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行为
- 格式:docx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1、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概念在中外的研究上,在一些方面己形成共识,如,职务犯罪主体是指国家任命与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虽然,各国有范围大小之分,但以从事国家管理、行政事务、司法活动等的有关工作人员为主体问题上,基本是一致的。
其行为的界定上,必须是与行为人职务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就是说与职务无关的行为,即是违法,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只能是什么行为,触犯什么法律,就定什么罪。
其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不作为或不正确作为,如滥用职权、逾越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
职务犯罪的概念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简而言之,职务犯罪就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
2、职务犯罪的特点一般犯罪都有四个特征,也叫构成犯罪的四个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1)职务犯罪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但其紧紧围绕着“职务”二字,其中包括: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单位委派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2)职务犯罪的主观方面,既有故意犯罪也有过失犯罪,其中故意犯罪占大多数。
(3)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犯罪行为;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实施的犯罪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实施的犯罪行为。
(4)职务犯罪侵犯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page]职务犯罪侵犯是多重客体,也就是说,单位犯罪一般同时侵犯不止一个客体,此类犯罪无一例外地侵犯了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同时还侵犯了具体的社会关系。
职务犯罪的行为特征:职务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渎职性,其犯罪行为与职务是有关联的,而且法律规定这种联系还应是必然的。
否则,即便是执行公务期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也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Management is about doing countless small detail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哪些属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导读: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是故意。
构成受贿罪,面临着严厉的刑事处罚。
主要是以受贿数额和受贿情节为标准,具体确定行为人的刑罚,最高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所以认定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要慎重。
那具体来说哪些属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
一、哪些属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次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当然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贪污受贿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个人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注:这是一个具体的数额标准,只要行为人个人受贿的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就应当立案侦查。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3)强行索取财物的。
靖安县公安局纪委书记涉嫌渎职的量刑标准是什么公安局纪委书记涉嫌渎职的量刑标准是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情节比较严重,处三年以上到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渎职罪主要就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玩忽职守,妨碍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犯罪行为。
▲一、靖安县公安局纪委书记涉嫌渎职的量刑标准是什么?渎职罪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刑法规定渎职罪是为了保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
▲二、渎职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渎职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党委、政协、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都不属国家机关范畴,司法实务中出现了协管、协警及治安联防人员受国家机关的委托从事公务的现象。
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立法解释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的司法解释中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了进一步的扩大解释: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本章介绍了侵犯财产罪中的重点罪名,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和敲诈勒索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
其主体为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故意行为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其客体是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若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
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若处于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务拿走的,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赎罪并罚。
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赎罪并罚。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主体为16岁以上的自然人,具有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其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仅限于动产。
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情节严重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其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具有故意行为和非法占有目的。
其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
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行为人自己的财物,也可以成为行为对象。
行为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限期交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3.客体是本单位的财物所有权。
犯罪对象是本单位的财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财物。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渎职罪主体的司法解释我国渎职罪主体的司法及⽴法解释:⼀、对“国家机关⼯作⼈员”的司法解释刑法缩⼩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其⽬的是从严治吏,保护公共财产、国家和⼈民利益免遭重⼤损失,但是由于刑事法⽹本⾝不严,直接影响了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的效果。
在办案实践的推动和呼吁下,最⾼司法机关不得已⽽采取了⼀系列应急措施,就渎职罪的主体问题作出扩⼤解释,以填补刑法漏洞。
由于检察机关肩负着查处渎职犯罪的重任,因此,检察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最多,各级检察机关要求扩⼤渎职罪主体的呼声也最强烈。
正是在这种办案实践的⼤⼒推动下,最⾼⼈民检察院连续出台了⼀系列司法解释。
这些司法解释⼤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是对具有⾏政职责或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的⼯作⼈员依照法律从事公务时,以国家机关⼯作⼈员论的解释。
这类解释⽬前有四个,即《对【关于中国证监会主体认定的请⽰】的答复函》、《对【关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体认定的请⽰】的答复》、《关于镇财政所所长是否适⽤国家机关⼯作⼈员的批复》以及《关于属⼯⼈编制的乡(镇)⼯商所所长能否依照刑法第39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
⼆是经合法授权或受国家机关委托从事公务的⼈员以国家机关⼯作⼈员论的解释。
这类解释⽬前有两个,即《关于合同制民警能否成为玩忽职守罪主体问题的批复》和《关于⼯⼈等⾮监管机关在编监管⼈员私放在押⼈员⾏为和失职致使在押⼈员脱逃⾏为适⽤法律问题的解释》。
三是关于⾮国家机关所设的具有国家机关性质的机构中从事公务的⼈员如何定性的问题的解释。
这样的解释有⼀个,即《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安机构在机构改⾰过程中其⼯作⼈员能否构成渎职侵权犯罪主体问题的批复》。
