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726.00 KB
- 文档页数:165
气溶胶散射系数及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间关联性分析摘要:PM10是大气中一种颗粒物,直径在10微米内;PM2.5是一种细颗粒,直径在2微米以内。
本文从多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论述了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气溶胶;散射系数;PM10/2.5浓度1.影响PM10浓度的主要因素1.1污染源和源强PM的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工厂在获取能源时还是用燃煤这种比较落后的方法,排出大量PM10,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一些住宅区,在冬季取暖时,主要方法也是燃煤。
或者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PM10量的上升;当地面的风速比较大时,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车辆行驶时因排出的气流较大而带起的扬尘都会造成空气中PM10的浓度增大;此外,汽车尾气也影响着PM10的浓度。
对于污染源的源强,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与其成正比。
一般情况下,可将PM10的源强分成三个时期:06~11:00属于强污染期,18:00~23:00属于次强污染期,01:00~05:00属于弱污染期。
假如其他的影响因素固定不变,PM10浓度增大就是由污染源强直接引起的。
1.2气象条件首先是风速,若风速在阈值之内,则与PM10之间呈负相关;一旦超过阈值,地表会有沙尘扬起,上升到空中增加PM10的浓度,且风速越大,PM10的浓度越大,此时,风速和PM10的浓度呈正相关。
湍流在影响大气中的污染物时,起的是稀释作用,使其越来越分散,最终降低PM10的浓度。
其次是逆温。
秋冬两季,由于早晚气温低,大气层的结构比较稳定,从而引起辐射逆温,削弱了大气对流,地面风速减小,以致于排放出的PM10难以扩散,聚集在底层的狭窄空间,导致PM10的浓度越来越大。
在夏季,大气的湍流比较旺盛,受其影响,大气变得不稳定,很少有逆温的现象出现,给PM10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对来说,春季的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常有逆温现象发生,由于傍晚的对流较强,易引起大气的不稳定,出现逆温的次数减少。
大气湿度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大气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作为大气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湿度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湿度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大气湿度是指大气中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
它的变化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滞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湿度能改变大气中污染物的传输媒介,从而影响其扩散速度和方式。
高湿度会导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形成湿蒸汽,这使得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从而减缓了其传输速度。
相反,低湿度会使大气中的水分减少,使得污染物更容易扩散,并增加其在空气中的停滞时间。
其次,湿度还会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反应过程。
湿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从而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氧化、光解和降解等反应。
例如,高湿度条件下,由于水分子的存在,可能会发生溴和氯的水合反应,从而减少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此外,湿度还通过改变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的吸湿性,来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气溶胶颗粒是大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携带者和催化剂,湿度的变化会改变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改变污染物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气湿度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湿度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过程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湿度对颗粒物的扩散速度有显著的影响。
高湿度条件下,颗粒物的湿性增加,会促使其与湿润的大气环境发生扩散和沉降,降低其污染物浓度。
另一些研究则发现,湿度对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也有重要影响。
湿度的变化可以使颗粒逐渐融合或分裂,形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改变大气中污染物的输送方式和寿命。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气湿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
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传输速度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而改变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方式。
当前空气质量并不稳定的原因
当前空气质量并不稳定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气象条件:天气影响空气质量,如高温、低温、雨水等因素会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导致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
2. 工业排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污染物排放增加是导致空气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直接导致了大气质量的恶化。
3. 交通排放: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较高,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都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4. 燃烧排放:燃烧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氧化物的主要释放源,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含量高,如硫化物、氰化物、氯化物等,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5.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火灾、沙尘暴、地震等都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不稳定,例如火灾会导致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释放,沙尘暴则会带来大量的颗粒物。
综上所述,当前空气质量并不稳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减少污染源,提高空气质量。
- 1 -。
空气污染的原因(详解5篇)空气污染的原因(详解5篇)空气污染的原因详解(一):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探讨一、原因分析1、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①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狠不合理的。
②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此刻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
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本事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本事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
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
③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
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
④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2、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只研究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研究,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
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机理大气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它不仅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机理十分复杂,以下将就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成因1. 工业生产工业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这些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积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此外,一些工业废气和废水也会排放到空气中,使大气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
2. 交通运输汽车等机动车辆不仅会排放大量尾气,还会产生路面扬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港口、航空等交通场所也是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往往排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粉尘和有机化合物。
3.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气体,例如氨,这些气体会加重土壤和大气的污染。
此外,农作物的燃烧、畜禽粪便的处理等过程也会排放氨气等有害气体。
