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泡低渗透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7.96 KB
- 文档页数:4
二氧化碳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提高驱油效率的研究与应用摘要:在中石化总公司支持下,组建了CO2驱技术研究团队,形成了高温高盐油藏CO2驱油三次采油关键技术,解决水驱废弃油藏和低渗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难题。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特高含水油藏CO2/水交替驱;深层低渗油藏CO2驱。
油田层次开展了四种油藏类型五种矿场试验。
验证该类油藏二氧化碳驱可行性,探索合理举升方式,进一步优化二氧化碳驱井网井距,验证大井距可行性,探索深层低渗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扩展二氧化碳驱应用范围以及特高含水废弃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探索储层粘土含量高、水敏性强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换油率1、研究目的1.1 某厂低渗难动用储量涉及开发单元11个,地质储量1601.85×104t,标定采收率7.56%,目前采出程度5.54%。
涉及单元多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地质特点。
2010年开始二氧化碳驱在胡1块深层低渗油藏实施先导试验,胡1井组气驱取得成效后,相继在其他五个低渗类型油藏实施气驱开发。
目前总覆盖地质储量309.5×104t。
累注气17.9×104t,累增油3.05×104t。
1.2低渗油藏水驱效率低,注采井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注水压力高油井难以见效,二是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见效稳产周期短,通过二氧化碳驱提高驱油效率。
2、研究内容及成果2.1 二氧化碳驱机理上优于水驱一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能力强,增大有效井距;二是CO2驱补充地层能量,可膨胀地层原油,提高驱油效率再者CO2能进入的孔喉半径比水小一个数量级(0.01μm),低渗油藏,增加驱油体积25%以上,随CO2溶解,原油体积膨胀。
毛管半径分布曲线不同驱替方式驱替压力变化曲线2.2二氧化碳驱解决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根据深层低渗油藏开发情况调查,注水压力高,注气难度不大。
从地质条件类似的胡某区块二氧化碳注入能力看,二氧化碳驱可以解决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
低渗透油藏CO 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王 欣1,赵法军2,3,刘 江4(1.内蒙古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薛家湾 010300;2.东北石油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中石油大庆油田博士后工作站;4.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 要:本文利用细管法研究了J 区块原油与CO 2最小混相压力,为J 区块低渗透油藏CO 2驱注入压力选择提供依据,应用Anton Paar MCR 301旋转流变仪测定了该区块脱气原油粘温性。
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粘度对温度非常敏感,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降低。
该油藏原油与CO 2最小混相压力是22.39MPa,结合该区块地面、地下实际情况,J 区块油藏注CO 2驱替可以实现混相。
关键词:最小混相压力;粘度;注入压力;CO 2驱 中图分类号:T E3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2—0011—03 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比中高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要大得多,存在的问题也多,特别是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反映出注水压力高,注水成本高,渗透率降低严重,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应加强低渗透油层开采研究。
大庆J 区块油藏储层埋藏深,油藏中部深度一般在2100m 左右,储层物性差,油层平均渗透率0.7mD ,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
常规的注水开发难以有效动用,需要研究其它有效的能量补充方式。
根据国内外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CO 2驱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而且没有污染,特别是大庆具有丰富的CO 2资源,开展CO 2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混相驱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混相驱是指在多孔介质中,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由于两种流体之间发生扩散、传质作用,使两种流体互相溶解而不存在分界面。
其目的是使原油和驱替剂之间完全消除界面张力,毛细管数变为无限大,残余油饱和度降到最低。
CO 2作为驱油剂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易流动、降粘、体积膨胀以及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室内和现场试验都曾表明CO 2是一种有效的驱油剂[1,2]。
《二元泡沫复合驱配方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驱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众多驱油技术中,二元泡沫复合驱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二元泡沫复合驱的配方,以提高其驱油效率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文献综述二元泡沫复合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形成泡沫,通过泡沫的扩散和膨胀作用将油品从地下或水面中驱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二元泡沫复合驱配方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发现,通过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比例、种类以及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驱油效率。
同时,合适的配方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不同配方的二元泡沫复合驱进行性能测试。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气体和液体,包括表面活性剂、溶剂等;2. 设计不同的配方,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比例;3.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测试不同配方的驱油效果;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佳配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方一:气体与表面活性剂比例为1:1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发现,该配方在驱油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但泡沫稳定性较差,驱油效果不理想。
分析原因可能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无法有效稳定泡沫。
