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古诗文,是继承、传播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有不小的比例,它是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在阅读方面存在着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诸多障碍,因而它又是教学目标难以顺利达成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古代诗文阅读的指导,就成为阅读指导中既具意义又艰巨的一项工作。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和普通高中“课标”的要求,从课程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的贯彻落实来考虑,对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指导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古诗文阅读的语言指导

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课标”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高中生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基于此,应完成下列语言文字指导:

(一)指导学生认读文字

文言诗文中的文字,有部分字的音、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有些字的写法也有不同。这些字往往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应该是教师指导的重点。首先是字音的认读。要读准音,特别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异读字。其次是字形的认读。在现代汉语中罕见的生僻字、笔画多的字、形近字等,都应该指导学生认清。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词汇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阅读古诗文的基础。要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有意识地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实词数量大,但单个出现的频率低;虚词数量少,但单个出现的频率高,因此学生对实词的掌握要比对虚词的掌握难度大。

而在阅读中,面对的又主要是大量的实词,所以实词应是古诗文词汇教学的重点。

1 .指导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在继承和发展中,有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古今异义的现象。如“走”在现代汉语中系“步行”意,而在古代汉语中却解作“跑”;“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河流;“臭”,古代指气味,现在专指坏气味;“牺牲”古为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理想而舍弃生命或利益,等等。这些都是词义的变化,在阅读古诗文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并指导他们掌握这些词的变化情况,以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

2 .指导学生辨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多,一个词往往有本义、引申义。如“坐”字,有许多义项。它原指人双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的一种姿势。后来引申为犯罪、触犯法律、座位等。对这类词,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多个义项,以明确它们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 .指导学生掌握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较多,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形容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词类活用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意义上的误导,因此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类现象,并掌握这些用法。

以上是对古诗文中实词学习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虚词也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出现的频率大,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

(三)指导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的句法

阅读古代诗文,要对文言文的句式有所了解。古代汉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学生阅读时不会出现大的困难。和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应是阅读指导的重点。

语序的变化

一是宾语前置。这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介宾词组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

二是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前面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相同语序。但古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面加“者”字,放在中心词后面的,这种现象即是定语后置。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较多,常见的有: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句子语序的变化和成分的省略,造成了学生阅读的不畅,应指导学生把变化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换过来,把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学生通过对古诗文中的字、词、句的认读理解,不但能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而且能够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的文化指导

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文字是文化,诗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制度、风俗是文化,诗文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是文化。但这里所说的文化,特指古诗文中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古诗文中反映出的思想文化内容。古诗文中这类文化的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最有价值的材料,也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一直关注的重要目标。这之中又可细分为以下一些内容:

(一)指导学生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和颂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种精神存在于三类课文之中。

第一类是古代爱国人士自己写作的诗文,如屈原的《离骚》,作者不懈的理想追求、峻洁的人格、高尚的情怀,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激情和精神,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的代名词。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这位爱国志士面对主降嚣张、奸佞得势的形势,在僵卧孤村的情况下,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破阵子 . 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表现出这位爱国斗士因朝廷的投降苟安,壮志难酬,故作壮词追念抗敌生涯的不屈情怀。这类内容的篇章还有夏完淳的《别云间》、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第二类是古代作家歌颂爱国精神、爱国人士的诗文。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久戍边地士卒的思念,同时追怀汉代名将李广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贡献,间接反映出作者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杜甫的《蜀相》,缅怀诸葛亮的为人,赞扬他一生的功绩才德和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对他未能最终复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的惋惜之情。

第三类是古代作家叙写自身感受和相关事理时,流露爱国之情的诗文。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通过描绘蜀道的奇险,流露出作者对危机四伏的唐代社会的沉思和对国事危殆的忧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古今志士仁人为人做事的一条准则。

在阅读上述几类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中的爱国思想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被贬外地,无论文臣武将,还是平民百姓,均无例外。

第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重于关心自己的生命。尤其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能够竭尽全力,直至以身殉国。

第三,敢于同祸国殃民的统治集团中的腐朽势力进行斗争。即或遭受残酷打击,也不改变志节、放弃信仰和理想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