4. 天然气泄漏天然气泄漏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天然气泄漏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使空气中的甲烷浓度增加。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增加了其浓度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二、机理1. 光化学反应在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光化学反应的作用非常大。
光化学反应是指有机物质和氮氧化物在日光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的积聚会导致臭氧、颗粒物等污染物的生成。
2. 大气扩散大气污染的扩散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后,会受到天气条件、地形、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使有害气体的浓度在空气中分布不均匀。
此外,大气污染也会受到气流、地表反射、蒸发、沉积等因素的影响。
3. 静电作用在大气污染的过程中,静电作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电作用是指通过空气中的负离子等产生的电位差,引起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向地表靠拢,从而加重了地表的污染程度。
总的来说,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机理非常复杂,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火灾、烟草的燃烧等,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pplying AERMOD Model to Predict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作者: 高杨[1];王占朝[2]
作者机构: [1]北京华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37;[2]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012
出版物刊名: 环境影响评价
页码: 55-6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环境影响评价;AERMOD模型;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反照率;波文比;地表粗糙度
摘要:利用AERMOD模型对某拟建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通过8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
型来评价不同的地表参数因子对SO2浓度预测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波文比和地
表粗糙度中单一参数的变化对预测点S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类型以及单一地表参数因子的变化对预测点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预测点SO2小时平
均浓度的影响最大.地表参数因子中对SO2小时平均浓度影响最大的是地表粗糙度,对SO2年均浓度影响最大的是波文比,各参数变化对SO2日均浓度影响相对最小.。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是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为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其中存在着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3.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以借助于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
危害:急性和慢性毒性(肝肾,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内分泌干扰作用:能从多个环节上影响体内天然激素正常功能的发挥,改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还能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
举例:二噁英,DDT,多氯联苯(PCBs),呋喃(PCDF),艾氏剂,狄氏剂等。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药及含氯有机物的高温分解或不完全燃烧、火山活动、森林火灾等亦可以形成二噁英。
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气象成因分析近年来,兰州市大气重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每到冬季,兰州市的大气污染程度明显加剧,空气质量指数频繁飙升,这给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那么,造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气象成因有哪些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形因素是造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靠近黄土高原和草地的交界,地势较低,形成了天然地理陷盆,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对流的形成和自然排放物质的稀释和扩散。
尤其是冬季,大气稳定层发育,导致污染物滞留在低空,无法顺利排出,进而造成了大气重污染的加剧。
其次,气象条件是造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冷空气稳定、高压或逆温天气常常导致兰州的大气层结稳定,限制了污染物向上运动的能力。
而且,兰州市所处的盆地地势使得天气扩散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污染物在空气中集聚。
此外,冬季兰州市经常受到静稳天气的影响,遭遇到的无风或弱风的天气条件造成了大气污染物的无法有效扩散,从而导致了空气质量恶化。
第三,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气象成因还与气象条件和降水量有关。
兰州市冬季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加上雾天和霾天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使得兰州市的大气污染物难以散发。
此外,降水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因素。
降水可以清洗空气,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但兰州市冬季降水量较少,难以有效帮助净化空气,进一步加重了大气重污染问题。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兰州市是一个工业城市,大量的工厂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都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数量增加,工厂扩大规模,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最终导致了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加剧。
综上所述,造成兰州市大气重污染的气象成因是多方面的。
地形因素、气象条件、降水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兰州市大气重污染问题的严峻。
为了改善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工业污染、加强交通管理、推广节能减排等,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莫高窟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莫高窟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摘要:本文采用莫高窟2019年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气象要素对PM10浓度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风速、风向、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1. 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然而,由于附近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对莫高窟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莫高窟地区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数据收集本文采用了莫高窟2019年的PM10浓度数据以及同期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
其中PM10浓度数据是通过莫高窟附近的自动监测站实时采集的,覆盖了全年的365天,包括24小时的数据。
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气温和相对湿度等。
2.2 数据处理首先,对采集到的PM10浓度数据进行筛选和去噪处理,剔除异常数据,保留有效数据。
然后,将同期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整理和对应处理。
2.3 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3. 分析结果3.1 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莫高窟地区PM10浓度数据的统计,得到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PM10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
夏季和冬季是PM10浓度较高的季节,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低。
另外,PM10浓度在白天通常高于晚上。
3.2 PM10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PM10浓度与风速、风向、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其中,风速与PM10浓度呈负相关,即风速越大,PM10浓度越低;风向与PM10浓度也存在一定关系,特定风向下PM10浓度显著升高;气温与PM10浓度呈正相关,即气温越高,PM10浓度越高;相对湿度与PM10浓度呈负相关,湿度越高,PM10浓度越低。
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日益壮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尽管一些常见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新的污染接踵而来,给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大气污染态势的发展,还给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
标签:大气污染;成因;治理措施大气污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向自然界中排出的各种废弃物,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变化,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影响和破坏。
