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法宝的体会
(1)建立统一战线,众志成城地打败敌人。
联合一切可以
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2)武装斗争,有了人们团结一致地奋斗,还不够,我们
需要武器来武装自己,增加战斗的胜利率,同时也是自我保护,自我强大。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的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3)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进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明确目标,区别于其他党派,独立自主,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奋起。
三件法宝,使我们团结一致,为追求美好和谐社会为之奋斗。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完整准确地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回顾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全面阐述毛泽东党建思想有关内容,教育学生认识到应该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等重要内容的讲述,培养学生开掘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在不同的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具有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2)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
2.教学难点(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2)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课时分配约用2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一节统一战线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一方面,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地强大和凶恶,有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强大的帝国主义,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并与人民为敌的买办大资产阶级。
另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小,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无法打倒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
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团结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要团结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
2.可能性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是可能的,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特别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导致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而且使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极端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三大法宝三篇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阅历的基本总结。
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大法宝11历史由来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斗争的阅历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指出:十八年的阅历,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驾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2民主专政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三大法宝的内容和意义作了更加完整的概括,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实行自我指责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成功。
3统一战线三大法宝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必需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夫是无产阶级的自然的和最牢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气。
农夫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牢靠的同盟者。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他们代表的生产关系不同,对革命所持有的看法也不同。
4民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由于他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赞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有肯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懦弱,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又具有妥协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争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三个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无产阶级在同其他阶级尤其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就应该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必要时展开武装斗争,同时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同时还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
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
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因此,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顺应这种要求。
像延安时期,党实行抗日统一战线,实施“三三制”、参议会“普选制”等,团结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党也适时积极开展“整风运动”,保证了党永葆先进性。
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经验证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不论在哪一个时期,也不论有没有资产阶级参加,都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有坚强的人民武装作为它的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18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大法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反映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本期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革命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互关系: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实行统一战线的重要支柱。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关系。
”2002年多项选择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这些基本问题是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 E.党的建设问题【解读】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的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关系。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讲的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教 学 目 的 1.基础知识方面 完整准确地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 2.思想教育方面 (1)通过回顾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全面阐述毛泽东党建思想有关内容,教育学生认识到应该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等重要内容的讲述,培养学生开掘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在不同的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具有不同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2)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 2.教学难点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2)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课 时 分 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一节 统一战线 一、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地强大和凶恶,有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强大的帝国主义,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并与人民为敌的买办大资产阶级。另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小,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无法打倒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团结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要团结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 2.可能性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也是可能的,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特别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导致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而且使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极端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一状况和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的无产阶级在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拥有极其广大的同盟者,可以把一切不甘心受外国帝国主义奴役和受封建主义压迫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在内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二、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两个联盟的理论和实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核心。(1)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2)中国农民和无产阶级有一种天然联系。 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劳动人民还必须发展同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一联盟是孤立和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中,要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部分大资产阶级)的关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或被迫分裂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就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曲折地走过来的。(2)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样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要极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起统一战线关系,以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而在另一时期,当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民族资产阶级也会跟在大资产阶级后面,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危险。这时,无产阶级对待之,既不能害怕因同他们破裂而对他们妥协迁就,又不能把他们和大资产阶级同样看待,一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我们还要争取他们。(3)无产阶级在同大资产阶级联合(组成统一战线)的时候,对其反动政策,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在被迫同大资产阶级分裂的时候,又必须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以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直到推翻其反动统治。 整个说来,统一战线本身就是这两个联盟的对立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具体地说,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 三、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1.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都在领导权问题上栽的跟斗最厉害。毛泽东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的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这个中国革命领导现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并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特性及其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政策,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以利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经验证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不论在哪一个时期,也不论有没有资产阶级参加,都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有坚强的人民武装作为它的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第二节 武装斗争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国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2)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指出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3)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指出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的武装斗争,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中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3.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总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的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所以,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善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市工人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即: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 2.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1)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2)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要为人民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3)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延安 1.人民战争的思想 人民战争是特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运用于军事领域,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 (1)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总是把革命战争的进行和胜利,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2)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人民军队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有了根据地,中国革命战争才有了根基,人民军队就能依靠根据地的人力、物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就有了训练、休整和补充的基地,就能坚持长期的战争,夺取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3)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 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机制,即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主要是民兵和游击队结合)的武装力量机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原则 (1)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也就是攻势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是防御和进攻的交互应用,通过防御,保存实力,待机破敌,最后达到进攻和反攻。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战争总的战略方针,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积极防御是通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制定了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则提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方针。 (2)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