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天下第一山”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
井冈山导游词讲解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据传在东汉年间就已经有人在井冈山居住了。
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
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井冈山导游词讲解,希望能够帮到您!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旅游参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现在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及党员干部的教育基地,井冈山不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自然风光也是非常秀美壮观,这就形成了井冈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是革命摇篮、旅游胜地、疗养佳境.陆定一曾题词“井冈山有两件宝,一是历史红、二是山林好”,朱德题词“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与江西的宁岗、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四县之交,东起井冈山的拿山,西到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90公里,北起宁岗的茅坪,南至井冈山的黄坳,两地相距45公里,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新城、茅坪、大陇、十都、水口、下村、五斗江等等,再回到拿山,方圆共计550华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百里,井冈山”,井冈山地势雄伟,齐峰峻岭,古木参天,全市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势,地形复杂,境内平均海拔500米,市中心茨坪海拔1848米,全市面积670平方公里,整个土地资源现状为:“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
关于“井冈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姓蓝名子希的人为了避战乱,背井离乡来到了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山下的一块平地安家立寨,房子门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为江,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井江山村”在这里所说的“井”并不是指水井的意思,而是指家乡的意思,后来又因为客家人“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井岗山,过了不久又有一位姓黄的人也来到这里,他觉得村子不是建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于是就把井岗山的岗字的山字头去掉,成了冈字,这就是井冈山名字的由来。
主要内容井冈山
【原创版】
目录
1.井冈山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2.井冈山的主要景点与自然资源
3.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与红色旅游
4.井冈山的经济发展与现状
正文
井冈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早在古代,井冈山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近现代史上,井冈山更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的主要景点有黄洋界、茨坪、龙潭、主峰等,其中黄洋界因毛泽东同志的名篇《西江月·井冈山》而闻名于世。
此外,井冈山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可以追溯到 1927 年,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这里,红军战士们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今,井冈山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在新时期,井冈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当地政府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井冈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井冈山还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井冈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之,井冈山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追求田园风光的开始之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中国江西省宁冈县境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井冈山地处偏僻,犹如一道自然屏障,东西长达200公里,南北约60至80公里。
这里山岭重重,森林葱茏,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景色秀丽。
但是在20世纪初期,这里并不是人们向往的田园风光,而是一片贫困落后的土地,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贫困。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百年沉沦的黑暗时期,朝廷腐败,国家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在这个极度落后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井冈山和周边地区,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把这里变成了中国革命的一块标志性区域。
1927年,毛泽东率领革命力量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井冈山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打破了乡村百姓的苦难命运,而且拓宽了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角色。
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扩大了农民群众的力量,使他们成为推动革命的主力军。
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阶段。
在抗日战争时间段内,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展了许多抗日游击战,实施了地方斗争和军事斗争,有效地阻止了日本进攻加强。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组建了不少的义勇军,奋勇斗争抵御日军侵略,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在井冈山进行了大规模重点斗争,这种斗争使井冈山逐渐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地区。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极端革命思想推动了解放战争,引导了井冈山地区军民的革命斗争,使革命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胜利。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简介作者:吴凤杰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4年第4期文/吴凤杰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
井冈山山势雄伟,境内平均海拔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井冈山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兰花坪。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2年零4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其精髓: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
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明保护单位。
因此,井冈山作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
近年来,江泽民、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到井冈山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作者单位:北京中联恒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开辟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放在凸显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上,而如何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鲜有涉及。
分析在红色旅游中井冈山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有利于深化对红色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诠释红色旅游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众所周知,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目的是实现它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是实现价值的手段和前提,彰显教育功能不能代替价值实现,价值实现必须遵照它自己的规律。
井冈山红色旅游现有开发模式着力点放在凸显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上,缺乏对教育价值实现的自觉思考。
