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六修辞训练57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六:修辞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给友人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下列各旬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请国留学生前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台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莲花是我国人民心目中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荷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春秋时期开启以荷言志,兴思,比物之文风。
楚国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写到:“制芰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表现了超凡脫俗的气质和高风亮节的品徳。
莲作为艺术题材,最早见于古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颂莲之正气之歌。
诗人杨万里对莲花的赞美更胜一chóu,“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袁枚对荷花的灵感则是多奉献,“花里荷花寿最长,端午开得到重阳,秋霜吹落烟波冷,犹有莲蓬子满房。
”写出了一片美好的盛世丰收的景象。
古往今来,描写荷莲的诗句甚多,可谓中国荷莲文化的瑰宝。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chóu________兴思更胜一________瑰宝(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修辞及练习题带答案【中考专题训练】无错误和明显问题的文章: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题及答案【中考修辞专题】一、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有四个方面: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二、比拟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拟人是将物人化,拟物是将人物化。
比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就是一种拟人的比拟,而“他夹着尾巴逃跑了”则是一种拟物的比拟。
比拟的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添特有的情味;②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③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三、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以分为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标志代本体等类型。
借代的作用有四个方面: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四、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的有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可以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类型。
夸大是对事物进行有意扩大,而缩小则是对事物进行有意缩小。
例如“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就是一种夸大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作用有三个方面: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感情鲜明,增强语言生动性。
五、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类型。
正对是两个短语或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对正面,反对则是相对负面,而串对则是交替出现的对偶。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
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这两句是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据此可知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⑴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⑵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修辞及练习题带答案【中考专题训练】常见的九种修辞⼿法习题及答案【中考修辞专题】⼀、⽐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疏的事物,即打⽐⽅。
构成⽐喻的关键:甲和⼄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甲⼄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
作⽤:①化平淡为⽣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分类:⼆、⽐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把抽象的概念当做⼈或物,或者把⼈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分类:③能启发读者想像,令⽂章更⽣动。
三、借代就是⽤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分类:四、夸张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程度等⽅⾯进⾏合乎情理的有意扩⼤或缩⼩。
分类:作⽤: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②烘托⽓氛,增强感染⼒;③感情鲜明、增强语⾔⽣动性。
五、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式。
作⽤: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于诗词、有⾳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分类:六、排⽐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致的短语或句⼦排列在⼀起,⽤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式。
作⽤:①内容集中,增强⽓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分类:七、反复通过⼀遍⼀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以达到强调的⽬的的⼀种修辞。
作⽤:①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②使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美。
分类:⼋、反问是为了加强语⽓,⽤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种修辞⽅式。
作⽤:加强语⽓,表⽰强烈的感情。
分类:九、设问即是明知故问、⾃问⾃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式。
作⽤:①强调问题,以引起⼈们注意,启发⼈们进⾏思考。
②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罩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逗)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蔬蔬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烟(bó)可别恼B.黄晕(rūn)披着蓑C.静默(mò)像牛牦D.戴着笠(lì)稀稀蔬蔬(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罩着逼衬托B.笼着逼烘托C.罩着逗衬托D.笼着逗烘托(3)这段文字中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比【答案】(1)A(2)B(3)D【解析】【分析】(1)B改为:黄晕(yùn)。
C改为:像牛毛。
D改为:稀稀疏疏。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
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如“笼着”搭配“薄烟”;“逼”支配“你的眼”,写出了小草很青很青的状态。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比喻兼排比。
“他们的草屋,稀稀蔬蔬的,在雨里静默着”为拟人。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活像五采缤纷的万花筒:有时是瑰丽多姿的山峰,有时是雪浪飞jiàn的江河,有时是泥泞没膝的沼泽,有时是百花盛开的原野。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
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
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wǔ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hé。
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侍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碾过________ wǔ________住干hé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蜷缩”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综合性学习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去年,重庆某校拟定了戏曲进校园的课堂计划,让同学们在校园里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国戏曲。
邀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课堂小舞台)第一堂戏曲课,老师给大家播放了昆曲《牡丹亭》的片段,虽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传统戏曲,但是很多同学被其音韵唱腔、舞美设计、精彩情节所吸引,兴致高昂,意犹未尽。
小雪回家之后还主动做了一份活动策划,初次起草,小雪的活动策划有些小问题,请你帮她调整改正。
策划如下:戏曲课堂活动策划活动主题:走进中国传统戏曲活动标语:传统戏曲进校园学习国粹真经典活动目的:多途径多角度了解中国戏曲,不做盲目追星族活动内容:(一)京剧脸谱图片展示(二)越剧“才子佳人”题材特点讨论会(三)川江号子老船工嘉陵江边现场讲解(四)豫剧《穆桂英挂帅》片段影视欣赏(1)小雪设计的活动标语对仗不够工整,请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