⼆、对“国家机关⼯作⼈员”的⽴法解释2002年12⽉28⽇,九届全国⼈⼤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接受最⾼⼈民法院和最⾼⼈民检察院的建议,对刑法第九章的渎职罪主体的适⽤问题解释如下:“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使国家⾏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员,或者虽未列⼊国家机关⼈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员,在代表国家机关⾏使职权时,有渎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桂稳成,男,汉族,1968年2月出生,原系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
2018年,桂稳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2020年,桂稳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该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以下将从案件基本情况、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案件基本情况1. 涉案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某单位2. 涉案时间:2010年至2018年3. 涉案金额:约5000万元4. 涉案罪名: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三、涉及的法律问题1. 贪污罪(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具体分析:桂稳成在担任某单位负责人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虚报冒领、截留、侵吞等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
2. 受贿罪(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2)具体分析:桂稳成在担任某单位负责人期间,多次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
3. 挪用公款罪(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具体分析:桂稳成在担任某单位负责人期间,多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用于营利活动,其行为已构成挪用公款罪。
四、判决结果1. 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2. 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
司法卷二:犯罪构成题库考点1、多选甲患有精神病,因为琐事与乙发生争执,随后拿一铁棍朝乙的头部一阵乱打,将乙打死。
经鉴定,甲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江南博哥)C.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罪D.甲不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A, C参考解析: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人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的情况。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四种:(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3)又聋又哑的人;(4)盲人。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多选在下列哪些选项中,时间、地点或者方法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因素:()A.非法捕捞水产品罪B.遗弃伤病军人罪C.资敌罪D.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正确答案:A, B, 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相关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问题。
一般情况下,犯罪的时间、地点与方法并不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法律才把它们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素。
根据我国《刑法》第340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刑法》第444条规定,在战场上故意遗弃伤病军人,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伤病军人罪,以战时为要件。
《刑法》第112条规定,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构成资敌罪,也以战时为要件。
《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因此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并不要求特定的时间、地点或方法。
受贿罪相关法律知识[释义]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刑法条文]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六条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索贿的从重处罚。
第三百八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现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1篇一、引言贪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贪污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公共秩序,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打击贪污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日本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关于贪污的法律规定。
二、日本贪污罪的法律依据1.《日本刑法》《日本刑法》是日本关于贪污罪的基本法律依据。
根据《日本刑法》第247条的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日本公务员法》《日本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职责、义务和纪律,其中也涉及到了贪污罪的相关规定。
根据《日本公务员法》第57条的规定,公务员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3.《日本地方自治法》《日本地方自治法》规定了地方自治体的组织、职权和运行,其中也涉及到了地方自治体工作人员的贪污罪问题。
根据《日本地方自治法》第331条的规定,地方自治体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日本贪污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日本贪污罪的犯罪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具体包括:(1)国家工作人员:指在日本国家机关中担任公职的人员。
(2)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指在日本国有企业中担任公职的人员。
(3)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指受国家机关、国有企业或者地方自治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2.犯罪客体日本贪污罪的犯罪客体为公共财物,包括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以及其他公共财产。
3.犯罪客观方面日本贪污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日本贪污罪的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公共财物,却仍然故意为之。
浅谈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我国刑法对特殊犯罪主体的称谓。
国家工作人员除了能实施刑法规定的一般主体所实施的犯罪外,还由于职务和权力的特殊性可以实施一般主体所不能实施的职务犯罪。
作为职务犯罪的主体,刑法已经明确其范围,这对正确认定和处理职务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是“依照法律从事公务”,这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征。
由此不难看出,是否依法从事的公务,是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依据,是国家工作人员概念的核心。
对此,如何理解刑法中“公务”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浅谈我们的看法。
一、公务的特征所谓的公务,是指国家和集体的事务。
具体要体现出国家财政负担活动;管理国家财产;享受国家待遇的人员,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事务。
因此,提出以下特征:㈠事务性。
所谓公务,是指国家机关和集体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事务,其实也就是刑法中所说的公务,而不是居民委会、村委会的日常事务。
居民委会和村委会的事务,均不属刑法中规定的公务范围。
因为国家财政不负责他们的活动经费,工作人员也不享受国家工作人员的任何待遇同时,又不承担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说只有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的才是从事公务的人员。
㈡职能性。
所谓职能,是指实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能的活动。
对于国家司法机关来说,实现司法职能活动是公务;对于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实现该部门代表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职能的活动是公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活动是公务。
对于国家机关内部的管理活动,这些对本机构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也是该机构职能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属于公务活动。
