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第三章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行成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四节新形势下和性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第二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节党和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后问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原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完成,阶级矛盾变成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但这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既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度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答: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