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8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理解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提高自身的逻辑关系能力。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写死海旨趣相异白水[精段]甲: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乙:其实,“死海”是个长方形的内陆咸水湖。
它的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青海湖的1/4.然而,死海之水却比青海湖水咸多了。
我在岸边捡起一块玉石般的小卵石用舌尖舔了舔,着实苦不堪言。
死海中的含盐量是一般海水的八九倍,所以这里没有任何生物,连水鸟也不敢在这个没有任何出水口的盐湖小憩片刻。
这大概便是“死海”一名的缘由吧。
相传1200年前,围攻耶路撒冷的罗马统帅狄杜把几个处以死型的战俘戴上镣铐投入死海。
不料,他们非但没有深入水中,反被波浪屡次送回岸边。
罗马统帅以为是神灵在保佑战俘,于是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巧读引说]这里选了甲乙两个语段,甲段出自《死海不死》,乙段出自刘京山先生的《“死海”印象》。
每个语段都是由两个自然节组成的。
这种阅读,属于比较性阅读,而比较的关键又是存同求异,或者存异求同,或者同异并求,一般要有所侧重。
这两个语段,都以说明为主,对象都是死海,都运用了列数字和引用传说的方法,都说明了死海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美丽的谎言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
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
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
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
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
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
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
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
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
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
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
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
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
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
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
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
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
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
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
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
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8阅读理解历来是学生考试的一大失分点,通过针对训练,多读、多做、多反思、多总结,是可以提高解题能力,本系列通过文言文、现代文两大部分,为一线优秀教师、学生提供参考,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古诗词赏析1、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
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
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
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2、“20XX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真题”“20XX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真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第10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答题技巧】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1、(广东省·2011)(三)(15分)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美]凯瑟琳·比恩洪帆译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综合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秦兵马俑季羡林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
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
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
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
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
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
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
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
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
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
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
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
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
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
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提升训练及答案八【—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提升训练及答案八】有时,动物界也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一起来看看阅读理解提升训练吧,练习一下从中找到解题方法,详情请看阅读理解提升训练善待生灵有时,动物界也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
约摸半小时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 )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
一只老羚羊走出来,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
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悬崖边。
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朝前奔向悬崖对面;紧接着,老羚羊也飞跃出去,只是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礅的生命桥。
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动物在生命危急之时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
它留给人类的思考是什么呢?“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时,当最末一只未留后代的雄鹰从高空坠向大地时,当鳄鱼的最后一声哀鸣不再在湖泽上空回荡时……人类,从某种意义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这是人类对动物的哀怜,更是动物对人类的警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生灵,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1、解释词语:肃然起敬: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时写的诗句,引用这两句诗的效果是3、第一段中所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是指(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字)4、“猎人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5、能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是;这一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加强每一个练习题,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初二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家做过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一)①一个有权人,游清东陵的时候看上了那里两棵巨大的雪松。
