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剂种类及用量对淀粉类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_张艳霞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4
交联剂对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摘要:聚酯树脂是一种常见的高性能塑料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机械性能。
然而,聚酯树脂在某些特定工艺条件下,容易出现低韧性和高弹性变形的问题。
为了提高聚酯树脂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添加交联剂实现。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交联剂对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1. 引言聚酯树脂是一类重要的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合成纤维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分子链结构特殊,聚酯树脂在某些环境和工艺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低韧性和易发生弹性变形等。
交联是一种有效改善聚酯树脂性能的方法,可以提高其强度、韧性和耐热性。
本文将重点研究交联剂对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不同类型交联剂对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2.1 热交联剂热交联剂是一种多官能团化合物,通过与聚酯树脂中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形成交联结构。
热交联剂可使聚酯树脂分子链产生交联,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研究表明,热交联剂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聚酯树脂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此外,热交联剂还能提高聚酯树脂的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
2.2 光交联剂光交联剂是一种通过紫外线或可见光激活的交联剂。
与热交联剂相比,光交联剂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和更低的处理温度要求。
光交联剂对聚酯树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降低其热膨胀系数和吸水性。
此外,光交联剂还能提高聚酯树脂的耐磨性和耐老化性。
3. 交联剂的选择考虑因素在选择合适的交联剂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交联剂的化学反应性、交联程度、交联剂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等。
化学反应性是影响交联效果的重要因素,应选择与聚酯树脂中的活性基团反应能力较强的交联剂。
此外,对于具有不同交联程度需求的应用,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交联剂。
交联剂与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对交联结构的形成和材料性能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4. 实验研究方法为了研究交联剂对聚酯树脂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方法进行评估:4.1 热性能分析使用热重分析仪对聚酯树脂样品进行热降解试验,得到其热分解温度和热稳定性等参数,用来评估交联剂对聚酯树脂热性能的影响。
吸水树脂的交联剂和引发剂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吸水树脂吗?那这吸水树脂的交联剂和引发剂可真是太重要啦!交联剂就像是建筑中的钢筋,它能让吸水树脂的分子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牢固的三维网状结构。
这就好比是搭积木,没有钢筋把积木连接起来,那整个结构可就不稳固啦!比如在高吸水性纸尿裤的制作中,交联剂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合适的交联剂,那纸尿裤怎么能快速吸收并锁住大量的尿液呢?想想看,如果宝宝尿湿了,纸尿裤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该多让人头疼啊!引发剂呢,则像是点燃烟花的那根火柴。
它能引发聚合反应,让单体分子开始连接成长链。
可以把它类比成一场赛跑的发令枪,没有它,这场聚合反应的“比赛”可就没法开始啦!在农业保水剂的生产中,引发剂的选择就非常关键。
选对了引发剂,才能让保水剂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植物在干旱的环境下也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咱就说,要是没有交联剂和引发剂,那吸水树脂能有这么神奇的性能吗?肯定不能啊!交联剂决定了吸水树脂的强度和稳定性,引发剂决定了聚合反应能否顺利进行。
它们俩就像是一对好搭档,缺了谁都不行。
你看,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们得精心挑选交联剂和引发剂。
就像厨师做菜,得选对调料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不同的交联剂和引发剂组合,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有时候,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组合,科研人员们不知道要做多少次实验呢!“哎呀,这交联剂和引发剂的选择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一个研究员抱怨道。
“可不是嘛,但要是选对了,那成果可就不得了啦!”另一个研究员回应道。
这就是吸水树脂的交联剂和引发剂,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却在背后默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可不要小瞧了它们哦!朋友们,现在你们对吸水树脂的交联剂和引发剂有更清楚的认识了吧?。
1.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特点自古以来,吸水材料的任务一直是由纸、棉花和海绵以及后来的泡沫塑料等材料所承担的。
但这些材料的吸水能力通常很低,所吸水量最多仅为自身重量的20倍左右,而且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则很容易脱水,保水性很差。
60年代末期,美国首先开发成功高吸水性树脂。
高吸水性树脂(SPA)又称超强吸水剂[1],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这是一种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并通常具有一定交联度的高分子材料。
