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诗人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孟浩然古诗中的道家情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
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一位诗人就得到了许多大诗人的倾心称颂,李白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杜甫说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他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
>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
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
杜甫在>中说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一个“清”字就足以代表孟诗的一个风格特点。
谢榛在>中说道:“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胡应麟>:“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清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最可贵者,清。
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
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
“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
”“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那里。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摘要:现代的我们或疲于奔命,或为情所困,或为家庭所累,生活似乎总是不称意的。
伟大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却在无比恶浊的时代中活出了生活最真淳的样子。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时运》的赏析去一探究竟。
关键词:陶渊明《时运》真淳自然世间万物,花草树木,从鱼鸟兽,四季更迭都在顺时顺势地不停运转,然而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却往往对此很少关注,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喝最纯的农家酒,过最朴实的隐逸生活,写最真淳田园诗,创造出最美世界桃花源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40岁的时候作诗歌《时运》展现其真淳生活之趣,也体现出他诗歌创作的朴实特点。
首先附上诗歌《时运》原文:时运(并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陶渊明独自前往东郊踏青,前两章写暮春之景带来的欣喜之情,后两张叙社会现实与自然的对比引发的感慨之意。
一、语言特色这首诗歌句子形式上采用了类似于《诗经》的四言体,纵然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五言诗已经是主流了,从曹操父子,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诗歌作品都是以五言为主了,而陶渊明自己的很多其他诗也同样是五言。
但在这首诗歌中他却刻意选择了单调且不够简练的四言体,虽与主流不同,却有了一份平稳与舒缓,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完全地融为一体。
从声音上来看,诗中叠词的使用让诗歌平缓而悠长。
比如前两章中的“迈迈”“穆穆”“邈邈”“洋洋”这些叠词,在语调上让读者有一种可以悠悠唱出来并拉出长长尾音的感受。
我们说《诗经》原本也是和乐演唱的,那么要演唱自然是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才能唱出最柔软的调子。
陶渊明的诗词诗歌大全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名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陶渊明的诗词诗歌,仅供大家参考!陶渊明的诗词诗歌11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闲得意心态,表达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来自然,沉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看法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四周景物而沉醉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
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愿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陶渊明8岁丧父,12岁庶母卒,“弱年逢家乏”,早年家道衰落。
他因家境所迫,告别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的生活而“投耒去学仕。
”他的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求下的无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济世之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八个诗人的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孟浩然: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代表作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登高》《春望》《三吏》《三别》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望洞庭》等。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等。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着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学家、辞赋家、散⽂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园⽣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等。
⽣平作者:佚名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司马,祖⽗、⽗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贫苦。
”他⾃述:“⾃余为⼈,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絺綌冬陈。
”(《⾃祭⽂》)但物质⽣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庄⼦》,“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业”的政治抱负。
⽽另⼀⽅⾯,匡庐⼭⽔和⽥园风景,也使他爱好⾃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寒门,下品⽆世族。
”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法实现⾃⼰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解归家闲居。
以后⼜先后⼏次出任⼩官,不仅⽆由施展济世抱负,⽽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余⽇,因不堪官场⿊暗,“不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归⽥。
