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01.例题数对与点的对应在教室里,小华坐在第3行第4列,请用数对表示,并在方格纸上描出来。
小虎的位置为(a,a),他可能坐在哪里?(a为正整数)02.活动说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数与形的结合,形成几何直观,感知数学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增强符号意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明晰方格纸上的点与整数对的关系,以及与实际情境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为将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积累经验。
03.活动设计.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华坐在哪里?)(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华坐在第4组第3个;小华坐在第3排第4个……二、交流共享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
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华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华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华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交流得出: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综合实践作业一、背景介绍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们将接触到涉及升和毫升的知识。
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老师安排了一次升和毫升综合实践作业。
二、作业目的1. 帮助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2. 提高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三、作业内容1. 实践环节第一步:老师向学生出示不同容量的容器,并向他们展示如何使用量筒或标尺进行准确的测量。
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下所测量的结果。
第二步:老师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比如水、牛奶、果汁等,并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容器容量,用量筒或标尺进行准确的测量。
学生需要将测量结果填写到表格中。
2. 计算环节第一步:学生完成了测量工作之后,老师提供一些液体配比的情景描述,比如“小明需要用250毫升的水和150毫升的牛奶制作一杯饮品,请问他需要准备多少升的液体?”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给出答案。
第二步:作为延伸练习,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场景,比如购物饮料、食用油等液体产品,让学生根据标注的容量和价格计算出需要支付的金额。
四、实践意义这次实践作业不仅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升和毫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测量和计算能力。
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通联,从而增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本次升和毫升综合实践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
这也为学生将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数学学习增添乐趣。
六、反思和展望通过这次升和毫升综合实践作业,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升和毫升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测量和计算能力。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四年级荡秋千荡秋千【活动内容】⼩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荡秋千【活动⽬标】1.在亲⾝实践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1.秋千模具架,细绳,钩码。
2. 记录单: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课本第47页图⽚,思考: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2.学⽣猜想:A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重,谁荡的次数就多。
B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的绳长,谁荡的次数就多。
3.制定⽅案:探究A的同学3或4⼈组成⼀组,制定实验⽅案。
探究B的同学3或4⼈组成⼀组,制定实验⽅案。
4.交流实验⽅案5.实验操作探究A:(1)把3三根细绳分别固定在秋千模具架上,使绳长15厘⽶,并分别挂上10克、20克、30克的钩码。
(2)⽤均匀的⼒推动,使3个钩码同时从相同的⾼度荡起,同时利⽤秒表计时15秒,分别数出每个钩码荡的次数,并记录到《记录单(⼀)》中。
(3)按实验步骤(2)再做两次此实验(4)统计三次实验结果,算出每个钩码15秒内荡秋千的平均次数。
观察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B:(1)把3个20克的钩码分别挂在长10厘⽶、15厘⽶和20厘⽶的细绳上。
(2)⽤均匀的⼒推动,使3个钩码同时从相同的⾼度荡起,同时利⽤秒表计时15秒,分别数出每个钩码荡的次数,并记录到《记录单(⼆)》(3)按实验步骤(2)再做两次此实验(4)统计三次实验结果,算出每个钩码30秒内荡秋千的平均次数。
观察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6.总结交流:从探究A和探究B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各⼩组展⽰交流⾃⼰的发现,形成全班意见。
【活动评价】下⾯的重点,你做得怎么样?请选择恰当的脸谱贴在相应的栏⽬内。
⼘庄镇⼤陆⼩学陆东⽣。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亿有多大1亿有多大一、活动主题:为让学生感受“1亿”在我们生活中的没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从而对1亿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确定“一亿有多大?”为主题,在全班开展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有局部推算出整体”。
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每组准备100张纸、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计算器、大米、记录表等四、活动过程:(一)猜测、交流,引出研究课题1、猜想,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生A: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生B:1亿枝铅笔能装满一个大游泳池;生C: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2质疑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不能沿地球环绕一周吗?1亿粒大米够1个人吃1年吗?1亿个垃圾袋铺开有多大呢?制造1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呢?1亿元人民币可以建多少座我们这样的教学楼?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二)探究阶段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选择探究内容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3、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师:我们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测量吗?生:我们可以先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再进行推算。
4、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1)准备实验材料。
(100张纸和尺子)(2)进行测量。
(3)得出测量结果。
(约1厘米)(4)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操作和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生:首先我们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1000张纸高度就是10厘米,依次类推1亿就是1000000厘米=10000米。
师:刚才有同学猜测1亿张纸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你想象的山有多高呢?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和哪座山峰比高低?(6)体验1万米米的高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究性综合实践题1、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高了还是矮了?5月27日11点整,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登顶成功。
这次珠峰测量路线包括6个营地,直线距离约19公里,高差约3600米。
登顶测量一共分以下几步:第1步:从大本营出发抵达( )米中间营地 第2步:抵达( )米前进营地第3步:途经北坳大冰壁,抵达( )米一号营地 第4步:途经大风口,抵达( )米二号营地 第5步:抵达( )米三号营地第6步:经过( )米第二阶梯 向峰顶最后冲击 第7步:峰顶竖起觇标,与6个交汇点同步开展测量①请计算下面各题,并将计算结果填入上面的( )中,使登顶测量的步骤更完整。
52003002+⨯ 130[1287]1502⨯--() 2814050+⨯8012522110⨯-⨯ 160501520⨯+⨯ 150601520⨯-⨯②在完成上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填的?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2、请准备4个正方体小学具。
①如果从正面看,看到的形状都是“□”,你可以选用几个正方体来摆?请画出草图来说明。
②如果4个小正方体都要摆,从正面看,能看到几种不同的形状?怎么摆?也请画出草图来说明。
3、①小雨家的厨房装修需要贴瓷砖,在下面的瓷砖图里你能发现乘法分配律吗?图里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用不同颜色的笔圈一圈,看看有哪些方法?②请你为下面的式子配一幅图,并说说你的设计想法。
+⨯=⨯+⨯(64)262424、小川和小丁都是中国男篮国家队的球员,小丁的身高约2米,小川的身高约2.0米。
果果认为2和2.0大小相等、意义也一样,所以小丁和小川一样高。
你同意吗?请用文字描述你的看法和思考过程,并作图分析。
5、一个三角形,沿着一个顶点剪一刀可能变成两个什么三角形?在你认为可能的结果后打“√”。
A.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E.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F.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文字写出你这样判断的理由,并作图验证。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本文给出一个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旨在提供有关教师和家长们借鉴的参考。