大气污染可分为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天然污染是指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向大气中排放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人为污染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可分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
废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人类健康威害是比较大的。
1 成因分析1.1 影响大气质量的根本原因是地形和气候因素地形和气侯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
以我们林州市为例,我市位于太行山脉,四面临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盆地,一年四季温差比较大,尤其冬天出现频率最多,且强度大,再受到我市特殊地形的影响,致使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稀释扩散。
1.2 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由于近几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生存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燃料的广泛使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的排放量仅占大气污染量的1/5左右,但是由于工矿企业比较集中,排放量比较大,浓度较高,致使局部的大气污染严重,由于我市地处山区,还没有普及天然气,人们的首选燃料仍然是煤。
而在我们那里的燃煤市场上,还以含硫量比较高煤为主。
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不可能去购买高价、环保型含硫低的煤。
高硫煤的燃烧加大了空气中SO2的含量。
再加上有个别山区的居民还是烧柴做饭,柴燃烧后产生的烟加重了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中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大气污染成为全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象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中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一、风速和风向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风速和风向是气象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污染物的传播和扩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风速越大,污染物向远处传播的能力就越强。
当风速较小时,污染物容易在源头区域堆积,导致该地区污染浓度升高。
而风速较大时,污染物将快速扩散,并逐渐减弱浓度。
此外,风向的变化也会影响着不同区域的污染物浓度。
当风向与污染物源头方向相吻合时,污染物将集中在特定区域,造成该区域的严重污染。
因此,准确预测和掌握风速和风向对于防治大气污染至关重要。
二、温度和湿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温度的升高可以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从而促使污染物向上扩散;而温度的降低会导致空气下沉,使得污染物在地面附近滞留较久。
湿度则影响着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和沉降速度。
相对湿度较高时,会使得颗粒污染物吸湿增大,因此沉降速度较快;而相对湿度较低时,颗粒污染物会变得较轻,从而延缓了其沉降速度。
因此,在考虑大气污染源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和湿度因素,以更好地评估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三、气压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气压是气象条件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会对污染物的传播和扩散产生直接影响。
气压的升高会增加大气层的稳定性,抑制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而气压的降低则会降低大气层的稳定性,促进污染物的向上扩散。
此外,气压变化还会导致风速和风向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
因此,了解气压的变化和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大气污染。
结论大气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风速和风向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污染物的传播方向和范围,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则影响着污染物的上升、沉降和水平扩散速度。
此外,气压的变化也会对污染物的扩散产生明显影响。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那么,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吧!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1)工业: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工厂、家庭燃烧含硫的燃料例如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
(4)焚烧农作物的秸杆、森林火灾中的浓烟
(5)焚烧生活垃圾、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产生的烟气
(6)吸烟
(7)做饭时厨房里的烟气
(8)垃圾腐烂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如油漆等)缓慢释放出来的有毒气体
(11)风沙、扬尘
(1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有毒农药
(13)使用涂改液等化学试剂
(14)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
(15)交通运输
大气污染主要由人的活动造成,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沈阳市一次PM2.5污染天气过程成因分析沈阳市一次PM2.5污染天气过程成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细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大气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尤其是在冬季,沈阳市常常出现高浓度的PM2.5污染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沈阳市一次PM2.5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以期加深对此类污染现象的认识。
首先,大气污染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风力、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以及本地气象条件的特点。
沈阳市地处东北亚大陆性气候区域,冬季寒冷干燥,气象条件相对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同时,东北地区的秋冬季节常有静稳天气,冷空气团活动频繁,这导致了大气污染物在沈阳市上空滞留时间较长。
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沉降,从而影响PM2.5浓度的变化。
其次,人为因素是导致沈阳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烧排放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细颗粒物。
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排放直接增加了大气中PM2.5的含量。
此外,汽车尾气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沈阳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大气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冬季供暖季节,大量的燃煤锅炉和生物质燃烧也是造成PM2.5污染的重要原因。
第三,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对沈阳市一次PM2.5污染天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污染源的排放会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
比如,静稳天气经常出现的低温、高湿度和弱风垂直层结等条件会导致污染物积累在地面层,难以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会不断积累,进而形成高浓度的PM2.5污染。
针对沈阳市一次PM2.5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详尽版)第一章绪论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environmental media):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物质形式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是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environmental factors):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利的因素,但原生环境中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2secondary environment):人为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2.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3.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D.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5.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6.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7. 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 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8. 清洁生产包括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 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9. 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习题集2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二章环境与健康1.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环境决定人类B. 人类改造环境C.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D. 无特殊关系2.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A. 