归⽥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活,并亲⾃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撰写《五柳先⽣传》这⼀的⽂章,⽤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活贫困,“⽼⾄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固穷的志⽓。
典故:不为五⽃⽶折腰作者:佚名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格,保持⽓节⽽不⾷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折腰”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例。
古典诗词中的隐逸意象隐逸是古代士大夫仕途失意,厌倦官场后的归宿之一。
西晋的竹林七贤、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孟浩然、宋代的林逋……,他们或啸傲泉石,举杯邀月;或柴门篷户,安贫乐道;或躬耕陇亩,闲话桑麻;或净身修禅,妙辩庄老。
性之所至,高绝风尘。
中国文化中的隐逸情结非常浓厚,经久不散。
菊花、修竹、长松、三径、五柳等点缀于诗坛上的诸多隐逸意象为潇洒出尘、归隐山林、遁世无闷的隐者建筑起了一座座多彩的精神家园。
1.梅花梅花是山林隐逸者的精神寄托。
高山幽谷荒村水泽,凌寒独开暗香浮动,远离尘世孤芳自赏,梅花的这种生态与处江湖之远的山林隐逸者有天然相近之处。
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南宋大厦将倾,山河沦于敌手,天地寂寥,烟笼雨霁,隐居闽中的作者是以傲霜吐艳的梅花作为精神支柱的。
杨无咎《柳梢青》:“为爱冰姿,画看不足,吟看不足。
已恨春催,可堪风里,飞英相逐。
只应自惜高标,似羞伴、妖红媚绿。
藏白收香,放他桃李,漫山粗俗。
”杨无咎不愿依附权贵,朝廷屡召不应,作此词明志。
那些“妖红媚绿”的漫山“桃李”,阿谄趋奉,丑态百出。
梅花“自惜高标”羞于与之为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寄迹山水的隐逸情怀。
“风流无俗韵,恬澹出天姿”的梅花香彻隐逸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送给孤标者的一束心香。
2.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意象,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审美意趣。
月亮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在为山川增色的同时,也引无数隐逸诗人折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皓月当空,山泉清冽,诗人坐拥溪月,石径探幽。
明月、清泉等意象表现了诗人远离俗世,寄情山水田园的人生选择。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园田居》)洒遍田野的是月光,也是诗人自耕自食、高蹈避世的愉悦。
多情的月亮,诗人的知己。
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普通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隐逸情怀的象征。
3.菊花菊花,花之隐者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隐逸之情的诗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隐逸之情的诗篇桃李国学堂,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中国历代都有著名的隐士,这些人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没有进入官场,或离开官场,找个什么地方隐起来。
他们或倘佯于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在宁静详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形成独树一帜而又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东晋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
39岁那年,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最终结束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毅然走上归田的道路。
《归园田居》一诗清晰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的起句即强调自己的性情:从小热爱山林,无法强迫自己适应俗世;反思出仕的经历,如同落入尘网,虚耗大半生的光阴,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他像被关进笼子中的鸟,留恋旧日自在的山林;像圈在池塘中的鱼,思念自由游弋的渊潭。
他最终选择躬耕南野的道路,守拙的拙字似是自嘲,却带有自傲的意味:俗世的争斗需要的是机巧,他的性情却与这种巧饰截然相背,他所向往的是不事雕琢的淳朴。
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堂前榆柳成荫,屋后桃李盛放。
远处村庄隐约可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
洁净的庭院如同自己的心灵一尘不染,闲置的居室正像跳出官场纷挠、一身轻松自在的诗人。
隐逸大家陶渊明与梭罗的不同点解读徐福义【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近年来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相似点的比较,两者隐居的时代背景、原因、精神境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不同点则研究得比较少.【期刊名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陶渊明;梭罗;隐逸;不同点【作者】徐福义【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基础部,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陶渊明(365?—427年),我国东晋著名隐逸诗人。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有组诗《归园田居》《饮酒》及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年),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主要作品有《瓦尔登湖》《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缅因森林》及《考德角》等,其代表作《瓦尔登湖》,被公认为美国文学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之一。
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陶渊明和梭罗的隐居身份深为后人推崇,他们远离世俗,融入自然,亲自劳作,与鸟兽虫鱼为伍的乐趣也令现代人神往,但两者的隐居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两者隐逸的时代背景不同陶渊明生活在我国晋宋易代之际。
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常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的私有成为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极其复杂,“你方唱罢我登场”,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腐败,门阀等级制度森严,士大夫们纵有满腔豪情,也很难实现政治理想,要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在仕途上有一番大作为,是不可能的事情。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一生中经历了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生活。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他是一位怪诞的醉汉,于醉酒间观照人间,是一位自足的农夫,在劳作时感受内心的愉悦。
他以他的田园诗、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以及他诗文中体现出来的田园之风都使得他成为人们心中当之不愧的田园之宗。