传统戏曲进校园,________(2)小雪设计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有一项不妥,指出并改正。
活动________不妥,可改为________(人生大舞台)(3)根据情境,将人物对话补充完整。
爸爸:小雪,这次月考结束了,爸爸打算带你出去放松一下!小雪欢呼:太好了!①________爸爸笑笑:你不是喜欢漫威漫画吗?《复仇者联盟4》正在热映呢,周六晚上我们去看吧!小雪颇有为难之色:我是很想看《复联4》啊,但是我听戏曲课的老师说,周六晚19:30《国韵芳华——中国传统戏曲<牡丹亭>》将在重庆大剧院进行最后一场展演,能够现场去感受的机会太难得了,我有点纠结。
初中中考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踏进苏州小巷,会感觉一种静,一种深入骨髓的静。
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燥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
这清幽之气就来自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逸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瓷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
在茫茫夜间,看月光下古苏城,粉墙黛瓦,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温馨。
选一处风景,依山傍水,草长莺飞,居陋室而吾心不陋。
择一城终老,宜人气灵,坐谈杯盏,享年华而吾心不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骨髓温馨(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________和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suǐ;xīn(2)浮燥;浮躁(3)排比;引用【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注意“燥”不要写成“躁”。
对于常用修辞手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运用。
故答案为:( 1) suǐ; xīn(2)浮燥;浮躁( 3)排比;引用【点评】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字读音相同,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
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而各题。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1)此选段中有一个错字是________,正确的书写是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是作者改定稿,原稿是“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请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后的好在哪里?(3)语段中的“实在标致极了”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1)熳;漫(2)修改后的改定稿,为“清国留学生”加上了定语“成群结队”,“成群结队”具有讽刺的作用,表达了对留学生的不明事故,愚昧无知的讽刺。
(3)反语。
题目中本意是表达自己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这里故意用“标致”一词,有嘲弄、讽刺的意思,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不失力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
(2)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先分析原句子与改动句子的区别,很明显是改动的句子加上了“成群结队”一词,然后分析“成群结队”一词是对清国留学生的愚昧无知的讽刺。
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表达出作者内心对东京的失望。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先确定本句修辞手法,“标致”是形容人容貌出色,这里形容“清国留学生”很显然是反语。
有嘲弄、讽刺的意味。
然后运用反语的作用(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中考语文专题六:修辞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
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
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
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下列各旬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
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请国留学生前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台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D.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5.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绵长轻柔的特点,同时又使表意凝练,音韵和谐。
B.“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一句中“镶嵌”一词很有表现力,让人觉得老王是门框的一部分,逼真地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特点。
C.“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是在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柱头上雕刻的不同姿态狮子的可爱。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萌发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
7.(2013•天津)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奇特的比喻,描绘出眼前梨花满树、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面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作者借助“海峡“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真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应用题
9.(201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四季更替,风物长新。
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2发)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拔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0.(2013•浙江省杭州市)根据下面这幅图片的内容,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60字左右。
11.(2013•山西省)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
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
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
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
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
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天
12.(2013•湖北省黄石市)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
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13.(2013•福建莆田市)
(1)舌尖上的美味。
莆田美食品种丰富,历史悠久。
下面两句是用来赞美莆田特急美食的,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把下句补充完整。
上句: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
....
下句:莆田焖豆腐烩百昧□□□□
(2)视觉上仙境。
兴化大地美景无数,令人流连忘返。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处你熟悉的莆田景点。
(要求:抓住景物主要特点进行描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景点:
14.(2013•辽宁东营市)
为东营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品牌产品拟写一则广告(要注明名胜或产品的名称;能运用修辞手法)。
【链接】主要风景人文景观: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孙武祠、东营历史博物馆、清风湖公园、黄河大桥、新世纪广场等。
15.(2013•山东省烟台市)
答案:专题六
一、1.B
2.B 项错在作用分析。
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
并非表现对“同甘共苦的友谊赞美之情”。
3.D(设问)
4.B
5.参考示例:清洁可爱家园,装扮美丽柳州
6.B
7.A
8.A解析:B项破折号表解释说明;C项主干是“艳阳跳跃,打扮”;D项没有比喻修辞手法。
9.示例:细雨探访大地,微风探访林梢,溪流探访小草,我们探访春天.
10.示例:三个在车站维持车站秩序的志愿者,身着朴素大方的校服,肩佩鲜艳夺目的绶带,面豆类灿烂如花的笑容,演奏着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进行曲。
11.谈解析:所填为动词,使用拟人修辞并符合语境即可。
12.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
..
鲜艳
....的人。
....,默默奉献
..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
13.(1)十里飘香(四海闻名等)(平仄不作要求,宽对即可。
)
(2)示例一:九仙溪峡谷间的泉流飞湍急下,或冲砸在突兀的崖石上,或跌落在探幽的碧潭间,或激荡在险峻的大峡谷中,发出一阵阵高高低低的不同爆鸣声。
示例二:石室岩山上常年烟雾缭绕,宛如一个披着轻纱的仙女翩翩而至。
古朴的宝塔在袅袅的仙雾中,若隐若现。
沉沉的暮霭中,微风传来悠远的钟声,让人不由地想起常建的诗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示例: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天鹅归来不想回,旅客到来不思归。
孙武祠:满目宝书胸中自有百万兵,一腔热血阁内不乏车千乘。
“驰中”肴驴肉:“驰中”驴肉,驰名中外。
万达集团:万达电缆,四通八达。
15.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