2. 配方二:气体与表面活性剂比例为2:1,并添加适量溶剂该配方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驱油效果。
泡沫产生量适中,稳定性较好,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分析认为,适量溶剂的加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从而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
3. 配方三:优化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比例进一步优化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后,驱油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该配方产生的泡沫更加细腻,且稳定性更好,同时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五、结论通过对不同配方的二元泡沫复合驱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配方三具有最佳的驱油效果和较低的环境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配方三为最佳配方。
该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比例经过优化,使得产生的泡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驱油能力。
同时,适量溶剂的加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
二元驱(SP)乳状液形成及渗流规律研究以中石油开展的聚-表二元驱(SP)重大开发试验为背景,针对现场及室内出现的乳化现象对于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不明确问题,结合室内乳状液形成及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聚-表二元驱中乳状液形成机理及渗流规律研究。
为使用室内仪器设备模拟制备出与采油现场相似的乳状液来研究其特性,优选出了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为最佳制备乳状液方法,其制备的O/W型乳液粒径分布与现场采集样品相近,能够满足乳状液形成及渗流规律研究。
乳状液评价参数如液滴平均直径、分选系数、液滴有效占有率、乳化强度及稳定性综合系数可以客观的评估乳状液属性,微观与宏观属性参数具有一致性,推荐使用乳化强度及液滴有效占有率来表征乳状液的属性。
聚-表二元体系与油相形成的乳状液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及剪切变稀性,符合幂律模式,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含有乳化液滴的乳状液比常规的聚合物溶液粘度降幅小,抗剪切能力增强,因此,在二元驱过程中乳状液的形成能够降低粘度损失并提高驱替效率。
在聚-表二元体系乳状液形成机制上,剪切作用力可以改变油水两相常规聚集状态并使油相分散为液滴。
聚合物可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剪切作用力和界面张力是乳状液形成的两大主要因素。
增大剪切力或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为减小乳化液滴粒径的有效方法。
选用聚-表二元驱中常用的阴离子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KPS、非离子类DWS-3及甜菜碱SD-T,分别对新疆七中区模拟油进行乳化性能分析。
结果表明,非离子类表活剂DWS-3、阴离子类KPS及甜菜碱类SD-T浓度需分别大于0.1%、0.2%及0.3%时可形成乳状液。
界面张力主要影响乳化启动时的油滴粒径大小,超低(或低)界面张力不是形成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乳状液形成条件为具有油水两相、剪切作用力使液滴呈分散状态,同时降低界面张力减小液滴粒径或加入聚合物改善其稳定性。
聚-表二元体系的乳化能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类型密切相关。
适当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界面张力能够促进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变得愈发重要。
纳微米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纳微米聚合物、低渗透油藏岩心、模拟油等。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降粘性及良好的耐温性能,是本次实验的关键材料。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并将其注入低渗透油藏岩心;(2)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观察并记录岩心内模拟油的流动情况;(3)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通过注入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能够显著降低模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
2. 渗流机理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吸附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岩心表面的吸附力,从而提高模拟油的流动性;(2)降粘作用:纳微米聚合物具有降低模拟油粘度的作用,使模拟油更容易流动;(3)改善润湿性: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改善岩心的润湿性,使模拟油更容易在岩心中扩散和流动。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 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显著的驱油效果,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2. 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降粘作用和改善润湿性等方面;3. 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建议与展望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与展望:1. 在实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可考虑采用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以提高采收率;2. 进一步研究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其与其他驱油技术的结合应用;3. 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为优化采收率提供更多理论依据;4. 继续探索和发展新型的驱油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石油开采需求。
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工艺小型试验陶小平;李海涛;蒋程彬;郭锋【摘要】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油滴的界面张力增强,油水乳化严重,比常规水驱和聚驱处理难度大.通过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物理过滤法3种污水处理工艺现场试验研究发现,以\"气浮+生物处理+高级氧化+负压表面过滤\"为主体的生物化学法处理工艺可以使采出水处理后达到二元复合驱复配的水质指标要求,且含油质量浓度小于1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10mg/L,30 d后保黏率为95.4%、界面张力小于1×10-2 mN/m,配伍性和长期稳定性较好,可以作为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工艺设计的主体工艺技术.在工业化推广时,对生物处理前端、除垢、过滤等工艺单元可做进一步的优化.【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9(038)006【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生化处理;试验研究;水质指标【作者】陶小平;李海涛;蒋程彬;郭锋【作者单位】新疆油田公司基本建设工程处;华北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新疆油田公司基本建设工程处;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实验检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油田将在七中区克下、七区八道湾等砾岩油藏开展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开发[1]。
