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新型抗凝药物研究展望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42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卒中等并发症。
口服抗凝药在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卒中风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因其快速、可逆的作用、无需定期监测和食物相互作用少的特点,成为房颤患者治疗的热点。
本文就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特点、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成果、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以及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的比较进行详细介绍。
结论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房颤、口服抗凝药、新型、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前景、研究方向、治疗、进展1. 引言1.1 房颤的发病率和并发症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约为1-2%,而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可以高达10%以上。
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尤其是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房颤患者由于心脏搏动不规则,易造成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研究表明,房颤是造成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房颤患者患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以上。
房颤还会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心血管事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口服抗凝药作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从而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为房颤患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1.2 口服抗凝药的重要性口服抗凝药的重要性在房颤患者治疗中不可忽视。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增加中风的风险。
口服抗凝药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中风的发生率。
在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中风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在现代医学领域,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
一、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凝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或阻止已形成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级联反应。
抗凝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分别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和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能够迅速起效,但需要注射给药,且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华法林口服方便,但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同样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以调整剂量。
新型抗凝药物,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则通过直接与凝血酶或 Xa 因子结合,发挥更精准、更稳定的抗凝效果。
这些药物具有起效快、使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
二、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凝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抗凝药物的改良和优化也在持续进行。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是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通过与 Xa 因子活性位点结合,阻断其参与凝血过程。
这两种药物具有口服方便、无需监测凝血指标、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在骨科大手术术后的血栓预防、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传统抗凝药物的改良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酶解或化学降解得到的片段,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风险低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血栓形成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之一,而抗凝治疗是防治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抗凝治疗中,传统的华法林及其类似物质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应用的主体。
但是,由于其副作用大、使用复杂等因素,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日趋成熟,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
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新型抗凝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种新的血栓治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酶凝血酶。
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安全性较高,不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2. 奈替肝素奈替肝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收缩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激肽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实现抗凝作用。
奈替肝素的优点在于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较小。
3. 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是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得以推广应用。
这些新型华法林类药物不仅抗凝效果强,而且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二、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在实践中,新型抗凝药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上,新型抗凝药物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1. 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类最需要抗凝治疗的人群,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2. 手术后患者手术后患者需要在术后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传统医学中使用的华法林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新型抗凝药物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手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更为安全和有效。
3. 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容易出现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
对于这类人群,传统的抗凝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更大,而新型抗凝药物则在抗凝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更为优越。