东晋前后,政治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与十六国对峙,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侵轧,政权更迭频繁,一些地主阶级文人依附权贵。
上层统治被士族地主操控,使得知识分子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归隐山林之中,。
对于心志高傲的陶渊明来说,这样的客观现实环境也是他所无法忍受的,对他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之后因受人轻视,所以辞职回家了,之后也有过几次任职,但都因各种原因而离职。
其间十三年,他不断为“大济苍生”而努力尝试,结果却都是失望甚至绝望,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来表达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当然,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官场的不顺利才选择归隐生活的。
诗人内心最纯粹的情感取向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他选择田园生活的真正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其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着日常生活。
其实,陶渊明在思想上就首先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诗意化,他的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来歌颂,这种思想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就很突出。
陶渊明就活在《桃花源记》的诗意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诗意已经成为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田园诗人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才华横溢,受后人敬仰。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父亲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妾室,看来初期家境还不错,陶渊明有一庶妹,嫁程姓人家,故被陶渊明成为程氏妹。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于是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时其庶母也去世了。
陶渊明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故其身上有儒道两家的修养。
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生计,开始了一段游宦生涯,但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令他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所以在程氏妹去世之后,陶渊明便辞官归隐,在田园山居中度过了余生。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去世,死后他的友人为他私谥“靖节”,故后世又称之为“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与险恶。
但陶渊明成就最高、数量最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唐宋的诗人、词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造诣不在他的诗歌之下,最著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
陶渊明私谥为什么陶渊明私谥什么?陶渊明私谥靖节,是陶渊明的朋友们在他去世之后之后给他的谥号,这是对他一生高风亮节的总结,也能体现他的朋友们对陶渊明逝去的悲痛心情。
后世一般也称呼陶渊明为靖节先生,尽管对于陶渊明的称呼有很多,包括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他的自称五柳先生,他的字元亮等等,但是也就“靖节先生”这个称呼最能体现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年,当时的官场是个十分黑暗可怕的东西,要是你不能适应官场的潜规则,仕途上便不能一帆风顺,反倒总是那些擅长溜须拍马的人节节高升。
因此,就算陶渊明是二十岁开始当官,一直到他人过中年,都没有获得较高的官位,在做最后一个彭泽县令的时候,甚至连一名什么本事没有只会吹吹耳旁风的小小督邮都能在他面前作威作福。
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梅妻
鹤子指的哪位诗人
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梅妻鹤子的意思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
林逋年轻时勤奋好学,熟读数百部经典和历史。
书中孤独而自得,快乐而淡然,不求荣与利。
长大后,我漫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于杭州西湖,并在孤山建宅。
我经常乘船在西湖的寺庙周围旅行,回到僧侣和诗人那里。
林逋擅长画东西,但从不铺张。
工行的书法,瘦骨嶙峋,笔法如欧阳询、李建中,尤为精彩。
龙作为一首诗,他的语言是孤独寂寞的,他写下了自己的胸膛和许多奇奇怪怪的句子,但他从未保存过手稿。
风格清远,多写西湖美景,体现隐居生活和闲适情趣。
林逋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
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
科目:中国新诗欣赏与研究班级:1112061学号:111206110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韩晓鹏隐逸的诗人学者——林庚摘要:他一生知行合一,兢兢业业,拥一身布衣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社会的进步与尘世的喧闹却让我们遗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学者,直到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文学的光辉又一次照耀了我们,才使我们记起了他——林庚。
与他同时代的巨匠们一个接一个离去,这一次,离去的是他……如果不是因为他逝去,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林庚是谁。
他曾以现代派诗歌闻名,又以古代文学研究立身,他是诗人与学者的完美结合,但他却被淹没在这个纷繁的时代里。
关键词:诗人学者隐逸一、诗人——林庚林庚先生一生教人无数,成就巨大。
为新世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为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及其成就。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1910年2月生于北京,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连任历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文联理事,兼任楚辞学会、唐诗学会顾问等。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林庚成了清华园“四剑客”之一。
他与另外的“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常在一起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闻一多设计封面,俞平伯写序。
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助教。
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当代诗人,林庚也创作了不少佳作。