根据先导试验区的经验,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2]。
表面活性剂使油滴表面由憎水性变为亲水性;聚合物使采出水的黏度增大,油滴的界面张力增强,油水乳化严重,污水中含油量高,采出水处理比常规水驱和聚驱处理难度大[3-4]。
为实现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后达标复配,筛选技术可靠、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开展了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工艺小型试验研究。
1 试验条件试验用水是采用72#三采处理站调储罐来水,经检测来水是NaHCO3水型,钙镁离子质量浓度为124.2 mg/L,含油质量浓度≤400 mg/L,SS质量浓度≤300mg/L,含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表1)。
第52卷第5期 辽 宁 化 工 Vol.52,No. 5 2023年5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May,2023二元复合驱对采出液脱水影响技术研究左晓明,欧阳东旭,殷建鹏,姜超群(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河北 沧州 062550)摘 要: 二元复合驱作为提高采收率,控制产量递减速度的一项重要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二元驱采油的不断深入,含二元驱采出液的处理问题己经成为油田化学驱油的技术难题。
以室内试验与现场流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二元复合驱对采出液稳定性与采出液脱出水质的影响。
通过模拟现场试验,得到了H联合站采出液含二元复合驱药剂的工艺优化方案:在其他工况不变的条件下,选用破乳剂BC-018K的同时将电脱水器温度提升至55 ℃,采出液可脱水至合格。
关 键 词:二元驱采出液;破乳剂;乳状液稳定性;优化方案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3)05-0767-041 引言二元复合驱采油是目前老油田稳产增产的主要手段之一,原油采收率平均提高 30%以上,该技术与聚合物驱相比可以大幅提高采收率,而且现场配制、注入设备和工艺比三元复合体系简单,操作维护成本低。
同时由于不含碱解决了三元复合驱对地层、地面工程带来的一系列的腐蚀、结垢等问题[1]。
但同时由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采出液的乳化形态复杂,使油水分离困难,导致采出液破乳及水处理难度增大,处理数据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
H联合站近期准备于部分井采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来提高采收率。
为验证二元复合驱是否会对现有的原油处理流程产生影响,于室内分别进行二元复合驱药剂对原油水处理和油处理的模拟实验。
通过对模拟二元驱采出液脱水条件的探索,优化现场工艺参数,以满足H联合站二元驱采出液脱水处理的要求。
2 模拟现场试验2.1 H联合站现状H联合站油气处理系统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产,具备原油脱水、外输,采出水处理、注水、供热功能。
1141 二元复合驱注聚动态分析1.1 水井注聚后的状况(1)注入井油压上升:通常水井注聚后研究区的平面压力是比较均衡的,但是也会出现个别井点低压的状况,总体来说,注聚的状况比较好。
注入井油压稳定上升这一现象表明了水井注聚后井底周围的渗流特性向着良好的状况改变,渗流的阻力也随之增加,这种现象不仅有利于二元复合驱的主体段进入中低渗透层,而且也会使得复合驱替相的粘度逐渐增加,同时使得注入井油压的变化趋势与聚合物驱的注入规律相符合。
针对注采比低的二元复合驱低压井来说,改善注入质量可以借助动态调配这一措施。
对于注入井之间孔道较大的二元复合驱低压井,可以采用调剖工艺将低压高渗层的较大孔道进行封堵,其次,对吸聚剖面进行调整,以致于使得二元复合驱技术更加见效。
(2)阻力系数增加:通常情况下,霍尔曲线的斜率比值(阻力系数)被用来反映二元复合驱技术降低导流的能力。
斜率比值大说明阻力系数大,也就表明了二元复合驱降低导流的能力很好,注入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在对水井第一段塞进行注入时,复合驱替液在地下流动时也许会遇到逐渐增加的渗流阻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比注入水的粘度要高很多。
这就会使得阻力系数增加,进而说明了二元复合驱技术降低油水导流的能力很好,油层孔隙之间的渗流阻力增加。
再对二元复合驱的主体段塞进行注入时,也许会发现霍尔曲线的斜率比值减小,但是比值仍比注入水驱的直线斜率大,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注入水井的聚合物的浓度逐渐降低,进而表明了地层的渗流阻力降低。
这也与二元复合驱主体段塞中的聚合物有关,因为这一聚合物即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毛细管阻力降低及注入水驱的毛细血管数增加。
1.2 二元复合驱降水增油效果二元复合驱技术主要是将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配合使用,这样有助于扩大聚合驱波及体积,同时,也能够提高洗油的效率,凸显水驱油的效果,进而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
根据注入阶段的不同,注入的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的总量也会随之改变。
二元复合驱效果实验研究龚进;张智谋;衡勇【摘要】采用聚/表二元复合溶液,分别对高渗、中渗、低渗三种岩心进行了驱替实验。
实验表明二元复合驱能大幅提高采收率,并遏制含水率上升,分析了驱替效果特征。
%Displace high permeability,middle permeabil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cores separately with polymer/SAA.The results show that binary combination flooding helps EOR,keeps within limits to watercontent.Displace effects are analysed.【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年(卷),期】2012(000)028【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二元复合驱;效果分析;提高采收率【作者】龚进;张智谋;衡勇【作者单位】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跃进采油作业区;青海油田英东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建设项目部;成都理工大学,81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聚/表二元复合驱,能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者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弥补不足,能降低表面张力,提高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预期效果。
1 实验内容1.1 实验选材图1 驱替示意图选取高渗、中渗、低渗岩心各一块,参数见表1。
实验使用原油粘度13.3MPa·s。
实验用水根据地层水分析结果配制,总矿化度为24263mg/L,其中K++Na+为6540mg/L,为为174mg/L,Cl-为14476mg/L。
1.2 实验方案水驱至含水率9 8%时停止,然后进行二元驱(0.4%),后续水驱至含水率到98%。
1.3 实验步骤(1)将岩心饱和原油,计算含油饱和度;(2)模拟油老化,老化时间10h;(3)打开平流泵,驱替速度为0.1ml/min,水驱至含水率98%;(4)进行二元驱(0.4%)驱替,注入预定体积;(5)停止二元驱,继续水驱至含水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