”
在《婚姻的产业》一书中马丁·路德写道:“当一个人在为婴儿换尿
片时,上帝和天使都会微笑。 ”
马丁·路德对当时的工作者们说:“你们的工作是十分神圣的,上帝
悦纳你们的工作;借着这工作,将有祝福赐给你们。你们要把这一对
工作的赞美刻在所有的工具上,也刻在因劳苦而流汗的额头和面颊
上。”
英文《圣经》第一个翻译者丁道尔说过,如果我们渴望荣耀上帝,那
么倒水、洗碟子、擦鞋和传教“都是同一件事情”。
伯坚斯的《论人的天职或呼召》中写道:“牧羊人看守羊群的行为,
若像我所说的一样去执行,那么在上帝的眼中,他们做的就和下达判
决的法官,或执行统治的官员,或是讲道的传道人一样,都是良善的
工作。”西方思想家们的言论提高了世俗工作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了
工作具有的神圣意义,弥合了信仰与工作的分离。尽管西方社会与我
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但在职业观的发展更新上,新的思想确
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是的,工作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是确证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是人类
生命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伟大的法国人约翰·加尔文给现代人指
出:人应该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确证人生意义,应该“入世修行”,
因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人的职业就是我们在世界这个“修
道院”中“修道”的方式。卡尔·马克思曾经针对这场革新运动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