违法发放贷款罪数额巨⼤和数额特别巨⼤是如何认定的依据《审理⾦融犯罪案件⼯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作⼈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贷款数额达到50-100万的,属于数额巨⼤;贷款数额达到300-500万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
关于违法发放贷款罪数额巨⼤和数额特别巨⼤认定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你详细解答。
⼀、违法发放贷款罪数额巨⼤和数额特别巨⼤是如何认定的1、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作⼈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1)贷款数额达到50-100万的,属于数额巨⼤;(2)贷款数额达到300-500万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
2、法律依据:《全国法院审理⾦融犯罪案件⼯作座谈会纪要》⼆、违法发放贷款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1、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作⼈员违反职责规定,不履⾏或者不正确履⾏⾃⼰的职责义务,致使国家和⼈民利益遭受重⼤损失的⾏为。
2、违法发放贷款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主要是:(1)侵犯的客体不同。
前者侵犯的是国家的⾦融管理秩序;后者侵犯的是⼀般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2)客观⽅⾯表现不同。
前者表现为玩忽职守或者滥⽤职权⽽⾮法发放贷款的⾏为,其造成的损失⼀般指经济损失;后者则只表现为玩忽职守的⾏为,其造成的损失可能是经济损失,也可能是⼈⾝伤亡,还可能是严重的政治影响等。
(3)主体要件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我国经营贷款业务的⾦融机构及其⼯作⼈员;后者的主体是⼀般的国家⼯作⼈员,国家机关不能成为主体要件。
依据《审理⾦融犯罪案件⼯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作⼈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贷款数额达到50-100万的,属于数额巨⼤;贷款数额达到300-500万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按钮咨询,或者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第28章贪污贿赂罪一、贪污罪二、挪用公款罪三、受贿罪四、单位受贿罪五、行贿罪六、对单位行贿罪七、介绍贿赂罪八、单位行贿罪九、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十、隐瞒境外存款罪十一、私分国有资产罪十二、私分罚没财物罪贪污罪(一)贪污罪的概念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二)贪污罪的构成要件是:1、客体(1)复杂客体本罪既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主要),也侵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2)何谓“公共财产”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2、客观方面(1)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二者缺一不可。
(2)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利用因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环境、凭工作人员身份便于进出某些单位,较易接近作案目标或者对象等与职权无关的方便条件。
(3)侵吞、窃取、骗取侵吞: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主管、管理、经营、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窃取: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秘密的方式将自己合法管理的公共财物占为己有。
骗取: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其他情形:相关司法解释的解读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太平人寿思考:非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如何处理?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郝建哲案件是一起典型的经济犯罪案件,涉及非法集资、合同诈骗等罪名。
案件当事人郝建哲通过虚构投资项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骗取巨额资金后潜逃。
此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二、法律观点分析1. 非法集资的法律观点(1)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批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包括:①未经批准:指未依法取得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擅自进行融资活动。
②非法占有: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仍故意为之。
③使用诈骗方法:指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投资者陷入错误认识,从而实施投资。
④数额较大:指非法集资的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具体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
(2)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如下:①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③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合同诈骗的法律观点(1)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包括: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利益受损,仍故意为之。
②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指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的时间段。
③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指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认识。
It's not that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speak, but you cultivate courage while speaking.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滥用职权罪相关司法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侵吞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等行为。
滥用职权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某某某因滥用职权被抓了,到底我们所理解的滥用职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司法上是如何界定滥用职权罪的呢?如果在我国因滥用职权罪被抓了应当如何处置呢?这些问题统统被规定在滥用职权罪的司法解释中,下面就跟一起来了解了解滥用职权罪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
刑法补充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海关、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大量外汇被骗购或者逃汇,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9.9高检发释字[1999]2号)二、渎职犯罪案件(一)滥用职权案(第三百九十七条)(二)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的;(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三)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四)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六)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一、本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法律常识〔刑法〕试题及答案试题1:我国刑法处分的是〔〕。
A: 构成犯罪的行为B: 一切违法行为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答案: A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 宪法B: 民法C: 行政法D: 侵权法答案: A试题3:以下哪一种刑罚既能够单独利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B: 管制C: 剥夺政治权利D: 拘役答案: C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 程序法B: 实体法C: 特别法D: 临时法答案: A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
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
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当国家补偿义务。
A: 市公安局B: 区治安联防队C: 区公安分局D: 李某答案: C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
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单独行猎,既不寻觅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
往后,林中发觉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身。
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B: 意外事件C: 过失致人死亡D: 不组成犯法答案: A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 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 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C: 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答案: C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 A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