他说:“我想买下这两棵树,价钱好商量。
”被商量的人面有难色,却不敢回绝,“那……好吧。
”他说。
很快,吊车与卡车就开进来了。
这时候,一个看陵人跑了过来。
他轮番抱着那两棵被选中的雪松,号啕大哭。
他说:“树啊树啊,叫我跟你们一起去死吧!”奉命挖树的人不屑地对看陵人说:“咋说是去死?它们是去享福哩!”看陵人说:“它们在这里待了一百多年了,一条条的根搭起来,到你们那里能打个来回。
它没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啊!”说罢继续抱着那雪松号啕大哭。
突然,有眼尖的人指着雪松的树干说:“快看!树也哭了。
”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树干上正有一道垂挂的清泪。
挖树人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②讲这故事的人也是个看陵人的后代。
他说:“我不信雪松会哭。
那所谓的泪水,自然就是松脂了;可那个保树的人,流出的却是真泪水。
那么大的树,一挪准死,谁不明白这个理儿?你要真稀罕那树,就让它在自己老家好好活着,别一瞅见它长得好就生出占有的歹心。
我爸就说过:所有进城的大树,全都是城里人抢占的民女。
”③自打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振聋发聩的说法进驻了我的心房,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被“抢占的民女”。
④那苦命的“民女”可真苦啊。
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她们大都被截了肢。
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
她初恋的情人——鸟,可知她去向了何方?那曾在她怀中忘情地唱过情歌的美丽精灵如果碰巧飞临她的上空,还能认出面目全非、悲苦不堪的她么?⑤晚秋时节,我看见一辆卡车载着一棵法桐在高速公路上跑。
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
在与法桐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的心竟莫名颤抖起来——从今而后,那一抔土,就成了这棵法桐的“袖珍故乡”。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理解其意境,并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a) 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对什么有所思念?答案:a)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和似霜的光景。
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思念自己的故乡。
2.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题:a) 子语中的北辰在为政上是什么比喻?b) 在为政上,为什么要以德为本?答案:a) 子语中的北辰比喻为政者应该以德为准则,如北辰固定在一处,其他众多星星都围绕它旋转。
b) 在为政上,要以德为本是因为德行是一种积极向上、守正道的品质,只有通过德行塑造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与支持。
二、鉴赏请鉴赏下面的古诗,分析其诗意和表达手法。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景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人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感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翁舟和寒江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荒僻的江边独自垂钓的景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深沉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了孤独和寒冷的氛围。
三、填空根据古文的意思和语境,填入合适的字词。
《论语·齐景公》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填空:出则事公________,入则事父________,谨而______,泛爱________,而亲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______。
答案: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判断请判断下列诗句是否正确。
1. "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明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送花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
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
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
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
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是这么想的?”△“是的,夫人,你别见怪。
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老夫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
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作者:[美]F奥斯勒)1. 解释词语:(1)真谛:(2)奥妙:2. 在有“△”记号的一段话中,“那儿的人”是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8阅读理解历来是学生考试的一大失分点,通过针对训练,多读、多做、多反思、多总结,是可以提高解题能力,本系列通过文言文、现代文两大部分,为一线优秀教师、学生提供参考,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古诗词赏析1、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
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
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
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2、“2011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真题”“2011年德州市中考古诗词真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第10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答题技巧】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 1、(广东省·2011)(三)(15分)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美]凯瑟琳·比恩洪帆译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
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每次见面气氛都很紧张,争吵随时一触即发。
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我搞不懂他的这种追星行为。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
‘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外星人讲话。
这些天来,我俩正为了这个“碎南瓜”乐队闹得不开心。
安东尼跟我说好话,央求我,我全都置若罔闻。
看到我不为所动,他一屁股坐下来,把脸扭到了一边。
“你到哪儿去买?”我没好气地说,“可能全城都没有卖的。
”“那我就自己做,但你要借钱给我。
”“忘了它吧,儿子。
这辈子你大概就只穿一次。
”我断然拒绝。
但是,我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然而,我最终还是近乎顽固地拒绝了。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安东尼提着一个白色的大包走进家门,看着他把那个大包扔到桌子上,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一米布6美元98美分,”他嘻嘻笑着说,“我向朋友借的钱。
”原来,安东尼不但买了布料,连做衣服所需要的别针、纸样、衬布、拉链等也全都买齐了。