三、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血栓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步,为新型抗凝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完成的临床研究
图 1 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研究热度Fig 1 The heat of clinical trials of Dabigatran 达比加群酯104项
43%利伐沙班
77项阿哌沙班40项16%依杜沙班24项10%贝曲沙班, 8, 3%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杜沙班已完成的临床研究Fig 2 Completed clinical trials of NOACs 19%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依杜沙班正在招募的临床研究数量
Fig 3 The recruiting clinical trials of NOACs
于多个凝血因子,而是仅抑制某一个凝血因子,其中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两个靶点分别为Ⅹa 和Ⅱa(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Ⅹa 因子抑制剂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5]。
目前,这些药物先后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6]、心房颤动[7]和急性冠脉综合征[8](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图 5 NOACs 在中国适应证的获批情况
Tab 5 The approval of NOACs in China。
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作者:wangyu 科研信息来源:文献资料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09-12-14[关键词]:抗凝药,临床应用,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阿加曲班传统抗凝药物主要有三类:维生素K阻滞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维生素K阻滞剂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已在临床使用超过50 年,但存在很多局限性:起效延缓、安全窗窄、受饮食影响、频繁的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及剂量调节、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大出血不少见等, 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抗凝药物,由此加速了新型抗凝药研发的步伐。
近年来已涌现出许多以凝血过程中特定的凝血因子或凝血步骤为靶目标的新型抗凝剂(表1)。
传统抗凝药物(肝素和华法林)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而新型抗凝药主要特点是针对单个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不存在与食物或药物的交叉反应,药物起效快,抗凝效果可预测,不良反应少。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的形成是凝血过程的中心环节。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与凝血酶的活化位点结合而抑制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抑制活化因子V(FVa)、活化因子Ⅷ (FNa)、活化因子Ⅸ(FIX a)、活化因子ⅩⅢ(FⅩⅢa)以及血小板激酶活化受体。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很少与血浆中的其他蛋白结合,因此其抗凝效果可以预测。
1.1 水蛭素水蛭素最初是从医用水蛭的唾液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有65个氨基酸的多肽,它与凝血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无特异的阻滞剂,静脉注射后半衰期为60 min,皮下注射后为120 min。
主要由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
水蛭素的抗凝作用可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 TT)进行监测。
1.2 重组水蛭素(来匹卢定, 1ep irud in)重组水蛭素能与凝血酶以1∶1比例形成高亲和力、不可逆的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凝血活性。
静脉注射给药血浆半衰期为0.5~1 h,通过肾脏清除,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凝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里,抗凝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药物和疗法。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DOACs相比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快速起效、无需经常监测、副作用少等。
大量研究表明,DOACs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媲美甚至更好的效果。
除了DOACs之外,一些新型抗凝药物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选择性凝血因子抑制剂、抗凝酶等。
这些新型药物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安全性,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化治疗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针对患者的遗传特征和代谢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抗凝治疗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比如,联合应用多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
另外,一些新型的治疗装置,如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药盒等,也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便利。
总的来说,抗凝治疗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药物、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然而,也需要注意,抗凝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出血风险、药物相互作用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抗凝治疗领域会有更多的新突破,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带来更多希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抗凝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临床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王玉堂;王浩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抗凝药物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而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
目前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
但是上述药物的缺点和不良反应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诸多限制。
近年来,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抗凝药物,其中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的研发最具有代表性,且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这些药物并不劣于传统抗凝药物。
本文对这些新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王玉堂;王浩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一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一科,
北京 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宋文奇;赵梦华(综述);徐宝元(审校)
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J], 张驰原;吴智鸿;李旭平
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张帆;宋沧桑
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J], 汤洁;彭佳惠;张梦媛;陈萍;尹长森;胡立群
5.传统抗凝药物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黄小靖;张维维;陈正涛;邢福娅;李亮;苏晓萍;宋银枝;曾志聪;林丰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笃信好学开拓创新——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玉