活动背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教育重点是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加法、减法的掌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数学运算。
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
为推动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实际能力的融合。
活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活动内容阶段一:捡垃圾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可以先和学生们进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如何保护环境。
在周末安排一次大家一起捡垃圾,让学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口袋方便,如何尽可能的减轻垃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计算垃圾桶有多大、多少垃圾才能填满它。
阶段二:数学游戏在学生熟悉、了解和喜爱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人条件,教师可开展多种数学游戏。
•游戏一:小组竞赛游戏规则:参与者分组,每组相互竞争。
老师可以遵循学生水平不同,做出不同的决定。
例如数字游戏或趣味数学游戏,拼接乒乓球桌以及各种趣味数学小游戏等。
•游戏二:造“数字小屋”比赛这项活动旨在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数字,并将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数字小屋。
每个小组的小屋都需要进行比赛判定,评分。
最后比赛结束后,组委会会选出排名前三的小组。
•游戏三:名人历史游戏规则:每个小组的学生选出一个名人并搜索有关于他/她的良好的数字,例如年龄、出生日期、短语和成就。
小组展示它们”数字的“名人并解释数字的意义。
这项活动强调了数字的实际使用,同时提醒学生数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等等。
《有趣的俄罗斯方块》【学情分析】“俄罗斯方块”这些大家平常喜欢的拼图游戏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数学的知识,“用4个小正方形拼俄罗斯方块”“用俄罗斯方块拼4×4大正方形”是在三年级学生具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后的一节动手操作综合实践课。
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认为数学学科是一种具有严谨系统的演绎科学,数学活动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但是事实表明,数学不只是逻辑推理,还有实验。
本节课打破传统,力求创新,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体验俄罗斯方块中蕴藏的数学图形知识,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感知思维的发展性。
不仅给学生独立、自由、民主、宽松的思维空间,也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俄罗斯方块的制作过程,并体验俄罗斯方块的组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及对美的事物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俄罗斯方块的制作、拼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组合替换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拼图活动中,让学生对所拼的图形给出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以及美好的愿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教学重点】探索俄罗斯方块的7种基本形状,了解这些形状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用俄罗斯方块拼4×4的大正方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正方形和俄罗斯方块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玩过没有?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过程。
(俄罗斯方块)它的名字叫做“俄罗斯方块”,是一种与数学图形知识有关的游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俄罗斯方块”的奥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个游戏进行时,会不断有下落的俄罗斯方块,你们知道这些下落的方块都是由哪一种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吗?(正方形)每个俄罗斯方块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呢?(4个)虽然这些俄罗斯方块的形状不同,但都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综合实践活动——《看一看》前置作业——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
2. 观察方法: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
3. 观察要求: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注意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
3. 实践:教师出示多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5. 作业:教师布置前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身边的立体图形,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2. 学生能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现其特点。
3. 学生能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4. 学生能将观察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2.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4.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观察立体图形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1
--------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
教学器材:
量杯、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
教学重点:
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利用制作的“杯琴”演奏简单的乐曲。
课前准备:
1、教学前要每组学生按活动要求准备两组容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的要
求分别在两组容器里到水,在分别敲一敲,听听敲击时,每组各个容器发出的音
同不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容器大小或盛水的多少对各个容器发音高低的影
活动目标:
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学生发现杯中盛放
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
趣。
4、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2
响,以便为制作“杯琴”准备。
2、制作“杯琴”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耐心调试。可以启发学生在七
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分别倒入不同的水,并借助自制的容器使每个杯里的水量依次
递增;在对照乐器发出的音作适当调整。但应注意要求不必过高。制成“杯琴”
后,要组织学生试着敲出乐曲,一起唱一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的
乐趣。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小组合作,敲敲听听
1. 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 你发现了什么?
3. 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 小组试一试。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 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 这些不同的音呢?
2. 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音名
Do Re Mi Fa So La ti
3. 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
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
3
1. 试着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
2. 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唱一唱
3. 交流,试唱。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简单介绍几种乐器,笙 编钟 排箫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吗?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
这节课的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
和“编编唱唱”两部分。开始用乐曲导入,问:“这些乐曲好听吗?”接着出示
乐器图,告诉学生乐曲就是用这些乐器演奏的,继续问:“你知道这些乐器是怎
么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探究活动。
“敲敲听听”环节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
入同样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
不同。还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声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声音低。由此
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
“编编唱唱”环节让学生现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过敲击了解发出音的高
低,再通过调整,制成一个“杯琴”;先分组让学生试敲,再组织敲得好的学生
进行展示,让学生发表意见,评出最佳,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既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又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
4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我觉得这课有两个问题:1、比较理想化了。在效果比较好的那个班,我目
睹了孩子们的兴奋,但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浓厚的音乐兴趣,这课会
上成什么样子呢?2、数学味道在哪里?本单元认识的是“升和毫升”,但在做
杯琴的过程中,根本无法量化,用到容量单位;而且容器本身也有音高,也不一
定要装水。这课适合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