“妈妈,现在,我该怎么做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安东尼13岁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教过他缝纫,那时,我还是他心中的偶像。
学会缝纫后,他自己亲手缝制过一条当时流行的裤子。
“你只需要告诉我怎样开始就行了,妈妈。
”他的眼睛盯着我。
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
“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
”他说。
“这个我可不会做。
你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安东尼耸耸肩,自己就做起来了,而且速度还不慢。
第二天中午,他就开始缝裤兜了。
看着他低头忙碌的样子,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给他指导,参与缝制。
安东尼抬起头,我们相视一笑。
我讲起一些往事:有一天你玩得太累了,在饭桌上睡着了,一头把脸扎进了意大利面条里;3岁时,你卖了收集来的木瓦片赚了你的第一个一美元……安东尼听了大笑起来。
一针一线,把布料缝成了裤子,也把“碎南瓜”乐队的崇拜者和他爱管闲事的老妈的心重新连在了一起,把我们处于边缘的关系再次缝紧。
四天时间,我们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
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
“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
”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安东尼还会惹我生气,但每当我想起和安东尼在旧餐桌上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心里很快就会原谅他。
(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4月12日,有删改)13.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分)口口——口口——口口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分)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分)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三) 1513 3 拒绝(反对)——理解(支持)——自豪14 4 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
”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
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
”“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
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
”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
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
…‘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找对一处1分,分祈1分)15 4 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
(2分)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
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2分)16 4 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2、(广州市·20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l7~21题。
童年高尔基情节链接父亲过世后,“我”一直住在外祖父家。
有一年,外祖父卖掉了原来住房,另买了一座。
新房院子内有一个不大的花同,花园左边围墙外住的是奥夫相尼科夫上校一家,他们家有三个小男孩。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
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子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
我喜欢他们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
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瞧你这笨样儿……”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
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
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
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
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
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孩子们,快回家吧!”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我有好多次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着他们喊我去跟他们一起玩,可他们从来没喊过,但是,我在心中已经跟他们一起玩了,有时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笑了起来。
这时,他们便一起看看我,悄悄地在说着什么,我十分难为情,便爬下树了。
有一次,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轮到老二找人,他跑到仓库拐角里,两只手老老实实地蒙住眼睛站在那儿,一点儿不偷看。
哥哥和弟弟跑去藏起来。
哥哥跑得很快,机敏地躲进放在仓库遮檐下的一架宽雪橇里,而那个小弟弟慌了神,围着井旁跑来跑去,找不到可以藏自己的地方。
“一,”二哥喊道,“二……”小弟弟急了,猛地一下跳到井栏上,抓住井绳,把两只脚伸进空吊桶,只听见吊桶在并栏壁上咚咚响地轻轻碰了几下,人就不见了。
我惊呆了,眼看着井辘轳飞快地旋转着,但是我很快就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纵身便跳进他们的院子,喊道:“掉到井里啦!……”老二和我同时跑到并栏边,他紧紧抓住并绳,猛向上拉,我及时地上去截住了并绳,就在这当口,他们的大哥也跑到井边,帮助把吊桶往上拉,他说:“请轻一点!”我们很快将小弟弟拉上来了,他也吓坏了:鲜血从右手手指上直往下滴,颈上的皮擦伤了好大一块,从脚到腰都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发青,但一面打着寒噤,一面还在笑。
他睁大了眼睛笑着,拖长了声音说:“我怎——怎么掉——掉下——去啦……”“你发疯了,就这回事儿。
”他的二哥搂着他,用手帕擦他脸上的血,老大愁眉不展地说:“我们回家吧,反正瞒不住了……”“你们会挨打吗?”我问。
老大点了点头,然后向我伸出手,说道:“你跑得真快!”听了他的称赞,我很高兴,还没来得及握住他的手,他就对二弟说:“我们走吧,他要感冒了!我们就说他摔倒了,掉下并的事不要说!”“对,不要说,”小弟弟打着寒噤同意说,“我是跌到水洼里的,对吧?”三兄弟走了。
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我扭回头看了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
兄弟三人将近一个星期没出来,后来出来玩时,比以前玩得还热闹,老大看见我在树上,亲切地向我喊道:“下来,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节选自《童年》,聂刚正高厚娟译,有删改)17.与三个小男孩结为玩伴前,“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5分)18.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
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
(6分)19.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6分)(1)“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中的“我”为什么怅然若失?(2)“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0.“我”的童年生活可以从“我”与三个小男孩的交往中反映出来。
请从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归纳概述“我”童年生活的状况。
(5分)21.选出与本文作者不属于同一国家的作家。
(2分)A.普希金 B.托尔斯泰 C.契诃夫 D.茨威格答案:17.(1)“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2)“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口哨;(3)“我”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他们喊我玩;(4)“我”救小弟弟;(5)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18.①大哥:冷静、关心照顾两个弟弟。
如大哥也跑到井边,说:“请轻一点!”小弟弟掉到井里,他在救助的同时,还想到轻一点,别伤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