它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吸水能力可达自身重量的500~2000倍,最高可达5000倍,吸水后立即溶胀为水凝胶,有优良的保水性,即使受压也不易挤出。
吸收了水的树脂干燥后,吸水能力仍可恢复。
吸水前,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整体上的紧固。
与水接触时,水分子通过毛细作用及扩散作用渗透到树脂中,链上的电离基团在水中电离。
由于链上同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
由于电中性要求,反离子不能迁移到树脂外部,树脂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
水在反渗透压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入树脂中,形成水凝胶。
同时,树脂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及氢键作用,又限制了凝胶的无限膨胀。
按原料划分,吸水树脂有淀粉系(接枝物、羧甲基化等)、纤维素系(羧甲基化、接枝物等)、合成聚合物系(聚丙烯酸系、聚乙烯醇系、聚氧乙烯系等)几大类。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是指淀粉与乙烯基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或经辐射制得的吸水性淀粉接枝共聚树脂。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淀粉与丙烯腈进行接枝反应后,用碱性化合物水解引入亲水性基团的产物,由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另一类是淀粉与亲水性单体(如丙烯酸、丙烯酰胺等)接枝聚合,然后用交联剂交联的产物,是由日本三洋化成公司首开先河的。
与当前主流产品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相比,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性树脂因淀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其合成提供了优越的供应条件;其独特的吸水性能、优异的保水性能及良好的加工性能,为其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面交联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吸液性能研究摘要: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SAP),通过改变丙烯酸中和度和进行吸水性树脂的表面交联反应处理,考察SAP产品在常压及加压下(2kPa)吸生理盐水(O.9%NaCl水溶液)性能。
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中和度为80%(质量分数)时。
以二甘醇为表面交联剂制备的SAP在常压及2kPa压力下吸生理盐水能力别为56g/g和29 g/g。
关键词:高吸水性树脂;溶液聚合;表面交联;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sAP)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它能吸收本身质量几百乃至上千倍的水,并有着优良的保水性能。
但是,当颗粒状SAP 接触水溶液后,其表面容易粘结而使粒状聚合物形成结块,造成凝胶堵塞,阻碍水分子的进一步渗入,不利于树脂充分发挥吸水性能,影响其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
Dow化学公司、日本Shokubai(触媒)公司、美国Hoechst Celanese公司通过二次交联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从而改善产品性能:即将二次交联剂喷洒在SAP颗粒的表面,并在高温下进行处理,使得颗粒状SAP具有核,壳结构。
解决了凝胶堵塞,极大地提高了SAP在常压及压力下的吸生理盐水能力。
传统的棉花、纸张、海绵等材料的吸水是通过毛细管的吸附作用进行的,属于物理吸附过程;而SAP的吸水作用主要是通过弱的化学键结合,以化学吸附为主。
SAP是一种高分子电解质,在水中电离后产生的离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树脂溶胀,而且随着树脂内部离子浓度的增加,由于树脂内部与外界溶液之间的浓度差而产生反渗透,使得水进一步进入树脂内部,然而树脂本身的交联结构及氢键结合又限制了树脂吸水,因此SAP的吸水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个过程。
吸水能力的多少,取决于高分子电解质和水之间产生的渗透压的大小,直到渗透压和高分子网络的弹力达到平衡时为止。
本文通过改变丙烯酸中和度及采用不同的交联剂对所制备的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型的吸水性树脂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表面交联剂种类、用量及丙烯酸中和度对SAP在常压及2kPa压力下吸生理盐水性能的影响。
淀粉接枝丙烯酸合成交联型高吸水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胡振华;温国华;靳敏;张思思;张媛;邢建霞
【期刊名称】《材料保护》
【年(卷),期】2014(0)S1
【摘要】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铃薯淀粉与
丙烯酸及其钠盐接枝共聚合成了交联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树脂。
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和中和对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合成的最佳高吸水树脂的吸液能力
(g/g)为:去离子水1240,自来水390,人工血95,生理盐水80,人工尿70。
同时对高
吸水树脂的吸水速率、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下的吸水量和不同的pH下的吸水量进行了测试。
高吸水树脂45min内吸水量就达1050 g/g,在pH为3~9之间有较高的吸水量。
【总页数】3页(P112-114)
【关键词】高吸水树脂;淀粉;丙烯酸;吸液性能
【作者】胡振华;温国华;靳敏;张思思;张媛;邢建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4.8
【相关文献】
1.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性能研究 [J], 刘磊;高晓辉;李玉峰
2.丙烯酸—丙烯酸钠自交联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张向东
3.交联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和性能 [J], 赵建国
4.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合成含钾的高吸水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J], 岳建新;温国华;王莉莉;孙国强
5.高吸水性树脂——淀粉-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黄德琇;薛永青;邱豪;黄美玉;卢尚新;江英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