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道路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40
住宅小区的道路组织作者:郭翔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住宅小区的快速发展, 对居住区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道路系统作为居住小居区的基本骨架, 显现了其重要性。
论文对居住区道路功能性, 以及路网形式、交通组织、规划原则、空间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旨在创造出引导人们新生活、新理念、新的行为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住宅道路功能交通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住宅小区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 无论数量, 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 人们对新的生活质量要求也给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深刻体会到, 居住区道路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可为居住区创造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环境, 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
一、居住区交通道路,包括步行小径和车行道路。
道路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环境”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住宅区的基本功能。
居民的出行与居住区内部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道路的布局与连接方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
交通方式按交通工具可分以下3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
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最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其他因素还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3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比较短的交通距离(500-1000m)内,步行方式为大部分居民首选的交通方式,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不发生任何费用。
对于交通距离较长的出行(7km以上),居民一般选择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
而交通距离在1~7km的范围内,自行车交通将会是大部分拥有自行车的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也因为其方便,体力能够承受,而且费用也是非常少的。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九九四年⼆⽉⼀⽇起施⾏。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九九三年七⽉⼗六⽇⼀、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地和空间,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居住区⼩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区组团及独⽴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安排、灵活使⽤。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特点和规划⽤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规划⽤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活环境;5) 为⽼年⼈、残疾⼈的⽣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业化⽣产、机械化施⼯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的综合效益。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居住区道路功能引言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并进行细化分析。
1. 交通出行功能居住区道路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交通出行功能的几个方面:a. 通行能力居住区道路应具备良好的通行能力,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出行需求。
这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数量和布局,以确保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b. 连通性道路网络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以便居民能够方便地到达周边的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
合理的道路布局和连接能够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
c. 公共交通居住区道路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需求,包括巴士、地铁等交通工具的运营。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可以减少私人车辆使用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d. 步行和骑行鼓励步行和骑行是居住区道路功能的重要方面。
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安全和便利的道路环境,可以促进居民的身体活动,改善生活质量。
2. 安全功能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对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居住区道路的安全功能的几个方面:a. 交通事故防控道路设计应考虑交通事故的防控措施,包括合理规划交叉口、设置合适的交通信号灯、划定行人过街等。
减速带、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也有助于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b. 行人安全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应设置人行道、人行横道和行人隔离设施。
合理的行人通道和标识可以提高行人的可见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c. 骑行安全为骑行者提供专门的自行车道或共享道,并设置设施,如自行车停车桩、交通指示牌,可以提高骑行安全性,鼓励更多居民选择骑行出行。
d. 监控与维护居住区道路的安全还需要进行监控和定期维护,包括道路照明设施、路面的维护和修复、交通标志的更新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道路安全隐患,确保道路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3. 社区功能居住区道路承载着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社交机会。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遵循上一层次的规划及相关控制条件的前提下,对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绿地系统作总体布置:包括对各类型的建筑,如居住建筑、公建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道路系统—出人口、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停车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的水、暖、电、热、燃气等专业作规划与设计等。
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设计要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整体上对居住区用地作出统一的安排,包括建筑的位置、数量、面积,同时也包括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色彩以及具体的环境设计。
由于居住区是由多个住宅单体组成,因而整体性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
(2)经济性。
居住区用地要经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很好地组织通风、采光,节约能源。
通过分析地形特征,合理地解决好用地土方平衡问题。
(3)生态性。
要通过各种规划手段和技术途径,使生态的思想贯穿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部过程。
(4)地域性。
居住区规划要与该地段以及城市的地域特征结合起来.使居住建筑、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5)超前性和灵活性。
规划本身具有计划的概念,既要兼顾现实的情况,又要有超前性和灵活性,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2基本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功能要求。
这是住户使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照要求、通风要求、安静要求、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居住用地的气候特征等。
(2)安全要求。
居住区要给人以安全感,便于防盗、防止交通事故,并满足防火、防灾、防空等要求。
防火—建筑之间要满足防火要求的间距;防灾—包括防震和防洪,用地要选择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块,要有合理的疏散宽度、疏散场地和合适的建筑密度,建筑物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居住区内排水要通畅,与城市排水管网有良好的衔接;防空—设置一定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满足战时需要。
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 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 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 小区道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 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 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编辑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普智的多样化4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阻隔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7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8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雨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 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路要求控制7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缓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人性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4在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6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停车位居住区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1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2居民区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例)不宜超过10%3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4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绿地边界对宅间道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0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距房屋墙脚1.5m;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表的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