珍
佚名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0(007)004
【摘要】@@ 编者按: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多元化时代,我们从事的药学事业是一项飞速发展的崇高事业.置身于其中的我们面对纷繁的选择需要一种能够打动我们的力量,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精神力量,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永不过时的力量来时时指引我们努力前行.众多药学前辈的人生经历无疑是这种力量的无尽源泉,本期的"药学之星"栏目有幸为大家介绍李玉珍主任药师,特将李主任部分工作经历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总页数】2页(P63-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京方案”破解白血病骨髓移植国际难题——记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教授 [J], 刘志学;钟艳宇
2.控制血液净化感染,确保患者治疗安全——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左力教授 [J], 潘锋
3.聚类分型有利于实现糖尿病精准管理和治疗——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J], 潘锋
4.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高度重视血糖管理——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J], 潘锋
5.专访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朱继业共享系统推动中国器官移植进入公益化时代 [J], 刘砚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理应用低分子肝素——访北大人民医院李玉珍教授李玉珍教授,中国资深药学专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药学工作四十余年,带领团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探索药学新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于2009年荣获中国药学会两项最高奖项——中国医院药学奖—领导力奖和中国药学会优秀药师奖心血管网:抗凝治疗是心血管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凝领域的每一点进展对于临床都至关重要。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克赛通用名由“低分子肝素钠”更改为“依诺肝素钠”,这一名称的改变有何临床意义?李玉珍教授:抗凝治疗的进展促进了心血管防治的发展,特别是低分子肝素的研发应用促使抗凝治疗进入到全新时代,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作为新一类抗凝药物具有更强的抗凝效能,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少、副作用小、皮下注射吸收好、体内半衰期较长等诸多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国内外应用于临床的低分子肝素有十余种,由于既往抗凝领域的一些学术概念未得到精确区分,普遍认为低分子肝素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由于生产工艺、化学结构等的不同,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和适应证也存在差异,因此,WHO、FDA等权威机构在几年前就明确指出:一种低分子肝素的特点不能随意推广到另一种低分子肝素上,针对某一特定的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的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的低分子肝素。
同时美国FDA对此已经进行了分类管理,按照生产厂家及来源的不同将低分子肝素分为不同品种。
此次,我国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克赛的通用名由“低分子肝素钠”更改为“依诺肝素钠”正是基于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和适应征是不同的。
尽管低分子肝素都是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但不同的制造商采用了不同的化学或酶学解聚过程,依诺肝素钠是经苄基酯化后在碱性条件下解聚而得的,独特的生产工艺使得其化学结构(链的长度、链的序列、指纹图谱结构等)、化合物平均分子量、抗凝血酶Ⅲ和HCII的结合、抗Xa/抗IIa比等都具有独特性。
由于独特的制造工艺决定了依诺肝素钠疗效特征和安全性的不可复制性,ACC/AHA 指南对于唯一推荐的低分子肝素明确强调是依诺肝素,而不是泛指低分子肝素;同时,这次更名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因为全球范围内均使用“依诺肝素钠”作为克赛的通用名。
新型抗凝血药物的临床研发和评价要点新型抗凝血药物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发和评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从临床研发和评价的角度,探讨新型抗凝血药物的要点。
一、临床研发要点1.研究设计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究设计应该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过程的监测和数据的分析等。
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安全性评价新型抗凝血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临床研发的重要环节。
应该对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3.有效性评价新型抗凝血药物的有效性评价是临床研发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对药物的治疗效果、疗效持续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疗效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疗效问题。
二、临床评价要点1.药物安全性评价新型抗凝血药物的临床评价应该重点关注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应该对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2.药物有效性评价新型抗凝血药物的临床评价应该重点关注药物的有效性问题。
应该对药物的治疗效果、疗效持续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疗效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疗效问题。
3.药物质量评价新型抗凝血药物的临床评价应该重点关注药物的质量问题。
应该对药物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质量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质量问题。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肝素,低分子肝素与华林法降低了血栓性事件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复发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
但这些药物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肝素、低分子肝素作用位点较多,须监测抗凝指标以调整剂量;另一方面,肝素类药物可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产生抗原,进而产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以致在部分患者中的应用受限。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制剂,虽然性价比较高,但其治疗窗窄,代谢受到饮食及药物的影响较大,增加出血的风险,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控,因此,亟需研发抗凝效果好、副作用小、经济效益比高的新型抗凝药物。
1. 新型抗凝药物概述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最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目前研发出的多种新型抗凝药物,针对凝血过程的特定环节,具有较高的靶向性,抗凝作用强且安全性高。
总体来说,分为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凝血活化过程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图1)。
图1:新型抗凝药物的作用位点2. 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当血管损伤后,TF(组织因子)可以和血液中的Ⅶ和Ⅶa因子结合,通过内源或外源性途径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因此,TF/Ⅶa复合物成为抗凝药物研发的靶点。
目前,针对此靶点研发的药物包括重组TFPI(替法可近),线虫抗凝肽(NAPc2)等。
2.1 替法可近(TFPI):是内皮细胞上发现的生理性TF抑制剂。