这是因为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是红色资源的属性,蕴藏在红色资源开发认识中;教育价值比教育功能更抽象,且价值实现是多种因素作用产生的结果,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
可见,如何认识红色旅游中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自觉把握价值实现过程,减少干扰因素,对提高井冈山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价值哲学业已形成了三种基本倾向的观点:一是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主观主义价值论;二是以摩尔为代表的客观主义价值论;三是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哲学价值论[ 1 ] (63页) 。
过程哲学价值论不如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影响大。
主观价值论强调价值是满足主体需要,客观价值论强调价值是一种实体。
这两种价值论共同的缺点在于它们分别从主体或客体的一端来理解价值,割断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而在19世纪有人提出价值是关系范畴。
1931年日本学者牧口常三郎在《价值哲学》一书中指出:“价值不是被评价的客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客体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它是这种关系客体的一个象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关键词:井冈山武装割据根据地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从此中共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根据会议决议,彭公达和毛泽东受中央派遣返回湖南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起义部队严重受挫,在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指导下,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
井冈山地区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六个县,以及酃县、遂川、永新、宁冈四县之交的井冈山,面积1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余万。
此地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具备进守攻退皆可的有利地形,为封建统治所鞭长莫及。
毛泽东遂率部向该地进发,经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后,开展游击暴动、发动群众的思想均得到了统一。
1927年10月间,宁汉战争爆发,安仁、茶陵一带防务空虚。
前委即派二连前往该地区游击,并二度轻易攻下县城。
工农革命军在茶陵以湖南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郭亮的名义广泛宣传新时期中共的主张,使民众深切感到共产党还在继续进行革命。
10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由工人、农民、士兵三方面代表组成,此为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各地最早成立的红色政权之一。
粤桂战争结束后新政权遭到了大肆反扑,在茶陵的工农革命军为保存实力主动向井冈山撤离,但红色政权的成立推动了边界的游击暴动却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也为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毛泽东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对于建设人民军队、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团结人民群众、加强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起到了重大作用。
为全面掌握边界政治、经济状况,准确分析局势,从而制定详实的斗争策略,创建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冬,毛泽东先后到宁冈、永新两地作深入调查。
从地理角度看井冈山成为根据地的必然性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为精髓的中国共产党军事精神文化,同时,井冈山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文化的发源地。
其实像井冈山一样,群众基础好,文化发展底蕴深厚的地区有很多,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呢?其主要包括了文化条件、军事條件以及地理条件等诸方面原因。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井冈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从地理角度来分析井冈山成为根据地的必然性。
标签:地理角度;井冈山根据地;必然性正文:井冈山的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也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政权革命的建设的过程中开展的。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在敌人武装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开辟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第一块试验地,本文着重于分析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阐释其成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必然性。
一.井冈山的地理概述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地区的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江西省境内,各村落地处山间多小盆地,俯视多呈“井”字型,这也是井冈山的由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横跨当时的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以及井冈山,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余50余万。
二.井冈山的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高山峻岭,易守难攻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部吉安市境内,地处湘赣边界,是由东北—西南走向的的高山峻岭所组成,号称五百里井冈。
其占地面积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其境内平均海拔达到了381.5米,是江西省西南最高的门户。
根据井冈山的地理位置环境可以看出,其当地多高山峻岭,易守难攻,且自然环境复杂,可以设置的机关和岗哨较为密集。
除此之外,其占地面积广阔,人口密集复杂,交通相对闭塞,对于整体环境和外来人口较为好把控。
2.地貌类型丰富,地形复杂经历了两次区域内的海洋和大陆的变迁,才逐步奠定了现代井冈山的地质环境和地貌格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创新之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创新之所。
在这里,党的路线、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和巩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革命理论创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土地革命斗争的伟大舞台。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力量到底从哪里来”的观点,强调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
此外,毛泽东在领导方面,实行“三三制”法,即每个班级不仅有一个共产党员负责工作,还包括两个积极分子共同领导,说明了在群众基础上纯洁领导者队伍的思想。
这些革命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组织创新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得到了较大改进。
毛泽东首创了农民斗争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农村革命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宣传、组织、领导等全部由共产党员负责。
并且,小分队、游击队成为农民斗争之军事斗争之基本形式,加强了群众运动的组织性和战斗性。
同时,毛泽东没有因为身为领导而自居高位,而是深度接触基层干部,与基层群众建立横向联系,对长期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群众基础的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良好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关注和坚持以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为基础。
在群众中,毛泽东强调了拥护斗争的核心力量——农民,在其领导下,形成了一支贯彻群众路线、紧密联系农民的领导队伍。
同时,毛泽东积极响应群众的利益,坚持以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为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理论和思想的影响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巩固,并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总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和组织路线日臻完善、群众基础日益扎实、实现全局胜利的一个洪亮回响。
它弥漫着独具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政治与组织路线,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再次得到验证,为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创新之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