1933年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陆续出版《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新秋之歌》)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林庚在楚辞、唐诗、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较高造诣,先后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
作为一名诗人,他有其自己独特的诗歌特点和诗歌理论。
首先,林庚的诗作中体现出的无疑是现代意识,他所表达出的是现代的情绪、现代人的心理感受。
诗人不但一直关注着时代风云变迁,对于自我存在与人类生存的进行哲理性思考,而且热爱自然、生命,歌颂童心。
即使身处当时那种压抑的环境中,诗人也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理想、怀抱希望,并始终葆有青春活力地进行着新诗创作,因此他的诗作往往与一种奋发向上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而与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精神颓废无缘。
出于他个性中对爱与美的执着,他在诗歌中用心挖掘,歌颂世间的自然之美、青春的活力之美以及童年的纯真之美。
总的来说可以将林庚诗中的现代意识概括为身居边城的忧患之心、热爱生命的赤子之心以及他深沉厚重的哲思之心;其次,在诗歌艺术的表现上,林庚受到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晚唐诗风的影响,在创作中他始终坚持将古典的意象与现代的精神相结合,注重古典意象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将“夜”、“雨”、“蝴蝶”、“梦”等古代诗人常用意象进行了现代的诠释,使其具备了现代的含义;最后,在诗歌形式上,林庚既写过旧体诗,也创作过不讲究格律的白话诗,更试验过讲求格律的新格律诗。
他主张九言诗的用意,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性,使诗容易记得住,能更好地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在诗歌理论方面,林庚先生倡导新诗格律。
新诗格律理论的核心是半律,半逗律对汉语诗歌的普遍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节奏音组”和“节奏点”,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林先生进一步提出了新诗的典型诗行问题。
林庚先生把典型诗行、节奏音组、节奏点,称为三位一体,它们构成了汉语诗歌形式的内在规律。
所谓半逗律,就是“将诗行划分为相对均衡的上下两个半段,从而在半行上形成一个类似‘逗’的节奏点”,“这个节奏点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
“半逗律”与不同的“节奏音组”的配合,构成长度不同的典型诗行,而且“节奏音组”总是落在行尾位置上,它决定了诗行的特殊性。
如古典诗歌中,四言就是“二二”组合,五七言分别是“二二”“四三”组合,正是由于“节奏音组”的决定作用,使二字音组的四言独成一个时代,而五、七言共同的三字音组使它们得以长期共存。
以上是林庚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内在规律的揭示,在古典诗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林庚先生进一步将这一规律推之于新诗,并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增加诗行的长度,提出新诗的建行设想,如以四字音组构成的九言(五·四),以五字音组构成的十言(五·五)、十一言(六·五)。
林庚先生认为,典型诗行的建立,将使新诗形成固定的阵地,从而使诗人摆脱新诗无形式的困境,有助于内容的涌现,“让亿万诗章因它歌唱”。
二、学者——林庚林庚曾说过:“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
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
”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
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提出了“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等学术追求。
对《西游记》、楚辞、盛唐诗歌都有很深的研究。
林庚先生热爱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他认为《楚辞》代表了一种打破思想束缚的“浪漫的创造精神”,是追求“一种解放的象征”,屈原的悲哀是划时代的觉醒,中国文学自觉诗的时代自屈原始。
“盛唐气象就是‘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地回春的歌声。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它玲珑剔透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根植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的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
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先生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楚辞的少年精神直贯唐诗”。
“少年精神”则主要表现为一种乐观豪放,富于新鲜感的青春气息。
“生活中本来并不都是欢乐,青春难道就没有悲哀吗?但这毕竟是少年人的悲哀,因此才能获得这么新鲜的感受。
三、隐逸的布衣——林庚在北大中文系老一辈的学者中,林先生是享寿最高的一位。
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当然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其间还包含了在《西游记》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精神。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
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门人弟子。
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
照理,名利权位于他不过唾手可得,然而先生早已无意在此。
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
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
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
”信然!年深月久,因着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
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能让人觉得“高洁”。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一身布衣,一间最朴素的房间,参透人间名利。
参透人间生死,这是最睿智的生命,就像人们说的,当林庚先生睡去的那刻,他去了天堂。
捧一眸黄土,品尽人世沧桑。
作一缕文学,尝尽起落浮沉。
当有了大师的胸怀,一系布衣,一箪素食,一浅心思,一声笑语,生命的宁静与幸福一定能拥入怀中。
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里。
我们应该多品尝文学,文学就是一种释放,一种调节,一种宣泄,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神的灵光,有了创作的灵感,才得以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
因为文学,现实中的人才获得了另一片天地,可以自由倾诉,让思想自由飞翔,让文学为我们这个喧闹的社会带来一片宁静吧,让文学给我们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吧!参考文献:【1】林庚《中国文化简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5-01)【2】林庚《林庚诗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3】马嘶《林庚评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