动物实验已证实,TFPI可以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存活率,提示其预防急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能力。
有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替法可近可显著降低败血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但其出血风险并无增加。
但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2.2 重组线虫抗凝肽(NAPc2):是一个由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NAPc2首先与Ⅹ因子及Ⅹa因子结合,然后抑制TF/Ⅶa复合物中的Ⅶa,达到抗凝的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探析发表时间:2020-07-17T17:12:52.787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作者:黎晟维[导读]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键摘要:抗凝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存在起效慢、治疗窗窄、剂量效应变化大等缺陷,而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则致力克服这些缺陷,为预防和治疗VTE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传统抗凝药物为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及肠外给药(如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但其临床应用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华法林治疗窗窄、起效慢且作用时间长、需频繁监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及调整药物剂量、易受食物及药物影响、治疗反应个体差异大等,给VTE的长期治疗与管理带来困难与不便,而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法(皮下或静脉注射)耗时且不便、易引起注射部位不适、依赖肾脏清除功能、引起骨质疏松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需实验室监测等。
正是上述抗凝药物的不足引发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oralanticoagulants,NOACs)的研制与开发。
NOACs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主要包括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和爱多沙班(edoxaban);另一类是直接Ⅱa因子(凝血酶)抑制剂,主要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
NOACs无需常规监测、起效快、抗凝效果可预测、剂量固定、受食物与药物作用影响小,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oralanticoagulants,NOACs)及其优势基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负担以及现有口服抗凝剂的缺陷,过去10年里,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出更安全、有效、使用更方便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是近年来在房颤患者治疗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传统的抗凝治疗主要依赖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但使用VKA存在剂量调整困难、狭窄的治疗窗口以及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NOACs是一类直接作用于凝血酶酶原活化物(FⅡa)或活化因子X(FⅩa)的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包括非瓣膜性房颤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和栓塞性事件的风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梗塞、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传统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主要依赖于VKA,但VKA的副作用和治疗监控的要求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NOACs因其方便的口服给药、快速的开始和结束作用以及不需要经常性监测而备受关注。
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试验评估了NOACs在房颤患者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其中最重要的试验莫过于ROCKET-AF、ARISTOTLE、ENGAGE AF-TIMI 48和RE-LY等。
这些试验均证明了NOACs相对于VKA的优势。
ROCKET-AF试验是一个随机、双盲、非劣效性试验,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显示,达比加群不劣于华法林,并且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罹患中风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更低。
ARISTOTLE试验是另一个重要的临床试验,比较了阿哌沙班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阿哌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卓越的预防缺血性卒中和栓塞事件的能力。
ENGAGE AF-TIMI 48试验也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
与ROCKET-AF试验和ARISTOTLE试验相比,该试验的结果相对更为复杂和矛盾。
RE-LY试验是第一项评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和华法林之间的优劣的试验。
该试验共纳入了18000多例房颤患者。
结果显示,相较于华法林,达比加群在预防中风和系统性栓塞的效果不亚于华法林,并且在全因病死率和出血副作用上有明显的优势。
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急性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 registries 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期刊全文数据(CNKI),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12月15号,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质量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Meta分析结果提示:新型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重要出血率更低。
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重要出血风险方面明显低于维生素K拮抗剂,但在静脉血栓栓塞复发、非致命性肺栓塞、全因死亡率方面不劣于维生素K拮抗剂。
标签:新型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急性静脉血栓;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了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心血管疾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
我们我们对新型口服抗凝药与维生素K拮抗剂在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荟萃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种限中、英文。
1.2研究对象临床确诊为急性静脉血栓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两者均有),包括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静脉血栓栓塞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18岁。
1.3干预措施试验组: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对照组: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
1.4结局指标首要有效性结局为急性静脉血栓栓塞复发,首要安全性结局为重要出血。
次要有效性结局为非致命性肺栓塞,次要安全性结局为全因死亡率。
1.5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文献;②文中未提供原始数据,联系原文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者;③综述、个案报道、动物实验、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我们排除了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因为其肝毒性已于2006年退出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