初探小区市政道路系统工程设计摘要:介绍了小区市政系统工程项目的基本知识。
分析了在项目设计中道路系统工程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道路系统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思路、方法、主要内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区市政道路系统工程设计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近年来,在生活小区、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等拥有一定规模组团的小区中,出现了以整个小区为一体来进行各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系统工程,工程界称之为小区市政系统工程。
其建设思路是完善小区市政配套设施,美化小区环境,提升业主的生活品质。
小区市政系统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区道路系统工程、给排水管网系统工程、电力电讯管线系统工程、燃气管道系统工程、小区广场与停车场系统工程、小区环境设计与绿化工程等。
1.小区道路系统设计概述作为小区市政系统工程设计的基础,道路系统工程的设计在整个系统工程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他专业设计提供了总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管线平面走向定位、管线的竖向标高定位等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小区场地平整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
1.1设计范围和设计意图。
道路工程设计中的总平面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小区设计范围的问题,使其他相关专业的设计能较好地把握其设计意图,并确定本专业的设计范围。
1.2管线平面定位走向及纵向标高定位。
道路工程中的平面设计及纵断面设计,能帮助其他相关专业的设计者进行本专业管线的平面布置及纵断面设计,并且道路系统的关键控制点的标高直接影响到管线标高的设计及纵断面坡度布设。
1.3管线综合布设。
道路工程中的横断面设计往往限制了各专业管线的综合布设,对管线综合布设的横向布置有较大的影响。
要想较好地完成小区市政工程项目的设计,各专业设计人员应当多进行交流沟通,使各专业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
首先,由道路工程设计人员定出小区道路系统的平面设计及关键控制点的标高,然后交由其他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根据反馈意见对道路平面线形和控制点标高进行调整,直到能完全满足各专业的要求为止。
居住区规划原理 与设计方法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THE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SERIES重庆大学 胡纹 主编居住区规划原理 与设计方法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THE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SERIES重庆大学 胡纹 主编目录: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 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章 居住区的建筑构成 第五章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七章 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规划设计 第八章 居住区市政工程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第十章 居住区规划指标与规划设计成果 第十一章 居住区的物业管理 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一、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1.卫生卫生包含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2.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3.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上学、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娱乐、出行等此外还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4.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二、精神的享受型1.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通过居住环境反映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
2.美学的需求人们需要愉悦、优美的空间环境,一个在居住宅区设计中注入了思想、文化、艺术的设计,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三、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支配着思想和行为。
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与居住小区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版)1 总则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者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 的规定。
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便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辟、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造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造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2 居住小区普通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 15 000 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居住区规划的设计要求
1.舒适;要有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公共绿地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并且有宜人的居住环境。
2.便利;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公共建筑与住宅有方便的联系。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点恰当,便利居民使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成合理,步行与平行互不干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
3.卫生;在居住区内有完善的给水,雨水与污水排水,煤气与集中供暖系统,居住区内空气新鲜净洁,无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无噪声,公共绿地面积较大。
4.安全;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有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5.美观;居住区应具备赏心悦目,富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建筑物与绿地交织,色调和谐统一。
1。
居住区道路设计规范、消防通道规范及园路设计规范目录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7条)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4.消防登高面设计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四.山区道路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六.道路构造设计七.道路构造参考八.透水路面九.嵌草砖路面十.丙烯酸聚氨路面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1.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
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
机动车道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防行车交叉)。
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
并应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
5.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①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0m;③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5m,若有条件的最好为30m;④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15m,若有条件最好30m;⑤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⑥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7.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
尺寸为3.5*7.0(m),装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②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甲类库房;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①超过3000座位的体育馆;②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③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④一座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甲、乙、丙类库房;⑤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乙类库房;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