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
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
甲的行为属于〔〕。
A: 杀人中止B: 杀人未遂C: 杀人预备D: 不构成犯罪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之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法人。
第1篇一、引言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挪用、私分公共财物,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职务犯罪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法律严厉打击的重点犯罪之一。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原市委书记李某因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依法逮捕。
经查,李某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1000余万元,同时,其家庭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巨大。
三、案例解析(一)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本案中,李某作为某市市委书记,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符合职务犯罪的主体要件。
2. 客体要件李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贿赂,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符合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
3. 主观要件李某故意收受贿赂,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符合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
4. 客观要件李某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国家利益受损,符合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
(二)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九十五条之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应当数罪并罚。
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2.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3. 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4.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选拔任用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
5.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四、结语职务犯罪是我国法律严厉打击的重点犯罪之一。
通过剖析李某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行为
一、国家工作人员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比如各个行政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
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其中人民团体是指乡级以上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
3.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里要注意不
要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混淆哦)
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里相当于是兜底性质的一类,只要记住村民委员会
和居民委员会在一定条件下能代表国家行使国家管理职能就行了)
二、职务犯罪的种类。
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第八章);渎职罪(第九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一) 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第八章中用了十五个条文,规定了十二个罪名(394—396)包括:
1、贪污罪: 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
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挪用公款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
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受贿罪: 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4、单位受贿罪: 单位受贿罪,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
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手续费的行为。
5、行贿罪: 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含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
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的行为。
6、对单位行贿罪: 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
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7、介绍贿赂罪: 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
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
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关系、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
8、单位行贿罪: 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
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
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10、隐瞒境外存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对自已数额较大的境外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
报而隐瞒不报的行为。
11、私分国有资产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
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12、私分罚没财物罪: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
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 渎职罪在我国刑法第九章中用了二十三条规定了34个罪名。
包括:
1、滥用职权: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
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玩忽职守: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枉法追诉裁判罪:枉法追诉、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询私枉法、彻情枉法,对明知是
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4、私放在押人员罪:私放在押人员罪,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将
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非法释放的行为。
5、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6、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是指审判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
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有七个: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罪: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搜查罪:
3、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
的行为。
触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法律规定从重处罚。
4、暴力取证罪:暴力取证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
5、虐待被监管人罪:指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
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48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6、报复陷害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
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破坏选举罪:。
8、破坏选举罪,是指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
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对破坏政党、工会、妇联、共青团、村民委员会或其他社会团体选举和破坏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的选举,不能构成本罪,可视其行为的性质、情节,定为扰乱社会秩序罪、妨害公务罪等,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或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