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B. 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C. 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D. 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元素3.以下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因素,除外A. 暴露频度, 暴露期B. 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C. 暴露浓度D. 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4.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 生理代偿的变化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 正常调节的变化D. 生理异常的变化5.人群易感性是A. 遗传决定的B. 后天获得的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 是不会改变的6.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 历来存在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 将继续长期存在D. 将逐渐消失7.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8.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 A+B+C9.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个体反应差异大D. 以上都是10.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 地方性氟中毒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 伦敦烟雾事件11.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B.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C. 机体的反应特性D. 以上全是12.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 DDTB. 氰化物C. 汞D. PCBs13.在脂肪中测出的环境污染物是A. DDTB. 铅C. 汞D. 镉14.确定环境污染物的致癌作用需要可靠的依据A.多种致突变试验的阳性结果B.动物致癌试验阳性C.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阳性结果D.以上都正确15.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前期B.着床期C.器官形成期D.器官形成后期16.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C.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D.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17.生物标志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A.内剂量的测定B.早期效应的测量C.宿主易感性的评价D.以上都是18.制定某物质的卫生标准的科学依据是A.中毒剂量B.最大无作用剂量或阈剂量C.耐受剂量D.吸入剂量或吸收剂量习题集3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三章大气卫生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下列那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A.色素沉着作用,红斑作用B. 杀菌作用C. 抗佝偻病作用D. 镇静作用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4. 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A.逆温B. 空气潮湿C. 气温高D. 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A.SO2B. H2SC. CO2D. O36.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B.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C.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D.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7. 大气发生逆温时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 γ<0D. γ>08.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A.扩散、沉降B.微生物分解C.氧化D.植物吸收9.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C.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D.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0.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A.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佝偻病11.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12.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要污染物是SO2D.多发于寒冷季节13.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A.6.5B. 5.6C. 4.5D. 3.014.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A.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多环芳烃D. 二氧化氮15.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它污染物的载体D.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6.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____的颗粒物A.≤100μmB.≤10μmC. ≤2.5μmD. ≤0.1μm17.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18.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 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 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 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19.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A.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D.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准实质上等同于标准B.基准有法律效力,标准无法律效力C.基准和标准都有法律效力D. 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21.有关O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A.属于二次污染物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C.来自汽车尾气D.可引起哮喘发作22.下列是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主要方法,除了A.大气自净作用的测定B.流行病学方法C.毒理学方法D.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嗅觉阈和刺激作用阈测定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
如何理解大气卫生?一、大气垂直结构与物理结构什么是大气?大气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
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
大气圈是地球四大圈(土壤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一,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也是人类的保护伞。
大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大气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科学家发现整个大气层的质量是很惊人的,约为5.3×1015吨,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用一个巨大的天平来称的话,一端放上大气层,那么另一端就要放上一个直径100千米的大铜球,或者是放上5座喜马拉雅山脉。
但大气层的质量中有99.9%以上都集中在50千米以下的范围,而在50千米以上的浩瀚大气中,所含的大气质量还不到总质量的0.1%,由此可见,大气层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据测算,在360千米高空的大气中,其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附近的万亿分之一。
(一)大气的自然特征与卫生学意义大气圈与大气垂直结构1.0~90km为均质层,>90km是非均质层。
均质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及中间层。
2.对流层:6~10 km,15~18km;密度最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3.平流层:18~50km,在25~35Km处有一厚度为20Km的臭氧层,能吸收短波紫外线。
4.中间层5.热(成)层6.外大气层(散逸层)(二)太阳辐射和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太阳辐射和空气离子化◆UV-C:200~290nm◆UV-B:290~320nm◆UV-A:320~400nm◆空气负离子的作用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可作为空气清洁的评价标准,但比值<50时,空气较为清洁。
二、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来源: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类。
人为引起的大气污染:1.工业企业:燃料燃烧;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
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3.交通运输4.其他:由其他环境介质转入、意外事件。
(二)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1.气态污染物包括气体和蒸汽2.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颗粒物(气溶胶)(1)总悬浮颗粒物(2)可吸入颗粒物(3)PM2.5(细颗粒物)(4)超细颗粒物(PM0.1):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1μm的大气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